2005 (90)
2006 (66)
2008 (72)
2009 (108)
2011 (74)
2016 (9)
2019 (1)
【唱反調:也談親情人倫】
每次看到網友們寫的父母親情的文章,心中總有一種怪怪的感覺:酸酸+無奈+鬼鬼祟祟,好象自己是個外星人我有個不可告人的秘密
和絕大多數的人的感覺不一樣,我是不愛父母的另類
我並非不想愛我的父母,隻是一直沒能有機會。
四野老革命的老爸,娶了比他小
20歲的母親。我母親在我對她還毫無印象之時就改嫁他人和老爸劃清界限。老爸也不甘示弱,飛快地娶了個後媽, 於是一家變兩家,各自都生了不少弟弟妹妹。我卻哪一家都沒跟。我姨姥姥一直養著我,她愛喝烈性白酒,我自四五歲起就跟著她喝。姨姥姥每晚必斟上一鍾,放上白糖,邊喝邊給我講些春秋戰國和
<<史記>>中的故事。她給我一根筷子,她喝一口,讓我用筷子蘸一下酒抿一下,從此我就愛上了酒。酒不僅使我忘憂,也一直是我童年時為數不多的幾個溫馨的亮點之一。姨姥姥一喝的醺醺然就開始時空亂竄地瞎編,什麽孟子到處遊走要寫曆史,得罪皇帝被處以宮刑了。我趕緊問宮刑是什麽意思,她老人家說就是割掉大小腳豆且不許上麻藥等等。。我當時對姨姥姥嘴裏的中國古代曆史知識崇拜無比十分信服,生活中一有疑難困惑姨姥姥都能引經據典釋之如破竹。
比如我小時頭發很細,編成小辮兒總是不如別的小姑娘粗。於是終日憂心忡忡。姨姥姥就對我說,頭發少說明我將來是貴人。是貴人必定非同常人前途無量,聖人在史書裏是說過的。我趕緊問怎麽說的,她老人家說“孔子曰:‘貴人不頂重發’,你頭發輕必是大富大貴”。我幼時的曆史知識大多是姨姥姥酒醉之後的“關公戰秦瓊”版本,直到認識字了自己翻來才知道完全被她老人家引入曆史歧途。。。
我第一次見我生母是在
15歲。一點感覺也沒有,望著她,兩眼發散,無法聚焦到她的臉上,頭腦空空如也,真的一點點感覺都沒有。文學描寫中常有母親孩子心意相通,即使分別多年便一見如故甚至抱頭痛哭等等。生母對於我比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都更陌生,用小和尚的話“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奇怪的感覺記憶深刻無法解釋回味無窮”。關於我對想象中的母親的思念請見即將貼出的
我從此思想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我們為什麽一定要愛父母???
是否所有的父母都值得我們愛???
勉強自己去愛與之毫無感情的父母是很沒有意思甚至有點痛苦的事。
我這麽想也是有理論根據的:
回顧曆史,就會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實際上是朝著遠離父母、遠離群體的方向發展的。
父係母係社會自然是所有沾親帶故的都住在一起,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好處是“人多力量大”。
後來是一家一戶為單位,但仍是幾代同堂,男性兄弟們都是一家,象
<<紅樓夢>>,<<大宅門>>的例子。這種現象其實是有道理的。家族產業隻有聯合在一起才有競爭力,大宅門的幾兄弟如果同時都開藥鋪,就會相互競爭互相消弱實力等等。可是把一個大家族凝聚在一起並非易事,忠孝親情倫理便有一種宗教式的效力。在工業社會出現之前,絕大多數的生產單位都是家族形式的。你的父母也是你的師傅、、你的老板,無論你愛不愛他們你都要孝順、服從他們,你沒有多少選擇。。。。。
時代和社會都在變化,不知不覺我們已經生活在
21世紀了。希望孝順的方向有所改變
--從“向上”到“向下”,我心甘情願的“孝順”我兒子,並且將來不期待他的回報。我知道我是少數,但凡是和我有類似經曆的人都會理解我的感覺。我有同類。。。
在人群中我總是象動物一樣很快的嗅到我的同類,他們身上刻著一種隻有我能看到特殊的標記,無論是在人群中或在網絡上,即使他們混雜在千百個人之中,我總是可以分辨出他們,我們無須交換身世就能迅速相通。我們喜歡同樣的故事、詩歌、文章、理論;我們竭盡全力地理解而不是斥責我們所不明了的人和事,最終發現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在內心深處,我還是羨慕那些愛父母的人。。。。。。
<<女童司令十裏尋母記>>
我父親非常的傳統,孩子必須服從他。 我覺得家長應該尊重理解孩子,更多的是為孩子做什麽,而不是從孩子得到什麽。
看看多少中國家庭存在問題吧,真希望那些傳統的人們,摒棄那些繁文縟節, 自己和身邊的人都活得輕鬆些
不是地雷. 不會嚇跑誰的,咱們“不見鬼子不掛弦”:BBB
難怪你如此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