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白鶴的BLOG

日子是流動的河水,記憶是沉在水底的石頭。
個人資料
逍遙白鶴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龍城飛將在,鐵血捍江山——緬懷我家抗戰前輩

(2025-09-17 07:35:44) 下一個

文字作者:逍遙君(逍遙白鶴夫君)

 

序· 勝利回望

今年九月三日,適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回首往事,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戰告捷;同年9月2日,日本於美國 “密蘇裏號”戰列艦上簽署降書,太平洋戰爭落幕,第二次世界大戰畫上句點。八十年風雨如磐,歲月如歌,悲壯與榮光交織,令人悵然亦讚歎不已。

四五月間,春風拂麵。我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之機,踏訪德意誌。會後偷閑,尋機會實地體驗一番二戰曆史。從慕尼黑的納粹發跡地,到柏林的帝國廢墟;從勃蘭登堡門到猶太人紀念碑林,乃至希特勒自戕的焚身之地,曆史遺痕觸目驚心……

回顧亞洲戰場,中國對日抗戰自1931年東北義勇軍揭竿而起,至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全麵爆發,孤軍奮戰,血染山河,直到1945年獲勝,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我乃戰後出生,雖未親曆烽煙戰火,但自幼聆聽過不少家中父老抗戰故事,悲壯情景,曆曆如昨,願與諸君共憶。

 

黃埔軍魂· 革命的黃埔

1928年,北伐功成,國民政府定都南京,開啟中國經濟建設的 “黃金十年”。此時,兩名素不相識的西南青年,決心投筆從戎。出生於天府之國的鍾龍光,千裏迢迢奔赴南京;出生於彩雲之南 (雲南昭通) 的趙家義毅然放棄在上海的大學生生活,雙雙報名投考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人稱黃埔軍校)。

鍾、趙二人皆為我母親家中前輩。趙家義是我外公趙家福 (字海東) 四弟。外公是早期雲南講武堂出身,因與同為講武堂出身的龍雲 (後任雲南省主席) 有隙,1925年被龍派人暗殺。那時母親年僅六歲,靠外婆撫養。

母親在念中學時離開雲南,由姑姑 (趙家義胞姊) 與姑父鍾龍光撫養成人,感情至深。因此,鍾龍光與趙家義,一位是我姑爺爺 (亦稱公公),另一位是我四外公 (母親四叔)。

這便是兩位黃埔新生與我家的親屬關係。

圖1. 鍾龍光,黃埔軍校第八期步兵大隊學生,後被選送入中央航校 (中國空軍軍官學校) 學習。同期入學的還有趙家義。

圖2. 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舊址 (1930年代初)

圖3.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 (攝於1945年9月9日。日本投降儀式當天在這裏舉行)

 

黃埔軍校學製為三年。1930年5月第八期開學,設步兵、炮兵、騎兵、工兵科。碰巧的是,投考的鐘、趙二人被同期錄取,入步兵科,自此兩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結為同學、戰友,情誼彌堅。

彼時的黃埔被視為革命搖籃,其校歌《革命的黃埔》至今激蕩人心: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

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

預備做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

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

發揚吾校精神,

發揚吾校精神。

 

空軍搖籃· 筧橋淩雲

北伐後,國民政府為外禦列強,秉承孫中山先生 “航空救國” 之誌,於1932年在杭州筧橋創立中央航空學校,公開招生。據民國《航空雜誌》第一卷第一期記載:”高中畢業或軍事學校畢業的青年軍官,年齡在十八歲以上二十四歲以下,身體強健無不良嗜好者” 即可報考。航校招生通告一出,全國青年踴躍響應,報名者眾。然錄取標準嚴苛,淘汰率高。

中央航校學製為兩年,錄取的學員被分配至航空(驅逐機)班、航空轟炸班、或偵察班,依次接受初級、中級、高級飛行學習和戰鬥訓練。航校訓練考試極嚴格。部份已被錄取,但飛行考試未能過關的學員,可轉為機械班(地勤機修),或回原軍校續學,或退學返回原籍。

黃埔軍校八期學員鍾龍光和趙家義被推薦考試入學,且同期入選,錄取到航空轟炸班和偵察班。1932年9月1日,二人成為新航校入學的首批學員。曆經兩年嚴格訓練,於1934年畢業,但卻算作 “第二期” 畢業生。

此話怎講?原來在中央航校成立之前,國民政府已將東北福建廣東等地軍閥的空軍收編,並於1931年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辦了一個航空訓練班。但現在有了新航校,軍中講究論資排輩,到底誰算是 “第一期”?雙方爭執不下。最後蔣介石發話:原有航空訓練班定為中央航校一期,新建航校的第一班定為二期。排輩風波就此平息。

圖4. 中國中央航空學校(中央航校),1932年創建於浙江省杭州市筧橋,抗戰時改名為中國空軍軍官學校

圖5. 鍾龍光,中央航校二期學生 (1932-1934), 畢業於航空轟炸和偵察班。

圖6. 趙家義,與鍾龍光同為黃埔軍校第八期步兵大隊學生。黃埔畢業後也被選送中央航校二期學習,畢業於航空轟炸和偵察班(1932-1934)

圖7. 中央航校二期同學入學典禮。閱兵台上的橫幅標語寫著:風雲際會壯士飛,誓死報國不生還!

圖8. 中央航校操場旗杆底座上的銅鑄校訓: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圖9. 空軍官校航空轟炸班第一期學員名單(1932/5/4 - 1933/12/28)。我家兩位老前輩,同班同學趙家義和鍾龍光在列。紅色表示陣亡或其他原因去世。

圖10. 中央航校第二期偵察班學員名單(1932/9/1 - 1934/2/2)。鍾龍光和趙家義依然在列。

 

圖11. 中央航校第二期航空班學員名單 (1932/9/1-1934/2/2)。該班同學受訓駕駛驅逐機 (戰鬥機) 抗敵,犧牲最為慘烈。著名的中國空軍英雄李桂丹劉粹鋼即是這班同學,他們均在抗戰初期血灑長空。僥幸堅持到勝利的同學中有賴名湯,後來去台灣做到空軍總司令。

圖12. 中央航校校徽

圖13. 中央航校學生和蘇聯援助的伊-15型驅逐機

 

圖14. 抗戰時期中國飛行員佩戴的空軍軍徽

《中央航校校歌》

得遂淩雲願,

空際任回旋,

報國懷壯誌,

正好乘風飛去!

長空萬裏,

複我舊河山。

努力! 努力!

莫偷閑苟安,

民族興亡責任待吾肩!

須具有犧牲精神,

並展雙翼

一衝天!

航校第二期學生畢業時,校長蔣介石特地舉行了規模盛大的首次 “懇親會”。凡是畢業學生的家長,無論路途遠近甚至海外華僑,都發給往返旅費,邀請到杭州,食宿全部由航校承擔。趙家義和鍾龍光父母也應邀出席。在會上,蔣介石充滿感情地說:“ 你們出去以後,要忠勇為國,即使陣亡犧牲,你們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們的子女就是我的子女,我會給你們負責”。

從此,黃埔出身、中央航校畢業的趙家義和鍾龍光,展翅高飛,翱翔藍天,成為年輕的中國空軍中兩名先鋒士卒。

 

圖15. 中央航校第二期學員畢業典禮合影

圖16. 如今的杭州筧橋中央航校博物館

 

抗戰飛將· 誓死報國

風雲際會壯士飛,誓死報國不生還!當年中央航校的校訓激勵軍心民心。抗戰爆發後,知識青年更加踴躍報考航校。從戰前的第一期到淞滬會戰前的第四期 (1932年9月至1938年5月) 六年間,有萬餘人報名,經嚴格篩選,僅錄取四百。

1937年淞滬會戰,中國空軍初試鋒芒。8月14日,筧橋上空。日軍出動海軍精銳鹿屋及木更津聯隊96式武裝轟炸機群,企圖空襲南京。我軍主動出擊,擊落敵機三架,擊傷一架,而我在空戰中無一傷亡。首戰告捷,史稱 “8.14空戰”,此次勝利極大鼓舞了中國抗戰軍民的士氣。國民政府遂定此日為 “空軍節”,以資紀念。

這次會戰除筧橋殲敵外,中國空軍還全力出動,轟炸日軍艦艇、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以及駐滬日軍。8月14日當天,趙家義和鍾龍光也同時參與執行了對長江下遊、吳淞口、黃浦江等處的轟炸和偵察行動,與高誌航、劉粹剛、李桂丹 (後兩人為中央航校二期驅逐機班畢業生) 等空軍英雄並肩作戰。

我軍雖然淞滬會戰失利,但粉碎了日軍 “三個月滅亡中國” 的妄想。此後,日軍趁機大舉進攻南京。南京陷落前,冒著日軍密集炮火,鍾龍光駕駛最後一架戰機升空,攜上司、好友周至柔撤出南京 (2011-09-11,美國世界日報)。周當時為中國空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為中國抗戰空軍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後來在台灣官至空軍上將。

此後鍾、趙二人兵不卸甲,馬不卸鞍,陸續參加台兒莊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多次大戰,與日軍拚死搏殺。然戰事慘烈,無數空軍英魂血灑長空。母親當時作為空軍眷屬隨軍轉戰。用她的話來說:“那時我們開慶功會少,開追悼會多”。

1938年夏武漢失守後,中央航校遷至昆明,改名為中國空軍軍官學校,鍾龍光任昆明空官學校教官,後調成都基地任轟炸機總隊教官,培訓新飛行員。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鍾率七百飛行員赴美受訓,自己亦從美國空軍參謀學校結業。飛行員們學成後,駕駛戰機歸國抗日,屢立戰功。

圖17. 抗戰期間來美受訓的中國空軍飛行員 (時代周刊攝)

圖18. 頂天立地飛將軍(時代周刊攝)

圖19. 自古英雄出少年

圖20. 中國飛行員在美國教官指導下使用模擬駕駛艙學習飛行。當時美國空軍所采用的飛行員基本訓練方法居然一直延續到如今(美國國家檔案館藏)

圖21. 帶隊軍官鍾龍光,抗戰期間率七百飛行壯士赴美訓練 (攝於美空軍基地)

 

趙家義則奉命駐防雲南大理州祥雲縣 “雲南驛” 前線機場,任航空站站長。機場靠近中緬邊境,主要任務是防止日機進犯,同時為飛虎隊戰和參加 “駝峰航運” 的美軍飛機提供燃油、食物和飲水補給。當時美國援華物資需在英屬印度加爾各答港卸貨,用鐵路運輸到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再用飛機飛越喜馬拉雅山送到中國。因此,援華美軍運輸機以及在緬北作戰的軍機都需在此作停留補給,然後再飛往昆明、成都、重慶等地。

抗戰勝利後,鍾龍光任空軍總司令部北平供應分處中校處長,空軍福建總站副站長。1949年到台灣後,任國民革命軍空軍總司令部台北供應處上校處長,空軍總部第三署氣象處處長,警衛旅旅長,高炮部隊司令等職。1965年任國民革命軍空軍總司令部氣象處少將處長。1970年以空軍少將退役。

趙家義則在抗戰勝利後卸甲歸隱。

 

空軍軍銜· 與眾不同

中國空軍在當時是個新軍種,對軍官的精神和身體素質、文化理論知識、各型飛機的飛行掌控能力,都有著相對於其他軍種兵種軍官更高的要求。

因此,空官的階級 (軍銜) 也就高於其他軍種。陸海軍軍官若調入空軍,軍銜會 “自動” 下降兩級。例如,陸軍上校會降為空軍少校。陸軍中將則會降為空軍上校。當時從陸軍第十八軍副軍長任上調到空軍前敵總指揮部任總指揮的周至柔即是如此,原有的陸軍中將被改為空軍上校銜。與此同時,軍銜差別也體現在薪餉上,空軍少尉所領餉銀相當於陸軍上尉的薪水。

這裏有一份抗戰前夕1936年空軍校尉晉升令的拷貝,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行政院院長蔣中正簽發。該令將後來官至空軍總司令的王叔銘,以及大名鼎鼎,曾經駕轟炸機用二十萬份傳單 “轟炸” 東京及其他日本城市的徐煥昌,從中尉晉升為上尉。兩年前畢業的趙家義,則從準尉晉升為少尉。由此可見,那時的空官不像某些其他軍種,官銜基本無水份。

圖22. 空軍校尉升職令。

 

東山再起· 勝利反攻

中國空軍對日抗戰,艱苦卓絕。自1937年到1942年,損失愈漸加重。原本支援中國抗日的蘇聯,因蘇德戰爭爆發後自顧不暇,不僅將援華航空誌願隊全部撤回,飛機也不再售與我軍。

中國空軍頓時陷入困境。原本還勉強能對付日本空軍,但由於敵方生產出性能優越、火力強大、續航能力增強的新型海軍零式戰鬥機,令我軍一時無力招架。1941年夏,在保衛重慶的璧山空戰中,因為蘇製伊-15,伊-16機型老舊,完全不是零式機對手,致使我軍損失慘重,被日軍擊落27架,而日機卻全身而退,無一戰損,實乃空軍奇恥大辱。此後一段時間,我空軍被迫處於避戰狀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空軍才得以重新崛起。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經航空委員會秘書長宋美齡和她所招募的中國空軍教官、美軍退役上尉克萊爾·陳納德 (飛虎隊的指揮官) 和中國駐美大使等人反複遊說,更因中國戰場在太平洋戰爭中的重要性,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和國會終於同意將戰時 “租借法案” 也適用於中國。即中國可以接受數億美元的租借款,用於大量購買美國武器抗擊日本。此法案最先適用於英國,後亦用於蘇聯等國。這就是羅斯福所說的美國要做 “民主國家兵工廠“ 的由來。

抗戰後期,大批先進美軍飛機源源不斷飛往中國,美軍飛行員與中國空軍協同作戰,戍守西南和中南等各處空軍基地,並四路出擊。藍天之上,已任由中美混合飛行團 (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 CACW) 戰機翱翔,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空軍則變得隻有挨打的份了。

圖23. 中美混合空軍飛行團的戰鬥大熊貓。肩扛大炸彈,手提汽油罐,夾著雪茄煙。如此大熊貓圖像被美軍藝術家噴塗在 B-17轟炸機機身上。這張熊貓美照是我在美國國家檔案館(二館)中挖出來的。

圖24. 飛虎隊隊徽。是陳納德邀請瓦爾特·迪斯尼先生專門為該隊設計的。飛虎隊 (the Flying Tigers) 的正式名稱是中華民國空軍美國第一誌願航空隊 - The First American Volunteer Group (AV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ir Force.

圖25. 中美空軍混合飛行團(英語: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縮寫CACW),簡稱中美混合團,是二戰期間中國空軍與美國陸軍航空兵共組的空軍戰鬥部隊,主要任務是協助地麵部隊對日作戰,打擊敵人交通補給線,掌握空中優勢(美國國家檔案館藏)

 

堅強後盾· 十萬青年十萬軍

1944年,日軍切斷滇緬公路並迫使法國關閉滇越鐵路,盟軍即開啟 “駝峰行動”,不畏艱險,飛越喜馬拉雅,將援華抗戰物資從印度源源不斷運往中國昆明、成都等地。此時國民政府也提出口號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呼籲並征調全國廣大青年學生投軍或參加後方抗戰服務。

我父親胡允恭1944年自齊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應征調投身成都空軍醫院,救治對日作戰受傷的中美混合航空團飛行員。此時盟軍已在成都附近建起多個機場 (如雙流和新都機場等) 作為抗戰大反攻基地,並部署大批當時美國最新式的P-47 “雷霆” 式重型戰鬥機和B-29 “空中堡壘“ 重型轟炸機,頻繁出動,攻擊日軍。

 

圖26. 抗戰期間在成都空軍醫院工作的醫官胡允恭 (1944。本文作者的父親)

圖27. 父親 (後排右二) 與成都空軍醫院的同仁及家屬合影

父親的二弟胡允敬此時正在重慶中央大學念書。他也於同年應征調入 “中央訓練團”,經短期軍事訓練後派往緬北密支那美軍流動戰地醫院,為美醫護人員做翻譯工作。

抗戰勝利後我二叔返回重慶。不僅繼續完成學業,還為勝利後的中國做出另一貢獻:設計了中國唯一一座紀念全民族抗戰勝利的紀功碑—抗戰勝利紀功碑。二叔在1946年畢業後離開重慶,受梁思成先生招募去北京清華大學任教。1947年紀功碑落成揭幕時他已不在山城,但紀功碑設計者的名字,卻已變為他人。

圖28. 本文作者的二叔胡允敬 (右) 征調入緬北美軍流動野戰醫院為美軍醫護人員做翻譯。這是勝利返國後的二叔與三叔 (胡允誠,左) 合影。將領帶下端塞入襯衫裏的做法是當時典型的美軍style.

圖29. 位於緬甸密支那的美軍第45流動野戰醫院

圖30. 在中緬印戰區,美軍於1945年就已開始使用直升飛機運送傷病員。

圖31. 抗戰後期美軍在中緬戰區有18所流動野戰醫院,救護中國赴緬遠征軍和其他盟軍。我父親的同學、好友、鄰居吳通勝伯伯也曾在美軍流動醫院工作過。

 

我母親趙聲華,曾經與中國空軍息息相依。她在姑父鍾龍光和姑姑的撫養下,隨中國空軍輾轉南昌、杭州、南京、武漢、成都等地。1944年,她畢業於華西大學藥學院,終於結束了戰亂時期的學生時代。母親告訴我, 早在畢業前,她和全班同學一起割破手指寫血書,要求提前畢業,報國殺敵。畢業後的母親旋即應征調加入陸軍製藥研究所 (位於重慶江北),為前線將士研製急需藥品。

圖32. 母親趙聲華也在1944年征調入陸軍製藥研究所任研究員。

 

我父母皆為抗戰流亡學生,因不願做亡國奴而逃避戰亂到四川。當時成都華西壩有若幹所內遷大學,包括中央大學、齊魯大學、燕京大學(部份)、金陵大學、金陵女大等,還有原建於本地的華西大學。父母相識於華西校園內,約定日本投降後再成婚。1946年秋,二人於成都完婚,戰亂中的愛情,彌足珍貴。

圖33. 父母相約,勝利後成婚(1946年)

 

藝海情深· 飛將與畫壇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鍾龍光戎馬之餘,寄情書畫,與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大家皆有交往。因與張大千同鄉 (四川內江),故交往更密。抗戰勝利後,鍾龍光派駐北平時,為徐悲鴻先生近鄰,相互走動更是頻繁。

彼時這些書畫家也喜結交空軍抗戰先鋒,還贈與姑爺爺多幅書畫。雖然日後政局有變,大家各自東西,這些大藝術家與抗戰飛將軍之間的往來,實為一段佳話。

1940年,徐悲鴻作 《三駿圖》。1948年冬,徐又在 “三駿圖“ 裏加題上款贈予鍾龍光,還在落款中題 “有神來吾腕下”,盡顯對此圖的滿意。徐在同年夏亦寫有《天馬行空》一幅贈鍾龍光,題曰 “同客北平”。母親曾多次對我提起此畫,可見她印象深刻,可惜我未能目睹這幅《天馬行空》圖。

圖34. 徐悲鴻贈鍾龍光的“三馬圖”

徐悲鴻還贈空軍周至柔將軍一幅《采芝圖》。周係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曆任中央航校校長、航空委員會主任、空軍作戰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中央執行委員、空軍總司令等職,素與徐悲鴻交好。國民黨全麵敗退前,作為蔣介石心腹的周至柔建言“退據台灣”,同時又周旋各處,力邀社會各界有重要影響人士隨之去台。1948年底,徐在周百般相邀後,取出前作《采芝圖》題款以贈。

該畫繪一鬆參天,一老農俯身采芝,題材十分特出;而整幅純任水墨,當是別有寓意。周理解其意,極為珍視此畫,去台、入美皆攜於身側,後轉贈其老部下、密友鍾龍光。

圖35. 徐悲鴻作 “采芝圖”

 

同年,齊白石以《壽菊圖》相贈,款識“龍光先生,八十八歲戊子畫於燕”。雖齊氏年僅八十四,足見其豁達心境。

圖36. 齊白石贈鍾龍光的 “秋菊圖”

 

百歲將軍· 蒼勁如鬆

退役後,姑爺爺鍾龍光移居美國加州,安享晚年。後子女也陸續來北美。兒孫繞膝,四世同堂。令老人十分欣慰。我來美後也曾數次探訪,聆聽抗戰往事。老人談笑風生,精神矍鑠。百歲壽辰時,我攜妻拜壽,祝其福壽安康。翌年,老人辭世,享年百歲。願其在天之靈安息。

圖37.  90年代初,母親 (右2) 來美探親,與家人團聚。姑爺爺、姑婆 (右3,4)、四姨 (右1), 和小阿姨 (左一,姑爺爺的女兒) 合攝於北加州家中

圖38.  時年91歲高壽的姑爺爺和本文作者

圖39.  四世同堂。姑爺爺 (左3) 和部份兒孫及曾孫們(圖右1為逍遙白鶴),攝於美國北加州。

圖40.  百歲將軍鍾龍光 (中)。馬英九特意送他一幅賀壽錦軸:福壽康寧

圖41. 同時還贈鍾一塊賀壽金匾 (左4,5是老將軍的女兒女婿, 我小阿姨和姨父)

圖42.  鍾龍光與女兒女婿 (左、右),以及99歲的幸存空軍老戰友 (前排右) 一起慶賀

 

姑爺爺在2013年去世後,與姑婆合葬於北加州。墓園座落在一座青峰之上,麵向大海,有青鬆環繞。墓碑上鐫刻著姑爺爺和姑婆的名字及生卒年月。

祭拜時我不禁憶起民國老人於右任 (1879-1964) 揮毫寫下的那首懷鄉詩《望故鄉》: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隻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圖43. 百歲鍾老將軍夫婦長眠於加州。

圖44. 回鄉祭掃父母安葬處

 

尾聲· 抗戰精神永存

歲月如歌。八十年彈指一瞬,我家抗戰老前輩與父母俱已仙逝。緬懷之際,憶及二戰勝利後接受日本投降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一句名言:“老兵不死,隻是逐漸凋零”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抗戰精神,薪火相傳,永垂不朽!

 

——2025年九月,逍遙君記於芝加哥北郊住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ft 回複 悄悄話 一代英雄的傳奇故事,可歌可敬的英雄。能在父母離世前把家史搞得這麽清楚詳細,白鶴夫君真是個有心用心的後代。謝謝分享:)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向抗戰老英雄致敬!

Thank you so much for sharing!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向抗戰老英雄致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