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歲末白鶴日程比較繁忙,為了趕在新年到來之前將今秋的美好友聚記錄完畢,實在是來不及字斟句酌地碼字抒情了。此篇我的主旨,是把一組我和女友們在萬聖節期間遊逛美國芝加哥北郊傳統小鎮時的手機隨拍存儲備忘。上傳照片是體力活啊,也挺費功夫的,但日後翻閱起來著實方便,所以我今天趕緊抽空將其完成。
我在網上搜到網友Dr. Zed從民俗學的角度為大家介紹萬聖節的原初形式和後來的意義流變,摘錄幾段轉發過來,借花獻佛。
一、源起與習俗
萬聖節最早可溯的起源是凱爾特人的新年,薩姆汗節Samhain 。這個節除去迎接新年外,也兼具慶祝豐收的意義。清教徒由於排斥這個節日中的非清教元素和巫術色彩而禁止它。但是萬聖節伴著它強調豐收和模糊邊際的特點,在十九世紀被逐漸複興成一個有宗.教色彩的世俗節日,並傳播到世界各地。
這些古早的“傳統”與現在萬聖節人們從事的活動都有相近之處:宴會、化裝、不給糖就搗蛋、吃糖果和蘋果等,這些節俗在現在各個國家慶祝萬聖節的人群中都普遍可見。北愛爾蘭很多地區的人們仍會在萬聖節燃篝火。他們在準備食物時還會進行一些小惡作劇,比如在麵包中放紐扣,在蘋果餡餅中放戒指,看被誰吃到等,這也是他們用來占卜好運的方式(Santino 1996)。
二、當代的萬聖節
雖然保留或者借鑒了很多薩姆汗節的節俗,當代萬聖節基於不同語境發生了很多意義上的變化。Clark認為萬聖節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兒童儀式和親子互動的教化活動(enculturation),她並援引Gillis 的觀點,指出現代意義上的萬聖節在十九世紀工業化進程中的美國發展起來,兒童在這個節日中的種種表達行為(expressive activities),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扮成各種角色和不給糖就搗蛋等,實際上是工業化進程中父母子女構成的核心家庭在美國社會中作用凸顯的一個表征。萬聖節的傳播也與凱爾特文化複蘇運動(The Celtic Revival)有關。這個節日在蘇格蘭人、愛爾蘭人之間複蘇後,隨著大量蘇格蘭和愛爾蘭移民被帶到了美國。
萬聖節是狂歡節的一種。Bakhtin (1984)曾指出,狂歡節實際上是邊緣挑戰權威,暫時弱化社會秩序和模糊邊際的一種活動,這個論點被很多後來的學者豐富補充,認為狂歡節也可以成為穩固現有秩序的場所。拿萬聖節來說,雖然可以認為這個節日保留了一些逆反性(subversiveness ),但是Rogers(1996, in Clark 2005)指出,現在萬聖節已經成為成年人管控下的活動,也就是說看似調皮搗蛋的行為也僅僅在被允許的範圍之內。而且很多父母和成年人在萬聖節還會故意嚇唬兒童,使得本來能因為這個節日的逆反性而從日常秩序中暫時解放,可以去挑戰成年人權威的兒童陷入另一種權力關係,即,在這種充滿魑魅魍魎的世界中,成年人仍舊有控製權,因為他們比兒童更加耐受恐懼。在這個層麵上,社會秩序,起碼家庭中的長幼秩序並沒有被弱化,相反還得到了加強。
簡介一下萬聖節的由來,其它不多囉嗦。有圖有真相,我開始上片啦:
彩色的秋日,微風徐徐、豔陽高照。萬聖節的小鎮商業街被民眾和商家裝扮得古靈精怪、琳琅滿目,隨處可見橫生妙趣——
小妹Nicole
小妹Britney
白鶴本鶴
在明媚熱鬧的小鎮商業街裏繼續走走逛逛:
享受美味午餐:
臨別前再哢嚓幾張:
感謝兩位小妹的熱情邀約和親密無間的拍照,我十分喜愛這次所有的隨拍。你們令我度過了一個美好愉悅的午後,你們誠懇的友情是滋潤我生命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和溫潤美麗的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