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
2008 (1)
2013 (86)
2014 (110)
2016 (55)
2017 (77)
2018 (80)
2019 (90)
2020 (50)
2021 (92)
2022 (71)
2023 (64)
2024 (63)
2025 (2)
今年盛夏,高溫的熱浪席卷了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我居住的芝加哥也在所難免地經曆了幾日火爐般的炙烤,最甚的幾天氣溫高達華氏90多到100度。烈日炎炎下花兒草兒們都退卻了幾分顏色露出疲態,人更是躲進空調的室內不敢在外麵的高溫裏久留。聽了天氣預報,我原本以為酷暑會延續更久,所幸上周裏幾陣雷雨很快便將高企的溫度降下來十幾度,特別是日落以後,清風送爽,竟有了些秋意般的舒適。
芝加哥北郊有一處著名的音樂主題公園——Ravinia Park, 內設一座open式的音樂廳,在整個夏天會有美國各地不同風格樣式的演奏和演唱團體輪番在此演出,其中不乏名揚四海的各路音樂大腕,是本地音樂愛好者們津津樂道的一個大福利。我們夫婦對古典音樂沒有深究,但十分喜愛聆聽,許多次應好友之邀或我們自行前往,在星空籠罩、繁花環繞、綠茵如織的公園裏享受仙樂縹緲有一種特別美好的感受(雖然難免間或有蟬鳴幹擾),音樂、大自然與人達成一種和諧的融匯。
在我故鄉北京的中山公園裏也有類似的一座僅有頂棚和圍牆的open式音樂廳,我年少和年輕時也曾在那裏聆聽過不少音樂會。但這裏和北京不同的習俗是,音樂會不僅售票給場內觀眾,也以較低價格售票給場外觀眾。在公園音樂廳周邊的草坪上人們可以席地而坐,有擴音設備和大屏幕直播演出實況。美國觀眾或呼朋喚友或扶老攜幼,大家分別帶來盛滿野餐的竹籃、折疊桌椅和美酒飲品,邊吃喝邊欣賞音樂,氣氛相當溫馨。每當演出開始,所有室外觀眾都會自覺遵守公園的規定,尊重藝術家的演出,聊天聲戛然而止,無人製造幹擾演出的雜音。
上個周六夜晚我們幾家朋友相約去那裏欣賞的是芝加哥交響樂團、合唱團與幾位特邀獨奏和獨唱名家演出的主題音樂會——《向美國著名指揮家、音樂家雷納德·伯恩斯坦致敬》,音樂會的主持人是雷納德·伯恩斯坦的女兒Isabel Leonard。
本次音樂會的英文介紹:
Leonard Bernstein: Man for All Music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Marin Alsop, conductor
Jamie Bernstein, host
Isabel Leonard, soprano
Michelle DeYoung, mezzo-soprano
Nils Nilsen, tenor
Ed Parks, baritone
Paulo Szot, baritone
Charles Yang violin
Ifetayo Ali-Landing, cello
Harmony Zhu, piano
Windy City Performing Arts
Pavilion
Saturday, July 27, 2019
4:30 PM
Donor Gates Open
5:00 PM
Public Gates Open
7:30 PM
Concert Starts
Tickets: $105 / $35
Lawn: $15
我們的好友景夫和元元夫婦是十分虔誠的音樂愛好者和多種風格音樂會的忠實聽眾,他們每年都親赴劇院音樂廳傾聽和觀看大量的音樂會和各種門類的藝術演出。當天下午,他們早早就到公園裏占據了最佳位置。我們也到場後元元還引領我們參觀了公園裏的小博物館為雷納德·伯恩斯坦開辦的一個特展,讓我們更多地了解了這位傑出音樂家的業績與生平。
雷納德·伯恩斯坦(英語:Leonard Bernstein,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猶太裔美國作曲家、指揮家、作家、音樂教育家、鋼琴家。伯恩斯坦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勞倫斯,原名為“路易斯·伯恩斯坦”(Louis Bernstein),後於16歲時更為現名雷納德·伯恩斯坦。
由青年至暮年,音樂是他傾注了一生心血的事業:
1935年,入讀哈佛大學,師從瓦爾特·辟斯頓、E·B·希爾學習作曲,並於1939年畢業。隨後進入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指揮。
1941年,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助理指揮,並師從謝爾蓋·庫塞維茲基和弗裏茲·萊納。
1943年,臨時代替生病的布魯諾·瓦爾特上台,指揮了施特勞斯《唐吉訶德》、舒曼《曼弗雷德》序曲、瓦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米克羅斯變奏曲等而大獲成功,自此在樂壇上嶄露頭角。當時他就已經有不少作品麵世,包括《第一號交響曲》“耶利米”、芭蕾舞劇《自由想像》、音樂劇《錦城春色》等等。
自1943年起頻頻擔任紐約愛樂的客席指揮,後在1958年升任為該樂團音樂總監,成為土生土長美國人中,第一位獲得指揮國際級樂團殊榮的指揮家。他在任的12年間,開創了該團的黃金時代,後來成為終身榮譽指揮,從此一舉確立了第一流指揮家的名聲。這12年間號稱紐約愛樂的黃金歲月(1958-1969)。期間,他還和樂團拍攝了一係列電視節目《年輕人的音樂會》(Young People's Concerts),對古典音樂在美國年輕族群中的推廣,有極大的作用。
1969年,伯恩斯坦自紐約愛樂退休後,後半生轉往歐洲發展,原本是希望多花點時間作曲,不過顯然事與願違,多數時間都在從事音樂教育、以及擔任歐洲知名樂隊的客席巡回演出指揮工作。他在歐洲最重要的功績,是與維也納愛樂保持長久而良好的關係,在DG留下許多經典錄音,因此維也納愛樂授予伯恩斯坦榮譽會員。
1989年12月23日和12月25日是他永遠被值得紀念的兩天,伯恩斯坦在鋼琴家尤斯圖斯·弗朗茨的邀請下到柏林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地點分別是柏林愛樂廳和柏林音樂廳,由Unitel攝影。當時正值柏林牆倒下,伯恩斯坦將交響曲中席勒的《歡樂頌》歌詞改為《自由頌》。伯恩斯坦對此說道:“我肯定,貝多芬會同意咱們這麽做的”。超過20個國家,一億人通過電視轉播收看了這場音樂會。
此後,伯恩斯坦所指揮的曲目範圍逐步擴大,從巴洛克到現代各家均有涉獵,尤其是浪漫派作品。其中又以與他同是猶太人指揮兼作曲家的馬勒的作品為最。
1935年,他完成了第一部個人作品,為鋼琴與女高音所作的《詩篇第148篇(Psalm 148)》。作為作曲家,伯恩斯坦一生共創造了3部交響曲(第一號交響曲“耶利米”、第二號交響曲“焦慮年代”、第三號交響曲“猶太詩文”),音樂劇《西區故事》、《錦城春色》,輕歌劇《天真漢》等等,當中不乏傑出之名作。
經典錄製的作品:早在1950年代開始,伯恩斯坦就於哥倫比亞唱片錄音室內參與唱片的錄音製作,並以美國為其活動之中心。1970年代之後,伯恩斯坦主要在歐洲與德意誌留聲機(DG)合作;而這個時期的音樂錄製,絕大部分來源自演奏現場的錄音或實況錄影。
馬勒:交響樂全集(Sony SMK 47573~47585)(DG 459 094)
馬勒:聲樂組曲《大地之歌》(Decca 417 783)
伯恩斯坦:音樂劇《西區故事》(DG 415 253)
伯恩斯坦紀念集(DG 431 946)
音樂會的樂手和歌唱家水準不凡,演出效果十分精彩。在本次音樂會上令我們驚歎不已的有一位華裔鋼琴神童——13歲的小姑娘朱潤和(Harmony Zhu)。小姑娘纖細嬌小的身軀仿佛蘊藏有無限豐沛的情感與張力,她和交響樂隊配合演奏的曲目《The Masque and Epilogue from Symphony No. 2》是一部曲式複雜多變,氣勢宏大的作品,小姑娘身體和手指隨著節奏的輕重緩急變化而起伏翻飛,傾盡全力,詮釋得相當到位。絕非僅僅是技巧的熟練,她對作品的理解力絕對超出了她的同齡人。據悉她在4歲時跟隨父母從上海移居加拿大,先是在溫哥華定居,現家居美國新澤西。真是一顆冉冉升起的、世界級的小鋼琴演奏家,我們都由衷地祝福她獲得更大的成功!
更加令人吃驚的是,音樂會之後我翻閱到,這個曾經兩度獲邀在頂級音樂殿堂紐約卡耐基音樂廳演奏的小女孩,還是一名稱霸棋壇的國手。她還曾代表加拿大出戰世界青少年國際象棋錦標賽(World Youth Chess Championships),為加國奪得一枚金牌,成為加國曆史上首位奪得該項大賽冠軍的女子選手。 天賦加勤奮,這位小姑娘前程無限量啊。
音樂會結束後,我們在溶溶月色下駕車返家,一路上美妙的仙樂依然在我們耳畔縈繞,交響樂——這一不用翻譯的特殊語言向世界傳遞著和平、感動、優雅與美好。正如當晚的主持人伊莎貝拉說到她父親的最高理想,就是用優美的音樂聯結起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心,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再分享幾張我們當天的手機片:
在介紹雷納德·伯恩斯坦生平的特展展廳裏——
好友景夫購買了雷納德·伯恩斯坦的女兒Isabel Leonard的書,和她愉快合影。
白鶴在展廳裏,女友幫我拍滴。
音樂會開始前的我們——
左起:敏、元元和白鶴。
好友們舉杯共飲美酒,享受豐富的野餐。
大家帶去的部分美食:
曉青好,謝謝你總是誇讚我,讓我自信心暴增~ 周末快樂!:)
這組我們在現場拍的照片都是手機片,有的偏暗我事後調亮了一些的。
這組照片好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