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
2008 (1)
2013 (86)
2014 (110)
2016 (55)
2017 (77)
2018 (80)
2019 (90)
2020 (50)
2021 (93)
2022 (71)
2023 (64)
《更好的世界》:給誰寬恕?向誰複仇?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甚或沒有提名的影片,看過的有不少,而獲最佳外語片的這部《更好的世界》沒有看過。依賴過往的經驗,我並不認同於奧斯卡的選擇,認為此次與其他時候一樣,主流的價值觀,再加上曆史或者甜蜜的內容。看完《更好的世界》,不得不說,此次奧斯卡的選擇頗有眼光,影片的深度與可看度都相當不錯。影片體現了主流價值觀,確實沒錯,但在這之外,還有更多讓人思考的東西。
這部由丹麥與瑞典合拍的電影,手法相當的傳統和樸實,拍得相當的幹淨和陽光,沒有北歐慣有的冷冽與鋒利,也沒能過多的性與暴力,盡管影片探討的內容就與暴力相關。與其他北歐影片一致之處,在於影片仍是探討人性與社會,總是有著一種揮之不去的宗教情懷。影片透過兩個孩子的行為,與另外一條反映非洲醫援主題的線索相補充,體現著與複仇的主題。有趣的是,近幾屆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都是圍繞著這樣的主題,從奧地利的《複仇》,到阿根廷的《謎一樣的雙眼》,皆是如此。也許這是最困擾人類的永恒主題?
在影片中,埃利亞斯的父親、援非醫生安東代表的是寬恕,而克裏斯蒂安則代表的是複仇。安東具有聖人一般的心靈,他在非洲的原野進行醫療服務,麵對著的是野蠻與暴力,然而他卻總是以寬恕之心去對待。他認為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複仇的結果隻能是冤冤相報,人類的爭鬥永不停歇。麵對著汽修工人的耳光,他絕不還手,並在孩子們麵前讓自己兩次被欺侮,以此來表明自己並不害怕暴力,也以此行為說明對方的無能,隻能以暴力來解決爭端,再無其他的辦法。他以自己道德的高尚藐視著對方。
克裏斯蒂安作為埃利亞斯的同學,他來自於倫敦,他見多識廣頗有主見,對於惡人睚眥必報,相信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剛轉入學校就與軟弱的埃利亞斯建立了友誼,並以暴力懲罰了欺負他與埃利亞斯的同學,讓對方再也不敢靠近他們。對於埃利亞斯父親的行為,他頗不認同,認為安東應該對扇他耳光的汽修工還手。而安東的幾次忍讓,讓克裏斯蒂安很是窩火,並決定複仇,給這個惡人一點顏色看看。電影的情節就在這兩種價值觀的衝突之中展開,最後達到高潮。
之所以說這部影片符合主流價值觀,就在於最後的結局是寬恕戰勝了暴力,愛戰勝了仇恨。安東的寬恕與和平,讓世界沿著理性的方向發展,並讓所有的事情有了一個較為完美的結局。而克裏斯蒂安的複仇,則釀成了很大的惡果,差點殺死了路人及朋友,也將自己逼上了絕路。電影的結局觀眾能夠接受的,也是奧斯卡的價值取向。安東的一句話點明了主題:如果總是這樣仇恨,總是相互複仇,那何時是個盡頭?不害怕暴力並鄙視暴力,以善良化解仇恨,是安東的選擇,大概也是影片希望世界做出的選擇。
克裏斯蒂安的性格存在著偏狹,他跟隨父母走南闖北,見過世麵,自然與生長於丹麥小鎮的埃利亞斯不一樣,他更為老練,也更為洞悉世事。母親的去世,讓他深受打擊,也為此遷怒於父親,認為母親的去世是父親放棄所為。他的原則就是以牙還牙,一旦做出決定就堅持到底,絕不放棄。在對付班上的惡霸同學時,他痛下狠手,他複了仇,也頗讓觀眾感覺痛快,說明人心中都有暴力的因子。此事未受懲罰讓他深信暴力的必要。當他想以同樣的手段,向那個蠻橫的汽修工複仇時,也將自己引向了毀滅之路。他不分輕重隻想著複仇,並以暴力去對付暴力分子,結果將自己也變成了他所痛恨的暴力分子。他的複仇,最後演變成向社會宣戰。
克裏斯蒂安的行為顯然不足取,但寬恕一切,放棄以暴易暴,以愛取代仇恨,就一定可行嗎?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暴虐的世界裏。從克裏斯蒂安這邊來說,如果他不采取暴力,那麽他肯定會像埃利亞斯那樣,成為班級裏的弱者,天天受到惡霸同學的欺侮。這樣事例太多,我們在很多電影裏都看到類似的場景。畢竟人性中的惡是無邊的,人天生具有欺負弱小的本性。他的暴力,讓他與埃利亞斯從暴力中解脫了出來。他與埃利亞斯的聯手抗暴,讓他們免除暴力,並可能讓那個惡霸同學忌憚,不再敢對別的同學再施加暴力。對於班級中的惡人,用寬恕可能真的無用,法律也無法對付。現實中,恐怕這種暴力最為有效。
對於安東來說,寬恕一切也並非時時有效。他的兩次寬恕,其實都引出暴力的後果。他在孩子們麵前寬恕了野蠻的汽修工,雖然說他比使用暴力者更高,但卻無法說服孩子,一個作惡者怎麽能反複作惡而不受懲罰?如果他第一次被汽修工打耳光,即使不用暴力,而采取報警的方式讓作惡者受懲,就不會有第二次的受辱。孩子們沒有安東的智慧,也沒有安東的博愛,他們想要個說法,自然會采取暴力的手段去達成。
在非洲他寬恕了那個作惡多端的大佬,並給他治好了病,雖說是作為醫生的職責所係,但這種寬恕卻並未讓大佬懺悔減少作惡,也將事情引向了暴力。受盡大佬之害的黑人,最後采用私刑,在他眼前將可憐的大佬活生生地打死。雖然打死一個大佬並不能讓這些可憐的黑人不再受欺負,畢竟他們複了仇。且這個大佬確是惡貫滿盈,即使再來一個大佬,恐怕也不會像他那樣殘忍。如果不打死他,等他傷好,他可能會更加瘋狂的複仇,會讓更多的孕婦被剖腹而死。安東未去幹涉黑人們的行為,一是他沒有這個能力,再則恐怕他也認識到了這一點。
這個世界需要愛與寬恕,需要以文明而和平的方式去解決爭端,這是人類必須遵循的原則。寬恕的目的是感化,是讓暴虐之人放下屠刀。但總有暴力的信仰者,愛對於他們是無用而可笑的,寬恕會讓他們覺得你的軟弱,更會助長其囂張氣焰。因此,寬恕是必要的,但給誰寬恕卻是個問題。而人類的複仇,冤冤相報永無盡頭,會讓整個社會陷入永無止境的血腥之中,自然不是人們希望看到的。但如果作惡者不受懲處,暴力者不付出代價,那麽正義又如何申張?社會的公平又如何維係?因此,複仇並非全無必要,但向誰複仇卻還得仔細斟酌。
給誰寬恕?向誰複仇?確實是個難題。人們如果想要一個更好的世界,如何讓所得大於所失,需要人類以更大的智慧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