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有所得
(2006-01-19 23:50:31)
下一個
偶有所得
人的某些追求確實變化很快。一度追求超凡脫俗,但在與人探討一番如何做之後竟感覺疲乏無聊。一條條的改進措施和計劃、嚴肅的理性原則讓人生膩,不斷地反省審視讓人發瘋。幹嘛要對自己和別人提出這麽多要求呢?你認為這樣做就一定正確,就一定管用嗎?
有時感到:即使有所謂完美也沒有心思去追求。因為“完美”本身簡直就是一種缺陷。上帝“完美”吧,但這似乎就是他老人家的缺陷,因為他缺乏人性的缺點和特點,而後者多是“俗”的內容。 “俗”有什麽不好?“俗”性常閃爍著人性的光芒。難怪女孩子愛“壞小子”,因為“壞”裏有許多人性的東西,也就是“俗”的東西。女孩子成天琢磨著大道理,也會令人生厭。
當然,也可從所謂“理性”和“感性”來看這個問題。其實簡言之,人主要是這兩種特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組合和比例而已。理性有時看來很完美、很保險,但有時也使人窒息,所謂“存天理,滅人欲”。而感性似更真實地反映人的內心世界,但過於感情用事,則是去冒險撞禍,在某些情況下,理性是生存之道。有人講靈魂,說夢是真,但這似乎也有疑問。有時夢能反映真實需要,有時可能也有扭曲變形,實難判斷何為真實。
可能還需要學會理解甚至欣賞“俗”。因為,人的生活不是神的生活。過去老講“平衡”,後來又覺得應有適當“傾斜”和“張力”。當然是一種動態平衡。在工作中盡可以用理性約束自我,但最好還是給自已一些感性空間。這樣生命就不會枯萎。反之,如已因感情用事或縱情(欲)失當,則應節製、保守,多一些理智成份。
好死不如賴活。生存的原則就是理性的原則,無奈,就像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其實,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去苛求死人生前應該怎麽生活,因為他們選擇了自己的生活之路。有人為了某些真實或虛假的目的犧牲了,隻要他本人感覺不錯,似乎也不能視為悲劇。對自己真實是最重要的。
關於靈魂死不死的對話應該是和人類存在與否相聯係的。所謂不朽、萬歲隻存在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最終是一場空,至多是輪回。我認為一切都將不存在,包括肉體和靈魂。時間是無情的。現在有幾個人知道一些曆史人物?曆史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記錄以往發生的人、物和事,以傳後人。但可以想象,有一天世界遇到空前劫難後,一切都將不存在。或者說新世界產生新人類的事情可能發生。這些人有可能在新的時空維度裏研究我們現在的人類,也許永遠不會發現我們這段人類史。至於宗教中的上帝概念,恕我大不敬,將隨著人類的消失而消失。沒有人,那來人格化的上帝。沒有人,上帝也就失業了。所以盡管聽來讓人受不了,宇宙間確實沒有事物是永存的。那麽宇宙本身呢?這個無限大的東西可能一直在吧?把上帝說成宇宙一般,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可能也能永生。還有就是一些思想、道理(經人類認識發現)似乎不因人的生死決定,比如一些辯證法的道理。但如沒有人類,這些思想和道理又何處寄生呢?如果說靈魂不死最終是虛妄的,那麽我們如何珍惜此生?
反過來又想:如果靈魂不朽不成立,為什麽還是有那麽一些人去追求?說人生在世,主要是要活出精神來。何為精神寄托或支柱?我們能不能因為一切都會消亡而在今生不要精神寄托或支柱,因為精神也會消亡。但樂觀的論點應是:隻要有人類就會有精神或精神的記錄(憶)和傳承。所謂永遠,就是相對於人類存在的整個曆史。有時精神空間所處的客觀物質環境很有限甚至狹小,但對於當事人來說則意味著整個宇宙。這種主觀唯心世界確實存在或部分地存在。珍惜生命,既意味著回首過去,也意味著把握和感受現在,還意味著憧憬和規劃未來。如何做取決因人而異。由於精力有限、承受能力的差異及趨利避害的天性,總是有選擇地做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