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中,纏中說禪將世人比作“沒有智慧的鴨子”,聲稱唯有他的理論才是通往智慧的獨木橋。他將纏論比作“孤峰之上的絕世武功”,如同乾坤大挪移般能夠碾壓一切傳統智慧。然而,近二十年過去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始終存在:為什麽纏論信徒中,從未出現一位真正能在實戰中“摩擦”那些被他們鄙視為“鴨子”的業界精英?
纏論構建了一個看似完美的邏輯閉環:它首先將所有人貶低為“鴨子”,然後宣稱自己是唯一的救贖。這套話術的精妙之處在於,它讓信徒從入門之初就產生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
然而,這種優越感是脆弱的。它建立在對外界的否定和對“纏師”的無條件崇拜上,而非建立在真實的認知和能力提升上。當信徒沉浸在“乾坤大挪移”的幻想中時,他們實際踏入的並非什麽武學巔峰,而是一個與真實世界脫節的思維泥沼。
在這裏,衡量成功的標準被巧妙地偷換了:從“在市場中穩定盈利”變成了“對纏論話術的精通程度”。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奇觀:信徒們可以為了“中樞”和“背馳”的定義爭論不休,卻無法展示一份持續盈利的交易記錄;他們可以嘲諷巴菲特、索羅斯是“過時的鴨子”,自己的名字卻從未出現在任何一個實盤比賽的榜單上。
纏中說禪宣稱其理論是“數學原理”,是“宇宙真理”。但一個自稱如此強大的理論,經過近二十年的傳播與實踐,理應孕育出幾位震驚市場的交易大師。但現實是,這樣的高手始終缺席。原因何在?
理論的內向性與現實的複雜性
纏論的精力大多耗費在內部概念的複雜演繹和不斷修正上。它更像一套複雜的概念遊戲,其首要目標是實現邏輯自洽,而非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當信徒沉迷於在K線圖上劃分無數種“走勢分解”的可能性時,他們實際上是在與理論的幻影搏鬥,而非與真實的市場對話。這種“紙上談兵”的“智慧”,又如何能戰勝那些在真實市場中搏殺、不斷試錯和迭代的“鴨子”呢?
“聖杯心態”扼殺了真正的學習能力
一旦信徒接受了“纏論是宇宙真理”的設定,他們就關閉了向外界學習的大門。所有的市場現象都被強行塞進纏論的解釋框架中,任何失敗都可以被歸結為“個人修行不夠”,而非理論本身的缺陷。這種心態,讓他們失去了從實踐中汲取真知的能力,也失去了對市場的敬畏。一個不再學習的人,又如何能超越那些在不斷進化的“鴨子”?
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纏論的體係不允許出現第二個“神”。纏中說禪以其狂傲的文風和不容置疑的姿態,樹立了一個無法超越的絕對權威。信徒們的最高成就,無非是成為“纏師”最忠實的複讀機和最合格的闡釋者。
他們所有的“智慧”都用於理解和重複“纏師”的話,而非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這就導致了一個悖論:他們越是努力“修行”,就越難以擺脫“纏師”的思想牢籠,也就越不可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他們永遠活在那座“孤峰”投下的巨大陰影中,永遠是一群無法長大的孩子,又如何能去“摩擦”那些在廣闊天地中自由成長的“鴨子”?
結語:真理的試金石
市場,是檢驗一切投資理論的終極試金石。它不同情懷,隻認結果。一個理論是否真正有效,不在於它的話術多麽玄妙,邏輯多麽自洽,也不在於它的信徒多麽狂熱,而在於它能否持續地培養出成功的實踐者。
纏論問世二十年,信徒一波接一波地宣稱找到了“宇宙真理”,卻始終沒有一位能以其耀眼的實戰成績,讓那些被鄙視為“鴨子”的業界精英心服口服。這一漫長而統一的“沉默”,或許比任何華麗的辭藻和複雜的圖表,都更能說明問題的真相。
當“孤峰”之上始終無人接過“絕世武功”的衣缽,我們或許應該思考:那被萬眾仰望的,究竟是一座真實的險峰,還是一座精心搭建、內裏空無一物的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