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探討的成長課題之一,就是中年的我如何跟老年的媽媽相處!
小的時候,媽媽是一個喜歡漂亮,性格幹脆利索,家務能手,做一手好菜,很容易發脾氣的人。媽媽是南方人,有著傳統重男輕女的思想,敏感且懂事的我,很小就感覺到媽媽對哥哥的偏愛。飯桌上隻給哥哥加肉吃,給哥哥添加新衣服而我隻能穿哥哥穿小的舊衣服等等。媽媽快人快語,幹活很利索,也正因此就會看不上我參與的大小家務事兒,總是會正麵批評從沒有積極鼓勵的態度,讓我一度對做家務尤其是做飯失去了很大的興趣。也應了那句老話,能幹的媽媽生的女兒多半家務能力很差。這個時期的媽媽時家庭中是很強勢的一個角色和存在。
大學畢業後,我選擇了遠離家鄉去大城市打拚, 後又選擇邁出國門去更遠的地方安居樂業。想想看,能有這份勇氣不僅是當時的自己對外麵世界的好奇心,也是因為在原生家庭沒有被受寵的經曆所以才可以離家很遠而不覺得傷感, 沒有被父母惦記而產生的依賴感。
今年把媽媽再次接到家裏一起住,想著她年紀越來越大,以後坐長途飛機不方便,特意邀請她再來跟我們一起住一段時間。孩子們都長大了,我也進入了中年,又一次近距離的跟媽媽相處,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後來的習慣,又從慢慢的習慣開始感覺到壓抑。壓抑的背後是媽媽做事情看問題的老舊執念和狹隘,讓每次的溝通都變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會讓彼此不愉快。這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要孝順她, 希望她開心。 我很苦惱,也很委屈。 也許,我應該尊重媽媽自己的生活習慣,自己的認知模式,她不應該被打擾,而我則是關心則亂!
很想知道你們和父母親相處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形。我的領悟就是,不管你多大,父母總是會把你當孩子一樣的說教,麵對衝突最好的辦法不是講理更不是逃避,而是尊重和包容!就像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這就是人生給我的一課,我們自己從孩童到成年人,接著也會慢慢老去,作為孩童,我們是需要父母的愛和包容,而變成的老年人的父母也是需要我們去嗬護,包容和尊重的。人生前後兩端的生命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你可以試試在對待自己的父母時把你對待孩子的耐心和包容拿出來,你會覺得很多的矛盾就很容易解決了。
最後,我想說等我活到媽媽這個年紀,我希望自己獨立、寬容、心中有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