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做每半年一次的 CT 掃描,在候診室遇到兩位同樣在與癌症抗爭的病友。令人難過的是,她們的年紀都比母親年輕得多:一位三十多歲,先後患有乳腺癌和腸癌;另一位四十多歲,患有喉癌。她們看到母親氣色很好,主動詢問她的狀況。母親也如實地分享,她一直在接受高劑量維生素 C 的支持療法,沒有進行其他治療。三人聊得投緣,互相留下了聯係方式,還建了一個微信群,起名叫“癌友群”。
母親回到家後,覺得這個名字有些不吉利,於是把群名改成了“愛友群”。這個名字聽起來溫暖得多,也更像是彼此支持、彼此照顧的意思——哪怕是在這種不容易的階段,也能給彼此一些力量。
雖然醫學上很多癌症因為篩查和治療進步,整體發病率的“比例”有所下降,但由於人口老齡化明顯,加上檢查的普及,美國每年的癌症新確診人數仍然在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腸癌依舊是最常見的幾類癌症,而確診年齡越來越年輕的趨勢也很明顯。像母親遇到的那兩位三十幾歲、四十幾歲的病友,如今已不算少見。這些情況也讓“早期發現”和“整體健康管理”變得更加重要。生活方式、營養支持、身體狀態的恢複與維護,逐漸成為治療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無論是剛確診的年輕患者,還是經曆多年治療的母親,大家其實都在盡力把生活過好。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心願都很簡單:希望身體慢慢恢複,希望每天能舒服一點。在這種時候,有人能說句話、發個信息、互相問候一下,其實比想象中更有力量。也會讓人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麵對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