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房價的再思考——從近期國內房價下跌談起

(2025-09-16 08:52:45) 下一個

中國的房價到底高不高,常常有人拿倫敦、新加坡作比較,說北上廣深的房價不過和這些國際大都市差不多。聽上去似乎合理,但稍微推敲,就會發現其邏輯經不起考驗。因為比較的根本不是同類產品,也不是同類收入,更不是放在相同的製度框架下衡量。

先看住房本身。中國城市裏的商品房主力,是一棟棟高容積率的高層公寓,或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磚樓。戶型進深過長,采光受限,隔音差,電梯和管道井把空間切割得支離破碎,再加上公攤麵積,賬麵上一百平,實際能用的往往隻有八十多。而倫敦即便不算豪宅,普通人也大量住在聯排、半獨立住宅或者低層公寓,社區環境與生活需求相配套。拿這樣兩種產品硬湊到一起比價格,說中國並不貴,簡直是自欺欺人。

再看收入和價格的關係。北京2023年平均房價每平方米六七萬元,一套九十平方米的兩居室總價超過五百萬。而北京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過七萬元。換句話說,一個人要不吃不喝七十年以上,才可能買下一套普通住房。即便兩個人合算,也要三十多年才能攢夠,這還是在完全不消費、不養孩子、不養老的假設下。現實中,首付至少要一百五十萬元,一個普通人要攢下這筆錢,幾乎耗去整個青春。

放到世界大都市對比,更能看清荒謬。倫敦的房價收入比在12到14倍之間,巴黎在10倍左右,柏林更低,隻有8倍上下。柏林的年輕人,即使不買房,也能依靠社會保障和租賃製度過上體麵的生活,不會因為沒有房產就被剝奪教育、醫療、落戶等基本權利。而在北京、上海,人均房價收入比常年在七八十倍,深圳一度更高。這不是全球最昂貴市場之一,而是全球最不可負擔的市場之一。

更糟的是,房子不僅僅是居所,還被製度綁成了一張準入門票。孩子入學要看學區和房產,落戶要看住房,醫療保障和公共服務與戶籍和不動產掛鉤,婚姻市場更是把有房視為必需條件。買房不是選擇,而是生存的前提。不買房,你的孩子可能失學;不買房,你的戶口就落不了,醫療、養老統統缺席;不買房,你的社會身份甚至可能被視為不完整。所謂居住不公正,已經擴展成教育、醫療、社會公平的全盤不公正。

那麽,誰真正希望房價這麽高?答案並不複雜。過去二十年,中國地方財政嚴重依賴土地出讓。很多年份裏,土地出讓收入甚至接近或超過地方公共預算的規模。地方政府有天然的動機推高地價:地鐵優先修到未開發的地塊,讓周邊地價升值;新區開發先有宣傳再有賣地,把財政增收和土地溢價綁在一起。所謂土地財政,不僅是一種收支模式,更是地方治理的基本邏輯。

稅製結構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畸形。房產稅長期缺位,持有成本極低,結果大量資金沉澱在存量房裏;而交易環節的限購、限售、限貸又人為製造流動性障礙,使得市場裏的新增需求隻能不斷湧向新盤預售。開發商以預售資金周轉,地方政府以高價賣地入賬,資金鏈在開發端和財政端閉合。結果是價格被持續推高,而真正的剛需家庭被迫承擔高首付、高杠杆、長周期的沉重負擔。

更諷刺的是,政府在房地產上的姿態本身就是搖擺和矛盾的。一邊不斷抬高地價,把財政寄托在土地出讓上;等房價過高引發輿論反彈,又祭出限購、限貸,把房地產企業融資擠到三條紅線;等房價開始下跌,又高喊止跌回穩,要求市場回升。這樣的政策朝令夕改,根本沒有明確方向。受害的卻是普通居民:本應是固定資產、安身立命的房子,變成了最不穩定的籌碼。辛辛苦苦掏出六個錢包買來的房,價格忽漲忽跌,完全不可控。有的人幾代人的積蓄,就在房地產的暴跌裏化為烏有。

真正的比較已經不言自明。中國的房價遠遠高於世界主要城市,收入卻絕對低得多。人均購買力和住房負擔沒有任何可比性。而這一切並不是市場自然演化的結果,而是製度刻意塑造的局麵。土地財政、稅製設計、配套政策,把高房價變成了地方政府賴以生存的工具。更要命的是,這個政府一邊從高房價中獲利,一邊又反複操縱市場,把普通人的財富推到風口浪尖。中國人承受的高房價和沉重負擔,不是偶然,而是被共產黨和各級政府一層層操縱出來的。這麽說,並不是誇張的批評,而隻是對事實的陳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雪狗2014 回複 悄悄話 有道理
portfolio 回複 悄悄話 高房價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財富掠奪的騙局,與中共建政後“土地改革”的掠奪騙局,如出一轍。
新手一位 回複 悄悄話 外國人能自由買房在北京上海嗎?
6ba6 回複 悄悄話 金融屬性沒有甚麽合理不合理。
想家的人1963 回複 悄悄話 北京市的麵積是16410平方公裏,
想家的人1963 回複 悄悄話 這個應該是筆誤,北京方圓50公裏
3227 回複 悄悄話 上海那個中投跳樓的小姑涼不就是答案嗎
李遠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選民' 的評論 : 在 Regent’s Park 區域,terraced houses 的平均成交價約 5,598,777英鎊。在 Regent’s Park 的“houses”整體類別中,平均房價接近 3.9-4.0 million。“London 核心區, Regent Street 一帶的 terrace house 都是上千萬英磅”這一點恐怕也與實際情況有出入。
李遠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選民' 的評論 : 另外,北京方圓500公裏,我在地圖上畫了一下,這包括了呼和浩特、包頭,幾乎都到外蒙了。幾乎覆蓋了遼寧全境。往南是鄭州、洛陽。往西覆蓋了整個山西。如果這是北京的通勤圈,那真的難以想象了。
李遠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選民' 的評論 : 我查到天津的房價收入比是35~40。燕郊和通州在40左右(當然這兩年房價下跌很快,我查到的數據可能有些過時)。大倫敦區應該超不過15。我個人並不認為超過30的收入比是reasonable的。
此外,北京方圓500公裏的平均房價很可能低於大倫敦區。可是這又回到了我原本的觀點,那就是這樣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居住質量和收入和製度都完全不同。
選民 回複 悄悄話 London 核心區, Regent Street 一帶的 terrace house 都是上千萬英磅, 買家以中東土豪為主, 遠在倫敦工薪階層可及之外.

你是在拿大倫敦地區的房價和北京市中心房價相比. 如果是大北京區, 包括燕郊, 天津, 通州等, 則平均房價與當地人收入相比就很 reasonable 了.

東京, 新加坡的我不知道. 我在倫敦住過, 我的教授就是坐火車近一小時來學校上班, 那個時候火車開得慢, 停站也多, 一小時才走 20 多公裏. 如果按火車一小時的路程畫大倫敦區, 則是倫敦方圓 50 公裏, 而在北京則是方圓 500 公裏. 你把北京方圓 500 公裏內的房價平均一下, 肯定比大倫敦的房價低.
李遠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選民' 的評論 : 據我了解,倫敦是全球買家的集中地。我簡單搜索,看到很多類似的數據,2014–2016年間海外買家占新建住宅交易約13%,核心豪宅區超過三分之一之類的。再加之實際上英國各地的有錢人也是湧入倫敦房地產市場的。所以我認為你說的“這種需求在東京, 倫敦這樣的城市不存在或很小”恐怕不準確。
選民 回複 悄悄話 房價是由供求關係而決定的, 一線城市很多房子是外地人賺了錢, 為保值, 做為投資而購入, 並不是為了居住, 許多空關十幾年沒人居住. 這種需求在東京, 倫敦這樣的城市不存在或很小, 而在中國則是巨大的. 以中國的人口, 隻要 0.1% 的富人想去北京買房, 足以推高或維持北京現有的房價.
李遠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選民' 的評論 : 要是說因為有人通勤、有人從外地買房,就不能用當地居民收入來衡量房價,那新加坡房價也不能用新加坡人的收入算,因為每天都有從馬來西亞新山過來通勤的;東京的通勤圈更大,從關東平原各地進城的都有;倫敦更不用說了,大把人住在一小時以外的郊區。所以,世界上所有大城市的房價都不能和本地收入比較了。收入房價比這個指標都沒有意義了。
更關鍵的是,你說的這種現象本身就是房價不合理的反證。恰恰因為房價和收入嚴重脫節,才會逼得那麽多人被迫跑到遠郊去買房,每天花三四十分鍾甚至更久的時間擠高鐵進城。如果房價和收入匹配,大多數人根本不需要這麽折騰。很多人被迫遠郊通勤實際上正好證明了問題的嚴重性。
選民 回複 悄悄話 "再看收入和價格的關係。北京2023年平均房價每平方米六七萬元,一套九十平方米的兩居室總價超過五百萬。而北京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過七萬元。"

在北京買房的是全中國的高收入階層, 而普通人北京人則到遠郊買房. 每天乘30-40分鍾高鐵進北京上班的人不在少數. 其它一線城市也是如此. 所以對這些城市不能用當地平均收入來估算房價是否合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