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利桑那到寧靜湖
2025年7月20日星期日,我在紐約州寧靜湖完成了第二場大鐵 (Ironman Lake Placid, IMLP),最終以14小時33分45秒的成績衝過終點線。這場比賽與我的首鐵 — 2021年亞利桑那鐵人賽(IMAZ)— 截然不同,無論是地形、天氣、還是策略,都帶來了全新的挑戰。
寧靜湖是位於紐約州北部靠近加拿大邊境的一個小鎮,曾舉辦過1932年和1980年兩屆冬奧會,最著名的莫過於"冰上奇跡"(Miracle on Ice) : 1980年,美國大學生冰球隊擊敗了實力強勁的蘇聯國家隊,最終奪得金牌。自1999年起,這裏開始舉辦大鐵Ironman比賽,如今已成為除夏威夷Kona世錦賽外,全球曆史最悠久的大鐵賽事。這條穿越阿迪朗達克山脈的賽道以風景優美著稱,但也因其險峻複雜的地形和多變的天氣被公認為全球最具挑戰性的大鐵賽道之一,與西班牙蘭薩羅特(Lanzarote)、法國尼斯(Nice)、英國威爾士、以及已經停辦的加拿大Penticton、猶他St. George等賽道齊名。自行車賽段累計爬升2265米(7432英尺),跑步賽道也有324米(1064英尺)的爬升。
我的大鐵征程始於2020年新冠疫情時期。當時實驗室暫時關閉,研究工作陷入停滯,所有出差旅行取消。我決定利用這段空白期完成一直以來的夢想 — 挑戰Ironman。2021年,我在亞利桑那大鐵(IMAZ)以13小時23分44秒完賽。IMAZ是一條的相對平坦賽道,但在Tempe郊外的戈壁荒野的騎行時常有大風,順利完賽的關鍵在於耐熱和減低風阻;而寧靜湖賽道則完全不同,騎行累計爬升將近8000英尺,加上阿爾卑斯山式的多變天氣,基恩鎮的急降坡(Keene Descent)、威明頓六英裏長坡(Wilmington Climb)、峽口坡(The Notch), "三熊坡"(Three Bears)等連續爬升,以及跑步賽道遠超波馬的1千英尺爬升,不僅測試體能,更考驗耐心與臨場策略。
完成IMAZ後,我暫別了大鐵賽場。此後的三年裏,我每年隻參加一場70.3半鐵賽事——2022紐約日內瓦站、2023賓州快樂穀站和2024紐約長島站。每場比賽都帶來不同的挑戰和樂趣,但內心深處,我始終渴望再次挑戰全程大鐵距離。然而,作為一名大學教授,既要管理一個繁忙的癌症研究實驗室,又要照顧和培養三個分別就讀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孩子,我深知事業與家庭必須放在首位。
重新出山的轉機出現在2024年10月,當鐵三好友郜誌農(三叔)完成馬裏蘭大鐵並立即報名2025年寧靜湖大鐵時,我知道機會來了。我向太太承諾:保證安全、快樂輕鬆打鐵、絕不讓訓練侵占家庭時間。在我發動了朋友們和三個孩子(他們已經都成了我的鐵友)一起勸說之下,領導終於點頭同意。
備賽期恰逢我學術與個人生活最繁忙的階段。2024-2025年間,我同時處理七篇重要論文無休止的投稿和修改、2025年四月至關重要的的普林斯頓大學路德維希癌症研究中心續約評審,還要指導從小接受特殊教育的大兒子Evan的大學申請。同時,女兒Michelle和Evan計劃在7月20日我參加IMLP的同一天參加新澤西鐵三賽。指導他們訓練的同時完成自己的備賽,給我原本就緊湊的日程增添了更多挑戰,但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樂趣並讓我更為專注更有動力。
我將IMLP視為對毅力與專注力的終極考驗。訓練需要極高的自律:每日清晨5點前起床訓練,周末的長距離拉練,同時平衡工作與家庭責任。許多個疲憊的清晨,我可以輕鬆找個借口放棄訓練,但最終都堅持完成了計劃。鐵人訓練不僅沒有拖垮我,反而就像疫情最嚴重時那樣,讓我在高壓下保持高效和專注。
有些讓我出乎意料的是,在如此繁忙的一年中加入大鐵訓練,反而讓我的思維更加敏銳,並讓內心重歸澄明。大鐵訓練所要求的自律,專注和嚴謹滲透到我生活的其他領域,使我能夠以更堅韌的心態應對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戰。為了避免影響工作和家庭,我堅持在清晨和周末訓練:5點前起床完成遊泳或騎行,8:30前仍能第一個來到實驗室;周末的長距離訓練的大部分則安排在家人起床前或活動間隙。與首鐵相比,我這次大鐵的訓練量大幅減少,但更加科學 — 聚焦於訓練質量和效果而非盲目堆量,同時避免受傷。我的教練楊高興在2021年IMAZ備戰時給我灌輸的理念成為我的準則:大鐵訓練的最終目的是強化身體 (building up),而非透支身體 (tearing down)。
本次訓練中,我采用了TriDot智能訓練計劃。這款經濟高效的AI驅動的網上訓練計劃會根據我的體能水平、訓練曆史和賽程安排定製個性化訓練方案,並直接同步至Garmin手表,直接控製FORM智能HUD遊泳鏡的顯示和室內騎行設備的阻力設置。這讓我每次訓練都精準高效,最大限度減少對學術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影響。
與IMAZ時期專注耐力訓練不同,這次我更注重整體體能的提升。從春季開始,我每周兩次與小程教練在清晨做一對一的力量訓練,重點強化髖關節穩定性、臀肌力量,上肢力量和核心激活 — 這些常被耐力運動員忽視卻至關重要的領域。由於過去我腳踝多次受傷,我們還加入了專門的踝關節靈活性訓練。這些練習不僅顯著提升了我的運動表現,更重要的是預防了疲勞導致的動作變形和抽筋。
賽前一個月,我在馬薩諸塞州半鐵70.3賽事跑步時意外扭傷腳踝。為了確保完全恢複,我大幅縮減大鐵訓練最後階段的跑量,僅維持長騎行後的轉換跑和不超過6英裏的短距離跑步,周跑量不足20英裏。但我相信長期的力量訓練、騎行和遊泳已打下堅實的有氧基礎和肌肉耐力,能夠支撐我完成馬拉鬆距離跑步。我坦然接受IMLP比賽我的跑步段會慢於我的預期,將長期健康置於短期成績之上。
裝備升級
相比2021年IMAZ,為應對寧靜湖的複雜地形和多變天氣並讓比賽過程更加安全舒適,我對比賽裝備進行了全麵更新和優化:
自行車:從FELT FR5公路車升級為2025款FELT IAx Advanced鐵三車,配備Shimano Di2電子變速係統。鐵三車優化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和讓髖部更開放的幾何結構讓我能夠長時間保持高效騎行,顯著減少頸部和髖部的僵硬感。這種設置還能更好地激活臀肌,減輕股大腿四頭肌負擔,這對預防抽筋和為跑步保留體力至關重要。IMLP比賽中我完全沒有出現抽筋或頸部僵硬的情況,賽後幾天也幾乎沒有酸痛,身體狀態在賽後一周內完全恢複,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鐵三車的升級。
輪胎:從普通輪胎換為Vittoria Corsa Control無內胎自密封胎。這一選擇基於寧靜湖大鐵很高的降雨概率,以便在濕滑路麵上提供更好的防刺穿性能和抓地力。我隨車攜帶無內胎自密封胎修補工具、迷你電動氣泵、備用內胎和一張美元紙幣(用於在外胎破口太大無法修補的情況下應急對付一段路程)。
頭盔:我選擇了新款Rudy Project Wingdream氣動頭盔,具有卓越的空氣動力學設計、通風性能和舒適性, 而且它那獨特的寬底造型讓人一眼就想起《星球大戰》中的"風暴兵頭盔", 很符合影帝對行頭的需求。
鎖鞋:這次我換用Lake 238加寬版騎行鎖鞋,終於解決了長期困擾我的長騎中因為腳掌較寬受到壓迫,導致腳部麻木的問題。
跑鞋:馬拉鬆環節我選擇了Adidas Adios Pro 3跑鞋,其寬敞的鞋頭空間完美解決了我此前比賽穿著Nike Vaporfly或Saucony Endorphin Pro 3碳板跑鞋時出現的水泡和黑趾甲問題。和其它高端碳板鞋還有所不同的是,這雙鞋的耐用性極佳,鞋底薄薄的德國馬牌橡膠(Continental)非常耐磨,甚至可以用比賽300英裏以上的舊鞋繼續當作平時的訓練鞋。
襪子:在IM70.3馬薩諸塞半鐵比賽中,我常用的Under Armour跑步襪給我帶來不少麻煩, 容易擠在腳趾前照成壓迫感和水泡。經過多次嚐試後,我選擇了Danish Endurance品牌的騎行跑步襪,十分輕薄並提供更好的舒適性和排汗性能。我在T2換項區多準備了一雙襪子,在經曆了長達7個多小時在暴雨中的騎行後換上幹爽的新襪子,簡直讓已經累趴的雙腿有了煥然一新的感覺。
頸部保護:此前鐵三比賽中我的脖子幾乎都會被膠衣摩擦破皮。用膠布貼上防護卻效果不佳,常常在長距離遊泳中途脫落。這次我研究了各種防護用具後使用了Mugiro潛水服頸套, 終於有效防止了遊泳環節中膠衣造成的頸部摩擦。
鐵三服:我準備了兩套選擇——Team Zoot Ltd Tri Aero Fz鐵三服以及和我的鐵三車同色係的法國品牌Ekoi Racing Graphene Azure天藍色鐵三服。Ekoi的舒適度無與倫比,在炎熱潮濕的百英裏訓練中可以有效減低核心體溫。但考慮到比賽日預報的60℉(約15℃)低溫和降雨,我最終選擇了在較厚一些的,在IM70.3馬薩諸塞半鐵中表現良好的Team Zoot鐵三服。這一決定在馬拉鬆後半程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腹股溝區域出現嚴重摩擦傷,即使塗抹凡士林也無濟於事。事後反思,如果我在T2換項時多花一點時間換下鐵三服,改穿我在馬拉鬆比賽中一直使用的Under Armour跑步緊身褲,或者在跑步腰包裏準備2Toms防磨潤滑油,情況會好很多。
運動手表與自行車碼表:我在賽前一個月把我用了6年的Garmin Forerunner 935升級至970,增加了實時體能追蹤、心電圖、LED微型手電、訓練準備度、腕式跑步動態,多頻段GPS功能,以及改進的睡眠和恢複監測,讓有數據控的我能更精準地訓練和比賽。自行車碼表也從Wahoo Element Bolt升級為Bryton Rider 750SE,搭配Garmin Rally RK100功率計踏板和Bryton Gardia R300L後置雷達尾燈,大大提升了訓練安全性。作為中國品牌,Bryton以一半以下的價格提供了與Garmin相似的功能,唯一的不足是與Garmin功率計的配對速度稍慢甚至無法自動連結上,需要手動重設。但與昂貴的Garmin相比,Bryton的性價比很高。
營養補給策略:為避免腸胃問題,我簡化了比賽日的營養補給方案。沒有使用補給站提供的Maurten能量膠和Mortal飲料(已知容易引起腸胃不適且碳水化合物含量不足),而是自帶四瓶24盎司(750毫升)的Tailwind運動飲料(兩瓶放在自行車上,兩瓶放在賽道中途的個人需求包中以備更換),兩小瓶在跑步腰包上,以及一瓶放在跑步個人需求包中。在個人需求補給站的誌願者們的遞送速度極快,比在補給站不中斷騎行地抓取飲料再添加粉末要高效安全得多。長距離騎行中,我主要食用自製的固體大力丸,跑步階段則每半小時補充一支能量膠。我用自行車碼表設置定時提醒自己每半小時補充固體食物,並在訓練中的反複實踐,用不間斷血糖測量儀確定長時間訓練過程中保持血糖穩定。這套營養策略在比賽中執行得非常順利, 沒有出現任何胃腸不適或能量不足。和我在IMAZ比賽後完全沒有食欲和因為吃了過多帶咖啡因的能量膠而無法入睡不同的是,這次IMLP比賽後我胃口極好,並且馬上可以昏昏入睡,第二天照常5點精神充沛地醒來。
(營養是長距離鐵三比賽的第四大項,掉以輕心會後果嚴重)
防磨措施:長時間騎行和跑步導致的摩擦傷一直是我的大敵。我測試了多種防磨產品—TriSlide潤滑劑、凡士林、Chamois Butt’r騎行膏和2Toms SportShield防磨噴霧—發現隻有2Toms SportShield能夠提供長效防護,因此在關鍵部位都使用了這款產品。
這些裝備升級和策略調整在比賽中都發揮了完美作用,唯一的例外是Team Zoot鐵三服在大雨潮濕天氣中長時間比賽後出現的皮膚摩擦問題,雖然影響了跑步表現,但至少沒有毀了整個比賽。新裝備雖然價格不菲,但通過加入Team Zoot和購買John Hankook Vitality定期壽險獲得Garmin,REI, Vittoria輪胎Zoot鐵三服裝以及Expedia賓館預訂等等團隊折扣,有助於把花銷控製在合理預算內。
見縫插針:寧靜湖賽前現場訓練
我平時的日常鍛煉讓我能保持隨時可以刷一個半鐵的體能水平。在冬季的基礎訓練階段,我主要依靠TriDot訓練計劃維持體能,特別是騎行能力。畢竟在寒冷的東北部,戶外騎行幾乎不可能。隨著比賽臨近,我參加了6月8日在Springfield舉行的IM70.3西馬薩諸塞半鐵比賽作為熱身。賽前一個月,通過幾次50-60英裏騎行接5英裏轉換跑,以及幾次公開水域遊泳訓練,我提高了賽前體能並測試了新鐵三車和其他裝備在與IMLP類似地形和天氣條件下的表現。
盡管6月的學術和會議安排密集,我仍設法安排在賽前親赴寧靜湖實地訓練。6月8日完成馬薩諸塞半鐵賽事後,我立即驅車五小時北上緬因州參加一個Gordon會議。6月11日主持完一場會議後,又馬不停蹄地駕車往西六小時前往寧靜湖,在那裏做一個過夜的短暫停留以實地測試賽道。抵達當天傍晚,我在鏡湖(Mirror Lake)完成了1.2英裏遊泳,體驗了著名的水下導引纜繩。次日清晨6:30,與Facebook結識的當地鐵友Cassie Evans Winter一起完成了單圈56英裏自行車賽道測試(更多關於Cassie的故事將在後文詳述)。騎行結束後,我立即驅車往南五小時返回新澤西,簡單收拾行李後,又趕往紐瓦克機場,經法蘭克福飛往上海參加癌症學術會議和母校複旦大學120周年校慶活動。上海行程結束後,我經洛杉磯返回普林斯頓,趕上隔天6月18日兒子Evan的高中畢業典禮。次日清晨,我又飛往洛杉磯參加前列腺癌基金會年會。直到這一係列行程結束後,我才終於有了不到一個月的無差旅的安靜期,專注於7月20日IMLP的最後備戰。
這段"行李箱訓練"經曆讓我在任何環境,多變時區和繁忙行程下保持訓練。陌生城市的街道、酒店泳池、臨時健身房都成為我的訓練場。這種碎片化、跨時區的訓練以另一種方式模擬了鐵人比賽中可能遇到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培養了我應對突發狀況的心理韌性。
鐵人征程中的友誼
備賽過程中最意外的收獲之一,是結識了來自紐約上州羅馬鎮的鐵友Cassie Evans Winter。在IMLP 2025的Facebook群中,她主動提出在6月中旬那一周義務為外地選手提供賽道導騎訓練服務。當時我正在緬因州參加會議,看到她的帖子後立即聯係,並約好在寧靜湖一起訓練。
Cassie的鐵人經曆尤為坎坷但又特別勵誌。中年時她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飽受肥胖和多種慢性病困擾。2006年,她決心重塑自己的人生,接受了胃繞道手術並開始運動。2012年她完成首個大鐵,2022年更是站上了Kona大鐵世錦賽賽場。IMLP 2025是她的第九場大鐵,但以前長期的慢性病已造成不可逆的傷害:2022年她心髒病發作後,醫生發現她的二尖瓣嚴重病變,計劃在8月7日進行開胸手術。經過仔細評估後,醫生同意她在嚴格限製心率的前提下參加IMLP比賽。
與Cassie一起騎行寧靜湖賽道的經曆,讓我對這條傳奇的賽道有了全麵的認識。她帶我熟悉了每個關鍵點:常被低估的寧靜湖出城爬坡、控車技術要求很高的Keene下坡、通往威明頓和Notch的連綿上坡,以及"三熊坡"之後還有一個"熊外婆坡"(完成三熊坡後回城前的最後一道爬坡)。這幾個小時的實地訓練非常有價值:不僅幫助我在腦海中建立了完整的賽道地圖,更讓我調整了訓練策略。我意識到寧靜湖的爬坡並沒有傳說中那麽可怕,因此放棄了原計劃在普林斯頓北郊Sourland Mountain進行的山地訓練,轉而選擇更安全、道路更寬闊的默瑟郡公園(MCP)5英裏繞圈路線。最後兩次長距離騎行訓練,我刻意在MCP的緩坡路上高強度高速完成,模擬比賽所需的耐力和短時間爆發力。
7月18日周五,我啟程北上來到寧靜湖參賽。在賽前職業選手與大家的見麵會上,我與普林斯頓遊泳隊校友、現職業鐵三選手Matthew Marquardt重逢。我從2019年起擔任普林斯頓男子遊泳隊的教師輔導員時,Matthew還是一名大三學生。疫情取消了他整個大學賽季的比賽,我們都在那個特殊時期開始了我們各自的大鐵征程:他在大學遊泳比賽生涯提前終止後轉向鐵三,而我在實驗室關閉期間利用空餘時間尋找新的自我挑戰。如今他已是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應屆畢業生,同時躋身職業鐵三選手前列。在6月15日的澳大利亞凱恩斯站比賽中, Matthew在遊泳換項時因腿部抽筋損失了8分鍾,但他並沒有放棄,反而耐心地一個個超越在他前麵的20多名選手,最終贏得了他的首個大鐵冠軍。我們聊起各自的學習或科研近況,以及如何平衡學業,工作,生活與訓練比賽。臨別時我們互祝比賽順利。
(拿著話筒的是Matthew,他的右手邊是上屆比賽冠軍Trevor Foley)
到鐵三運動員村領取參賽包以及到當地唯一的中餐館買了外賣後,我到湖邊的歡迎儀式中與來自北京、東莞、紐約、波士頓、鳳凰城、費城和蒙特利爾等地的十幾位華裔鐵友們見麵合影。日落前,我抓緊時間在鏡湖進行了簡短的適應性遊泳,這個決定非常明智:當晚氣溫驟降,周六早晨隻有50℉(約10℃),許多進行賽前試騎或試遊的選手都凍得夠嗆。盡管周六白天天氣晴朗,但傍晚時分烏雲已經開始聚集,而周日比賽日的天氣預報是暴雨。
為了保持專注和避免飲食發生幺蛾子,我在賽前盡量減少社交活動並從不參與聚餐。我早早整理好五個裝備包(自行車裝備、跑步裝備、自行車個人需求包、跑步個人需求包和晨衣包),按賽前規定將自行車和裝備包存放到位於奧林匹克橢圓場的換項區。我獨自吃完晚餐,仔細檢查比賽清單後,晚上8點就上床休息。安穩地睡了6個多小時後,我在淩晨3:30自然醒來,開始賽前準備。5:00離開賓館,將車停在換項區附近。6:30,業餘組選手們在烏雲密布的天空下正式開始3800米的遊泳比賽。
(為大鐵比賽而重新點燃的1980年冬奧會火炬)
遊泳賽段:寧靜的鏡湖
寧靜湖的鏡湖完全名副其實 — 即使在陰雨綿綿的清晨,湖水依然平靜、清澈而安寧。作為一名三項中遊泳最弱的選手,我選擇了1小時35 — 1小時40分的出發組。這個決定非常明智:略快於我的預期成績,既能利用前方選手的尾流,又不會過多被不斷超越的人群衝撞。著名的水下導引纜確實讓導航變得輕鬆,不必經常抬頭望風,但也導致大部分選手都擠在纜繩附近。水下鐵纜每20碼就係有一個小型浮標(用於劃船賽道),每100碼則有更大的鐵三專用浮標固定在纜繩上。很快我發現,由於風力作用,大浮標都偏向纜繩一側,於是采取去程靠纜繩左側、回程靠右的策略,既能緊跟導引線又避開纜繩正上方的浮標障礙。
我在遊泳中保持著穩定舒適的節奏,為漫長的比賽日保存體力。第一圈進展順利,多虧了前方選手的尾流效應。遊至中途時,Garmin手表的表帶開始摩擦我的左手腕,但在我鬆開一節表帶後,不適感很快消失。遊泳第二圈時周圍人數明顯減少,這些選手的遊泳速度與我相近,但由於缺少遊泳快手的尾流助力,速度比第一圈慢了約三分鍾。寧靜湖的湖水如此舒適,我甚至覺得可以一直遊下去 — 這絕對是我經曆過最放鬆的鐵三遊泳比賽。最後500碼,我甚至找到了更有效的髖部發力技巧,這是無數次泳池訓練都沒能掌握的訣竅。
1小時44分鍾後,我完成3800米遊泳,出水順著地毯跑向換項區,感覺神清氣爽,有充沛體力迎接自行車賽段的挑戰。
自行車賽段:暴雨中的史詩騎行
寧靜湖的112英裏(180公裏)自行車賽道堪稱傳奇——不僅因為近8000英尺的累計爬升,更因它對選手體能、意誌力和策略的全麵考驗。爬坡幾乎從出換項區兩英裏後就開始了。我采用小齒比保守騎行,深知過早消耗體力會在第二圈付出代價。爬到坡頂時,我注意到前方有官方攝影師,立即擺出"變態鐵三選手"(Pathetic Triathlete, 一個同名的Facebook群的梗)的標準姿勢: 單手托腮靠在Aerobar上,露出"搞大鐵不過和做白日夢一樣輕鬆"的笑容。攝影師捕捉到這個瞬間,然後抬頭對我會心一笑。這個小小插曲為漫長的比賽日增添了一絲輕鬆。
騎行約五英裏後開始下雨,此時我正右轉進入Bobsled Run Lane折返路段, 超過了比我先完成遊泳比賽的三叔。到達第10英裏的基恩長下坡時,雨勢已轉為傾盆大雨。這條以卡斯卡德湖(Cascade Lakes)美景著稱的高速下坡,在暴雨中變成了能見度極低、寒風刺骨的濕滑險路。我隨身攜帶了一個垃圾袋, 打算在核心體溫過低時套在在身上應急禦寒,在此時幾乎派上了用場。出於安全考慮,我將速度控製在30英裏/小時以下。多虧了與Cassie的賽前訓練,我對路況和彎道十分清楚。雖然雨勢驚人,但好在沒有出現之前訓練時那種令人擔憂的讓賽車漂移的側風。
(Keene Descent 騎行段的暴雨)
從Keene經Upper Jay到Jay的10英裏平路是難得的喘息機會,我抓緊時間補充營養並在氣動姿勢下加速。職業男子集團在暴雨中以驚人速度從我身邊掠過 — 後來Matthew告訴我,他在基恩下坡達到了56英裏/小時的速度,並且大部分時間都保持在氣動姿勢。
(這段IRONMAN官方視頻中拍到了職業選手中的第三人,穿紅色衣服的Matthew經過穿綠色衣服的我的瞬間)
約26英裏處, 我右轉進入傑伊廊橋繞圈路段 (Jay Covered?Bridge Loop),這裏包含幾段短陡坡。沿途觀眾和排隊等待通行的司機們的加油聲、牛鈴聲和汽車喇叭聲極大地鼓舞了在淒風苦雨中鐵人們的士氣。經過Jay之後不久便是一個給犯規選手準備的罰時帳篷,看到裏麵的誌願者扮成囚犯的樣子,我忍不住笑出聲 — 雖然很喜歡他們的幽默感,但我絕對不想光顧那裏!
在一段快速下坡後,我們又回到Joy,完成了傑伊廊橋繞圈路段,在36英裏處右轉進入86號公路,開始了長達20英裏返回寧靜湖的連續爬升,僅有幾段短暫下坡和偽平路提供片刻喘息。進入威明頓爬坡和Notch路段時,我做好了迎戰逆風的準備。幸運的是,暴雨天氣反而讓這一賽段的風勢減弱, 並且雨勢短暫減小,甚至出現幾縷陽光。但當我接近完成騎行的第一圈,經過50英裏處的"三熊坡"時,大雨再次傾瀉如注。盡管天氣惡劣,16%坡度的熊爸爸坡(Papa Bear)仍聚集了環法級別的熱情觀眾。他們呐喊助威,揮舞標語,甚至跟著我們跑上坡,為艱難爬坡的最後一搏注入能量。
(熊爸爸坡,往年比賽的照片)
我的營養補給完全按計劃執行:第一圈騎行消耗兩瓶24盎司Tailwind飲料,每半小時一塊自製大力丸能量棒。我在中途的自行車個人需求站快速補充了兩瓶Tailwind,用防霧噴霧擦拭護目鏡,補塗2Toms防磨膏後,立即開始第二圈騎行。經過奧林匹克橢圓速滑場時,普林斯頓鐵友David的太太Katherine的加油聲給了我額外動力。之前在T1遊泳上岸時她也是這樣給我鼓勁, 並為我在普林斯頓的家人們實時報告我的狀況。自行車賽道與跑步賽道在前兩英裏重疊,我在騎行出城時正好看到Matthew在跑步賽道上奮力超越一名在他前麵的職業選手(可能那是在他跑步第11英裏處)。我大喊" Go Matthew! ",他全神專注於比賽沒有回應,但後來他告訴我確實記得在那裏聽到了我的聲音。
第二圈更冷、更孤獨、更身心疲憊。由於暴雨,所有攝影師和很多觀眾都已撤離。基恩下坡再次遭遇暴雨,這次還夾雜著小冰雹。下坡中途我看到一位女選手試圖用右腳腳底鎖鞋摩擦地麵輔助刹車減速, 可能因為她的橡皮輪圈刹車在濕滑條件下幾乎失效。我保持安全距離小心超越,以防她突然摔倒, 並慶幸我的鐵三車使用了更有效的碟刹。雨勢在傑伊繞圈路段持續不斷,風力也逐漸增強。最終我以7小時15分安全完成自行車賽段。這場暴雨中,我和裝備都經受住了考驗。現在,沒有什麽能阻止我衝向終點了。
馬拉鬆賽段:疼痛與堅持
進入T2時,我的雙腿在完成崎嶇的自行車賽段後已經疲憊不堪。但換上幹爽的襪子和跑鞋後感覺煥然一新。在我麵前還有漫長的全程42公裏馬拉鬆,但我準備好了一步一步把它磨下來。
我從一開始就保持保守配速,平均約每英裏10分30秒。IMLP的跑步賽道是兩圈W形路線,包含三個折返點,最長的延伸段沿著River Road。當夕陽西下時,路兩旁的鄉村景色沐浴在金色光芒中, 讓人止不住想停下來拍照留下這一美景(可惜沒帶手機)。途中我遇到了幾位熟人——David, 來自安娜堡的Shuyi,以及紐約嵐山跑團的"簡單哥"和"爛泥哥"。
跑步每一圈的前半段以下坡為主,但隨後就要償還"債務" —比波士頓馬拉鬆"傷心坡"更長更陡的上坡。12英裏處的個人需求站,我短暫停留補充Tailwind飲料,邊走邊吃了一片最喜歡的麵包以安撫勞苦功高一天的胃腸,然後繼續慢跑。
直到此時,我所有比賽裝備都表現完美。我甚至在馬拉鬆前半段暗自讚歎鐵三服的舒適度。但正如所有鐵人所知,在大鐵比賽中, 問題遲早會出現。在雨水中浸泡超過10小時後,鐵三服的騎行墊開始嚴重摩擦腹股溝區域。我不停調整服裝緩解不適。在17英裏處的補給站,我塗抹了他們提供的凡士林,但對緩解摩擦無濟於事。到25英裏時,疼痛已經讓我忍無可忍。我在個人需求站再次停留,取出對緩解肌肉酸痛和抽筋很有效的BioFreeze塗膏,卻忘記了它含酒精成分。剛一抹上,劇烈的灼燒感疼得讓我懷疑人生,咬牙才不罵出聲來,好在BioFreeze的麻木止痛效果來得很快,讓我得以繼續前進。
夜幕降臨,路上臨時搭起的燈光亮起,照亮最後的6英裏路。跑進奧林匹克橢圓場時,我腳下生風,與夾道歡呼的觀眾擊掌,完成了繞場半周的victory lap, 奔向終點。
終點線:每個人的故事
我以14:33:45的成績衝過終點線時, Matthew已早早在終點等待,他給我一個擁抱,為我掛上完賽獎牌,問我感覺如何。"太棒了!"我回答,"你呢?""我贏了!""我就知道你會贏!"
Matthew以7:50:08的新賽道紀錄奪冠。盡管遊泳後再次抽筋,自行車賽段還遭遇機械故障,他還是在T2前追上領先集團。當去年擊敗他的老對手Trevor Foley在跑步階段反超時,Matthew展現出了驚人的心理韌性,最終在20英裏處重新奪回領先優勢,以超過第二名Christian Hogan整整6分鍾的優勢獲得他的第一個大鐵冠軍。
(Matthew反超 Trevor的瞬間)
雖然率先衝線,但Matthew並沒有急著離開,而是留在終點線,為許多好友和同年齡組的完賽鐵人親手掛上獎牌。作為冠軍,他的獎金隻有區區1.8萬美元,與其他體育項目的頂級賽事獎金不可同日而語,也遠低於他作為醫生未來可能獲得的收入。但對他而言,更重要的是自己作為頂級職業鐵三運動員,並同時兼顧醫學生和癌症研究者身份的過程中所代表的意義。他利用這項運動和自身影響力,推動癌症研究、慈善事業和鐵人三項的普及。對Matthew來說,真正有價值的不是金錢回報,而是他所傳遞的精神與使命感。如果沒有疫情那個一切停擺、前途未卜的黑暗時期,或許我們都不會踏上鐵人這條道路。正如那句老話:“當一扇門關閉時,命運會打開一扇窗。”由Matthew為我在IMLP終點掛上獎牌,仿佛一切圓滿輪回。作為普林斯頓大家庭的一員,這是我們共同的驕傲時刻。
Cassie以15:56:12完成比賽——這是她九場大鐵中最慢的成績,卻是最有意義的一場。賽後她在Facebook上寫道:"帶著衰竭的心髒瓣膜比賽,今天的每一刻都讓我感受到上帝的恩典。穿越風暴—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象征性的 — 他派來人們鼓勵我、讓我歡笑,提醒我快樂不在終點,而在追求的過程中。"8月7日,Cassie成功接受了開胸手術。她已經報名了2026年威斯康星大鐵(第十場),並開始招募朋友一起參加2027年渥太華大鐵(第十一場)。
在所有大鐵賽事中,女性選手與男性比例約為1:4,而華裔女性更是鳳毛麟角,但她們在這一極限挑戰中展現的光芒格外耀眼。我的兩位正為獲得Kona世錦賽資格奮鬥華裔女鐵友Shuyi Liu和李媛媛就是她們的傑出代表。
(遊泳起點處,烏央烏央的戴綠帽的男選手中少數戴粉帽子的女選手)
來自密歇根州的Shuyi是通過IMLP 2025 Facebook群和我認識的。她發給我的好友申請是我極少接受過的來自網絡陌生人的交友邀請,畢竟如果她是個來著緬北的網絡騙子的話很難偽造那麽多有成績可查的鐵三賽事的領獎台照片。李園園則是我在2023年IM 70.3加拿大Mont Tremblant半鐵認識的,當時她所領導的蒙特利爾華人鐵三俱樂部熱情接待了來自各地的華裔選手, 雖然那次比賽因森林火災煙霧而在遊泳開始前半小時被臨時取消。
兩位女士都有非常繁忙的工作和生活,Shuyi是醫院護士,作息時間十分不規律,園園是一位成功的房地產經紀人並熱心社區公益,但她們以強大的毅力堅持訓練。自行車賽段我和Shuyi同時完成,但她以驚人的4小時完成馬拉鬆賽段把我遠遠甩在後麵,最終成績是13:25:06。她最擔心的遊泳環節沒有因為天氣而被取消,讓她鬆了口氣:"沒有遊泳的大鐵是不完整的。"她的衝向終點的步伐輕盈如鹿,帶嗨了全場觀眾。正如她後來描述的:"衝向終點的時候,有點小激動,又哭又笑。" — 這,正是大鐵終點線最真實的感受。
從完全不會遊泳的小白到成為鐵三達人的園園也表現出色,以13:41:03完成個人第四場大鐵。雖然這次她們都未能獲得Kona資格,但那種精神、毅力和不懈努力終將帶她們到達夢想的大鐵終極舞台。
郜誌農 (三叔) 和伍衛 (David) 是我在普林斯頓的鐵人老友。多年來,三叔和我如影隨形,一起完成了每場70.3賽事,共同挑戰了眾多傳奇徒步路線:大峽穀南北穿越、環勃朗峰、巴塔哥尼亞W線、意大利多洛米蒂Alta Via 1,以及冰島的Laugavegur和Fimmvörðuháls步道。2021年我的首鐵,他更是鼎力全程陪護的"夏爾巴人"。David從我2015年第一次普林半馬開始就一起參加過無數比賽,而他太太Katherine則是我每次嚴重抽筋時必然現身的救星(好在這次沒有再勞駕她)。
與長期困擾的比賽日抽筋搏鬥多年後,三叔終於在2024年完成馬裏蘭大鐵,並立即報名了寧靜湖站。David則在2022年完成首鐵(亞利桑那站)— 有趣的是,他至今從未跑過一場單獨馬拉鬆比賽。我們的訓練方式截然不同:我依賴科學訓練框架,不斷優化訓練計劃和裝備選擇;三叔則是毅力驚人,獨自反複苦練公開水域遊泳和山地騎行直到練成金剛鐵腿;來自山城重慶,功底雄厚的David則充滿隨性 — 想怎麽練就怎麽練,比賽時甚至不戴運動手表(不上Strava數據的比賽算數嗎?)。正如我們的鐵友、同樣渴望完成大鐵的馬醫生Joyce 在賽後聚會時總結說:我代表的是精益求精的"學院派",三叔是死磕到底的"堅忍派",大衛則是隨心所欲的"自由派"。但無論來路如何,我們都到達了IMLP終點線。
(David,三叔,Matthew,我和Shuyi在賽後早餐慶祝會上合影)
三叔和David在IMLP也都各自遭遇了獨特挑戰。三叔犯了鐵人大忌:使用未經測試的新跑鞋,導致半程馬拉鬆後水泡嚴重,每一步都痛苦不堪,邊罵邊苦撐到終點,發誓這是他的最後一場大鐵。David則在自行車賽段遭遇兩次掉鏈子,其中一次完全卡死,好在 賽道的技師在暴雨中很快幫他修好。賽後周一我們一起參加IRONMAN組織的慶祝早餐時,三叔和David就信誓旦旦地宣布寧靜湖是他們的"退役之戰", Katherine在群裏將信將疑地提醒:” 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可以食言啊” 。隻是我太了解他們了,在微信群聊中預言48小時內他們就會改變主意。果然,不到兩天,三叔就報名了兩個月後的Chattanooga大鐵,並大手筆訂購能刷上他大名的特製鐵三車;而如Katherine所料,David準備和我一起參加2026年渥太華大鐵。
紐約嵐山跑團的兩位鐵友的IMLP經曆更加震撼人心。Lanfei “Lanny” Chen(爛泥哥)已在過去兩年連續完成寧靜湖大鐵,成績在13-14小時之間,今年目標是突破13小時。然而比賽中接踵而至的意外徹底打亂了他的計劃:遊泳階段因呼吸困難兩次攀附在救援艇上調整;騎行至40英裏處,他用的管式輪胎(tubular tire, 需膠水固定輪圈)突發爆裂 — 這種損傷一般極少在管式輪胎,但如果發生了通常需要至少24小時才能修複。他認為無法靠技師在路上修好,於是騎著癟胎爬了近20英裏坡完成第一圈後才在換項區打聽了一下,被告知可以給他換一整個輪子繼續比賽;而馬拉鬆階段,遊泳時嗆水引發的肺部不適又引發他持續咳嗽。盡管如此,他仍堅持到午夜前邁過終點線,受到英雄般的歡呼。
Stanley Xue(簡單哥)則把這場比賽視為對2024年因騎行階段超時被關門的翻身之戰。盡管暴雨路滑,他仍在自行車關門時間以充足的餘量完成騎行,最終以16:38: 52完賽。他也和三叔一樣,已經迫不及待地報名了9月的Chattanooga大鐵。
這些鐵友們各自不同的IMLP經曆完美闡釋了鐵人精神的真諦:幾乎每位選手都不可避免地會在比賽中遭遇嚴重逆境 — 裝備故障、傷病、惡劣天氣和自我懷疑,但多數人並不輕易放棄,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或適應逆境後繼續前進。大鐵比賽無關乎完美或勝利 — 而是在於如何在跌倒後爬起,在身體每個細胞都勸停時堅持到底。這就是為什麽鐵人終點線如此神奇 — 跨越它後,你將脫胎換骨。
正如這段視頻的完美詮釋:
"有人追逐領獎台...
有人追逐曾經的自己...
有人為了證明...
有人為了療愈...
但我們追逐同樣的東西。
一個意味著一切的終點!
這不僅是一場比賽。
這是你成為的樣子!
你的終點線終將到來....
繼續追逐吧!"
2021至2023年間,當我陸續完成人生清單三大目標(大鐵完賽、波馬達標、馬拉鬆六大滿貫)後,總被問及:"下一個目標是什麽?"我沒有立即作答。那些年,我為實現這些裏程碑目標投入了巨大精力,但我希望將這種追求轉化為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不再專注於某個目標,而是成為照亮身邊人的微光,特別是我的家人、朋友和學生。從IMAZ走到IMLP的過程中,我可以坦然地說,自己沒有辜負這份領悟。
鐵人訓練與科研工作有著深刻的共鳴。兩者都需要不懈的努力、長遠的規劃,以及在挫折中堅持的韌性。科研中的突破,往往是從一個假設、一組初步數據出發,經過無數次實驗和失敗,才最終迎來質變。這與從就像從完成5公裏跑到成為鐵人的過程如出一轍:不是靈光乍現,而是日積月累、量變到質變。無論是科學還是運動,都需要自律、韌勁,以及專注於可能數月甚至數年才能抵達的目標。實驗室就像訓練場,成功的關鍵在於日複一日的堅持 — 即便艱難,即便無人喝彩。這種理念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實驗室文化。
去年秋天,實驗室十餘名成員自發組建了“Team KANGaroo”,參加普林半馬。半年之前,他們中大多數人連一英裏都不能完整地跑下來。我於是在一次組會中,做了“如何備戰你的第一個半馬”的講座,從訓練計劃、運動裝備,配速策略到營養補給,手把手帶他們入門。半年後,他們全部順利完賽。賽後,大家一致要求把慶功午餐安排在整整半年前我們開組會的那間會議室, 因為那是一個重要的起點。他們的成功不僅關乎跑步和健身,更關乎實踐這樣的理念:隻要有計劃、努力和信念,以及一個互相支持和鼓勵的團隊,任何困難的目標都是可以實現的。
這種理念也延伸到了更廣的社區。我在非營利組織Princeton Active Group的邀請下,為當地華人社區做了多場關於耐力訓練、健身與鐵人三項的講座,帶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鐵三訓練和比賽中來。
鐵人之旅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拉近了我的家庭:從最初的我的個人挑戰,逐漸演變為全家引以為傲的共同愛好和構建親情的紐帶。我從未要求孩子們參與,但他們一個個主動走進了這項運動。這些一起訓練一起比賽的寶貴共同經曆鑄造了超越任何終點線的珍貴家庭記憶。
大兒子Evan,從小患有腦癱,童年時期經曆了許多身體上的限製和康複訓練的磨難。他的成長充滿了對平衡、協調和力量的不斷挑戰。從蹣跚學步到能夠獨立跑步、遊泳、騎行,鐵三訓練不僅幫助他重建了身體機能,更讓他收獲了自信、獨立和麵對困難的勇氣。今天秋天,他將順利進入大學,踏上了成為理療醫生的道路,這既是他的夢想,也是他不屈服於命運的自強之路延伸。
女兒 Michelle 在多次見證爸爸、弟弟 Evan 和表哥沛昆的鐵三比賽後,也被深深感染。去年新州鐵三賽後,她舉起 Evan 的鐵三車拍照時,還開玩笑說這是“鐵三魔咒”。幾個月後,她發短信說:“好吧,我決定了,我要報名半鐵比賽。我必須要做一次,就像心裏有個癢必須去撓一樣,我喜歡這種挑戰。而且 Evan 也給了我很大的激勵。” 她報名參加今年九月的紐約長島半鐵。原本她還計劃用7月20日的新澤西鐵人三項作為熱身賽,但賽前兩周的一次騎行事故讓她膝蓋受傷,不得不放棄比賽。不過,她很快傷愈,堅定地繼續備戰長島半鐵,並將與我同場競技,就像去年我們並肩完成她的首場半馬和全馬一樣。
小兒子James是個爭強好勝,凡事不甘落後的“小老三”。6月份Evan參加普林斯頓鐵三的前一晚,他突然嚷著也要參賽。我告訴他,鐵三可不是說去就去,他沒訓練過,騎的還是一輛別人送的、隨時可能散架的舊童車,這樣貿然參賽不行。但他並不放棄,整天纏著我給他找比賽。IMLP結束後一周,我終於幫他報名了賓州Doylestown的兒童鐵三,並帶他集訓一周。8月10日比賽當天,他全神貫注地完成比賽,興高采烈地衝過終點。那一刻我知道,他也被這項運動的魅力“套牢”了。
這一切都印證了我的理念:“言語可以說服人,榜樣才能驅動人。”( Words can persuade, but example inspires)。無論是我的孩子,還是實驗室成員,甚至是社區朋友,真正點燃熱情的,從來不是勸說,而是身邊那個默默堅持、以身作則的人。
在報名IMLP時,我曾向太太承諾,這場比賽我會把安全放在首位,訓練絕不侵占家庭時間。這一次,我真正做到了量力而行 — 從寧靜湖歸來時幾乎沒有酸痛。這不僅讓我贏得了她給予的未來賽事“無限通行證”,更讓我明白:鐵人,已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種讓我成為更好的科學家、父親、導師與人的生活方式。它教會我如何在科研與生活中平衡激情與耐心,如何在家庭和團隊中傳遞信念與力量。
賽道會有終點,但這種影響和傳承,沒有終點。
附錄:
2021年亞利桑那大鐵長篇回顧係列:
https://www.meipian.cn/3zik7rmn?share_depth=1
https://www.meipian.cn/3x1eb6gp?share_depth=1
https://www.meipian.cn/3yc7wmsu?share_depth=1
https://www.meipian.cn/3ym7hqrh?share_depth=1
https://www.meipian.cn/3ycfi9j0?share_depth=1
https://www.meipian.cn/3yjersjd?share_depth=1
https://www.meipian.cn/3ym7my2v?share_depth=1
https://www.meipian.cn/3zdrouch?share_depth=1
不負人生·生命之賽(The Race of A Lifetime)
https://www.meipian.cn/4u1eykqe?share_dep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