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午後來電》
(一)
窗外的雨滴輕輕敲打著玻璃,林熙蜷縮在沙發的一角,手指無意識地滑動著手機屏幕。
又是周末,又是一個人。三十三歲的她早已習慣了這種獨處的時光,但習慣並不等於喜歡。公寓裏安靜得能聽見冰箱運作的嗡嗡聲,她放下手機,起身給自己倒了杯溫水。
水杯在茶幾上留下一個圓形的印記,林熙盯著那個漸漸消失的水圈發呆。她的生活就像這個水圈一樣,看似存在,實則轉瞬即逝,留不下任何深刻的痕跡。
工作穩定但缺乏激情,朋友不多而各自忙碌,父母健在且無需擔憂,至於婚姻,則越來越像茶幾上的這杯水,寡淡無味。
手機突然震動了一下,打斷了她的思緒。是讀書論壇的推送通知,有人回複了她上周發布的關於南懷瑾《論語別裁》的讀後感。
林熙點開通知,一個名為"遠行客"的用戶寫道:"很讚同你對'君子不器'的解讀。現代人太容易被職業和身份所定義,忘記了人首先應該是完整的人。"
這個回複引起了林熙的興趣。她在這個論壇潛水多年,很少發言,這次心血來潮分享讀書心得,沒想到會遇到知音。
她迅速回複:"謝謝認同。南師說'君子不器'是指人不該被某種功能局限,就像茶杯不隻是茶杯,它首先是泥土,是大地的一部分。"
對方很快又回複:"正是如此。我出差常帶南師的書,每次重讀都有新體會。你現在在讀他的哪本書?"
就這樣,林熙和"遠行客"——後來她知道他叫陳浩——開始了斷斷續續的論壇交流。從南懷瑾到莊子,從禪宗公案到現代心理學,他們驚訝地發現彼此的思想如此契合。
一周後,陳浩發來私信:"如果不介意,可以加微信繼續聊嗎?論壇回複太不方便了。"
林熙猶豫了。她向來謹慎,不輕易加陌生人微信。但那種被理解的感覺太過珍貴,她最終還是發送了自己的微信號。
加上微信的第一天,他們就聊到深夜。陳浩告訴她,他三十五歲,是一家貿易公司的銷售代表,常年在全國各地出差。
"此刻在杭州,酒店窗外的西湖在夜色中像一塊墨玉。"他發來一張模糊的夜景照片。
林熙躺在黑暗中,手機屏幕的光照在她的臉上。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嘴角掛著微笑,這種感覺久違了。
"我在北京,窗外隻有對麵樓的燈光和一棵梧桐樹的影子。"她回複道,然後驚訝於自己居然分享了如此私人的生活細節。
第二天中午,林熙正在公司附近的公園長椅上啃三明治,手機震動起來。是陳浩的視頻通話請求。她的心跳突然加速,手指懸在屏幕上方幾秒鍾,才按下接聽鍵。
"嗨,打擾你午休了嗎?"屏幕裏的男人有一雙深邃的眼睛,挺直的鼻梁,溫厚的唇,略顯柔和的臉龐,梳理整齊的頭發,背景是某個咖啡廳。
"沒有,正好在吃飯。"林熙不自覺地整理了一下頭發,突然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麽,又趕緊停下。
"我想看看北京今天的天空。"陳浩笑著說,"杭州這邊陰雨綿綿,讓人提不起精神。"
林熙翻轉攝像頭,對著天空拍了一會兒。"北京今天難得晴朗,能看到幾朵白雲。"
"真美。"陳浩的聲音通過手機傳來,有種奇異的親近感,"比天氣預報生動多了。"
(未完待續......同名小說《她在異鄉沉浮》正在”豆瓣閱讀“上連載,點擊鏈接可以在線閱讀: https://read.douban.com/column/71387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