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個人資料
正文

《製度節日篇:從停戰到致敬——美國退伍軍人節的製度記憶》

(2025-11-11 12:14:39) 下一個

《製度節日篇:從停戰到致敬美國退伍軍人節的製度記憶》

一、導言

每年的十一月十一日,美國街頭會多出一抹肅然的旗色。無論是在小鎮的廣場,還是都市的國會大廈前,人們都在紀念一個靜默而莊嚴的節日退伍軍人節(Veterans Day)。它並非商業節日,也不附帶贈禮折扣,而是一個製度性紀念:一個國家以時間的固定點,向所有服役過的人致敬。

二、起源:從停戰時刻到國家儀式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終於在法國貢比涅森林的鐵路車廂內停歇。停戰協議生效的時刻,被精確地定為第11月、第11日、第11時。這一象征和平的十一連環,後來被世界各國銘記。

1919年,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首次宣布這一天為停戰紀念日(Armistice Day),以紀念那場被稱為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到1938年,美國國會正式立法,將11月11日定為全國假日。它最初僅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犧牲者,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朝鮮戰爭的爆發,這一節日的內涵被重新定義。

1954年,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署法案,將節日正式更名為退伍軍人節(Veterans Day),其意義從紀念停戰轉變為致敬所有服役者。

三、製度演變:固定的時間與流動的敬意

在1971年,美國曾短暫嚐試將節日移至十一月的第二個星期一,以配合《統一星期一假日法案》,方便形成長周末。然而社會普遍反對這一做法人們認為這一天不該被挪動,因為它承載著戰爭結束的確切時刻與集體記憶。

1978年,國會恢複原定的11月11日,使這一天成為永久的製度時間節點。無論星期幾,隻要日曆翻到11月11日,美國的國旗便會以半旗與整旗並陳,象征哀悼與榮譽的共存。

四、文化意義:戰爭的終點與和平的延續

退伍軍人節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區分戰爭與和平時期的軍人,也不以勝敗為尺度。每一個曾身著軍裝、在製度機器中履行職責的個體,都被視為國家意誌的一部分。

在學校裏,孩子們學習軍人的故事;在城市中,老兵們佩戴軍帽走上街頭;在政府門前,退伍軍人事務部與社區組織舉行紀念儀式。對於美國社會而言,這一天不僅是紀念,更是社會契約的自我回望:國家必須以製度尊嚴回饋那些曾經為製度而戰的人。

五、製度餘響

退伍軍人節並不屬於勝利者,而屬於服役者。它提醒人們,製度的穩定來自於那些曾經承擔風險的個體,也昭示著文明社會的一種成熟用製度記憶取代集體遺忘。

在今日的美國,許多節日因商業化而失去原義,而退伍軍人節仍保持著一種冷靜的莊重。它不喧鬧,不交易,卻以時間為證,以沉默為言,讓一整個國家在十一月的清晨重新想起和平不是偶然,製度的敬意,也必須被代代傳承。

製度注腳2025年11月11日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