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金融篇(補章)》
放水時代的幻覺與現實
美聯儲、財政部與科技巨頭之間的三角協奏
在放水時代,主權已不止於國界,而是流動於算法與債券之間。
美聯儲、財政部與科技巨頭,構成了新的製度三角。
放水延穩的背後,是時間被抵押、未來被再定價的現實。
導言
2025年秋,美中關係暫穩,全球市場重回樂觀情緒。
科技公司盈利亮眼,通脹回落,美債收益率平穩。
美國財政部與美聯儲協調放水,並宣布縮表將於2025年12月1日正式停止,以維持債務與市場的微妙平衡。
表麵繁榮延續,穩的敘事再次主導經濟輿論。
但這份穩態更多源自製度調控與信心延續,而非經濟結構本身的康複
一種被延後的穩定,也是一種以時間換取空間的製度平衡。
一、從繁榮到幻覺的金融邏輯
2025年秋季,全球市場在短短幾周內重新陷入一場熟悉的狂歡:
科技公司財報亮眼,美聯儲重啟降息,美中宣布稀土出口停火,股市再度攀上新高。
標普500全年上漲超過24%,納斯達克創曆史新高,AI龍頭公司的淨利潤平均增長15%。
表麵上,這是一幅繁榮圖景:科技領漲,通脹放緩,資本信心回歸。
但在這場表麵繁榮的背後,美國財政赤字已突破36萬億美元,
平均每100天新增約1萬億債務。
10年期國債收益率仍維持在4.3%4.6%區間,沒有出現債務恐慌。
這種高債務、低利率的並存狀態,並非自然平衡,而是一種精密的製度調控。
放水早已不隻是救市手段,而是文明體係維持主權穩定的方式。
每一次放水,都是在用時間換取信任。
二、放水的製度節拍:QE 與 QT 的雙重劇場
QE(量化寬鬆)並非無中生有地印錢,
而是美聯儲以央行資產購買國債和抵押證券,讓資金重新流入市場。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通過三輪QE累計擴表4.5萬億美元,
將利率從5.25%壓至0.25%,重塑了全球金融秩序,也讓市場形成了流動性依賴症。
QT(量化緊縮)則是QE的反向操作:國債到期不再買新債,資金退出市場。
2022至2024年,美聯儲縮表約1.3萬億美元,但市場反應有限。
2025年秋,美聯儲宣布縮表將於12月1日正式停止。
財政部同步減少長期債發行,改以短期T-Bills為主,短債占比上升至70%,創下曆史紀錄。
財政部掌控節奏,美聯儲調控氣氛,兩者形成雙簧協作。
1970年代的滯脹、2008年的債務危機、2020年的疫情QE,
無一不是以穩為名、以透支未來為實。
每一次流動性幻象,都讓係統延壽,卻讓出清更難。
三、通脹的沉默與AI的吸收機製
按常理,水放多了物價必漲。
然而截至2025年10月,美國CPI同比僅增長2.8%,遠低於2022年高點9.1%。
原因在於,一個新的製度性減壓閥AI正在運作。
AI抑製工資通脹。自動化提高生產率,卻削弱工資議價能力。
2020至2025年,美國製造業與零售業的勞動力成本平均年增僅1.6%,
而AI相關企業利潤增速高達12%。
效率紅利替代了工資紅利,物價自然難以上升。
AI帶來就業減少,抑製了消費擴張。
麥肯錫預計,到2030年全球約有3億個崗位被AI取代。
消費意願下降,需求側降溫,通脹被動被鎖在體係內。
通脹並未消失,而是遷移。
物價沒漲,股價卻飆升。
通脹從生活領域轉向資產市場,
財富分配的方式隨之改變:通脹仍在,隻是換了舞台。
四、財富的重分配:AI與財政的共謀
AI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財富再分配的製度裝置。
2025年,標普500盈利中有43%來自五大科技公司(十年前僅20%),
企業所得稅占聯邦財政收入比重降至7.8%。
利潤集中、稅基縮窄,使財政愈加依賴資本收益。
AI企業的高利潤維係財政信心,財政放水又推高AI估值。
兩者形成閉環:
AI造富,放水助漲,稅基幻穩,製度延壽。
然而,結構性變化也在同步進行:
資本擁有者的財富快速擴張,中產靠資產續命,
而被AI取代的勞動群體被邊緣化。
這場繁榮的實質,是一場靜悄悄的財富轉移。
五、製度的外循環:美元的延命邏輯
美國的穩並非隻靠內部調節。
虛穩結構得以延續,還依托於全球資本回流與美元主導權。
截至2025年夏,美債海外持有量占比超過30%,持有規模已突破9萬億美元。日本依舊居首,持有約1.15萬億美元;英國緊隨其後,約0.9萬億美元;中國(含香港及離岸賬戶)約0.73萬億美元。
美元資產依舊是全球資金的避風港。
美國通過製裁、關稅與能源協議,將部分通脹壓力轉嫁海外。
美元體係不僅是結算工具,更是通脹轉移機製。
美元的地位使美國能夠以負債換取資源,以通脹換取增長。
這是一種長期的製度延命術:外循環維係內穩,虛穩支撐主權。
六、製度餘響:穩定的代價
短期的穩態是真實的,數據也未造假。
但長期的代價同樣存在:就業萎縮、稅基縮小、財富分化。
每一次製度穩態最終都要償還時間的利息。
1970年代以滯脹收場,2008年以債務危機收場,2020年以通脹與資產分化收場。
2025年的穩尚未破裂,但風險已在積累。
AI的繁榮與財政的放水,
像兩隻交錯的手:一隻製造信心,一隻透支未來。
當信任減弱、通脹回升、流動性反轉,
這場穩定的幻象或將碎裂,
而在碎裂的倒影中,我們也將看到製度的真實形狀。
主權注腳
放水不是金融操作,而是一種政治選擇。
在AI時代,印鈔的節奏與算法的方向,共同定義國家的主權邊界。
美聯儲、財政部與科技巨頭之間的三角協奏,
構成了當代美國製度的真實輪廓:
它的繁榮來自穩態,它的穩態以未來為代價。
篇後附識:時間的政治從延穩到再定價
時間,正在成為當代製度最稀缺的資源。
放水不是單純的貨幣操作,而是一種時間政治。
政府通過延遲風險來維係信任,通過持續放水來換取社會的短暫安定。
這種機製在曆史上多次出現。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依賴石油美元的虛穩,
2008年靠量化寬鬆延續的金融平衡,
2020年疫情後的財政刺激,都以延穩換來喘息。
如今,美聯儲宣布縮表即將停止,意味著又一次再定價周期的開始。
債務、資產、勞動力與AI資本的估值體係都將重新排列。
穩的敘事仍會延續,但其成本正在累積。
時間能推遲危機,卻無法免除清算。
當未來被抵押到更遠的未來,製度的自我再定價,也就不可避免。
這正是放水時代的本質:
不是流動性的幻象,而是文明在拖延中的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