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帝國篇》
帝國收縮篇:從危險城市到浮士德的交易
一、導言:帝國的本能與商人的算盤
帝國的本能,是不惜代價維持整體秩序,確保霸權架構穩定。商人的算盤,卻隻計較眼前盈虧,哪裏賺錢就留,哪裏虧本就撤。川普在任內,將這兩種邏輯疊加在一起:既有總統的權力,卻常常以商人的算術操作帝國。這種悖論,使美國依舊是世界大佬,卻逐漸失去帝國的靈魂。
二、軍改與戰區化:危險城市軍事化
川普與國防部長赫格塞思推出的軍改,表麵是紀律整肅,實則是戰略收縮的信號。美軍的重心不再放在海外駐防,而是轉向北美大陸本土。最顯著的例子,是把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危險城市當作戰區,國民警衛隊與軍隊被要求在此演訓與維穩。
這種邏輯,本質上模糊了內政與國防的界限:帝國機器不再主要指向外部敵人,而是將國內社會矛盾視為安全威脅。與傳統帝國殖民邏輯相比,這是一種反轉:昔日軍隊常駐殖民地,如今卻把本土城市當作殖民地來治理。這正是帝國收縮與空心化的象征。
三、外包帝國:歐洲、亞洲與中東的分攤模式
在歐洲,美國要求北約盟友承擔更多防務,自己隻做軍火供應商;在亞洲,把日韓推上前線,承擔地區治安;在中東,壓製以色列,推動20條和平倡議,試圖以低成本換取穩定。其本質,是一種外包帝國模式:血由盟友流,利由美國收。
四、棄子與籌碼:台灣的位置
川普曾在辦公桌上用筆尖比喻台灣,說大桌子是中國,筆尖才是台灣。這句直白的話,揭示了其製度心態:台灣不是帝國核心,而是一枚可替代的籌碼。川普的邏輯,把亞洲盟友看作交易變量,而非製度承諾。
五、俄烏戰爭:拜登的戰爭,不是美國的戰爭
川普在俄烏問題上,幾乎沒有譴責俄羅斯,反而屢次聲稱烏克蘭戰爭是拜登的戰爭。在他的邏輯中,美國無需為烏克蘭的命運付出血本,歐洲應自己承擔戰爭成本。與羅斯福在二戰主動把歐洲納入美國利益不同,川普在此展現了典型的去帝國化傾向:帝國責任卸掉,戰爭賬單甩出。
六、浮士德的契約:短期勝利與長期透支
川普的操作方式,正如浮士德的契約:為了短期勝利與國內選票,他願意犧牲美國長期的製度信用。他既像猶大為三十枚銀幣出賣盟友,也像半吊子的馬基雅維利,隻學會了狐狸的算計,卻缺乏獅子的威儀。
七、莊子的諷刺:揀芝麻丟西瓜
《莊子胠篋》諷刺人們防小賊,卻便宜了大盜。川普的算盤同樣如此:減少駐軍、減少援助、減少財政開銷,看似精明,卻在製度層麵揀芝麻丟西瓜。他守住了短賬,卻丟掉了帝國的大局。
八、製度餘響
川普的商人邏輯,使美國依舊保持著大國的外觀,卻逐漸失去帝國的靈魂。帝國的意義,從來不在於短期盈虧,而在於製度性秩序的掌控與合法性的壟斷。當總統隻會拿著算盤做帝國,美國就難免走向製度空心化。這既是川普個人邏輯的局限,也是當下美國製度的深層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