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外交篇》
川普的和平敘事:性格、製度與奉承合唱
一、導言:和平不是舞台劇
在川普的外交詞典裏,和平不是一個需要製度性積累的目標,而是一場可以立刻達成的交易。他習慣通過戲劇化動作製造轟動:在板門店跨過三八線、在白宮訓斥澤連斯基、在電話裏逼內塔尼亞胡接受勝利、在阿拉斯加盛情迎普京卻空手而歸。每一幕都像一場真人秀,把複雜的戰爭與製度簡化為個人的即興表演。
二、第一任期的朝鮮舞台:跨線與地產想象
川普的舞台化外交最早成型於第一任期與金正恩的幾次會晤。
2018 年的新加坡會晤、2019 年的河內峰會,以及板門店跨越三八線的曆史性一刻,都展示了他用戲劇性姿態搶占新聞頭條的能力。尤其是在記者會上,他曾說朝鮮有很棒的海灘,可以建最好的公寓和酒店。媒體於是諷刺,這像是Trump Tower 的外交想象,仿佛他把朝鮮當成一塊待開發的地產。
然而,這些場麵並未帶來任何核讓步。川普的和平劇場滿足了短期的輿論轟動,卻無法轉化為製度性成果。
三、澤連斯基在白宮:交易化的戰爭理解
2025 年 2 月 28 日,澤連斯基訪問白宮,川普在橢圓辦公室與其長談兩個多小時。會談中,川普不斷要求烏克蘭必須接受停戰機會,顯露出他把戰爭當作可以立刻收尾的買賣邏輯。這與烏克蘭的戰略意誌、北約的製度安排形成衝突。
這場會麵揭示了川普的和平敘事:他總是把複雜戰爭簡化為一筆交易,而不是長期博弈。
四、2025 年加沙電話:爆粗的勝利劇場
在 2025 年 10 月初,川普得知哈馬斯釋放人質、以色列可能撤軍後,立刻致電內塔尼亞胡,稱這是偉大勝利。當內塔尼亞胡冷淡回應時,川普爆粗:
我不知道你為什麽總是這麽他媽地消極。這是勝利,接受它。
這種言辭把暫時的機會包裝成曆史性勝利,再次把外交轉化為個人的政治劇場。
五、阿拉斯加會普京:熱烈登場與冷淡收場
2025 年 8 月 15 日,川普在阿拉斯加安克拉治的美軍基地鋪開紅毯迎接普京。他期待通過這次高調峰會換來俄烏停火。
但三個小時的會談無果而終。普京獲得了象征性的勝利(仍獲美國總統級接待),川普幾乎空手而歸。三周後,普京轉赴北京,與中朝領導人同台,被稱為三個獨裁者的軸心,川普的阿拉斯加劇場很快被遺忘。
六、製度的回聲室:奉承與合唱
川普的和平敘事之所以能反複出現,還在於製度給他提供了合唱的舞台。
在內閣會議上,部長們輪流讚美總統。在 2025 年 10 月的藥價改革發布會上,衛生部長小羅伯特肯尼迪不斷強調這是總統的遠見,讓政策說明會變成對川普的頌歌。總統製的權力集中,加上內閣的依賴,使奉承逐漸成為一種製度化的生存方式。
於是,川普的和平劇場不再隻是個人表演,而是製度與團隊共同放大的敘事。
七、曆史對比:人格、製度、產業與國際環境
羅斯福的穩健與新政體製結合,在二戰格局中轉化為布雷頓森林秩序;裏根的表演力與冷戰軍工需求合拍,推動了冷戰的心理攻勢;拜登的製度派風格維持秩序,卻缺乏震撼力。川普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把製度舞台徹底個人化,並與反全球化的民意、軍工與矽穀資本的訴求相互呼應。在全球化退潮、衝突頻發的國際環境中,這種舞台外交獲得了現實土壤。
製度餘響
川普的和平敘事,並不是孤立的性格表演,而是人格、製度、產業與國際環境四重力量交織的結果。製度需要通過曆任總統展現其風格,川普的特別之處隻在於個性過於突出,把這種製度表現推向極端。
真正的風險在於:當製度習慣於迎合和放大這種劇場式敘事,美國外交就會逐漸脫離製度積累,而被一次次舞台衝動所左右。和平不再是秩序的沉澱,而成為一場隨時可以上演、又隨時可能崩塌的政治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