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個人資料
正文

製度的最後一裏地:從川普“食用油”口誤看地溝油產業鏈的製度裂隙

(2025-10-16 08:43:23) 下一個

《文明係列製度資源篇(補章)》

製度的最後一裏地:從川普食用油口誤看地溝油產業鏈的製度裂隙

一、引子:一句食用油的製度意味

二〇二五年十月中旬,美國前總統川普在社交媒體上宣稱,他正考慮終止與中國有關的食用油業務,以回應中國自四月以來停止購買美國大豆的行為。這句話表麵上似乎延續了曆次中美農產品爭端的語氣,但其中的食用油一詞,卻隱藏著不同尋常的製度含義。

在國際貿易統計中,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真正食用植物油極少,全年僅數千噸,金額不足千萬美元;而出口的廢棄食用油即地溝油、廢油脂(Used Cooking Oil,簡稱UCO)卻超過百萬噸,價值逾十億美元。換言之,美國進口的食用油,事實上大多是中國處理後的廢油原料,用於再精煉為生物柴油或可持續航空燃料。

川普的口誤並非偶然。它在政治上可喚起民粹情緒,使農民相信他在反擊中國;而在製度層麵,則是對中國在廢油產業鏈中最後一段即高附加值精煉環節長期拱手外讓的冷峻提醒。

這句停止進口食用油,實質上點出了一個製度裂口:中國在掌握完整技術與設備能力的情況下,卻選擇出口半成品,把最後一裏地的利潤與話語權讓給他國。

二、技術突圍的速度與瓶頸

中國在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技術上的進步無疑驚人。從上世紀末的進口設備階段,到二〇一〇年代的全麵國產化,再到今日輸出東南亞與一帶一路國家,中國在垃圾焚燒、汙水處理、廢塑料與餐廚垃圾處理方麵均形成了可輸出的體係。

廢油脂處理技術本身並不複雜。油水分離、脫膠、加熱脫水、催化轉酯、脫色脫臭等環節,均源自化工與油脂工業的成熟工藝。若有政策支持與市場回報,中國完全具備在短期內建成規模化精煉體係的能力。

近年各地也出現了若幹示範工程,將餐廚垃圾與廢油脂集中處理,生產生物柴油或化工原料。其技術路徑、工程設計與設備集成都可與歐洲並列。若以能力論,中國並不缺乏完成這條鏈條的條件。

真正的障礙,並非技術,而是製度。

三、製度缺位與末端放棄

地溝油問題在中國的治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它不是單純的產業議題,而是食品安全與社會信任危機的象征。自二〇一〇年前後地溝油事件頻發以來,政府對其采取高壓態勢:寧可過度防守,也不冒輿情風險。

因此,廢油脂產業鏈在政策設計中被有意截斷。上遊收集、預處理、出口被視為安全區,末端精煉、燃料化、再利用則被歸入風險區。對地方政府而言,承擔再煉項目意味著潛在的食品安全問責、環保責任與民意風險;相比之下,將半成品出口給他國顯然更保險。

在資金層麵,廢油精煉屬於低毛利、高成本行業。若無補貼與政策激勵,難以形成投資回報。中國在垃圾焚燒、汙水處理等領域之所以成功,正因有財政兜底與PPP模式,而廢油脂精煉並未納入此類戰略範疇。技術雖在,卻無製度驅動。

此外,末端高附加值產品需通過國際認證體係,如歐盟的REDⅡ或美國的RINs、LCFS。認證費用高、流程繁複,標準掌握在歐美手中。中國企業若自行生產燃料出口,不僅成本增加,還可能在標準上被排斥。於是,出口半成品,由他國完成認證再轉售,反而成為製度上最經濟的選擇。

四、貿易與話語的雙重模糊

川普的食用油表述恰好擊中了這一製度軟肋。表麵是貿易指責,實質是話語試探。

在美國公眾理解中,食用油象征民生商品,政治動員力極強;而在能源與產業語境中,它又可指代廢棄油脂,屬於可再生燃料原料。川普以模糊詞匯出擊,既能向選民展示反擊中國,又能在技術層麵打擊中國殘存的出口鏈。

更重要的是,這種語義混用反映出國際製度的不對稱。誰定義詞匯,誰就掌握解釋權。中國雖在生產端、技術端具備優勢,卻在定義端缺乏主動。歐美可以把UCO稱為綠色原料,享受碳積分與稅收優惠;而中國若在國內推動同類項目,卻往往被視為廢油再煉,在製度與輿論上遭遇防禦性標簽。這種話語差異,正是製度文明的潛台詞。

五、產業鏈的現實邏輯

廢油脂出口並非偶然,而是多重製度與經濟力量的合成結果。

其一,地方政府以風險規避為優先,避免輿情事故;

其二,企業以外匯與現金流為導向,出口收益快於內銷;

其三,國家在政策層麵尚未把此列入綠色能源戰略核心。

結果是,一條本可形成閉環的技術鏈,變成了典型的前熱後冷:收集、預處理環節活躍,精煉、燃料化環節沉寂。產業利潤與碳信用在鏈條外被截留,中國成為綠色能源原料國,美國與歐洲則在末端實現製度性套利。

六、製度失語的象征意義

與稀土、半導體、能源裝備相比,地溝油似乎微不足道。但正因為它平凡,更能反映製度深處的慣性。稀土產業能構成戰略壟斷,是因為國家把它視作安全資產;而廢油脂被歸入低端再生範疇,缺乏製度級關注。

這種分層決定了政策能量的投射方向戰略資源獲得壟斷地位,民生廢料被排除在國家戰略之外。久而久之,最後一裏地就成了無人區:既無資本動力,也無製度護航。

川普的口誤在某種意義上提醒了這一點。中國早已具備完成這一裏地的能力,卻在製度結構中主動抽離。技術的勝利因此被製度的缺席所掩蓋。

七、未來的轉向與製度回聲

若要重新奪回這條價值鏈,中國需在三個層麵完成製度重構。

第一,政策歸位。應將廢油精煉納入綠色能源與碳中和戰略,給予財政補貼、稅收減免與碳積分激勵,使之具備產業吸引力。

第二,標準自主。必須建立本國的可再生燃料認證體係,與國際標準對接而非附庸。唯有掌握標準,技術能力才能轉化為價值能力。

第三,風險共擔。通過保險、責任分層、信息公開等機製,使地方政府敢於承接項目,企業敢於投資,不再讓輿論恐懼成為產業空白的理由。

八、製度餘響

當下的地溝油出口,看似一段微不足道的貿易,卻濃縮了一個文明的製度密碼:技術能力可以速成,製度話語卻難以速建。

從垃圾處理設備的出口,到稀土精煉的壟斷,中國證明自己能在物質層麵迅速追趕世界;但在定義權、標準權與末端價值鏈的製度布局上,卻仍被舊體係約束。

最後一裏地不僅是廢油精煉的缺口,更是製度主權的隱喻。

技術可以複製,話語卻需重建。唯有當中國能在製度上定義自身的資源與價值,地溝油才不再是被出口的廢料,而能成為製度自信的再生符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