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正文

外部視角的中國:關稅、脫鉤與再定位——不再主張“發展中國家”的特殊與差別待遇

(2025-09-24 13:41:45) 下一個

《文明係列·製度地緣篇(補章)》

外部視角的中國:關稅、脫鉤與再定位

——不再主張“發展中國家”的特殊與差別待遇

 

一、切口:身份與待遇的分拆

 

2025年9月23日,李強在紐約聯合國大會期間鄭重宣布:中國在世貿組織的當前與未來談判中,將不再主張“發展中國家”的特殊與差別待遇。這一動作,並非否認自身發展中國家的名義身份,而是有意將“身份”與“待遇”進行拆分。對外,這是對長期爭議的一次製度回應;對內,則意味著進入更高標準規則的倒逼期。

 

二、外部的鏡頭:如何看待中國

 

從外部看,中國始終是一組矛盾的疊加:全球第二的總量,與人均層麵的分化並存;製造業的規模優勢,與部分領域的製度摩擦同在。此次放棄主張特殊待遇,被外界視為“再定位”的姿態——既顯示製度自信,也預示中國希望以更高義務換取更多議程設置的空間。

 

三、關稅敘事的兩段

 

第一段是2018年起延續的“301關稅”邏輯。在2024年,美國對中國電動車、鋰電與光伏等產業鏈集中加碼,電動車關稅一度提升至100%,體現出硬關稅與產業安全的雙重考量。

 

第二段是2025年的“基線關稅”邏輯。華府與日本達成15%的基線框架,意在構建一個可複製、可擴展的模板。低底板的普遍關稅,再疊加行業細化條款,為未來的去風險與協議遷移提供了製度化接口。

 

四、脫鉤的現實:高柵欄與小院子

 

所謂“脫鉤”,在實踐中更像“去風險”的層層加碼。先進計算、半導體設備、EDA工具與高端封裝成為新的限製焦點。美國不僅管製本土企業,還推動與盟友的法域對齊,使“柵欄效應”逐步成形。外部對中國的核心估值,也因此繞不過技術安全與供應鏈自主的議題。

 

五、外部估值的三重坐標

 

第一是規則。外界看重中國在補貼透明、競爭中性、數字貿易規則上的可預期性。若能在WTO的棄待遇與國內營商環境改進之間形成印證,將降低製度溢價。

 

第二是產業。新能源車、儲能、光伏與AI算力鏈條仍被視作結構優勢,但進入海外市場必須麵對關稅、原產地與合規的三重門檻。

 

第三是金融。外資更注重現金流質量與信息披露,國內耐心資本的比重雖提升,但市場仍對“政策節奏—基本麵兌現”的落差高度敏感。

 

六、內外聯動的約束

 

外部關稅與技術限製,提高了中國在跨境交易中的製度成本;內部則仍受地產尾部風險、地方財政負擔與居民信心修複的製約。外部觀察者據此判斷,中國是否具備承接高標準開放的內生基礎。

 

七、應對的路徑

 

第一,規則合拍。以更透明的補貼與更市場化的國企治理來對接高標準,換取穩定的投資預期。

 

第二,市場再分布。通過多市場訂單、近岸製造與本地化品牌來分散風險,削弱單一市場關稅與管製的衝擊。

 

第三,金融與預期。推動地產與地方債的製度化出清,擴大服務業與民營準入,以就業與收入改善來修複居民與企業的長期信心。

 

八、前瞻判斷

 

短期內,“關稅底板+技術柵欄”的結構不會消失;中期內,中國若能以可核查的製度進步換取更穩定的對外預期,以本地化能力對衝外部門檻,其外部估值與內部增長可能出現拐點。反之,若地產與財政風險延宕,或外部關稅與管製顯著加碼,增長壓力將繼續外溢。

 

九、製度餘響

 

外部如何看待中國,最終取決於製度進化的可驗證性。以身份換空間,以規則贏時間,以本地化實現再全球化。這是四十年路徑的修正,也是下一輪全球化的開篇。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