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正文

從“不作惡”到“製度審查”的轉身 ——回旋鏢效應下的互聯網與AI困境

(2025-09-23 09:01:49) 下一個

 

《文明係列·製度輿論篇》

從“不作惡”到“製度審查”的轉身

——回旋鏢效應下的互聯網與AI困境

 

導言

 

近日,美國記者 Michael Shellenberger 爆料,穀歌終於承認:其一,拜登白宮確實要求對合法內容進行審查;其二,歐洲的《數字服務法》(DSA)可能要求穀歌及其他科技公司“刪除合法內容”,並且執行範圍甚至延伸到歐盟之外。與此同時,美國國會眾議員 Jim Jordan 也宣布,在國會監督壓力下,穀歌承諾允許所有此前因政治言論違規而被 YouTube 封禁的創作者回到平台。

 

這一連串消息,直接撕開了互聯網自由的外衣。過去西方輿論不斷譴責中國的言論審查與專製,如今卻在歐美本土上演製度反轉。穀歌當年的“不作惡”,似乎已成為一段遙遠的回憶。從退出中國到麵對西方審查,它的製度軌跡,恰好折射出互聯網與 AI 的共同命運。

 

一、當年的退出

 

十多年前,穀歌以“不作惡”為口號,毅然退出中國市場。當時的理由是無法接受審查要求與網絡攻擊,這被視作科技企業為價值底線所做出的象征性決定。彼時的“堅持”,帶有某種理想主義的色彩,也成為矽穀文化的光環之一。

 

二、口號的淡化

 

然而歲月推移,“Don’t be evil”逐漸從穀歌的企業文化中淡出,今天幾乎隻作為內部守則的注腳而存在。在資本擴張與市場競爭的裹挾下,這句口號更多成了曆史記憶,而非現實行動。

 

三、製度反轉與回旋鏢

 

穀歌退出中國,是為了拒絕審查;而今在美國與歐洲,卻不得不麵對同樣的要求。白宮以政治立場下令,歐盟以法律條款施壓,使“不作惡”的姿態難以為繼。諷刺的是,西方長期批評中國缺乏言論自由,如今同樣的邏輯卻反過來反噬自身,自由與專製的界限日漸模糊。

 

四、擴張困境與妥協

 

互聯網的成長帶來虛假與極端信息,各國政府以公共安全為由強行幹預。麵對製度與市場雙重壓力,科技巨頭的理想逐漸消解。穀歌從“不作惡”的口號走到現實的妥協,隻是這一製度困境的縮影。

 

五、製度餘響

 

今日 AI 的處境,比互聯網早期更顯難堪。人工智能不僅要麵對“言論”的邊界,更要麵對“思維”的邊界:什麽能生成,什麽不能生成,誰來決定數據的合法與否,誰來界定模型的風險與偏見。與互聯網相比,AI 更深地嵌入政治、資本與安全的多重博弈之中。

 

穀歌當年的“不作惡”,在今天的 AI 戰場上幾乎已無立足之地。各國政府都在強化幹預,從算法透明到數據主權,從模型出口到軍事用途,審查不再隻是“刪帖”,而是對整個生成機製的預設與規訓。這意味著,AI 的自由度甚至比互聯網更受限,而“普世自由”的口號正在技術現實中逐步瓦解。

 

製度的諷刺在此達到頂點:批評他國專製的力量,最終也在自我審查的體係中越陷越深。未來的 AI 世界,或許注定不是一個開放的烏托邦,而是多個製度並行的分裂秩序。

 

製度側影

——國家安全的回聲

 

當年穀歌退出中國,是因為不願屈服在“國家安全”名義下的審查;然而今天,在白宮與布魯塞爾,它卻不得不在同樣的旗號下讓步。所謂“國家安全”,已成為各國政府最常使用的頭口禪。這個詞一旦被喚起,幾乎能壓倒一切價值與自由,成為製度幹預最正當的借口。

 

互聯網如此,AI 更甚。人工智能的發展觸及數據、算法與認知的深層邊界,其潛在的軍事用途與意識形態功能,使“國家安全”幾乎成為不可置疑的高壓理由。於是,任何涉及信息與思想的技術,最終都不可避免地被納入安全邏輯,成為製度博弈的籌碼。

 

這就是信息文明的悖論:自由的承諾與安全的要求始終對峙,審查的邏輯與開放的理想彼此糾纏。批評中國的專製者,在西方世界的製度演變中,也逐漸學會以相似的方式治理輿論。這不是單一國家的墮落,而是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後共同的困境。

 

製度的側影提醒我們:文明並非直線式的進步,而是在自由與安全的拉扯中反複搖擺。今天的互聯網與 AI,正在這一擺蕩的張力中尋找平衡,卻也不斷逼近新的分裂與斷裂。未來的世界,或許不會有統一的“自由網絡”,而隻會有以“國家安全”為名的多重秩序。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