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地緣篇》
承認與幻象:巴勒斯坦的百年三岔口
一、切口:2025 年 9 月英法的承認
2025 年 9 月,法國與英國終於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這一製度動作,被媒體形容為“道義補償”與“曆史補票”。在新的加沙戰火與人道災難的背景下,歐洲核心大國不再滿足於口頭上的“兩國方案”,而是選擇在法律與外交層麵給巴勒斯坦以“國家”的承認。
然而,這份承認依舊無法改變地麵的現實。巴勒斯坦缺乏統一的領土與主權,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否決權依然存在,以色列則堅決拒絕任何外部強加的方案。這使得 2025 年的承認,注定更多是象征,而非實質。
二、平行的路徑:1917、1948 與現實
如果追溯曆史,會發現巴勒斯坦曾有過兩次關鍵機會:
1917 年,貝爾福宣言提出建立“猶太民族之家”。若當時阿拉伯社群選擇接受,與猶太移民共建托管體製,或許會形成一個脆弱的多民族政體,類似黎巴嫩模式。衝突不會消失,但 1948 年的全麵戰爭可能推遲甚至避免。
1948 年,聯合國第 181 號分治決議,設計了猶太國與阿拉伯國並立的格局。猶太方麵接受,阿拉伯方麵拒絕。若當時接受,巴勒斯坦國本可以與以色列一同進入國際體係。難民問題不會爆發到數十萬規模,耶路撒冷可能維持國際化,冷戰格局下巴勒斯坦也將成為“有席位的國家”,而非長期缺席的流亡者。
但現實是,1917 的共建被拒絕,1948 的分治被否定,結果是戰爭、流亡與製度真空。從那一刻起,巴勒斯坦國的存在隻停留在文件與呼聲中。
三、幻象的三次時刻:1988、1993 與 2025
1988 年,阿爾及爾宣言標誌著巴勒斯坦的第一次“製度自我確認”。但這是一個“沒有領土的國家”,隻能依賴國際承認,卻無實效主權。
1993 年,奧斯陸協議是第二次幻象。巴解承認以色列,以色列承認巴解為合法代表,但所有核心問題都被推遲。結果是“沒有結果的談判”,讓希望轉瞬破碎。
2025 年,英法承認巴勒斯坦國,構成第三次幻象。這是“沒有落實的承認”,其製度意義遠大於現實改變。它給出了道義回應,卻無法帶來邊界、主權與安全。
四、承認背後的製度補課
英法的承認,是對殖民遺產與冷戰拖延的遲到補償。從 1917 年英國的托管搖擺,到 1948 年拒絕分治,再到 1988 年對巴勒斯坦建國的長期觀望,西方在製度層麵欠下了曆史債。2025 年的承認,既是對這一欠賬的補課,也是對美國長期單邊政策的不滿。
但承認並不等於建國。西岸仍被定居點切割,加沙陷於廢墟,耶路撒冷由以色列牢牢控製。巴勒斯坦的“國家”依然缺乏邊界、主權與統一政府。
五、前瞻:現實的殘酷與否決的鐵牆
未來的現實仍然殘酷:
1. 美國的否決
在聯合國安理會,美國始終可以否決巴勒斯坦的正式會員國資格。美國的政策不僅是戰略選擇,更與其內部結構有關:猶太裔社群在政治、金融、媒體等領域具有強大影響力,這使得美國的中東政策高度穩定而難以逆轉。
2. 以色列的拒絕
以色列將單方麵承認為“獎勵暴力”,堅決拒絕在核心議題上讓步。耶路撒冷、難民回歸與安全邊界問題,仍然是堅不可摧的紅線。
3. 巴勒斯坦內部困境
西岸與加沙的分裂未能彌合,一個統一的國家機器始終缺席。這使得即便外部承認,也難以轉化為實際國家。
六、製度餘響
1917 的錯過,1948 的拒絕,1988 的宣告,1993 的握手,2025 的承認——這一條條節點拚接成巴勒斯坦百年的製度幻象。每一次都讓人以為觸及了國家的邊緣,卻又在現實的力量下退回。
今天的承認,既是曆史的注腳,也是無奈的見證。製度的幻象能夠延緩遺忘,卻無法取代解決。除非談判與妥協真正觸及核心,否則再多的承認也隻能停留在象征層。
製度餘響:巴勒斯坦的故事告訴我們,承認不等於存在,國家不等於名字。真正的主權,不在於多少國旗為你飄揚,而在於你能否控製土地、治理人民、維護安全。在美國的否決與以色列的拒絕之間,巴勒斯坦仍在等待一條未被開啟的製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