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觸發篇(第一章)》
思想閃電與製度高地
——四次釋放與第五次追問
一、導言:製度裂縫與全球回聲
美國正處在製度重塑的當口。外有中俄朝的大陸軸心對陣,內有川普與查理這樣的符號人物在槍聲與血跡中倒下。人工智能同時滲透日常,把計算與認知嵌入製度。外部是文明的碰撞,內部是製度的撕裂,科技又在改變規則。
這一裂縫並未止於美國。2025年9月,倫敦街頭爆發十萬規模的大遊行,旗幟翻湧,人群高喊“我們都是查理”“受夠了”。這是悼念,也是抗議,是對極左話語與政治正確的拒絕。查理的遇刺,從美國延伸到歐洲,已經成為跨國製度撕裂的符號。
曆史表明,文明的真正躍遷,不靠口號,不靠一時的暴力,而在於思想的釋放。隻有能化為常識、進而推動製度的因子,才會裹挾大潮。
二、四次釋放
1776年的《常識》,把獨立從精英的辯論推向大眾的共識。人民主權第一次成為製度現實,美國由此誕生。
1859年的《物種起源》,擊碎人類的幻象。進化論重塑教育與思想,把人類納入自然法則,現代世界觀由此形成。
1995年的《數字化生存》,讓普通人第一次理解“比特世界”。信息流通從預言變為常識,互聯網與數字治理全麵展開,社會進入實時互聯。
2017年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提出Transformer架構。AI的爆發隨之而來,計算與認知成為新的製度議題,迫使勞動、教育與主權重寫規則。
這四次釋放,構成了文明的四座高地。
它們既是曆史的起點,也是我們今天提出“第五次追問”的參照。
三、邊界回望
製度史上,也有轟轟烈烈的插曲。
20世紀的環保覺醒,曾推動立法,卻在21世紀被資本與政治消解,淪為“政治正確”的口號。它提醒極限,卻缺乏推動力,更像限速牌,而不是發動機。
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釋放階級鬥爭的因子,席卷半個世界。但其釋放像潘多拉的盒子,帶來極權、暴力與撕裂。冷戰終結後,它迅速退場,蘇聯解體,東歐拋棄,中國也不再宣示。今日,它隻在校園極左風潮中殘留,成為製度內耗的源泉。與其說是推動,不如說是回撤。
四、製度餘響
真正裹挾曆史大潮的,是釋放因子:人民主權、進化論、信息流通、計算認知。它們不是約束,而是推動;不是消耗,而是擴展。
而今,新的節點正在浮現。美國內部的製度符號遭到打擊,歐洲街頭高喊“受夠了”,AI在無聲中重寫認知。 製度的裂縫與文明的碰撞已經全球化,象征與現實交織,逼問製度的邊界。
曆史提示我們:若沉溺於插曲或幻象,文明隻會回撤;唯有新的釋放,才能避免沉淪。
今日的問題已迫近:人工智能,會成為第五次釋放,還是又一場製度幻覺?
這正是我們必須麵對的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