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地緣篇(補章)》
能源主權的製度戰線:美對俄石油購買國的關稅威懾與結構性副作用
一、從製裁俄羅斯到製裁買家:製度性打擊邏輯的躍遷
2025年8月,美國駐北約代表重申立場:
若俄羅斯在8月8日前未達成停火協議,川普政府將對任何購買俄石油的國家實施“毀滅性關稅與次級製裁”。
這一政策並非首次提出,但本輪聲明的時間節點、製裁力度與執行信號,標誌著美方正在推動一場新的製度躍遷——不再僅製裁“敵國”,而是係統性懲罰與其發生交易的第三方國家。
這是能源主權博弈進入“全球化製度戰”的清晰信號。
過去,美國製度壓力主要通過直接禁運、SWIFT切斷或本國資本管控方式實現。
而這一次,則將關稅、金融製裁、保險與船運禁令多重疊加,構建起一套更具侵入性、延展性與製度穿透力的能源限製體係。
二、誰在購買俄羅斯石油:製度威懾的對象地圖
當今全球主要俄油買家包括:
中國、印度、巴西、阿聯酋與部分東南亞國家。
尤其是中印兩國,不僅維持常規采購,還承擔俄羅斯對西方能源出口萎縮後的替代市場。
印度已明確表態:將繼續進口俄油,視之為戰略自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未公開回應,但並未減少現有采購節奏,亦未修改港口接收安排;
阿聯酋與巴西雖未明確抵抗美方壓力,但同樣維持與俄能源結算安排。
這意味著,美國即將推動的“毀滅性關稅”,本質上是對全球南方的能源政策施加製度懲罰。
其製度基礎,依賴美元主導的全球金融係統、港口海運網絡與保險結算機製。
而受影響的不隻是買家,更包括提供運輸、再保險、金融服務的第三國中介企業與平台。
三、製度效力與潛在副作用:統攝力與回力鏢之間的高張力結構
從製度治理角度看,此類“次級製裁+關稅懲罰”體係具有高效施壓能力:
能在不動用武力情況下,切斷特定國家對能源出口國的支持;
可利用美元係統與保險市場的寡頭結構,對中間商形成恐懼效應;
能形成製度性震懾,影響企業和國家的戰略判斷。
但其代價同樣顯著:
第一,對全球南方國家主權構成挑戰。印度與巴西等國或將把美國製度視為“非中立工具”,反激對美元係統的信任崩塌;
第二,油價存在劇烈上行風險。製裁若落地,將大幅收縮全球石油供應,推高價格,進而衝擊美歐國內通脹,限製聯儲貨幣政策空間;
第三,可能激化“製度對衝機製”的建設。中國已加速布局人民幣結算、俄中能源協議以本幣結算為核心,去美元化趨勢因壓製而加快;
第四,製度信用的反噬不可忽視。頻繁使用製度作為懲罰工具,將弱化美國製度主導地位的合法性,尤其在WTO、IMF等全球治理體係中。
四、能源製度的下一個戰場在哪裏
當能源貿易轉向製度博弈,其核心問題不再是資源多少、價格高低,而是誰能設定製度邊界、誰擁有話語權與懲罰權。
美國當前的製度路徑是外科式的——精確製裁、逐國施壓,力圖通過製度執行力促使俄羅斯孤立。
但曆史一再證明,製度壓力的邊界若無限擴張,終將反噬體係自身。
能源主權爭奪戰的下一個戰場,不僅在烏拉爾盆地、波斯灣或馬六甲海峽,更在金融清算網、關稅壁壘與信任結構之中。
而製度,正是這場戰爭中看不見的刀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