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奇心遇上療愈力:一場雙向流動的身心旅程
小可對玄學類的東西一直很有興趣,比如會用chatGPT給自己算塔羅。她對我現在參與的這個能量療愈活動也非常感興趣。
但小可沒有時間像我這樣正式投入——這個義工活動要求先修完18小時的課程,再加上幾十義工時數,才能申請更高級的訓練。小可今天問我:“那我能不能不上課,直接學您做的那個療愈?”她的問題其實也反映出不少人對這類“看不見”的療愈方式的好奇。
一次體驗,喚起興趣
小可之所以對能量調整感興趣,是因為她在能量調整站接受能量調整感到了效果。當時她有舊傷——打球時手肘受傷,一直隱隱作痛,雖然不嚴重,但也沒有好透。她那次調整後出現了幾天疼痛,然後她形容那是“好轉反應”,之後手肘的狀態變好一些。
後來我們和小照聚會,我又花了十五分鍾幫她調了一次。她本來以為短時間不會有什麽效果,結果回去又疼了好幾天。之後她有點意外地說:“這次也有效果,我真感覺自己在療愈過程裏。”
小可屬於對能量敏感的人,她的反饋讓我也有點驚訝。因為我自己在練習過程中是沒有太多“特別的感覺”的,但在義工時我能進入很空靜的狀態,這對我自己是有幫助的。但別人是否真的感受到效果,一直沒有明確答案。小可的反饋給了我一個小小的信心。
治療不是“偷學”,而是傳承
後來小可直接問我:“您幫我做的時候有什麽技巧和心法可以傳授我一下的嘛?我其實特別想學,但我沒有時間去上課,也不能每周去做義工。”
我笑了,說:“你和氣功類似,得有傳承的,怎麽可能不學就會?除非你是天才,自創一派,那還來問我幹嘛?我這水平也就是個初學者而已。”
小可也挺替我著想,說:“我覺得這個商業模式可行啊!您學完以後,我沒空學,您再教給別人。像我這樣有興趣但沒時間的人不少。您把信息轉賣,能大賺一筆。”
我說:“你說這話,是因為你沒來上課,不知道這裏的規則。課程是免費的,調整也是免費的。組織特別強調不能借此牟利,否則就偏離了初衷。既然這是人家的規定,我當然要遵守。否則‘發心’就不正了。”
當然,其它療法也許另當別論。但至少我現在參與的這個療愈係統,它的根本精神是:幫助他人,不圖回報。而這份精神,也正是吸引我投入其中的原因之一。
身體的事,不能輕忽
小可的傷,其實也提醒了我一件事:身體的病不能不當回事。我自己有個教訓,曾經手指傷到筋,因為沒找對治療的人,最後變形了。等我遇到會處理的理療師時,人家一看就說:“你這個早期沒處理好,已經鈣化了。”
所以我特別跟小可說:“你這個還是要看看正統的跌打損傷科,別以為疼一點沒事,留病根是一輩子的事。”
後記:療愈是一場雙向的旅程
和小可的對話,其實也讓我看到了“療愈”這兩個字更豐富的含義。它不僅僅是“被調整”,更是關於自己對身體、能量、情緒的覺察與責任。
不管是心理療愈、社會服務,還是能量義工,我越來越覺得,真正有效的幫助,是建立在“願意走路的人”身上。療愈不是魔法,而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最需要的,是當事人的一步一步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