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47)
2008 (100)
2009 (141)
2010 (139)
2011 (210)
2012 (172)
淮海路,太熟悉了這路名!因為公白家就在淮海路北側的長樂路上,我則住在淮海路南邊的南昌路,南北相隔僅五分鍾路程,從成都路穿過一條淮海路進思南路,就到我家。他小時候上長樂路二小,學校在淮海路一側;我讀盧灣區第二中心小學,也在瑞金路口,後來兩人都讀瑞金路淮海路口的向明中學,好多年,因進球隊關係又在淮海路上的曉光中學舊址住宿。。。
然後他大學畢業去西南邊陲工作了,我不久也離家遠行到另一個方向的農村落戶,自從把戶口遷出,與淮海路的距離就越來越遠。。。
但我們最近回去過好多次。再見淮海路的感受也很強烈,但那是陌生,卻不是傷心。就象幾年不見的昔日熟友,突然發現她做了全麵性整容,嘴鼻、眉眼甚至臉型全一下子變得不認得了,很驚訝很生疏,但不會為她傷心,我們的淮海路情結隻是很久遠的一種回憶。這回味是不由自主的,不膩不粘的,並不令人窒息和沮喪,是一種珍惜往日的情緒,似眼下夏末初秋的那種絲絲縷縷的風,雖有夏日的溫度摸了你的肌膚,掀動你的心思,帶來的感覺卻不是粘稠和難受。可能因為我們早就不在那兒居住的緣故,不再具備擁有它的權利,所以僅把這條路作為生活記憶某一段的象征,而原封不動地藏在了心深處?
世界多麽大呀!當我們走得更遠、有更多值得回味的其他記憶之後,當我們少小離家老大歸來,看到淮海路變得很多,就如同看到其他地方變得很多一樣,就覺得很正常了,正是距離感使我們的淮海路情結產生了這樣的變化?
我們也喜歡在新的拔地而起的豪樓瓊宇中尋找舊蹤,象在那位全麵整容過的朋友身上找曾經熟悉的動作、習慣一樣,我們為得到一點兒印記勾起一點兒幼時回憶而快樂,但我們並沒有傷心,因為我們已視自己為外鄉人。歸屬還在,從口音從身型從外貌還是上海人,這已滲入骨髓無法改變了,但是,有很多東西很多想法,同一輩子住在上海的朋友不同,更能讓自己想得開些--- 允許一個時代擁有自己的特質吧。我們麵臨的時代,不管你接受與否,這十幾年來已經發展了,變更了。 淮海路早就不隻屬於老上海人了,這兒匯聚了來自各方的英豪,所謂“浦東陸家嘴講英語,內環線裏麵講普通話,內環線外講上海話。” 淮海路也講上了普通話了, 當然就烙上了各地的人們帶來的各自的特點。法租界的複興(法國)公園就在我們家對麵,當年曾掛牌“中國人與狗不準進入”,如今呢,同一所公園已向所有的市民全部地免費地開放,那種巨變,是絕沒人會感到傷心的,這就是時代變遷。
現在的淮海路讓我們覺得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很漂亮,很時尚,也是象其他城市的其他嶄新商業街道一樣是現代城市的路標,齟碩?選?淮海路骨子裏的洋派風情和“老克拉”,現在的上海年輕人他們不一定會懂會斫饣嵯不丁U餼褪鞘貝?淝ā?br />
L說:“我們的淮海路已經沒有了。”
我想說---就讓過去的淮海路,讓這些歲月留在心裏吧,讓回味撫慰你,它就不會讓你傷心了。。。。
(讀《傷心淮海路》 完 )
我還是不放棄搜索,終於尋到了此文作者,(她名叫餘雲)知道文章發表於2009年8月27日《聯合早報副刊》。
下麵是原文,圖片全是另加的。
餘雲:傷心淮海路
上海對我來說,已經是個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這次返滬休短假,做了一件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把淮海中路從西到東走了一遍。那晚和兩個妹妹從香樟花園吃了晚飯喝了水果茶出來,9點10分,一時興起,提議沿著淮海路走回家。於是在夏末的風中,從衡山路淮海路一直走到西藏南路淮海路,間中包括有些路口已走不通了須上下天橋,還在哈根達斯吃了冰淇淋小休片刻,由淮海中路1號拐進西藏南路回到家門口時,正好午夜12點。
夜行淮海路發現不少,打電話給原來家住西區的老同學L,本想發發“淮海路梧桐風情不再”的牢騷,不料卻像扯開了一個線團的頭,將她和淮海路連結在一起的青春記憶綿綿不斷地牽了出來。
文革開始時L在淮海路後麵的市二女中念書,逛淮海路是她們這些“逍遙派”的好節目。常常,女生們從這邊走過去,到了某個路口再穿到對麵從另一邊兜回來,馬路兩旁的一切都爛熟於心,皮鞋店、綢緞店、藥房、西餅店……她們已經可以準確無誤地報出所有店家的大名和排列。口袋裏錢是沒有的,隻是眼睛在看櫥窗,腦子裏想象著自己擁有那一雙皮鞋、那一頂帽子的模樣。
雖然文革了,“藍棠”的皮鞋還是和別處的不同,“大方棉布”的細格子小碎花還是誘人。L還記得那時棉布4角9分一尺,買“零頭布”的話可便宜半尺的價錢。為了買到一匹布裏裁到最後剩下的那一塊,有些女子就在櫃台旁邊等著。有時可以等到正巧裁一件短袖襯衫的零頭布,就是一件美事。氣氛稍微寬鬆後,淮海路上的女生們還悄悄流行過“ 斬裙”——比誰的裙子美麗,隻是些素色的藍、綠、白,卻也可做出小喇叭裙招搖一番。
“我們喜歡逛淮海路,還因為這裏可以看到最‘靈’的女人,不是漂亮,是‘適意’。比如穿的隻是一件藍布棉襖罩衫,頸上戴一隻紅色細絨領套,立即有一種說不出的別致味道。
淮海路還彌漫著奶油的香氣,那是一種“外國的香氣”,從麵包房、西餅店飄出來,女生們走過門前,總要不自覺地深呼吸。那時喝咖啡已是稀罕事,但“老大昌”二樓還是擺了幾張鋪了桌布的台子,供應品種單一的咖啡和蛋糕。通向二樓的窄梯就像明星走向舞台的階梯,踏上去就會引來周圍靜靜的目光。那裏聚集著一些不動聲色的“老克臘”。除了西式的,也有中式的。革命如火如荼,高橋食品廠門口,大家照樣天天排隊買鮮肉月餅“一口酥”。 上海人是這樣的:遊行隊伍散了後,拐到後麵弄堂口,吃一碗1角5分的小餛飩才回家。
L說,後來大家被發配上山下鄉,到了黑龍江兵團或農場,一問,“我是淮海路後麵某某弄堂的,”即刻有了認同感:淮海路出來的人,不會壞到哪裏去。
“現在,我口袋裏有點錢了,但我再也不願意到淮海路去了。我們的淮海路已經沒有了。如今的上海,浦東陸家嘴講英語,內環線裏麵講普通話,內環線外講上海話。”
我有點吃驚。L是我好友,但我第一次知道她有如此深刻的淮海路情結。後麵這段話我當然是懂的。淮海路變大了,龐然的購物中心一座座拔地而起,賣得比歐美還貴的國際名牌築起豪門大戶,但淮海路的法國梧桐掩映下的幽靜閑雅也一去不複返。上海變大了,但也不再是原來那些上海人的上海了。被城市發展動遷到近郊甚至遠郊。在市中心的弄堂裏住了幾代的上海人,如今早上睜開眼睛,看到的是江蘇省的地界。
忽然明白了,為什麽早些時有人一句輕視上海方言的話會在上海人中激起巨大反彈,老同學的情緒或許政治上不正確,一部分上海人在“時代進步”浪潮卷來時深重的失落感,卻無比真實。
傷心淮海路。青春不再。
-----------------------------------------------------
我後來整理的資料------
關於淮海路:
淮海中路原名霞飛路,在上世紀 30 年代即以幽美、繁華和富有異國情調而享譽中外。
淮海路始築於 1900 年,曾數易其名。淮海東路初名寧波路。淮海西路初名喬敦路, 30 年代改陸家路。淮海中路東段初名西江路;西段曾名法華路、寶昌路;至 1915 年 6 月更名霞飛路,並在 1922 年 3 月法國將軍霞飛來滬訪問時舉行揭碑儀式。汪偽時期曾改霞飛路為泰山路和廬山路。 1945 年 10 月又改為林森路。 1950 年 5 月 25 日,市人民政府公告更為今名,以紀念淮海戰役。
霞飛路(今淮海中路)在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堪稱上海城市的時尚之源。這條長約 4 公裏的商業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薈萃,其中不少是俄僑老店,或是法租界同業之最,他們以歐洲樣式的商業布局,展示著幾乎與歐美發達城市同步的高檔生活消費品,尤以西餐、西點、西服和日用百貨最具特色。
與大馬路南京路相比,上海淮海路更多表現的是一種品味 , 一種風格 , 一種時尚。
淮海路上商機無限好, 東、中、西三段各具特色。
東段(西藏南路——重慶南路)為高級商務圈 , 雲集了香港廣場、上海廣場等高檔寫字樓和百腦匯、賽博等電腦廣場 , 這一段規模較大的商廈是太平洋百貨淮海店和全新開業的大上海時代廣場。
中段(陝西南路——重慶南路)是高檔商業圈 , 兩側的商店裝潢講究 , 陳設高雅 , 百盛、巴黎春天、二百永新、華亭伊勢丹等時尚百貨供應高檔流行商品和品牌服飾 , 質優價昂。此外還有上海市婦女用品商店、古今胸罩公司、全國土特產食品公司等名特商店。最繁華的是從陝西南路至西藏中路長 2 公裏的那一段。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一大會址”、“共青團中央舊址”、“中山故居”、“宋慶齡故居”等均在沿路附近 。
西段(陝西南路——常熟路)是時尚購物圈 , 常熟路以西的淮海中路是上海最高檔的住宅區域 , 各式花園洋房、高檔別墅遍布其間。美國、法國、日本等駐滬總領事館都設在這段淮海路上 , 上海圖書館新館也座落於此。
淮海路的街景就是流動的充滿時代氣息的畫麵:舉止得體、衣著光鮮、神采飛揚的紅男綠女;色彩眩目、往來穿梭的公共汽車;馬路兩旁一幢幢風格各異的商廈與路邊的法國梧桐;雕塑、小景觀、公園相映成趣。
周圍那幾條風雅幽靜的支馬路——太倉路、雁蕩路、思南路、瑞金路、茂名路、汾陽路、複興西路、湖南路、高安路、餘慶路等 , 把淮海路商業街點綴得如此的高雅。
(哦,這些路名何等親切,那就是我和公白當年的生活範圍了,嗬嗬)
霞飛路三十年代舊照,是哪一段,實在看不出來~
這個建築今年回去看到還在:國泰電影院
--------------------------------------------------
懷舊幹脆懷徹底些
放幾張更老更老的照片:
1.清末民初河南路
2. 上海南市小東門(清末民國初期)
3. 海關鍾樓前的黃包車夫
4.有軌電車,記得淮海路上也有過的,是2路,5路和6路。。。
6. 1938年,舊上海
7. 下麵,大馬路的變化實在太大了!(清末民初)
7. (四十年代)永安公司附近。。。
8.最後一張經典懷舊片:
哦,小人書攤。。。
當年津津樂道的這些孩子可能就是你,我,他吧。。。。
(完)
淮海路上的女小囡看上去很“適意”,是伐?
是啊,肯定能記得,尤其那時候口袋癟縮縮的~~
現在一家分店就開在長春食品店邊上,太近了。好象沒從前味道香了。)))
你的念舊文字很有韻味,喜歡得很!
秀秀我早知道你在在這就好了
剛剛發現你的留言啊
對,正文是我寫的~
過去打的是籃球(以為大家都知道,嘿嘿)
今天看美網決賽了嗎,費德勒他打輸了,但是誰沒個閃失嗬,還是支持他!
後來外婆家搬到天平路,我很喜歡那裏,現在那一帶的林蔭路還是很舒服,我喜歡在那裏散步。
印象很深的就是淮海路的清早,什麽店都還沒有開門的時候,有一種特別的感覺。
謝謝杜姐。讓我們分享往事。
前麵是你寫的嗎?你過去是打什麽球?
哈哈,馬路變小了~我一直這樣感覺。
對啊,改革開放,就是改自力更生為放開手拿人家的~~~
這樣才又好又快?
啊遠航來過了。幸虧我回過來下載這文章(給《筆緣》的~)
所以說是珍藏版照片。。。
啊遠航來過了。幸虧我回過來下載這文章(給《筆緣》的~)
所以說是珍藏版照片。。。
不瞞你說,連我80多歲的婆婆,對外人講話也選擇用普通話呢,很好玩的
因為現在社會上的工作人員,服務員等等全是外地來的。
哦,文革中的事?那一段房子多好!
後來是市政府大院,南下幹部多,孩子講普通話。
諒解~主要因為她這個方麵不太正常吧
老街坊了,老人剩下的真不多了。
小米蘭你好!最近情緒恢複了嗎?
文學城裏住在這一片的人還真不少呢
啊改了?再給我一次你的媚兒。謝謝
謝謝杜姐的介紹...
杜姐我的伊媚兒改了,我給過你吧?
住在這一段地區的人都很要麵子的。
除非這個老人是個沒有文化的或者外地人。
mm你不信吧。真的沒誇張
後弄堂有個老太太,腦子不大靈光,喜歡撿垃圾!
結果小弄堂裏掛滿她撿來的東西。(奇觀哦。)
人都走不過,也管不好。
算個特殊例子。熟人,不好意思拍照片,否則讓大家看看
=簡直踏不進去= 那還不至於吧!
在十幾年前的上海還有比它好的地方嗎?
那要看一層到底有幾戶人家的了。
人民坊啊,這就知道了。
外表還保留著呢
就象我們南昌路的房子,沿街外表粉成奶黃很新,是為了迎世博,房子裏麵呢,簡直踏不進去了,因為全被違章堆放和垃圾占領。
從前還說是上隻角的,就隻剩陳舊外表了。
人民坊(法國人的海員旅館)的房子其實是采用法國的建築技術,孔祥熙有股份而已。它的建築材料要比現在的好的多!
其它的我就不知道了。
非常感謝您的重要更正!!!
簡直想----您是不是就餘雲本人啊?~~~
如果是,不勝榮幸了。
請把您的文章轉進文學城好嗎?朋友們就多了個好去處。
我立即改。老眼昏花也,把雲看成言?
這個房子啊,還真是不知道是孔家的,孔家老宅在上海很多。
也很舊了。上世紀初的吧。
孔祥熙的房子你知道嗎?
怎麽也不會拆遷的.
國泰電影院對麵.
一點補充:
作者名應為“餘雲”,而不是“餘言”。
餘雲是上海人,曾任教於上海戲劇學院.她1992到新加坡工作至今,曾任教於新加坡實踐表演藝術學院.後任職新加坡[聯合早報]副刊執行級編輯多年。
她的另一片上海文章《穿越法國公園》相對寫得比較好。
喜歡就好,所以我說是值得收藏版~
襄陽路?那是靠近徐匯區了,那兒就很西邊了,不象啊!
不曉得那些好鬥的人都在哪兒。
你分析得很好啊!
對,我也覺得是反映了這批人的失落心態,文中好像是以L為代表的,在我們同學中也有這樣的小資心態(老資?~~)從來沒離開上海工作過,總是具優越感,不曉得世界早變了。
你用了局限思維一詞,我很同意。
餘雲的文章仔細讀了,她應該是50+多歲的上海人。她這篇文章所反映的,是所謂一代“正宗上海人”的失落,也就是當年上海人的優越感不再。
“在市中心的弄堂裏住了幾代的上海人,如今早上睜開眼睛,看到的是江蘇省的地界。 ”——隨著時代的變遷,上海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年淮海路是培養她們這批“正宗上海人”小資情懷的地方,如今卻不屬於她們了,她們變“鄉下人”了,,,
“浦東陸家嘴講英語,內環線裏麵講普通話,內環線外講上海話。” ?——那些弄堂裏跑出來的上海人應該麵對現實,不要徘徊在“上隻角寧”的局限思維裏,應該放開胸懷,積極進取,象外國人外地人學習,多賺點鈔票,爭取買市中心房子重新做“上隻角寧”,,,
對,就是頭上那一段,從那個舊貨商場開始(應該是襄陽南路)。
啊呀,忘記脫回複儂了小姑娘
對,那時你奶奶還在上班,也會穿過南昌路來看看你每天吃點啥,你就說:吃乳腐。。記得嗎
不知道,南昌路長來,哪一段啊?不是我們這---雁蕩路到思南路吧。
噢,想起來了,是不是南昌路頭頭子上,建慶中學再朝東?那有個文攻武衛總部。(嗨,看看這名字。)
文學城裏上海人不少。
華亭路往東還有新康花園、光明公寓、淮中大樓、蓋斯康。。。都是很好的房子;南昌路文革時以打架厲害而著稱,小孩子路過要格外小心,大概也是藏龍臥虎之地,過去紅房子的私營老板就住那裏。
一談檔子,就容易失落
因為螺絲殼裏做道場,天天倒馬桶也不是老百姓的選擇對嗎,誰不想住洋房?
對了,文革期間我們這條弄堂裏進來很多工宣隊家庭,很多改變了南昌路的顏色和風格~~所謂檔子降低了
再不想說這檔子了~時代不同了。
啊你這名字當年很流行
問好!
接下來的淮海路因為有很多商店,開始熱鬧起來,擋子卻越來越低,在淮海路上逛街看熱鬧的外地人,是想不到馬路商店後麵,都是新式裏弄房子,擠滿了七十二家房客,螺絲殼裏做道場,天天倒馬桶。
這真是近鄉情更怯。。象同初戀好友見麵一樣嗬嗬
好,讓我去找找你的高見啊
你是專家級的球迷.
是這樣啊!請給我一個鏈接,讓我欣賞你的大作吧~~
可能是代溝,也可能就是偏激而已?網絡上發言不可能千人一麵,你也不要再生氣了。
看來感到很生疏的不是我一個~
藍妹妹!
哈,沒故事沒故事的
早就是左手和右手的關係~~
月兒好!
剛從醫院回來所以回複也晚了
悠悠思鄉情我從你的天津茶坊裏已經感覺到了~~
又看一遍你的留言,你說的,大概不是動遷問題?是住戶增加,72家房客?
想聽你說。。。
我不知mm你們家在那一路段,西邊的,餘慶路那兒好多了,基本沒動遷。重慶路朝東簡直就不得了((
那時動遷也沒現在價格好,今年一個幾平方小小亭子間也可換來中環兩居室,一輛車,外加一部分退休儲蓄!
不是天天也是三天兩頭哦~~俺是勞模嘎嘎
眼睛痛是度數不對的緣故。要換眼鏡了!
怎麽樣,開VOLVO爽不爽?
以前小時候每次從奶奶家到外婆家去玩,都會經過淮海路。
想念淮海路上的“長春食品商店”。
發這個小文章,簡直是自己的心血來潮,熬了一個夜市。。。好久沒沉下心來寫幾句東西,老是被一些浮糙的生活內容左右著,定不下心來,也早就覺得自己無靈感無動力了,該換個方式寫了。。。。。
如果你喜歡看,就是對我最好的推動,我應該督促自己再努力一把~
遐思mm,我覺得你的文筆你的思路和情調都是我要學的!
每個人都有思鄉情結,解不開啊!
是的是的,玉mm很熟悉淮海路!!!
這女孩簡單穿著,但看起來牢適意的對伐?
出生並成長在杜姐稱為"何等親切"的路名之一,小時候也沒覺得有什麽淮海路情節的,但現在反而會越來越強烈了...嚴格地說是對任何懷有淮海路情節的文章更有體認感. 杜姐道出了我們移出"淮海路"後的大多數有情人的心聲,是的,淮海路變了,變得不太熟悉而又似曾相識的...雖然如此,我每次回去還是最喜歡在淮海路上買東西;去光顧"紅房子",也常被家人洗腦"現在不靈光了".
餘言文中的"比如穿的隻是一件藍布棉襖罩衫,頸上戴一隻紅色細絨領套,立即有一種說不出的別致味道",喚起了我的記憶,那不曾經也是我們的縮影啊,在領套上變色彩......
非常喜歡杜JJ的"有血有肉有骨頭"(味道濃)的文章與我們分享......多謝多謝. :))
頂姐姐的好文:))
看得我也思鄉了~
第一次回去時, 也是lost的感覺.
我想, 正因為現在的變化, 才使得這種情結愈來愈深, 愈來愈濃.
想家了...
謝謝杜姐!
PS: 今天去了你的博客. 在體壇裏留了好些"到此一遊". 嗬嗬...
大作不敢,小情調而已嗬嗬、、
我也在想你
知道你忙
看來我們感想相似,我有一次回上海因為接我的人沒來,自己坐車到以前很熟悉的市區,覺得自己竟然LOST,不認得路了,這時候有點想哭~~~
嘿嘿!
小分最近辛苦!等牛二回來問他要pp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