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為何在全球化中得利最多,卻仍覺得“吃了虧”?

(2025-04-12 06:45:52) 下一個

最近,美國再次以“貿易不公平”為由,加征關稅,並指責一些國家長期“占美國的便宜”。許多人疑惑:作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之一,美國為何會覺得自己吃虧了?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全球經濟再平衡問題。

一、從“全球得利者”到“國內焦慮者”

美國確實是全球化最早的倡導者之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美國利用其技術、金融與貨幣優勢,站在全球經濟體係的金字塔頂端。尤其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使美國能夠低成本舉債、吸引投資,並主導貿易與金融的定價機製。

確實,美國憑借美元主導地位,進口物美價廉商品,同時發行國債讓中國、日本等貿易順差國家回流資金——這是全球化的“美元循環”。

然而,這種利益主要集中於:

華爾街(金融資產收益)

矽穀(技術壟斷與全球擴展)

跨國企業(如蘋果、亞馬遜、沃爾瑪等全球製造銷售體係)

對普通美國人,尤其是中下層藍領階層來說,現實卻是:

工廠搬遷至中國、墨西哥等勞動力低廉國家;

工作崗位大量流失;

工資長期停滯,甚至在實際購買力上出現倒退;

小鎮蕭條,社區衰落,代際失望蔓延。

於是,國家層麵確實得利,但民眾,尤其是傳統製造業的選民,“感受到的卻是傷害”。也就是說:國家賺了全球的錢,但選民卻承受了代價。

二、政治敘事如何放大“吃虧感”?

在現實的政治話語中,結構性的問題往往被簡化為“他國占了便宜”,這種說法更容易獲得普通民眾的情感共鳴。

尤其是當美國麵臨巨額貿易逆差時,一些觀點便強調:對方國家通過“操縱匯率”、“補貼出口”或“技術竊取”等方式獲得了不當優勢。而這些國家隨後又把賺來的美元用來購買美債,反哺美國資本市場。

對經濟學者而言,這是一種複雜的全球資本循環;但在失業的中年工人眼中,這更像是一種“不公平的交易”。

三、全球秩序在微妙地改變

當年,美國主導建立了戰後國際秩序,推動自由貿易、全球合作。如今,世界發生了變化——新興經濟體崛起,技術擴散加快,貿易不再是單向的美國輸出,而成為多極化的互動。

這一過程中,美國的全球主導優勢相對下降,而他國在技術、市場、產業政策上的主動性增強。這使美國原本“設定規則者”的角色受到挑戰,於是**從“共建體係”轉為“重談規則”**成為一種趨勢。

四、從抱怨到理解:通往的是再平衡之路

歸根到底,美國的“吃虧感”並不全然是幻覺,也並非他國的惡意為之。它反映的是:全球化紅利的分配方式,已不再適應當今的經濟結構與民意基礎。

麵對新的國際格局,與其抱怨,不如調整;與其指責,不如對話。未來的全球秩序,恐怕不會再是單邊主導,而更可能是一種多邊協調的平衡狀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