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居住的環境可能因為過於幹燥,導致人體的不舒適。產生的原因很多,最常見是冬天使用加熱器,夏天使用製冷空調,導致空氣中的濕度大大降低。另外像一些地區,比如澳洲的墨爾本,總體濕度要比很多地區低,人們很容易產生皮膚幹燥,容易口渴。
特別是一些60歲以上的朋友都有體會,早上起來口幹舌燥,眼睛容易犯“幹性角結膜炎”,由於中老年人的淚液分泌本身不足或淚液蒸發過快,導致眼睛表麵無法保持濕潤,非常難過。一些喜歡閱讀和文字工作者,也常會出現這種狀況。一般簡單的辦法是在室內放一杯水,或是掛上一塊濕毛巾。也可以在清晨起床立刻喝一杯水,或是滴眼藥水。
最近墨爾本比較冷,晚上用加熱器機會比較多,我們都感到眼睛特別幹,需要滴眼藥水,否則視力模糊、非常難過。經過醫生的建議,我也谘詢了幾個AI,都建議試試“空氣加濕器”,這是一種簡便和安全的方法,也花不了幾個錢,這次就談談這個機器。
空氣加濕器(Air Humidifier)的原理主要是將水霧化成微小水粒子並釋放到空氣中,從而增加空氣濕度,改善幹燥的環境。根據工作方式不同,加濕器一般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超聲波加濕器(Ultrasonic Humidifier)
原理:利用超聲波震動,使水分子被打散成細小的水霧噴出。
優點:運行安靜、耗電低、價格較便宜。
缺點:
- 容易將水中雜質、細菌一同噴出(需要使用純淨水)。
- 容易形成“白粉”(水垢微粒)附著在家具上。
2、蒸發式加濕器(Evaporative Humidifier)
原理:利用風扇吹過濕潤濾網,自然蒸發出水蒸氣。
優點:自然加濕,不容易過濕;不會產生白粉。
缺點:風扇有噪音;加濕效率較低;濾網需定期更換。
3、熱蒸汽式加濕器(Warm Mist / Steam Humidifier)
原理:將水加熱至沸騰,釋放出蒸汽來加濕。
優點:殺菌效果好(高溫蒸汽);適合冬天。
缺點:耗電較多;機器本身燙,易燙傷;噪音較大。
4、混合式加濕器(Hybrid / Dual)
原理:結合蒸發式和超聲波或加熱式原理,提高效率和衛生性。
優點:兼顧多個優點。
缺點:價格較貴,結構複雜。
加濕器安全嗎?
整體來說,加濕器是安全的,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使用幹淨水或純淨水:防止細菌、礦物質被噴入空氣,尤其是超聲波型。
- 定期清潔:水箱、噴霧口容易滋生細菌和黴菌,需每周清洗。
- 保持適當濕度(40%-60%):過濕可能導致黴菌滋生、塵蟎增多,對哮喘或過敏者不利。
- 避免放太近人體或電子設備:防止受潮或水汽。
基於這些信息,我購買了一台Stelive 2.5L Air Humidifier加濕機,這是一家澳洲公司,產品是亞洲國家定向生產的。該產品屬於上麵“超聲波式”加濕器:它使用超聲波高頻振動,將水霧化成極細的微粒(通常小於5微米),通過上部噴口以“冷霧”(cool mist)形式釋放到空氣中,從而提升室內濕度。它不加熱水,因此適合嬰兒和臥室使用。該產品比較安全、安靜。
“冷霧”可以有數檔調整,我用最低檔就夠了,一晚上基本上用了蓄水罐(2.5L)的1/10,所以加滿一次水,可以用10天。該產品還有7種彩色的LED燈光,有個開關可以關掉,一般在臥室睡覺肯定不會去用。
2.5L蓄水量,50塊錢
操作非常簡單
清潔水就可以
可以對植物增加濕度,模擬熱帶雨林的環境(我沒用)
可以做香薰(我沒用)
噪聲很低,當水位太低時,會自動關機
七種色彩循環,但有一個按鈕可以關閉(我沒用,關閉了)
該機器有一個不足之處,就是沒有定時器。我就用一隻外控交流電定時器,同樣起到定時作用,目前晚上工作10小時就盡夠了,其餘時間自動關閉。
另外就是居住環境的濕度,根據AI的建議,最好添加一隻濕度監測儀,搭配使用效果更佳。因為假如我們不知道室內的濕度,有可能釋放的濕度太多或不夠,有個濕度計心中有數,熟悉了就可以根據情況來調整“加濕器”的設置。
我們很多電子鍾是帶有“溫度、濕度顯示”,但我家的電子鍾隻有溫度顯示,我就買了個電子的“溫度、濕度器”:
隻顯示室內的溫度和濕度,6塊錢
人體對40%到70%的濕度是最舒適的,所以“加濕器”設置在50%左右就可以
說明:
- 本文不是為這個特定的“加濕器”做廣告,市場上各類“加濕器”很多,各種機器的功能不盡相同。真的需要,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
- 本文僅僅是自己的體驗,不構成醫學建議,隻是給各位一種思路。假如有朋友和自己的情況吻合,最好再做一個谘詢,和自己的GP醫生探討一下,或問問AI;
- 我個人的感受,睡房的濕度長期很大並非好事,濕度高會滋長黴菌。所以要注意室內的濕度測量,一個簡單辦法是目測窗戶玻璃上是不是有厚厚的水珠?一旦環境濕度大,就要立刻停止使用“加濕器”。另外我平時都有一個習慣:早上起來將被子裏朝天,再開窗通風一段時間。假如冬天太陽比較大,最好也要曬曬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