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事物裏的哲學

(2025-08-22 03:54:24) 下一個

在漢語的日常表達中,“物”與“事”是兩個經常出現,卻語義差異深刻的詞。我們常說“事物”,卻很少說“物事”,這其中或許暗含著某種文化與哲學的偏重:是先有“物”,還是先有“事”?這看似是一個雞與蛋先後的問題,卻實際上指向世界本質的終極追問。

人們對“物”的直觀理解,大多來自感官的觸摸與經驗的確認。桌子、石頭、樹木,似乎是靜態而堅固的存在,仿佛在那裏等待被我們認知。然而,現代物理學早已揭示:所謂“觸摸”,其實隻是電子層麵上的排斥力作用。換句話說,我們手下的堅硬感,不是物質的“實體”在抵抗,而是一種力場關係的體現。看似靜止的“物”,本質是能量、場與相互作用的結果。

而“事”則不同。“事”不是可以觸碰的對象,而是過程,是由關係與變化編織出的流動。一個事件的發生,往往意味著多個因素在時間長河中彼此交織、作用、演變,從而形成一個不可逆的軌跡。它虛無而真實,不可觸碰卻能深刻影響。

如果追問更深,我們會發現,“物”從未真正獨立存在。它的被感知與被認知,都是大腦通過感官信號加工、組合、賦義之後的產物。也就是說,所謂“物”的概念本身,就誕生於“事”的進程之中。人腦的認知過程,正是一個“事”。在這一意義上,“物”是“事”的片段化、凍結化的表達,是在無限流動的關係網絡中被抽象出來的暫時結點。

現代物理學更為有力地印證了這種觀念。電子、光子、誇克、基本粒子……在根本層麵,它們並非堅實的小球,而是不同場中的能量擾動,是過程與關係的體現。世界本質上沒有絕對靜止的“東西”,隻有不斷展開的相互作用。粒子之所以被稱為粒子,不過是因為它們在某些實驗或觀測條件下表現得像“物”。但其本性,仍然是運動,是波動,是事態,是過程。

因此可以說:“事”是宇宙的本質,“物”隻是“事”的一種暫時性凝聚。
“物”由“事”而起,又隻能由“事”來描述和定義。

這在人的存在上同樣成立。一個人,並不是由他那一百多斤的肉身所定義。肉體隻是存在的容器,而真正塑造一個人的,是他走過的路、經曆的遭遇、思想的演變、關係的網格。所謂“我是我”,本質上是由無數個“事”的積累所織就。

宇宙從來不是靜止的倉庫,而是一場流動的舞蹈。世界是一個複雜係統,任何存在都是關係中的片刻停頓。所謂“物質”,不過是我們在感官與思維中對關係網絡的一次簡化與凝固。本質上,世界是“事”,是關係,是過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