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司

寫字,交友,吹牛
正文

回國雜談----醫療的優劣(二)

(2025-08-13 07:47:08) 下一個

回頭來看,這次就醫暴露出來的弊端(普通家屬的觀察和感受,歡迎專業從業人員指正):

1.急診醫生在住院部會診後,不及時安排住院,繼續讓疲憊的病人在門診做檢查。

門診的各項費用是病人用醫療卡內的金額支付(卡內金額由個人及單位按比例投入,屬於病人的錢,可以看病和藥店買藥),如果沒有醫療卡或餘額不足,病人需要自費;而住院後,是國家按社保比例報銷。這意味著,病人在門診的自費,可以加大醫院及科室的創收。

2. 急診醫生不安排普通病房(或許是科室要求),而是以沒有床位,讓病人不得已住費用較高的ICU(且自費項目較多),明顯是給醫院和科室創收。

沒有床位是一個低級的借口,大部分病人從ICU出來後都會看到實情,極大地消耗了病人對醫院和醫生的信任。

3. 過多的檢查。醫生醫院從安全角度出發,一刀切和寧濫毋缺地檢查,似乎沒什麽大錯,實際上是缺少人文關懷,連帶著給醫院和科室創收。

不少病人看病,是需要動用家庭備用金,或減少別處正常的花銷;有的病人因為對醫療費的擔憂,特別是報銷比例較低或自費的人群,會放棄該有的檢查和治療。

經曆這次就醫,要說對醫生沒有怨言是不可能的;特別是ICU的女醫生,在知道老人各種不易和臨近崩潰後,還言行不一,不該是救死扶傷白衣天使的表現。

為什麽這次和以前在舊住院部的感受差異這麽大?個人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醫院蓋起了新住院大樓。

查了一下資料,新住院大樓的軟硬成本接近10億;從平時的了解知道,國家隻撥款一小部分,大部分需要醫院自己貸款;粗略算一下,即使有優惠政策,醫院每年還本還息是以上千萬計。

病人增加、效益提升是個相對緩慢的過程,那麽怎麽才能在還本付息後,還能保障醫生護士原有的工資福利績效呢?

按理,建新醫院、新住院大樓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可為何好事卻變成了病人的負擔加重,就醫體驗下降,醫患關係淡漠呢?

下麵說說加拿大的醫療。還是自己的故事連續劇,不摻水。

來加拿大近一年時,脫離了東一榔頭,西一棍子的中介,進了一家西人公司幹活。公司工資一般,福利卻非常好。在基本福利上,每月交三十加幣,能全家共享福利,包括了全額報銷的牙醫、藥品。

第一次看牙,牙醫診所在樓下不遠,麵積很大,環境設備都不錯,牙醫兼老板來自香港,能說簡單普通話;先是X光拍照,然後洗牙;當時年輕,一家人的牙都還好,兒子的牙在國內做過窩溝封閉;除了洗牙,沒有其它項目需要護理。

牙醫老板說我的福利好,可以經常來,每年可以洗四次牙。以前在國內偶爾也洗牙,有基本常識,心想四次也太多了點,雖然有福利,可牙是自己的。

半年後再去洗牙,洗完後牙醫老板做檢查,說有顆牙牙根部分露出來一些,需要處理,不然時間長了牙根容易腐壞,人老時會早掉;於是診所幫向保險公司申請,一個月後通知我批準了。

這是一個口腔手術,一個三十多的白人牙醫,從牙床上剝一小片肉皮,蓋在裸露的牙根上,就像前後院種草皮一樣,等它自然存活下來。

術後一個星期,每天喝稀粥吃麵條,飯後睡前漱口。以為順利過關時,事情就發生了。

當晚,正好公司每周一次的晚班,正幹活,突然覺得嘴裏有液體流出,一品,血腥味;知道是傷口出問題了。

在洗臉池邊用涼水漱口,通常涼水能幫助止血。可是,不光沒止住,血往外噴了出來。用手指去找傷口,手上一下全是血,水池邊也是血;情急之下,用廚房紙塞進嘴裏,用力咬住。

當班經理看到,趕緊過來詢問;支支吾吾說了個大概,經理讓我先休息;半小時後,經理過來問怎麽樣,要不要回家休息;當時感覺好些了,便把紙拿開,沒過三秒鍾,血又噴了出來。

經理趕緊叫同事把我送去醫院急診室。

到醫院大概是晚上十點,先在前台登記,護士問了情況後便讓等。看了一下,周圍大概有十幾個病人。一直等,估計兩個小時後,有護士過來了解情況,讓把嘴裏的紙拿開;一拿開,血又開始流,隻好重新咬住,不過材料升級了,護士拿來了棉紗布,口感一下上去不少。

又一直等,中間也打過退堂鼓,家人說都等到這個時候了,再等等吧。期間有輪椅推來的病人,還有救護車送來的病人;又等了許久,還是沒輪到看醫生,便決定回家睡覺,和護士打了招呼,看時間已是淩晨三點。

第二天請假看牙醫,牙醫說是傷口感染了,開了消炎藥和一個星期的假條;一星期後再看,還是有問題,幫約到一個大醫院的牙科,到了那裏才知道,原來幫做手術的白人醫生是那裏的醫生。

白人醫生找了一個年紀大一點的同事來幫看,後來也沒有治療,隻是繼續吃消炎藥,又開了一個星期的病假。

前後折騰了一個月,肉草皮也沒種活,人瘦了七八斤,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胸大肌二頭肌也損失不小。

通過這件事,了解到加拿大醫療係統的一些常識。比如:牙科診所的牙醫和醫院的醫生是有區別的,牙醫診所和家庭醫生診所也是有區別的。

簡單來說,牙醫更像一個單一專業的高級技師,牙醫診所是牙醫開設的一個生意場所。因此,牙醫遵守的專業標準相對寬鬆,牙醫職業道德也不盡相同,有的取高值,也有的取底線。當牙醫給你建議時,要參考一下他自身利益的立場。

加拿大急診的等待時間比較長,除了看當時的病人數,還要看病情的嚴重程度,越嚴重等待時間越短;回想我當時的情況,看上去嚇人其實不算嚴重,估計被排在後麵。

雖然沒看上醫生,心裏倒沒有太多怨言。加拿大是全民公費醫療,醫療資源要考慮成本,醫生自然是適量設置,不可能隨到隨看,老百姓也不願付那麽高的稅;人人都排隊,一視同仁,按急緩輕重處理,很公平。

去年,家人摔了一跤,胳膊劇痛,臉上全是黃豆粒大的汗珠,判斷是骨折了;開車衝向附近醫院,下車推上輪椅往急診室跑。大廳裏有十幾個人在排隊,情急之下便和登記的職員說明情況,職員讓我先排隊,他去和護士溝通;排在隊伍尾巴,隊伍前麵的人已經看到家人疼痛的模樣,便一個個讓出位置(善良可愛的加拿大人),剛到前麵,急診護士便招手,了解情況後便讓第一個等醫生。

突然想起車還停在路邊,趕緊把車開到停車場;回來時家人已經不在等候區,旁邊的人說已經有護士推進候診室了。

在候診室等了一陣,進到醫生房間等候;又過了一陣,來了個女醫生,我趕緊想說明情況,醫生一臉嚴肅地製止我,說她要和病人交談。幾個問題問完,醫生臉上放鬆下來,檢查後安慰說,應該不是骨折,可能是肩膀脫臼;又說會安排護士打一針止疼,然後照X光,確定後再治療。

護士很快來打止疼針,疼痛減輕了許多;和家人閑聊,說剛才醫生態度嚴肅地詢問應該是在執行標準程序,查明病人是否是被暴力傷害(以前一直以為自己也算麵善之人,沒想到這邊的醫生盡職盡責,不吃這一套)。

又等了一陣,護士帶去照X光;又等了一陣,醫生過來確定是肩膀脫臼,但有骨裂;又等了一陣,護士帶我們進到手術治療室,換上了病號服;又等了一陣,女醫生來了,還帶來了麻醉師和幾個見習醫生。

在室外等了十分鍾,醫生出來說好了;因為有骨裂,軟組織挫傷比較嚴重,讓我們後續要來醫院檢查;之後,隔周來了三次,每次照X光,有康複科醫生指導自我康複的動作;檢查治療過程中,醫生護士基本上都有笑容,偶爾開點小玩笑,確實能緩解病人和家屬的緊張和擔憂。

一個月後來了賬單,一個肩肘固定帶(之前護士提醒是自費),一百加幣(還真不便宜),其它為零;信中說明,有困難可以分期付款,或申請減免(咱不能幹那事)。

從以上兩次就醫的情況來看,等是加拿大醫療係統的一個特點;但這個等,是建立在嚴格分級診療和資源合理分配基礎上,是有序和公平的;等的時候會著急,但不會擔驚受怕,當病情嚴重時,醫療資源會傾斜,讓緊急病人得以救治。

看過網上一些說急病等不了檢查排隊,立刻買機票回國的文章,不太確定是否真實;周圍朋友中,有看專科排隊一段時間的(非緊急),但緊急治療的沒聽說過;一個非常好的朋友,醫院急診時被醫生懷疑是癌症,我家兩人全程陪同,一個星期內在醫院做完了所需的多項檢查。

比較國內和加拿大的醫療係統,它們有個共同點:公費醫療。我個人比較認同醫療是人的基本權利,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到達一定程度,人們不應該再為付不起醫療費而放棄。

由於公費醫療建立的時間和國民財富有差異,國內公費醫療還達不到加拿大的程度:城市居民平均能報銷百分之七十(全民社保),一些單位高些(家裏一個老人的單位是部級直屬,能報百分之九十);農村人口則較低,遇到大病時必須有家人的額外支持,否則可能會中途放棄治療。

住院花費比較大,包括老百姓詬病較多的過度檢查、好的進口藥和器材基本是自費;家裏幾位老人多次住院,每次結算時自費項目基本不低於四五千,需要手術的就更高了。

最近幾年回國,接觸醫院的次數比較多,覺得許多問題的根源是:國家撥款部分不足,醫院每年的大部分開支,必須通過醫院自行創收(包括醫生護士的效益工資和獎金),這就產生了天然的醫患利益衝突,甚至產生係統漏洞的惡性循環。

比如,之前說到的門診費用,多年來都是由病人用醫療卡支付或自費,導致了兩種不良情況:醫院盡量在門診做檢查、開藥和治療,獲取較大收入,加大了病人的負擔;另一方麵,少數有關係的人,一些微小病也住院,自己省錢了,卻大大占用和浪費了公共醫療資源。

去年回去時,這種情況得到了改善,老人門診的部分藥品有了一定比例的報銷,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這個問題。

要完全理順國家、醫院、病患三者之間的利益矛盾,還有蠻長的路要走。

最後提幾句美國的醫療,拋磚引玉。和加拿大中國歐洲不一樣,美國大部分醫院是私立性質,好在私立醫院裏相當部分是非盈利性的;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堅持采用私立性質是蠻特別的。

有個在矽穀十年的好朋友(之前在加拿大),時常見麵,會聊起美國的醫療;他說他的同事,曾經因為胸痛叫了救護車,很貴,後來再胸痛時就隻叫UBER了;他公司的醫療保險還不錯,可每次看醫生自己也要交不少,藥費也特別貴,後來遇到小問題幹脆自己診斷買藥;認為美國的醫療比加拿大貴不少,一個重要原因是保險公司和私立醫院的壟斷;還說槍殺保險公司高管的案件,凶手被視為為老百姓奮起反抗的英雄,在美國中下層有不少共鳴。。。。。。

他的結論是加拿大醫療公平但效率偏低,美國醫療高效但不少人病不起。

聽完他個人的說法,咱這些平頭百姓隻好繼續留在加拿大了。O,Canada。。。。。。(美國的文友多多包涵,隻會這一句,平時也都沒機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5)
評論
多市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iger00' "布魯司 "

確實,選好家庭醫生十分重要。最近看了一篇中文吐槽博文,抱怨家庭醫生"一次隻看一個病症", 再多看病症就得重新約見。我留言這是醫生的個人醫德問題,建議他換一個家庭醫生。作者固執地回複:這就是加拿大醫療體製的問題,因為”醫生工會"是這麽規定的,他已經在加拿大生活了幾十年,先後兩個家庭醫生都是這麽說的。

很多問題和抱怨其實源於我們一些同胞由於各方麵原因(語言,文化,工作,個性......)對醫療體係的不了解和不善利用,而這些局限性,則被極少數缺乏醫德的醫生為謀私充分利用了。
布魯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iger00' 的評論 : 哈哈,家醫也是各式各樣的。剛來時,附近一對華人家醫,女醫生特別好,跟她的病人都不肯走,預約得一星期;男醫生就馬虎些,有時候他的病人看完了,夫人的病人還有一落。
tiger00 回複 悄悄話 我的家醫,每次約看專科都會問我有沒有想找的醫生,沒有才在診所的名單上找。
我先生的家醫,他直接約,這次看骨科,我們想約10年前做過手術的醫生,他說那醫生不收新病人,但LD堅持他約,後來打電話給專科前台,說沒有不接新病人之說,中間啥貓膩不知道。
他的家醫也要他去特定的診所做B超,而我的就讓我自己約,同一個診所的醫生。我們抽血都在 lifelab,第二天就自己看到結果,當天必須做的檢查去等個把小時,否則網上約,有些點也蠻快的;B超也同樣。
CT /MRI 送出後最好自己打電話去問問(一般會發信件),真覺得等太久不值得,花點錢去水牛城做值得。
加拿大是省立醫療,差距蠻大的,安省其實相對寬容,而大多地區資源也相對寬裕很多。
布魯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唐宋韻' 的評論 : 謝唐兄。初衷是總結一下自己這些年回國的經曆和感受,給準備回國或將來回國的同胞多一點真實信息。
你說得對,我朋友應該是自己沒花錢買,隻用公司的保險。加州親戚是公務員,自己每月花幾百買保險,以前心髒手術住院一段時間,個人基本沒花錢。
布魯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多市人' 的評論 :你對加拿大的醫療了解深入,信息全麵,完全可以單獨成文了。讚一個。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文章。
對中國的介紹是到位的。
你在矽穀的朋友可能是不願每月付幾百塊錢,他買的是最便宜的high deductable plan。其實正常、偏好一點的保險計劃,copay 和藥是不需要付什麽錢的。
多市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布魯司” 2025-08-13 20:51:16

你說得很對,拿了醫生的驗血,X-ray, Ultrasound化驗單(requisition)後,可以自己選擇任何一家Lab,沒有半點問題。就算是CT, MRI,腸鏡等更方麵的檢查,雖然隻能由醫生診所直接聯係安排,也可以通過自己多了解,給醫生提出參考建議,選擇自己覺得更合適的診所/Lab去作。我一位前同事甚至告訴我,她全家人在很多情況下看專科醫生都是自己“選擇的”:知道自己的大致情況後,進行調查(上網,向別人谘詢或直接問),然後將調查結果告訴家庭醫生,共同作出最理想的選擇。

總之,必須知道:
1.加拿大的醫療體係是公(政府/納稅人出錢的公費)私(診所/lab私營)合作,要充分了解它的利弊及對個人的影響;
2.這個體係包括了多方麵的(個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以及多元性和多層次的服務;
3.個人必須resourceful,充分地而且合適地利用它。
布魯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多市人' 的評論 : 再次感謝分享諸多詳細實用的信息;了解製度和合理使用醫療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話題。
關於檢查有個經曆可以分享:我沒做過MRI,做的是B超。當時,家裏兩人被家庭醫生安排在兩個不同的LAB,打電話去預約時了解到,雖然家庭醫生在體檢報告裏有具體的LAB,但安省的個人是可以選擇其它地點的。後來我們選了同一家LAB。
多市人 回複 悄悄話 網上就加拿大的醫療問題有不少討論,就趁機多談幾句。

無疑,加拿大的公費醫療體係確實有很多問題,等待時間長也是事實,但對個人來說,關鍵還必須懂得這套係統是如何工作的,自己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它,而不是按其它國家的自費體係的習慣行事。

醫院的急診室ER在加拿大確實是首先對必須看急診的病人而開的,按病人的病情嚴重情況(不是先後到達次序)安排醫生就診, 一些非必需急診的病人在醫院呆很久很久也就正常了。在安省尤其是在城市,醫療資源還是很多也多元化。非急診病例可以去家庭醫生診所,walk-in clinic, urgent care,或直接打電話/online chat求醫於每天24小時都開著的省府資助的有醫護人員服務的專線Health811,而不必像中國那樣,什麽問題都往醫院的ER跑,即擠兌了有限的公共醫護資源,也惹來了個人的不高興和抱怨。當然,有小孩(尤其是還不善表達的嬰幼兒)的情況會例外。

其次,雖然加拿大是公費的全民醫療體係,但醫生個人和lab都是私人牟利開業的診所,必須學會自己挑選好點的醫生,作好溝通,不喜歡就換。比如,多年前我的醫生給我安排去一個Lab作肩膀的MRI, 不到2周就完成了。但兩年前因腳關節問題,他給我定的是另一個Lab作MRI,鬧了不少麻煩,我等了3個月才作成MRI!! 我隨即建議我的家庭醫生,請他以後安排Lab前,幫忙問清楚等待時間。他告訴我,再也不會安排他的病人去那間Lab,如果我下次還得作MRI,他會考慮安排去另一間Lab,而且他肯定地告訴我:另外一間Lab不會出問題,等待時間要短多了。

叫救護車的情況亦然。如果自己覺得情況確實嚴重,或通過電話/online谘詢也被告知必須叫救護車,應該毫不猶豫;否則就要自己考慮清楚。
布魯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多市人' 的評論 : 真不錯,如果等待時間能在這個範圍,就沒什麽可抱怨的啦。沒想到救護車還能保持在這樣的價格,真不容易。
謝詳細信息!
布魯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iger00' 的評論 : 謝回複,學到新知識了,之前真不知道911還有這樣的救護車,45塊很親民啊。
肌肉痙攣基本上都需要連續止疼和肌肉鬆弛,記得我吃了一周左右,可能家庭醫生的藥要弱一些(要睡硬板床,地上也行),這樣才能休息恢複。國內的三甲醫院基本上是西醫,處理方式應該大同小異,隻是國內對強力止痛藥管理比較嚴。
多市人 回複 悄悄話 以前我從沒去過醫院的ER,不清楚。但最近幾年,先後因為心髒方麵的毛病,暈眩症和新冠去過幾次,除了新冠那次等了大約2個小時外,或許是我的幸運,或許因 triage的護士認定我的情況需要立刻確診,每次都在20-40分鍾間見了醫生。Absolutely no complaints。

如今安省的ambulance收費標準是: 全自費$245,但隻要ER醫生認定病人情況事出有因,確屬需要,個人負擔co-payment$45(員工保險公司可以全報)。
tiger00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布魯司' 的評論 : 回第一個問題,在壇子裏看其他美國華人說過容易找好的專科。
我今年叫過一個救護車,嘔吐不止,911分類屬於不急的那類,紅燈也停的那種,後來收到賬單
45塊,退休後我沒續買保險。
20年前我也有過背肌傷痙攣,連翻身都疼的哭,不記得看急診如何處理的了,可能也等了很久,
但我記得2個月後坐了很久的公車去看中國骨科專家,他隻說是我的年紀老了,那時我不到40歲。
後來自己鍛煉整整一年才完全康複。
不知道在國內醫院這樣的事會如何處理,不會給太多止疼藥,臥床打吊針? 中醫?
布魯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梧桐之丘' 的評論 : 真是巧了哈。二十年前我也有一次,不能動,當時以為是頸椎弄傷了,叫了救護車。等了好一會,醫生看完說沒大事,吃了顆大劑量的止疼和肌肉鬆弛的藥,帶了個頸套,一會就舒服了;隻給了一顆帶回家,說看家庭醫生時會另開。
當時救護車是150加幣,安省居民隻需交一半,後來上班的公司把另外一半報了。不知道現在救護車是不是貴了很多?
梧桐之丘 回複 悄悄話 都差不多,除非外科硬傷或者昏暈病原,其他能坐在輪椅裏,都不搭理。我背部肌肉鎖死,四個小時才來醫生,給我開一個星期的藥片,我最起碼得在家臥床一個星期。我要求針劑,果然,肌肉立即解鎖,起身走人。
布魯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多市人' 的評論 : “但實事求是地說,由於我家人也長期在矽穀當碼農十多年,而且對加美兩國的醫療製度皆有親身的和第一手經曆,看法與你似乎不同,最多認為各有所長。我自身也多年往返於加美,與家人的觀點相同。”
謝謝。我也是類似觀點。美加是兩個文明發達國家,雖然是兩種不同的醫療係統,但都和老百姓息息相關,“各有所長”應該是最恰當的表述,取長補短是我們老百姓希望看到的。
布魯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安然0203' 的評論 : 謝誇獎,繼續努力。
這些年陪老人上醫院,感受比較多。盡量寫得客觀些,讓將來不得不回國照顧老人的同胞多一點信息,遇事能有更清晰的選擇。
對的,平時牙齒的清潔護理很重要,牙好身體才好。
多市人 回複 悄悄話 對不起,更正上麵輸碼錯誤,應為"毫不懷疑"。
多市人 回複 悄悄話 槍迷球迷 發表評論於 2025-08-13 09:30:12
嗬嗬, 別扯了。 矽穀碼農的醫療保險秒殺加拿大高稅率養活的“免費”醫療, 碼農的稅率還低。
------------------------------------------------------------------------
你身在矽穀,好不懷疑你個人說這話的資格。
但實事求是地說,由於我家人也長期在矽穀當碼農十多年,而且對加美兩國的醫療製度皆有親身的和第一手經曆,看法與你似乎不同,最多認為各有所長。我自身也多年往返於加美,與家人的觀點相同。
安然0203 回複 悄悄話 讚 ! 文筆詼諧/實在。。。
就我父母在加拿大和中國的就醫經曆,俺也想吼一嗓子 “O,Canada。。。。。。"
平日牙護很重要,可別多洗,我那阿巴公老公沒保險,也絕少洗牙,60+了,牙齦與年輕時幾乎沒啥變化,遺傳和後天保潔太重要了。。。
布魯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iger00' 的評論 : 謝謝詳細信息。看來牙醫的坑比較多,不過你牙齦修補結果比我強,好歹補上了;我是吃完苦,還是老樣子。我有兩個親戚開始拿國內退休金了,都是工作20年左右;你的社保有些可惜了。
你文裏提到,可以找很好的專家,是不是費用也要貴許多呢?
tiger00 回複 悄悄話 寫的非常詳細而且都是個人經曆,挺合乎實際情況的。
我個人覺得安省的醫療還是不錯的,90%看急診的人其實並不需要急診治療,urgent care就可以,像尿道感染很厲害的話去 Shopper's drug mart,藥劑師就可以給藥;你說的對,真正的急症不要等。那些要回國做檢查治療的人,很多人在國內一直有交醫保社保可以報銷還有退休金(我2個老同事和鄰居都有,他們比我在國內工作的時間短,我當時出國注銷了戶籍,社保白交了)。
美國醫療的好處是:雖然要自掏腰包一部分,但看專科可以找最好的醫生,而且檢查快,我年初去水牛城做MRI,頭天約,第二天上午做,腹部MRI 630美刀。
15年前我也被做過半邊牙齦修補手術,過了2個月才好(記得自掏腰包50%),另外半邊不敢做了;牙齒也被後來的新牙醫補壞,自費根管和牙冠,關鍵是2周疼的很厲害;我現在每年隻去洗一次牙,平時自己保護清洗好;找個好牙醫不容易。



布魯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可能成功的P' 的評論 : 謝可可的見解。蠻想了解美國醫療運作和可負擔性,加州親戚是政府工,每月交幾百美金,做過心髒手術,醫療費似乎自己沒花錢。
這邊醫護人員的專業素養的確比較高,病人不需要擔心病情以外的事情。
可能成功的P 回複 悄悄話 很接地氣的分析和對比。美國保險是貴,好在大部分有個最高自付額, maximum out-of-pocket annual amount。如果保險買的普通的還過得去的,應該不會如一些報道寫的那樣“傾家蕩產”。當然,有一些特例吧。
我最大的感觸就是醫護人員的態度。真誠的關心、臉上的笑容對病患來講很可貴。住院條件也好多了。
槍迷球迷 回複 悄悄話 嗬嗬, 別扯了。 矽穀碼農的醫療保險秒殺加拿大高稅率養活的“免費”醫療, 碼農的稅率還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