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位美國總統像川普這樣,善於把“世界和平”當作個人品牌的一部分。自他重返政壇以來,“我阻止了7次戰爭”成了他在集會、采訪乃至社交媒體上反複強調的口號。而在日前,他又自豪地宣布“第8次阻止戰爭”——加沙停火協議達成。
1,以色列與伊朗:中東邊緣的“12日戰爭”
當時以色列空襲伊朗核設施,德黑蘭方麵隨即以導彈反擊,中東一度瀕臨地區戰爭。就在外界普遍認為衝突將升級之際,川普下令出動美國的B-2隱形轟炸機,對伊朗境內的兩個關鍵核研發中心實施“精確外科手術式打擊”。川普以極具戲劇性的方式“插手”,以軍事威懾促成外交停火。
從結果看,衝突確實在12天後停止。但必須指出,這更像是“受控衝突”的結果:以色列完成了對伊朗核計劃的警告性打擊,而伊朗也以有限還擊“保全麵子”。川普的作用,更多體現在“施壓與調解”的象征層麵。他以強硬姿態出現在新聞鏡頭前,宣稱“美國維護了中東和平”,但事實上,這場危機本身就不是一場可持續的戰爭——雙方都無意擴大衝突。
點評:川普在其中發揮了調停與製衡作用,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阻止”了局勢惡化。
2,印度與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的老問題,新包裝
不久前,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激烈交火,造成數十人死亡。川普自稱通過電話外交“讓兩個核大國冷靜下來”,並在社交平台上高調宣布“又一次阻止了核戰爭”。
然而,印度外交部當即否認美方發揮了關鍵作用,強調停火是兩國“直接溝通”的結果。熟悉南亞事務的學者指出,印巴邊境衝突曆來呈周期性爆發,幾乎每年都有交火,但規模有限、政治可控。川普的介入,固然製造了輿論焦點,卻並未改變兩國長期對峙的結構性矛盾。
點評:川普的角色更像“搶鏡頭的調解人”,而非真正的和平締造者。
3,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卡拉巴赫的短暫停火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的紛爭已延續數十年。川普在任內接待了兩國領導人,並促成簽署和平意向書,被稱作“曆史性時刻”。
這場“和平聲明”更多是象征性的外交成果——在大國缺位、歐盟調解乏力的背景下,川普提供了一個舞台,讓雙方簽字拍照,各取所需。
點評:外交象征意義大於實質效果。川普提供了平台,卻未解決根本問題。
4,剛果與盧旺達:非洲內陸的冷卻努力
剛果(金)與盧旺達的緊張關係主要圍繞東部礦產區與反叛武裝支持問題。川普宣稱,美國在非洲的軍事顧問與外交特使“成功避免了地區戰爭”。但事實上,這一地區的停火與和談,更多歸功於非洲聯盟與聯合國維和機製的長期努力。
點評:美國的介入有限,川普的“阻止戰爭”說法顯然誇大其辭。
5,柬埔寨與泰國:東南亞的邊境摩擦
川普提及此案時,幾乎無人知曉他指的是什麽“戰爭”。柬泰邊境的確存在長期爭端,尤其圍繞柏威夏寺一帶,但近年規模極小,多為局部對峙。川普所謂“通過友好談判阻止流血”,實際不過是例行外交表態。
點評:虛構成分居多,屬於“拔高式敘述”。
6,埃及與埃塞俄比亞:尼羅河上的權力博弈
複興大壩(GERD)爭端關係到埃塞俄比亞的國家電力計劃與埃及的生命線——尼羅河水。川普在此前任期內便曾出麵斡旋,最後促成雙方簽署初步諒解備忘錄。2025年,他再次宣稱自己“防止了尼羅河戰爭”。
然而,事實是,大壩問題雖然激化,但兩國均不具備發動全麵戰爭的條件。埃及受國內經濟困擾,埃塞俄比亞則麵臨內戰餘波。川普的參與固然強化了外部壓力,卻難言“阻止”。
點評:發揮了象征性緩衝作用,但“戰爭”本身並不存在。
7,塞爾維亞與科索沃:舊怨新解的經濟協議
川普主持簽署了塞爾維亞與科索沃的經濟正常化協議,這是他最具實際影響力的“和平調停”之一。雖未觸及主權承認問題,但確實緩解了巴爾幹地區的對抗情緒。
這場談判可視作川普少數真正具備實質意義的外交成果之一。它展現出他偏重“交易式外交”的風格:以經濟利益替代意識形態,以投資換取穩定。
點評:相對成功的斡旋,雖非終極和平,但確有積極作用。
8,加沙停火:川普“第8次阻止的戰爭”
2025年10月8日,川普宣布以色列與哈馬斯就其提出的和平計劃第一階段達成共識,包括加沙停火、釋放人質與巴勒斯坦囚犯。哈馬斯與以色列總理府隨後證實協議生效。川普隨即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我再次阻止了一場戰爭——也許是世界上最難的一場。”
這一消息震動全球。畢竟,加沙戰爭已持續多年,死亡人數逾十萬,停火談判屢次失敗。川普的“和平方案”采取了“分階段停火”方案——先停火、後交換人質、再討論政治地位;同時,繞過聯合國機製,直接與以色列總理府及卡塔爾中介協調,重演其“單邊交易式外交”;此外,川普還用“交易邏輯”代替傳統人權話語,主張“隻要雙方都能贏一點,就能避免輸光”。
在這一背景下,協議的達成確實具有突破性意義——至少短期內,槍聲停了,援助車隊重新進入加沙。從國際輿論的角度看,川普確實以個人方式“重新定義”了外交敘事:他不依靠製度,而依靠自信、媒體與交易心理。他的風格或許粗糙,卻能在混亂中創造“意外的可行性”。
點評:這場停火是真實的,也是暫時的。若能持續,它將成為川普最具影響力的外交遺產。
川普的“8次阻止戰爭”,構成了一種政治敘事,而非地緣事實。在川普的世界觀中,沒有“國際社會”,隻有“川普與混亂世界”。他以“商人談判”的邏輯處理戰爭與和平,強調個人意誌勝於體製運作;他的每一次“和平”,都是一種交易:停火換利益、協議換曝光。雖然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但能迅速製造政治資本;川普懂得如何在鏡頭前製造“曆史時刻”,無論結果如何,影像已經勝過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說,川普的“阻止戰爭”,是一種“政治營銷的和平”。它既有實際成分,也充滿象征意義。
從政治傳播的角度看,川普的操作極為高明。他把複雜的地緣政治,濃縮成一句易於傳播的口號:“我阻止了戰爭。” 這既滿足了選民對“強人救世”的心理期待,也讓他在外交舞台上保有獨特的存在感。8次“戰爭”中,川普都置身其中,虛虛實實,難辨真偽,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宣傳”上,川普無疑“全球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