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膽敢直接軍事入侵中國,然而,在官方話語和公眾輿論中,“外部勢力亡我之心不死”“西方國家陰謀圍堵中國”“不發展軍事就會被霸淩”依然是主旋律。中國不僅大力擴軍,還在全球範圍內頻頻展示肌肉,仿佛四麵楚歌,隨時會被入侵。
問題來了:世界上真的有人要侵略中國嗎?如果沒有,中國為什麽還要持續製造這樣的焦慮感?這其中的邏輯,既荒誕又耐人尋味,既關乎曆史記憶,也涉及現實政治,更包含了一種自我強化的安全焦慮症。
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曆史敘事,中國的敘事核心之一,就是“屈辱史”——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從八國聯軍到抗日戰爭,中國曾多次遭受外敵入侵,被列強欺壓,這段曆史深深刻入民族記憶。
從1949年到1970年代,中國成天高喊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大肆宣傳中國的獨立是通過血與火的鬥爭得來的,對全世界充滿敵意;1980年代後,“和平與發展”成為主基調,中國開始對外界釋放友好的信號,但教育體係和宣傳,仍然強調中國曾經的“被侵略”經曆,以此強化民族凝聚力;200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騰飛,中國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全球地位在上升,但同時對外部世界的不信任感也在增強,“和平發展”逐漸被“強軍夢”所取代。
誰在威脅中國?從日本、韓國到東南亞各國,雖然有領土爭端,但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具備戰力或有意願“侵略”中國;俄羅斯和印度, 雖然有曆史恩怨,但目前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完全不能與中國匹敵;美國確實在戰略上遏製中國,但這更多是出於經濟和政治競爭,而非發動戰爭,更談不上“侵略”。
在現代,軍事侵略一個經濟大國的成本極高,戰爭不僅破壞經濟,還會導致全球供應鏈震蕩。中國是世界工廠,全球經濟體係深度嵌套,真正入侵中國的後果,比二戰時期嚴重得多。因此,任何國家在戰略上,都更傾向於遏製中國,而不是入侵中國。
中國官方經常提到的“圍堵”,大多是指貿易限製、科技封鎖和軍事合作,但這並不等於直接戰爭。例如,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它更是一個外交機製,而非軍事同盟;關於南海爭端,雖然歐美軍艦在南海巡航,但這更多是對國際航行自由的維護,而非“入侵中國領海”;在台灣問題上,雖然美台關係升溫,但美國並未真正突破“一中政策”底線,仍在謹慎操作。實際上,中國的“被侵略焦慮”,更多是一種戰略性誇張,而非現實威脅。
強調外部威脅,可以增強國家內部團結,強化政府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從而鞏固專製政權;在經濟、社會問題複雜化的情況下,外部敵人可以成為分散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而且,為本身軍事崛起提供了合理性,如果中國一直“被欺負”,軍事擴張就理所當然。軍事強大不僅是對外展示實力,也是國內穩定的重要保障。軍工企業發展可以刺激經濟增長,軍事擴張可以轉移社會矛盾,為民眾提供“團結”目標。
此外,台灣問題是中國軍事發展的核心動因之一,解放軍需要具備足夠的威懾力,以應對可能的台海衝突。隨著“一帶一路”推進,中國需要在全球擁有足夠的軍事投射能力,以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
然而,這種焦慮並非沒有代價。中國長期陷入“被圍堵”心態,窮兵黷武,結果不僅加劇與外界的緊張關係,還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在當今世界,真正的競爭,不在於誰的軍隊更強,而在於誰能更好地發展經濟、提升科技和治理能力。問題是,誰敢打破這種敘事?誰敢說“中國其實沒那麽危險”?“被侵略焦慮”已成為政治共識,中國早已“全民皆兵”,同仇敵愾,這個時候,就如《皇帝的新裝》一樣,有誰膽敢去捅破這場盛大的“安全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