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筆鄰
正文

在中國找不到的中國菜——左宗棠雞

(2024-10-04 01:14:58) 下一個

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又名左公雞、左家雞及左雞,是一道在美國和加拿大中餐館中廣受歡迎的菜肴。然而,在中國本土,卻很難找到這一獨特的美味。

 

這一菜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2年,當時美國派遣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亞瑟·雷德福上將訪問台灣,為了款待這位貴賓,中華民國國防部特意指派海軍總司令梁序昭接待。在接待過程中,梁序昭請海軍主廚彭長貴為雷德福準備一份特別的宴席。

 

在宴席的第三天,彭長貴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嚐試製作一道新菜。於是,他將雞肉斬成小塊,先進行油炸,再與特製醬料翻炒而成。菜肴的色香味俱佳,令在場的賓客讚不絕口。當賓客詢問菜名時,彭長貴靈機一動,隨口答道:左宗棠雞。

 

 

這個名字的靈感來源於當時的賓主均為軍事將領,而左宗棠是清朝湘軍的大將,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平定西北叛亂及收複新疆的功績而廣為人知。同時,彭長貴與左宗棠同為湖南人,這一巧妙的命名為這道菜增添了幾分曆史與文化的厚重感。

 

彭長貴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在重慶的瀟湘酒店工作,後來被介紹到中華民國軍政部兵工署署長俞大維身邊,擔任家廚。作為一名湘菜廚師,彭長貴的烹飪技巧和對湘菜的理解無疑為左宗棠雞的成功奠定了基礎。盡管這道菜在技術上被歸類為湘菜,但由於其獨特的風味和背景,湖南人對其並不認同,所以,後來有人將其視為融合多種菜係的創新台灣菜。

 

1973年,彭長貴在紐約曼哈頓東44街開設了彭園Uncle Peng’s Hunan Yuan)餐廳。彭園不僅成為當地人氣頗高的餐館,更吸引了眾多名人光顧。世界著名建築師貝聿銘曾邀請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到彭園用餐,基辛格對此道菜情有獨鍾,之後屢次光顧。美國前總統老布什、裏根以及小布什等政要也曾相繼到訪。

 

這道菜的知名度進一步攀升,甚至美國廣播公司曾專門製作節目介紹左宗棠雞,節目播出後短短幾天內便接到了900封索取食譜的來信,足見其受歡迎程度。左宗棠雞迅速在美國掀起了一股風潮,各地中餐館紛紛推出這道佳肴。

 

此外,著名導演李安的電影《推手》和《喜宴》,以及美國導演伊恩·錢尼的電影《尋找左宗棠》中都出現了這道菜,進一步推動了其名聲的傳播,使左宗棠雞成為全球知名的中餐代表之一。

 

左宗棠雞的製作過程雖然相對簡單,但卻需講究細節。以下是這道菜的具體配料和製作步驟:

 

配料

  • 雞肉:通常使用雞腿肉或雞胸肉,切成小塊。
  • 醃料:常見的醃料包括生抽、料酒、鹽和胡椒粉等,用於為雞肉增添風味。
  • 裹粉:使用澱粉(如玉米澱粉)裹在雞肉上,以增加外皮的酥脆感。
  • 調味醬汁:由糖、醋、醬油、雞精、蒜蓉、薑末等調配而成,既有甜味,又有微酸的風味。
  • 配料:如幹辣椒、花椒和蔥等,為菜肴增添香氣與層次感。

製作步驟

  • 醃製雞肉:將切好的雞塊用醃料醃製約30分鍾,以增強雞肉的入味效果。
  • 裹粉油炸:將醃製好的雞肉裹上澱粉,然後放入熱油中炸至金黃色,撈出後瀝幹多餘的油分。
  • 炒製調料:在鍋中加入少許油,放入蒜蓉、薑末和幹辣椒炒香。
  • 加入雞肉:將炸好的雞塊加入鍋中,迅速翻炒,使其與調料充分結合。
  • 加入醬汁:最後倒入調味醬汁,翻炒均勻,讓每塊雞肉都裹上醬汁,出鍋前撒上蔥花以增添色彩和香氣。

 

有趣的是,左宗棠雞在傳入美國後,逐漸適應了西方人的口味,從原本的鹹辣風味變為酸甜口味,以迎合更廣泛的消費者需求。這種風味的調整使得左宗棠雞不僅在中餐界占據了一席之地,更成為許多非華人群體的美食選擇,彰顯了中餐的靈活性和創新性。

 

左宗棠雞,這道飽含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菜肴,憑借其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背景故事,成為了海內外美食愛好者心目中的經典。它不僅是一道簡單的家常菜,更是中餐文化在全球傳播的一個縮影,承載著人們對美食的熱愛與追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