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瓶梅》潘金蓮出軌危機化解原因

(2024-05-17 05:53:36) 下一個
西門慶家的女人們各具特色:正室吳月娘有精神追求——信佛,對西門慶的行為不以為然,逮著機會不是勸就是罵,除了那次因娶李瓶兒跟他鬥氣,並不特別關注他;李嬌兒、孟玉樓、孫雪娥、李瓶兒各有緣由,但同樣都不因西門慶而失去自我,每天各忙各的;隻有潘金蓮,一雙眼睛隻跟著西門慶轉,喜怒哀樂都被他帶著走。這不,西門慶耽擱在李桂姐家,潘金蓮失望氣憤加上欲火中燒,跟小廝琴童有了首尾。
嘴尖舌快、爭強好勝的潘金蓮自然少不了有敵人。李嬌兒、孫雪娥聽到消息,不可能放過報仇的好機會,第一時間跑去找吳月娘舉報,吳月娘隻求自保不肯生事,兩人就直接跑去告訴西門慶。
《金瓶梅》後幾百年,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裏,偷情的姨太太被兩個仆人架到個空屋子裏弄死,跟捏死隻螞蟻似的。得到消息的潘金蓮“如被提在冷水盆裏”,內心的恐懼可想而知。
潘金蓮到底不是那種沒腳蟹般的平常女人,她叫來琴童要回她給的簪子,消滅證據。忙中出錯,忘了拿回她給的香囊。
琴童知道承認了絕沒好處,一口咬定香囊是他在花園裏撿的。西門慶不相信。如果信,就不會把琴童狠狠打一頓還趕走,又怒氣衝衝去找潘金蓮,進門二話不說兜臉就是一個大耳刮子,把潘金蓮打了個跟頭。
西門慶這一巴掌,古代人、現代人、男人、女人大概率都得叫好,認為那是不安於室的潘金蓮罪有應得,群情激奮之際沒人懷疑西門慶動手的資格。如果亂搞是罪過的話,西門慶一直在亂搞,他憑什麽審判潘金蓮呢?我們沒有能力穿越回去改變當時的規矩,但有能力反思下習以為常的東西到底有多正確。
潘金蓮挨了打,看起來戰戰兢兢,內心可一點沒屈服,她噙著眼淚一口一個“好爹爹”,又是求饒又是講理,還不忘打擊對手,咬定是情敵妒忌誣陷。
西門慶其實不信,但他選擇信。他還拙劣地給自己找個台階,“叫過春梅,摟在懷中”,讓她說潘金蓮到底有沒有事,“你要說饒,我就饒了她。”問春梅就等於問潘金蓮一樣,春梅不僅說沒事,還挑撥西門慶:“你也要有個主張,好把醜名兒頂在頭上,傳出外邊好聽?”
過後不久西門慶教訓李瓶兒,雷聲大雨點稀,偷聽的潘金蓮失望道:“說打哩亂哩,及到其間,也不怎麽。我猜管情取了酒來,教她遞。”這結論就來自她的個人經驗。西門慶鬧了一場,放桌兒吃酒,潘金蓮遞酒時,他說:“我今日饒了你。我若但凡不在家,要你洗心改正,早關了門戶,不許你胡思亂想。”
他被偏向他那方的規矩慣暈了頭,以為他一句話就能阻止潘金蓮獨守空房時不動歪腦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