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故事-II
習武散記
甘一飛
本?油畫作品“?軛湖雪景”係列 I-IV
牛軛湖景
1. 牛軛湖
Oxbow lake
Laurel, Maryland
我在馬州月桂城的舊宅後院樹林麵向一大野湖,叫牛軛湖(Oxbow Lake )。稱它為野湖,是因它位屬州內自然保護區,湖區內動植物均可野蠻生長,每天上演的全是物競天擇的叢林大戲。此湖平時波光粼粼,水波不興。湖邊的森林保留著天然的原生狀態。珍禽異獸、參天古木,在那裏盡情地野蠻生長,有一種狂野粗放的瀟灑氣派,很合我這隻豪放派藝術動物的口味。
這野湖即入畫又養生,遁入其中,作些天人合一的冥想,算是理想的場所。我曾以此湖為題,創作了一係列雪景的風景油畫,全部售光。我時不時向朋友們吹噓,說我家院子後麵就是九寨溝。的確,美國地廣人稀,自然環境保護一流,似九寨的風光隨處可見,這個似牛軛形狀的野湖也算野出了風格,有其獨特的個性。
離我後院僅幾步之遙的湖邊林中,人們辟出小片空地和一條供人下湖泛舟的通道。因為此地異常僻靜,極少有人出入,正好成了我經常自我放飛的好地方,在那裏弄拳習武 ,好不自在。
我習武的時間可算不短,但都是些表麵唬人的花拳繡腿,實在沒有任何可炫之處,除了強體健身的功能外,其中武功早廢。我之所以堅持這習武的日課,至今仍樂此不疲,全在於所練的太極,有舒展大方、行雲流水的全身運動,還有吐納自如的有氧呼吸,幾圈練下來,似有一種能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澄懷靜心。
知青年代習武場景(1973-1974)
2. 武道菜鳥
前不久,偶然間翻出我知青時代的一幀舊照,其中是我與知青老友李敏修一起習武的場景。照片中我炫了一個金雞獨立,敏修亮了一個弓步打虎,似有一番武者的風範。當然,這擺拍出的架式肯定經不起行家推敲,一看就是菜鳥,但這照片卻是我們那一段難忘的習武經曆的見證。如今再見此圖,追憶之思頓如泉湧,那些知青年代習武的故事,宛然眼前。
3. 田間一戰
我十六歲初中畢業時正值文革高峰,隨即下鄉插隊,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插隊的地點是四川仁壽縣的禾嘉公社新華七隊(現已更名嘉公廻龍村)。在鄉下的頭幾年,除了要麵臨繁重體力勞動和食物短缺的挑戰外,還時不時得與村裏歧視我們知青的幾位村民發生摩擦和衝突。
估計是見我們剛下鄉的倆知青年幼體弱,這幾位村裏人對我們充滿鄙視和敵意,視我們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知青為生產隊的包袱,不僅幹活拖後腿,還要從他們盆中奪食,分他們的口糧。於是,處處與我們作對,無時不刻都想要給我們搞出些另類的“再教育”,好讓我們早些滾蛋。這幾位村民的態度,代表了村裏不少人的看法。作為知青,來到了這樣一個不受歡迎的地方,我們的運氣也實在太背。
當然,在村裏呆了二年之後,我與村民的關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成了村裏孩子們最喜歡的甘老師,很受村民的歡迎,這是後話。
這幾位精壯漢子在村裏仗著是主要勞動力,經常持強淩弱,橫行無忌。對於他們,我一直爭取不招惹,持敬而遠之的態度。也未想過與之有什麽交集,何況出工時也不和他們一組。但每逢在地裏分糧和農作物時,這幫人要麽對我們知青的分配物短斤少兩,或幹脆就躲著我們不分發我們該得到的一份。我們當時隻能敢怒不敢言,一忍再忍。於是,幾次回合下來,給了他們一種軟弱可欺的印象。要知道,我們賴以生存的口糧全靠隊裏的分配,如果長此以往,我們靠什麽活命?
一天,隊裏在田間分配種的毛豆,趁隊長不在場,一位張姓的漢子當著我的麵擋住會計不讓分給我們,說是我們知青是來接受勞動改造的,勞改對象不配享受隊裏的勞動成果。對他如此明目張膽的挑釁和欺負,我一股怒火直往上竄。於是不管不顧地與他理論了開來。幾個回合下來,那廝哪是對手。他見講理占不了便宜,立刻動粗。猛然間衝到我麵前,揮拳頭砸了過來。慌忙間,我頭往邊上一閃,算是躲過了正麵的攻擊,拳卻打到了我的左肩。見他如此野蠻凶猛,我已無可退讓的空間,雖然我沒有任何鬥毆的經曆,但書比他讀得多,戰爭電影也看得不少,知道些所謂四兩撥千斤的理論,這次似可派上用場。較之這愣頭青狂暴的狀態,我雖挨了一拳,但比他鎮靜。趁他第二拳又衝向我麵門的一刹那,我隨勢一閃身也向他猛衝,並緊抱他腰身,近距離的纏鬥,讓他拳頭不著力。我用力緊箍他腰身,用頭頂住他的下巴,上身向前逼他上半身傾斜近70度,這一頂、一擠、一壓的戰法,立馬湊效。他此時雙腳瞬間失去了重心,傾刻轟然倒地。趁他還沒搞清狀況的時候,我拳如雨下。我那時似乎惡魔附體,將平時的積怨,全部匯集於雙拳,揍得這廝哭天搶地,鼻涕和鼻血橫飛,幸好會計和圍觀的農民拉住,不然,後果難測。不經此一戰,我還不知自己居然還有這種凶狠的暴力本能。估計像是逼急了的兔子,也會咬人。
經此一戰,這幫平時不怎麽拿我們知青當人看的村民從此不敢像以往那般姿態對待我們,見到我時目光裏多了些敬畏。或許,這種結果與當年經常有知青與農民打鬥傳聞中,知青們有善戰的惡名有關。我的這次發飆,自我感覺良好,不僅是有理有節正當防衛,關鍵是贏了這次惡鬥,算是一戰立威,一改往日軟弱可欺的形象。
4. 習武之念
或許是兒時武俠小人書看多了,茶舘裏聽了不少帝王將相們功成名就的評書故事(talk show),特別是說評書者對那些身懷絕技武者口沫飛濺、有血有肉地的描述,於是,我對武藝在身的勇猛之士,一直有一種天生的崇拜和敬畏。對古時文武將相中武將的欣賞程度遠勝於文官。以為治國平天下的主要依靠對象應該就是那些能攻善戰的武將,而不是精於心計的文臣。三國演義裏的關羽、張飛、趙雲,水滸裏的梁山好漢,以及嶽飛、戚繼光…..,是兒時的絕對偶象。經常幻想自己能有絕世武功,一拳打天下;進可除暴安良,退可增強體質,還能武道傳家。此種執念,一直深埋我青少年時期貧瘠的腦海之中,甚至,讓我至今對影視作品中的武打動作戲也十分偏愛。
的確,叢林法則似乎是人類社會黑暗時代的不二法門,靠暴力解決爭端似乎仍然是最直接了當、簡單明快的方式。特別是在那個瘋狂年代裏,我們這代人接受太多暴力革命思想教育,腦子裏裝了不少拳頭即正義的垃圾思維。四川有句俗語,叫“黃荊棍兒出好人”,意思是規訓孩子手段中,黃荊棍子打屁股排名第一。當年大多數家庭的教育,基本靠打。在暴力體罰中長大的孩子,對拳頭的崇拜,可想而知。現在反思,這種一拳定乾坤、武力解決一切問題的社達思維,或許正是人類社會步向文明的步履艱難、戰爭災禍不斷發生的原因。
當然,尚武精神如果運用得當,其正麵的意義也不言而喻,特別在社會動蕩的非常時期。正義的匤護,邪惡的遏製……,均離不開勇者和武者。人類曆史的變遷很多時候都與這些武勇之士們的故事相關。
我的那次田間一戰的勝利,似乎讓我找到道德高地的位置,同時也讓我不得不思尋,何以能在險惡的生存環境中安身立命?健強的體魄似為最重要的基礎,如果真能有絕世武藝在身,似可無所畏懼,浪跡天涯。
此時,習武之思開始在我心中萌動。
5. 拜師學藝
生產隊同隊的成都知青王希雲,村裏人稱他“大王”,與我交往甚密,無話不談(我的”知青故事-I”中已提及)。大王因來自省城,見多識廣。與我閑聊中,得知他對中華武術的各大門派似有不少研究,如“南拳北腿”這類術語經常被他掛在口上,我也從大王那裏得到武術常識早期啟蒙。然而,大王雖有不少關於武術的高論,但他畢竟不是個練家子,我們之間的習武之舉就僅存於紙上談兵的口頭層麵。但與大王的談文論武的閑聊,卻強化了我對拜師學武的決心。
人間不少的成事者均是謀而後動,思想先行。我這習武之念或許感動了命運之神,也是機緣巧合,境由心生。大約在下鄉第三年(1973)某日趕集時與雙堡公社的一幫知青朋友在禾嘉場(我下鄉公社的所在地)見麵得知,他們正在拜師習武,很是得意。不時在我麵前露幾手剛學到的武功拳法,讓我羨慕不已。
他們的師傅賴明金,是鄰縣資中羅泉鎮著名武師劉成棟的關門弟子。據說劉是川軍劉湘軍部武術總教頭,49年後留在老家,作為“偽軍官、地富反壞右分子”的劉老太爺,本應該倍受嚴管,但劉成棟有一身厲害武功,徒子徒孫眾多,其中也不乏地方長官的子弟,他也因此行動自由,與一般擁有自由之身的農民無異。據說,賴明金算是他很得意的弟子。
6. 師傅賴明金
禾嘉區雙堡公社大茅山上一群知青中,宋漢信算是領袖人物,與我也是一見如故,成了最好的朋友,得知我有習武之念,隨即將他們的師傅賴明金介紹給我。雖沒有正式的拜師儀式,我隨即成了賴明金門下徒弟,劉成棟老太爺的徒孫。
賴明金當年大我約十來歲,長得濃眉大眼、身材魁梧,有些港劇“霍元甲”那般派頭,一看就像個江湖俠客,武功高強之輩。一接觸,發現賴明金為人誠懇,透出的那種山區農民的憨厚樸實,讓人即心生敬畏,又倍感親和。賴師父來自四川仁壽相鄰的資中羅泉鎮,與宋漢信所在的大茅山很近。賴明金所習武功承自師爺劉成棟,屬於武術中的北派體係,腿功為上。彈、踢、掃蕩、旋風……等腿法豐富,拳法則不及南派。賴師傅授我的拳術架子舒展大方,講究速度和拳、掌和腿的暴發力,視覺上也很具威攝之力,對於體能和軔帶的訓練非常嚴格。賴師傅表麵陽剛勇猛,實則內心柔軟細致,教拳時對弟子們全心投入,沒有任何保留。作為初學者的我,由他引我登堂入室,真算是我的幸運。遺憾的是,賴師傅如此耐心教我,我因當時窮得叮當響,自始至終,沒能給師傅交過一文錢學費,除了來禾嘉場教拳時我管飯之外,全部都是他無私的奉獻,憑的就是他對武學的一腔熱血和對徒弟們的關愛。
自拜師之後,賴明金每次從羅泉來禾嘉場,必親授我武藝。每周日趕集之時,我除了去茶館寫生畫人像,務些我自認為的藝術正業。然後,就會在禾嘉小學操場或糧站的曬穀場中,與漢信兄等朋友們匯合,向這位年青的武師賴明金學習武術。
雙堡公社大茅山上這幫知青習武者中,漢信兄持重穩健,似對武道很有悟性,舒二娃體壯如牛,人稱“銅牛”,一看就像是個練家子。二位均拳法勇猛,如在古時,他們應是猛將之才。在這群賴明金的徒弟中,我的功夫隻能敬陪末座,上不了台麵。
我入道雖晚,但勤學苦練,悟性似不淺。近一年光景,已經學會賴師傅親傳的劉氏“武關拳”、“武關刀”幾款最基礎的劉氏拳法和刀術。這兩款屬於北派少林體係的武功要求腿法為多,操練起來舒展大方,英武逼人,很能奪人眼目。武關刀法中的纏頭、攔腰等基本動作攻防有致,十分實用。武關拳法與後來官方版的“長拳”類似。也因此,我後來在西南師範大學上學時,一次在體育場中打我學過的武關拳,拳法極象學校規定體育課中武術項目的長拳。很快被體育係的武術老師看中,並極力鼓惑我參加學校的武術隊。當時覺得時間寶貴,藝術的專業是主業,怕影響學習,也就婉拒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