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農村絕大部分家裏都很窮,我家也不例外。用的就不用說,吃的也不好,很少能吃到葷菜。但是在我的記憶中我確實沒有餓過肚子。這裏我來說說兒時的農村飲食。
那時候是沒有錢買任何吃的,每家每戶基本上是自給自足。主食是米飯,一日三餐都是米飯。大米就來自自己種的水稻。生產隊時,交完公糧後按人口分到每個家庭的穀子基本上是夠吃的。我們村裏反而是後來分田到戶後有極少數幾戶因各種原因會有青黃不接的時候,然後靠各家借點度過。
素菜的話都是自家種的蔬菜。印象中蔬菜品種還很豐富,特別是夏天。值得一提的是我經曆中有一些跟大家認識中不一樣的東西。
葷菜主要是豬肉,魚和家禽都是自家養的。雖然自家都養,但是能吃到機會很少,量也不多。逢年過節,親戚來訪,農忙幹重體力活等才能有機會吃到。
兒時我們那有過年前每家每戶殺豬過年的習慣。殺豬當天相當熱鬧,天沒亮就開始燒水,還得請幾個壯漢屠夫合力才能製服那頭豬。我記得殺之前我媽還要燒點紙點香祈禱一番,然後就躲開不忍看他們動手。殺豬當天會請親戚朋友吃一頓,吃那一頓飯我們叫吃pao(2聲)tang(1聲),真不知道是哪兩個字(有可能第一個字是庖)。我媽她是當天絕不吃豬肉的。完後豬肉會分成很多部分:一部分給屠夫們當酬勞,一部分賣掉為第二年買豬崽備資金,一部分留給過年吃,一部分做成臘肉掛起來熏。那時豬長得很慢,絕大部分就一百多斤。誰家殺豬稱過二百斤會是很驕傲的事,過年都會成為談資。
我家魚的來源是水稻田裏養的。生產隊放田分魚時是各家小孩都盼望的事。分田到戶後各家都會在栽完秧後放魚苗到田裏,等水稻成熟後就放田捉魚。放田就是將水稻田裏的水放幹(大概放田兩三周後就可以打穀子了)。放田當天父母還是舍得做足夠的魚吃,剩下的就要做成幹魚以備後用。因為田裏養的魚成長時間不夠長,所以魚大部分也就幾兩重,很少有過一斤的,這跟魚塘,水庫裏的魚不一樣。
我家家禽養得很少,我記得隻養過雞且數量較少從未養過鴨和鵝。原因事我們村那時養家禽這樣的活主要是家裏的女孩子幹的,我沒有姐妹。鴨和鵝需要早上放出去到有水的地方,傍晚還得去趕回來。
雖然當時在農村是苦是累,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卻是一段美好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