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翔的雅德維加

時間真切生長 宛如一個妙詞,來自於偉大的焦慮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說不盡的曹植(第一篇,下)

(2024-04-10 06:44:59) 下一個

金縷玉枕與漢奩魏璽

曹丕逼迫時年38歲的發妻甄夫人自殺後,依舊在喪儀上侮辱她,給予的是罪人待遇---遣使者至鄴城將甄氏賜死,據傳殯葬時披發覆麵,以糠塞口。


陳壽《三國誌·魏書·後妃傳》:“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郭後、李、陰貴人並愛幸,(甄)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裴鬆之為《三國誌》做注時引《魏略》雲:“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後之薨,故太後以憂暴崩。甄後臨沒,以帝屬李夫人。及太後崩,夫人乃說甄後見譖之禍,不獲大斂,被發覆麵,帝哀恨流涕,命殯葬太後,皆如甄後故事。”

曹操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即曹丕的一位姐姐和一位妹妹都嫁給漢獻帝劉協當皇後和妃子;等到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給曹丕(魏文帝),自己被貶為“山陽公”後,又不得不獻出自己的兩名女兒給曹丕,昔日的公主成為了曹丕的妾室。可歎堪憐。

這個時候,曹丕冷落了發妻甄夫人,把她留在鄴城,自己在許都及洛陽寵愛包括兩位漢室公主及知己郭女王在內的一幹妻妾,更是把郭女王在獲得了與甄夫人同等的地位基礎上再加上僅次於皇後的“貴嬪”封號,甄夫人不服,哀怨了幾句,曹丕就借故派使者把她賜死。可憐的母親臨死之前把自己16歲的兒子曹叡托付給另外一位曹丕的妾室李夫人也就是曹協之母後赴死。

一年後,郭貴嬪被冊封為皇後,17歲的曹叡就成為了自己沒有生育的郭皇後的嫡子。四年後,魏文帝曹丕去世,21歲的曹叡即位為魏明帝,這才把生母甄夫人追封為文昭皇後。又過了九年,曹叡三十而立時候,嫡母郭太後51歲駕崩於許昌,在殯葬時候,魏明帝從養母李夫人那裏知道了自己的母親死時的慘狀,就如法炮製辱葬郭太後。甚至說郭太後本來就是被得知自己生母死亡真相的魏明帝殺掉的。


《魏略》: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後之薨,故太後以憂暴崩。甄後臨沒,以帝屬李夫人。及太後崩,夫人乃說甄後見譖之禍,不獲大斂,被發覆麵,帝哀恨流涕,命殯葬太後,皆如甄後故事。漢晉春秋曰:初,甄後之誅,由郭後之寵,及殯,令被發覆麵,以糠塞口,遂立郭後,使養明帝。帝知之,心常懷忿,數泣問甄後死狀。郭後曰:“先帝自殺,何以責問我?且汝為人子,可追讎死父,為前母枉殺後母邪?”明帝怒,遂逼殺之,敕殯者使如甄後故事。


這個說法本身是與離與陳壽同時代西晉其他典籍記載相悖的。 


西晉·閻纘《上書理湣懷太子(司馬遹)之冤》: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廢為平原侯,為置家臣庶子,師友文學,皆取正人,共相匡矯。兢兢慎罰,事父以孝,父沒,事母以謹,聞於天下,於今稱之。


也就是說,因曹叡對待郭女王言行甚謹,而視他為孝養母後的典範。在郭太後去世前五年,魏明帝就封賞了郭氏親族,去世後一年又再次加封郭氏外戚,並且隆重祭祀了郭太後。而且,從曹丕給予郭太後的諡號“文德皇後”來看也不象恨殺她的跡象。可以說,魏明帝還是把生母的悲劇冤屈歸咎於自己的父親,所以才有追封生母並且大肆恩賞外祖父家族的舉動。


那麽贈給曹植甄夫人的金縷玉帶枕又是怎麽一回事?這牽涉到漢代以來貴族的喪葬習俗。


陳壽《三國誌·魏書·後妃傳》:“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郭後、李、陰貴人並愛幸,(甄)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三國誌·魏書·方技傳》:“無幾,帝複問曰:“我昨夜夢青氣自地屬天。”宣對曰:“天下當有貴女子冤死。”

是時,帝已遣使賜甄後璽書,聞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者不及。”黃初二年(221年),曹丕遂遣使者至鄴城將甄氏賜死,據傳殯葬時披發覆麵,以糠塞口。當時,曹丕曾請術士周宣解夢,周宣答:“天下將有貴族女子冤死。”

曹丕聞言後悔,派人追回賜死甄氏的使者但已來不及。


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選》後的注解:卷十九《洛神賦》之《紀》:“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將,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忘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後玉鏤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甄後已為郭後讒死,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飲,仍以枕齎植。植還,少許時,將息洛水上,思甄後,忽見女來。自雲: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遂用薦枕席,歡情交集,豈常情能具。為郭後以糠塞口,今被發,羞將此形貌重睹君王爾!言迄,遂不複見所在。遣人獻珠於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後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


甄氏死後一兩年間,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氏所生的兒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氏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氏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氏淩波禦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裏還在翻騰著與甄氏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蕩,寫了一篇《感甄賦》。

四年後(226年),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因覺原賦名字其母之嫌,遂改為《洛神賦》。。曹植揣著枕頭返回封城,途經洛水時夢見甄妃前來與之幽會,有感而發,寫成了千古名賦《洛神賦》。


這裏有個疑點,曹睿是在魏文帝臨死前一天才被立為太子的,肯定不是李善在《昭明文選》裏說的魏文帝黃初中期。黃初七年(226年),五月丙辰(十六日)曹丕病危,立平原王曹叡為太子,召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並受遺詔輔佐嗣主。丁巳(十七日)崩於嘉福殿,時年四十。曹叡繼位。六月戊寅(九日),葬首陽陵。


那麽贈與曹植金縷玉帶枕應該是曹丕。用意如何?真的如後世所猜,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後之枕,並把此枕賜給曹植,“裏老所不為”,何況是帝王呢?極不合情理,純屬無稽之談?
顯然這是極不熟悉漢魏皇室貴族喪儀的猜測。這個金縷玉帶枕應該是曹丕改葬甄夫人時所用,按貴戚喪儀,應該身披金縷玉衣,頭枕鑲玉鎏金銅枕(金縷玉帶枕)。

例如考古發掘河北滿城一號墓葬,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金縷玉衣被發現時,玉衣均頭枕鑲玉鎏金銅枕---這就是所謂金縷玉帶枕的實物名稱吧。受科學發展水平和認識能力的限製,古人迷信玉能使人“永生”的觀念在各個曆史時期受到重視的程度不同,再加上封建帝王的影響,這種認為玉石可以保存屍身,使之不朽的觀點在各個時期流傳的範圍也不相同。


根據出土文物考證,斂葬用玉最早始於商周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演化為綴玉麵幕和綴玉衣服。漢朝初期使用的斂服玉匣就是源於綴玉麵幕和綴玉衣服。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所說的金縷玉衣。

大約到了西漢文景時期,金縷玉衣不僅已經成為規格最高的喪葬斂服,而且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到了漢代中期,斂服玉匣開始大規模流行,不少有身份的人死後都用“珠襦玉匣”裹葬屍體,皇帝和貴族死時都穿“玉衣”入葬,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古人便希望屍體不朽,並迷信地認為:“金玉在九穴,則死人為不朽。”這裏所說的金玉,既指黃金也指玉石。在古代的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屍身隨葬金玉而令屍體不壞的記載。

曹丕起初出示給弟弟金縷玉帶枕是告訴他自己悔悟了,擬以後妃貴婦之喪儀改葬甄夫人;後來看曹植見到侄子情不自禁思念長嫂,曹丕十分感動,就把金縷玉帶枕這個冥器,注意並不是甄夫人真正生前用過的閨房私物賜給了曹植,做個念想(也就是說可能另外再用一個金縷玉枕下土用於甄夫人喪儀)。

既然不是閨房私物而是冥器,那麽一切從此枕而來的有關叔嫂私情的千古猜測都不成立了。

其實,按照史家的嚴肅觀點,我們還應該關注下曹魏年代會不會出現沿襲漢室用金縷玉衣、金縷玉帶枕的喪葬習俗呢?

因為從曹操開始是主張薄葬,有別於漢室的厚葬的。據說這是因為曹操自己就組織起頒金校尉專業盜墓來充實軍餉。而且金縷玉衣,金縷玉枕恰好是曹魏王室這種離經叛道舉動的罪證---《三國誌·魏文帝本紀》記載,“漢氏諸陵無不發掘,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最晚到魏文帝曹丕執政某個時期就已經下令禁用金縷玉衣喪儀了。不過考古學者在安徽亳州曹操祖父曹騰墓葬還是發掘出金縷玉衣的。

如此,曹丕在執政中早期,用金縷玉衣喪儀改葬甄夫人,並且把一件冥器金縷玉枕留給思念長嫂的弟弟作為念想是可能的。如果我們理解為“長嫂如母”的孺慕之思,那麽留下冥器之枕一事,無論從丈夫曹丕來說,還是從小叔子曹植來說都不是難為情的禽獸無德之舉了。

曹植沒有圖謀兄妻的“禽獸之惡行”,自然後世“其有汙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汙其兄子(指曹叡)之母而兄子晏然,況身為帝王者乎?”的質問也是多餘。

魏明帝曹叡是曹丕和甄後之子,曹植的侄子,是兩漢至六朝最有名的兩個明帝之一;而這兩個明帝,魏明帝與讓佛教傳入中國的漢明帝還有一個成語,兩個典故---漢奩魏璽,把他們聯係在一起。

“漢奩”,講的是東漢明帝看見他已故母親陰太後陰麗華的鏡奩,百感交集。陰麗華當然有名,她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妻子,劉秀年輕時仰慕她的美貌,曾說“娶妻當得陰麗華”。而“魏璽”,就是講曹叡在太和元年營建宗廟時,竟能發掘出“天子羨思慈親”的玉璽,似乎是“至孝烝烝,通於神明”,孝子之心感天動地,這件事也令人稱奇,所以後來人講“孝道”,便有“漢奩魏璽”的典故。


(待續)
-----------------------------------

線下欣賞以《洛神賦》為歌的“驚鴻舞”,並且重溫《洛神賦》

《洛神賦》

——曹植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辭曰: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huán)轅,經通穀,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héng gāo),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miǎn)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乃援禦者而告之曰:“爾有覿(dí)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禦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lù)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y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máo),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tuān)瀨之玄芝。

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dì)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誌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鬱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遝(tà),命儔(chóu)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guī)之猗(yī)靡兮,翳(yì)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淩波微步,羅襪(mò)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ní)踴而夾轂(gǔ),水禽翔而為衛。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複形,禦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fēi)轡(pèi)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