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加拿大親身經曆了一場沒有口號、沒有標語、卻處處洋溢著愛國熱情的“行動”。這不是一場有組織的抗議,也不是官方推動的愛國教育,而是加拿大民眾在麵對美國加征關稅後,自發展現出的愛國主義情感。
走進幾家超市,映入眼簾的是一種令人震撼的變化。貨架上,加拿大本地產的商品價格標簽旁貼著醒目的楓葉圖案,像一麵麵小小的旗幟,溫暖卻堅定。原本隨處可見的美國產品幾乎不見蹤影,能下架的都已下架,取而代之的是本地品牌或來自其他國家的商品。更有意思的是,當你不經意拿起一件美國商品,總會有人在你身邊“善意”提醒:“那是美國貨。”沒有強製,沒有苛責,隻有平靜的語氣和善意的眼神,但這背後傳遞出的信息比任何宣傳口號都更有分量。
這種場景讓我陷入深思:真正的愛國主義,難道需要立法來規定嗎?一些國家常常試圖用法律條文來界定愛國,仿佛不立法,人民就會忘記自己的祖國。但我在加拿大超市裏看到的,是一種無需任何政策推動的本能反應。當國家利益受到挑戰,民眾自然而然地選擇支持本土,抵製外部壓力。這種不言而喻的團結,比任何“愛國法案”都更有力量。
愛國本質上是一種情感,而不是任務。它不能被強製,也無法量化。真正的愛國主義來自於民眾對國家的信任,對公平與正義的認同。如果一個國家需要立法強製人們去愛國,那麽問題從來不在於民眾是否足夠愛國,而在於這個國家是否值得被愛。
愛國不需要被掛在嘴邊,更不需要寫進法條。它存在於生活的點滴選擇中,潛藏在不經意的舉動裏,悄無聲息卻又堅定有力。真正的愛國主義,是當危機來臨時,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麽,不需要任何人提醒,更不需要法律來規定。
或許,最應該立法的不是“愛國”,而是如何讓國家變得值得每一個公民發自內心地去熱愛。中國有句俗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當一個社會環境適合人類安居樂業,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