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斯拉在最新的發布會上展示了一輛沒有方向盤和腳踏板的汽車時,整個世界的科技版圖再一次震動。曾幾何時,國內的電動車產業還在歡呼自己“遙遙領先”,一切仿佛順風順水,發展勢如破竹。然而,現實猶如一記響亮的耳光,將那些自詡“領先”的聲音打回了現實。
國內電動車的崛起,歸功於馬斯克的開放專利政策。這一舉措為那些曾被技術封鎖的製造商們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可以說,國內的電動車製造在馬斯克慷慨大方的開路下,順利地找到了起點。然而,當國內車企以為自己能夠獨立“領跑”時,特斯拉已經開始了沒有方向盤的未來規劃。
馬斯克沒有隻是“開放”一個起點,而是在起點之後繼續領跑。他的無人駕駛技術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實落地,並且正在不斷顛覆人們對交通工具的定義。而國內的某些所謂“領先者”,還沉迷於表麵數據的繁榮,鼓吹自己如何偉大,更有甚者,還拿特斯拉做對比。卻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創新已經甩開了他們幾個時代。
特斯拉去掉了方向盤,象征著人類將徹底告別傳統的駕駛模式,進入自動化、智能化的新時代。而那些嚷嚷著“遙遙領先”的聲音,不僅沒有跟上這場技術革命,甚至連自己將駛向何處都未曾想清楚。
自吹自擂的“領先”不需要方向感,反正隻要圍著自己的舞台轉圈,高呼幾句“遙遙領先”,便可滿足大眾。可當真正的技術革命擺在眼前時,這些聲音便瞬間顯得蒼白無力。他們隻懂得“叫好”,卻不知“向前”。當全球都在關注如何去掉方向盤、如何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時,他們卻在小小的舞台上繼續嚷嚷:“我們遙遙領先!”
沒有方向盤和腳踏板的特斯拉,再次給那些“盲目自信”的人上了一課。真正的創新不是喊口號,也不是用數據堆砌的空話。那些所謂“領先”的企業,早已在沒有競爭對手的自我陶醉中迷失了方向。當特斯拉一步步超越,他們卻不知不覺地落後了不止一個時代。
當然,這款車也有一些缺點。上海冬天溫度隻要降到零下5度左右,電池就幾乎不能啟動,還是得依靠燃油發動機介入。後來,特斯拉降價時我又入手了一輛Model Y,總體感覺差不多。同樣在低溫時,也要耗電保護電池。不過我並不太喜歡純電動車,因為“裏程焦慮”實在讓人頭疼。最近正好要回國,再去看看電動車有什麽新的”遙遙領先“回來分享,
我也在加拿大,目前看特斯拉賣的還是不錯的,前提得有室內車庫過夜。保守一點的會選擇油電混動。但是電車成本也高。我的大車耗油厲害,好處是下雪天不用怎麽挖。目前在觀望是不是要換。
---------8964---------
看來我的朋友圈是保守的一群啦,嗬嗬。
電動車在北美很難推廣。究其原因,油價便宜無疑是其中之一。美國的油價相對較低,傳統燃油車的使用成本低廉,削弱了電動車的經濟吸引力。此外,美國東部冬季嚴寒,電動車的電池性能在低溫下往往表現不佳,這一氣候因素使得電動車的推廣受限。而美國西部雖然地廣人稀,卻也意味著電動車續航難以匹敵傳統汽車的靈活性。
本人一些愚見,可以理性探討
從特斯拉的用戶的角度講,用過全自動駕駛,我感覺也就是個圈錢的噱頭,沒什麽實際價值,畢竟不是AI驅動。
我是沒法信任這東西,因為特斯拉沒有目前可以自動駕駛的中國或者美國的出租車的所謂4D雷達係統,完全依賴鏡頭,理論上就差一截,畢竟視覺轉換與雷達探測敏感度不在一個級別,使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已經有過兩次危險情況,不得不緊急人工幹預。目前中美所有自動駕駛出租車都是基於雷達和鏡頭混合探測的技術。而特斯拉之所以不願意使用雷達,是為了省一千多美元的成本。如今美國政府禁止了中國4D車用雷達進口,因此以後成本會更高。
基本可以預測特斯拉的這個無人駕駛出租會是失敗的結局,至少不會有對目前中美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優勢。
至於遙遙領先的問題,在電動車上大概沒有比充電樁更體現,目前中國使用華為的冷液充電樁,是600瓦,大致是每秒鍾可以充一公裏電,因此從零充滿一台車至多隻需要15分鍾(八九百公裏)。
這種充電樁目前在川藏公路上普及,其他地方也不罕見。
美國目前特斯拉的超級充電樁是最高250瓦,充滿350英裏(500公裏)大致需要50分鍾。
另外一個數字,全美國的充電樁數量也隻有中國廣東省的一半左右,這是美國在電動車上落後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的滑稽,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