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美國教育看曼達尼當選紐約市長的必然性:

(2025-11-21 19:16:58) 下一個

從美國教育看曼達尼當選紐約市長的必然性:

政治正確幾十年,世界蘋果終變天。

不勞而獲多舒服,教育苦果在眼前。

舉世矚目的紐約市長選舉已經落下了帷幕。共產主義接班人曼達尼在年輕人,穆斯林和新移民的支持下不出意外地實現了奪取城市政權的夢想。俄國十月革命的模式在資本主義發達的美國部分成功了。

不到一周其當選效應已經在大蘋果出現了。除了大公司在準備搬出紐約外,紐約市治安的基石-警察-2025年10月離職的人數同比上升百分之三十五(紐約郵報11.08.2025)。不出意外,11月離職人數同比會更高。

鮑勃節目(Bobtalk)11月6日對曼達尼的當選給出了精辟的分析。除了 綠色新政, 產業全球化和放任的移民政策外,教育政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教育政策很可能是曼達尼當選的根本原因。畢竟最終還是人去投票。

CBS 和 CNN的投票分析顯示百分之八十五18到29歲到年輕人投了曼達尼,而45歲以上的選民壓倒性的投了他人。這足以說明學校教育對年輕人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換而言之,這幾十年的教育政策不可避免地把曼達尼推上了市長寶座。就算是沒有曼達尼這個人,也會有其他共產主義接班人當選。或者說,這次曼達尼沒有當選,遲早會其他有人當選。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六十年代的平權運動開始,人人都能上大學成為了實現社會平等的唯一標準。學校教育不是根據學生不同類型的智力(Howard Gardener)讓學生學到各種各樣適合自己的生存技能,而且也不考慮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是一味的政治正確把學生推入大學。

從宏觀角度來看,上大學肯定是需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可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和任何國家,社會收入肯定是一個三角形的形態,收入越高人數越少。人人上大學則呈出一個長方形的社會形態。顯而易見,這兩種形態無法匹配。簡單地說,一半以上的大學畢業生無法拿到與其學位相匹配的工資收入,也就是沒有相應的經濟回報。

從微觀角度來看,美國學生總體的數學水平怎麽樣,大家都心知肚明。為上大學而上大學自然而然地出現了許多學生隻能讀不直接創造社會價值的文科。大多數文科畢業生當然也很難找到與之相關的工作。出路隻能是低就,或者再讀一個能夠找到工作的專業。白讀了四年有誰會高興呢?

低收入家庭在紐約州上大學有大量的財政補貼,但也不是全部免費。大學畢業後需要還學生貸款的也不在少數。樓下小姑娘夏天在聖約翰大學畢業,學的接待專業根本找不到工作,還好有個當房東的媽,不需要還貸款。

實現社會平等給年輕人的的確確描述了一幅美麗的的圖畫。可惜的是平等這個政治口號中看不中用。殘酷的社會現實與美麗的圖畫有著巨大差距。常言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讓年輕人產生了巨大的失落感,這恰恰成為曼達尼當選的基石。人在落水時連一根稻草都不放過,曼達尼免費的這樣那樣肯定比稻草更有吸引了力。為什麽不試一試呢?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能夠從富人身上挖點肉又何樂不為呢?

恩師,美國教育曆史權威,紐約大學終身教授,亨利.帕金森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指出了美國教育中人人都要上大學的這一弊端(不完美的良藥)。可惜的是這麽多年來美國一直奉行政治正確。隨著綠色新政, 產業全球化和放任移民政策的出現,這一教育弊端終於爆發了。曼達尼這正好出現在這一節點,所以說其當選具有必然性並不是危言聳聽。在這樣的教育製度下,其他城市,比如說洛杉磯,也可能選出曼達尼同樣類型的市長,畢竟這是幾十年來教育政策的必然結果。

後記:

除了鮑勃節目提到的原因外,紐約市中產階級的萎縮: 從2021的百分之五十到2024的百分之四十和宗教因素(90%的穆斯林投曼達尼)也是曼達尼當選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在人人平等的政治正確下,這一代年輕人以經失去了老一輩的奮鬥精神,也可以說是懶惰的一代。那,什麽東西都免費不是更好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o-tree 回複 悄悄話 你們的偉大領袖川王,剛在白宮接見了馬市長,川王說馬市長不是共產主義者,川粉怎麽不緊跟了?
modems 回複 悄悄話 紐約中產越少,窮鬼越多,共產共妻就越快實現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