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有禮的中國人,蠻橫粗魯的美國人”
我來美國有些時日了。在社區的湖邊散步,時而迎麵會遇到些陌生的美國人,或是白人,或是黑人,或是印度裔美國人,他們總是彬彬有禮地說聲“HI”或招手致意;如果時逢早晨,總是問候“ morning!”
此時,令我想起普希金那句著名詩句:
“我......不是黑人,不是土耳其人;也不能把我當成:彬彬有禮的中國人,蠻橫
粗魯的美國人;別視我為德國人,頭戴一頂高帽子,手舉盛滿啤酒的酒杯,嘴裏
叼著手卷的煙卷......”
我是中國人,有幸被普希金褒揚;那些美國人,卻被普希金所批評。
普希金的詩集,在上個世紀曾風靡世界,影響兩代中國人;現在這本詩集,連同其作者,已為中國人淡忘了,成為“古董”了。
普希金是俄羅斯著名的文學家,被公認為是俄國最偉大的詩人、現代俄國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俄國小說之父”。其代表作,為上世紀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有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湼金》 ,小說《上尉的女兒》 、《黑桃皇後》等。
1837年2月8日,法國人丹特斯褻瀆普希金的妻子,導致了普希金和丹特斯的決鬥。決鬥中,普希金腹部受重傷,兩日後不治身亡,年僅38歲。
其實,當時的普希金,都未與中國人或美國人接觸過,隻是根據他看過的歌劇裏的人物下了這些褒、貶之語。由於普希金在世界知名度,一時間,這句詩影響頗大:中國人,“彬彬有禮”;美國人,“蠻橫粗魯”。
關於對中國人評價,另一名俄國人契訶夫,在十八世紀末期,也稱讚中國人,那是他本人與中國人接觸的感受。
契訶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國的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其劇作對20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890年,契訶夫在黑龍江上乘船前往薩哈林島,遇見一位中國乘客,請他喝伏特加,那人說了聲“請”才喝,而且不像俄國人那樣連續大口喝,而是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抿”,每“抿”一口,吃一點東西,“抿”完後取出幾枚銅錢送給契訶夫。當天契訶夫在給他妹妹的信中寫道:“我見到中國人了,他們是善良而又相當聰明的人”,“這是一個非常禮貌的民族,他們穿得不富氣,但很雅致;他們吃東西很文雅,講究禮節。”
中國是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的文化,培育了一個謙虛、恭敬、有禮貌的民族。“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成了中國人世代的生活準則, 中國人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
現代漢語承襲了古代漢語典雅、得體的特征。“謙稱”和“敬稱”涉及對人的稱謂,中國人與人打交道,其開口語總是謙辭、敬語。
中國人相互交往中,非常講究尊卑、長幼。在漢語中,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訣:
“家”、“大”---- 是對自己的長輩和平輩家人的謙稱,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
“舍”、“小” ---- 是謙卑的自稱,即當著別人,對比自己輩份小或年齡小的家人的稱謂,如“舍弟”、“舍妹”等等;
“令”、“外”、“人”---- “令”,美好的意思,凡稱呼別人的家人,無論輩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稱別人的父親為“令尊”、母親為“令堂”、哥哥為“令兄”、妹妹為“令妹”、兒子為“令郎”、女兒為“令嬡”等。
一位80多歲的台灣老人,在海峽兩岸隔絕了40多年後才與在深圳的妹妹取得了聯係。前幾年妹妹過世後,他仍然常回“家”看看。雖然老人每次在“家”呆的時間不長,但他時刻掛在嘴邊的“謝謝”、“辛苦你了”,其禮貌、助人為樂的一舉一動,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位八旬老人,成為所在住宅小區的一個“熱門話題”。因為人們在老人身上看到了許多似曾相識的東西,而這些東西不知什麽時候從我們身邊淡去了。
類似的感受還存在於觀看日劇、韓劇之時,每當看到劇中人物以禮相待的場景,有時竟有一絲苦澀掠過心頭。因為那些禮儀似乎就發源於我國。
最近,國內媒體報道了一些不文明行為:
老人跌倒,沒有人上前扶起。有人說,老人變壞了;也有人說,壞人變老了;
一個中國孩子,在有著3500年曆史的埃及盧克索神廟浮雕上刻下“到此一遊”;
兩名中國乘客,在從蘇黎世飛往北京的航班上打架鬥毆,飛機被迫返航;
……
隨著社會物質水平的提高,卻出現了一係列不文明行為,不僅損害了中國人形象,也拷問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素養。
美國人,因為美國的國家曆史短,沒有千年文化積累,卻需闖蕩、開拓精神,所以比較粗豪、爽直,不像英國人那樣矜持、文雅。
至於美國人是否像普希金說的那樣“蠻橫粗魯”?
美國確實有蠻漢、粗人,也不乏暴徒凶手,槍殺學生;在波士頓馬拉鬆終點放置爆炸物,種族歧視事件時有發生,近期又連續發生公路槍擊案......
但是,總體說來,在日常生活中,對絕大多數美國人而言,他們是以“誠實總是上策”為格言,有教養、有禮貌,懂得謙讓、感恩,敢於認錯、道歉;不吝稱讚別人,樂於幫助他人;在公共場合則遵守秩序,以禮相讓,注意衛生,保持安靜。
美國人從小就養成說話要有禮貌的習慣,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即使與家中父母,兄弟姐妹說話,也都會使用 “Please”(請),及“I am sorry”(對不起)等禮貌話語。
在美國開車,幾乎人人都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絕對不能闖紅燈、亂按喇叭,也不會過度超速駕車,而且一定要禮讓行人穿越馬路。紅燈可以右轉,但看到對麵路上有左轉車輛,總是謙讓等待。
美國人遇有得排隊辦理的情況時,都是以到達的先後次序站隊等候,如果有人不守規矩插隊時,隻需說句“對不起,我在這兒排隊呢!”(Sorry,,I think that I am the next in the line.)對方便會很不好意思的說“Oh,I am sorry”(對不起),並且大隊伍後頭排隊。
美國人穿衣服是因場合而異,與身份無關。達官貴人去參加野餐或爬山等聚會時,一定也是著便裝、運動鞋,相反的即使是清潔工人去參加正式的宴會時,也都會穿西裝打領帶的。所以,美國人在應邀參加應酬時,事先一定都要問清楚這個場合,以便決定該穿什麽衣服。在美國,“睡衣”是隻能在室內穿著的衣服,睡衣萬萬不能穿到室外去。
美國人也有些壞習慣:夏季室內空調溫度調得很低,寧可在家中穿長褲、長衣;冬季室內溫度調得較高,在室內穿短衣褲;美國人每年製造25噸二氧化碳......
有一次去紐約,時逢上班高峰時間,盡管地鐵月台人滿為患,但你看不到爭先恐後的亂象,下車的乘客走出車廂後,候車的乘客才上車,見到的是井然的秩序、從容的神態。
在北京,每次在地鐵站,總是見車內乘客要下車,候車乘客卻堵住車門,衝進車廂,爭搶座位。
我覺得,至少在這方麵,有些北京人比不上紐約人。
我想起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話:“中國人是普遍公認的優秀民族,他們誠實、正直、勤勞、可靠、善良”,“一旦掌握文明,中國就永遠不會失去文明。”
我在想,“蠻橫粗野”的美國人,都學習中國人了;
那麽,“文質彬彬”的中國人該怎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