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寫抒情文章還是評論文章,都是按照一個大致路數,從邏輯上都是先描寫一下客觀存在,或者介紹大致情況,然後發一下感慨,引出令人回味的情節,或者提出批評,證明自己的正確。詩詞和寫文章一樣,也是這麽一種套路。
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描述客觀,後兩句寓感想於一簡單現象,想望遠,要登高,一眼就能明白。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是這樣,緊緊圍繞月光,引出綿綿思鄉之意,漂泊之愁。
看這兩首詩,描述簡捷,道理明確,揭示的主題也簡單鮮明,沒有曲折晦澀之意,一眼望穿。但我們知道這是大師的手筆,絕對不簡單,隻有古聖人才能如此提煉出既簡單又膾炙人口,同時又優美動人的詩句。
我們當不了大師,但是可以學,學什麽?那就是簡單化。寫詩之前,要有立意,也就是要表達什麽,這個東西要簡單明了,人人都能理解的東西,絕不可曲折纏繞,需要三段式的推理才能表達,也不應是自己都感覺似是而非,卻想融入詩中的模糊感覺。立意或者是一種情緒,或者是一種道理,甚至是揭示一種抓人眼球的現象,等等不論什麽,表達必須邏輯一貫,時間空間合理,描述自然流暢,令人一望而知,簡單明確的東西。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需要一番提煉,需要一定時間的思考磨練。才能達到目的。
我的一首鷓鴣天:
我有銀壺酒一樽,魏王禦賜宴群臣。
千年古井泥封久,十裏清風香透醇。
色如蜜,液微渾,幾多可以慰風塵?
舉杯對影邀明月,何處東坡太白魂?
全詞的亮點正在色如蜜,液微渾兩句,看似尋常,卻承上啟下,使全詞骨肉豐滿。立意巧妙融合在一起。圍繞古井挖出的這壇酒這一事實,整個詞的亮點在哪裏?就是色如蜜,液微渾這兩句,描述了古酒的誘人特點。看似普通,卻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使全詩的立意一下子通透起來。變得生動而又簡單明了。
由於這兩句的鋪墊,全詞看來骨肉豐滿,風格上又帶有微醺後的把酒玩味,沉醉其中的得意與瀟灑。這種描述當然是最好的。緊緊圍繞井裏挖出的這一壇酒,全方位描述,先是魏王禦賜的寶物,泥封千年,香風十裏,然後顏色如蜜,充滿質感,等等這樣不厭其煩,喋喋不休,但又讓人覺得合情合理,大有激情洋溢,酣暢淋漓的感覺。
再看另一首,根據網友的一張照片而寫(參下圖):
楊柳秋千豆蔻開,遐思紅粉接雲垓。
鄰童鬥草頻呼去,牆外書生喝彩來。
這首詞同樣遵循兩條最關鍵的原則:立意簡單明了,亮點自然牢靠。
青春不僅是自己美,也是在被別人看見的一刻突然明亮起來。
最後一句的牆外二字尤其關鍵。牆意味著界限、距離,也意味著少女與世界的天然隔膜。書生之所以在牆外,是因為青春的情愫不可能直接衝上來,它必須含蓄、必須隔著一點朦朧。也正因為這樣,這聲喝彩才帶著一點膽怯,一點欣賞,一點街頭少年的春心蕩漾。
而這種若即若離、半明半暗的情緒,恰恰是青春的本質。青春不是轟轟烈烈,而是在被注視的一瞬間微微顫動。少女未必知道牆外是誰,但她一定知道有人在看。這種模糊而曖昧的意識,就是青春最細膩、最真實的悸動。
因此,最後一句不僅僅讓畫麵立體,更讓這首詞從春景上升為青春的故事從靜態變為動態,從畫麵變為情緒,從旁觀變為參與。整首詞的鮮活氣息,也正是從牆外書生這一聲喝彩中噴薄出來的。
這樣的亮點,簡單明白,毫不玄深,卻能讓人會心,令讀者在輕鬆的畫麵中突然捕捉到青春的靈光。這正是詩詞最可貴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