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綠色燃燒的世界

(2025-08-23 23:31:01) 下一個

 

[綠色燃燒的世界] 

    很多年前,女兒去了外地謀生,年底才能回來一次。今年,在殘暑的八月她跟裬祐君一起回來了。

    八月中旬是盂蘭盆節,社會上普遍連休510天。盂蘭盆節源自佛教的盂蘭盆會,是印度佛教徒為祭奠亡靈而舉行的追思儀式。這種習俗在公元七世紀隨佛教傳入中國,後來又從中國傳到了日本,人們把盂蘭盆會與古老的祖先崇拜相結合,形成了一個歸省探親掃墓的傳統習俗。

    裬祐君說他有五年多沒在盂蘭盆節回老家了,他的老家在四國地區南部的高知縣。

    他的舅姥爺良幸翁八個月前走了,老家已經空無一人。老房子由一個親戚繼承但並不使用,家族成員都有鑰匙,誰想去看都能進得去。

    那日清晨我們六點多出發,出了大阪府就進入了四國地區,先後經過了德島縣、香川縣,又到了愛媛縣境內,過了幾十個長長短短的穿山隧道,當看到隧道壁上標記著「愛媛高知交界」的字樣,就知道離目的地不遠了。不知不覺過去了六個多小時,途中在四個休息站稍事了停留。

    這裡的八月氣溫還在35度上下,大自然的綠色濃淡相宜格外豐富,一路上茫茫林海山巒蔥蘢,樹木的茂密使山看上去高大厚實,徬彿也拉近了山與人之間的距離。霧氣從林中騰起裊裊升空,白雲又從天上降下來灌滿山穀,美麗又神秘。

    村落的田園風光呼應著山水畫般的遠山從我們身邊刷刷掠過。

    即景生情,想起第一次見到八十多歲的良幸翁和他的稻田。

    那年的中秋,湛藍的天空,青翠的裏山,稻田散髮著豐收的氣息,鷺鷥點雪,破煙入畫,詩一般的景色。

    良幸翁種稻不施農藥和化肥,秧苗在活水裏生長、抽穗、開花、結實。用他寄來的米燜的飯我總會先嘗幾口白飯,細心品味那特殊的米香。

    一陣急雨打在時速百公裏的車窗上,劈劈啪啪的撞擊聲打斷了我的思緒,山區氣候多變,陰晴無常。

    終於到了裬祐君的老家,但見良幸翁屋前的稻田綠油油的,遠遠就聞到了水稻的清香,恍惚間覺得良幸翁還在,看見了他頭戴草帽揮鍁勞作的瘦削背影。

    有輛白色輕卡停在老屋邊上,原來是裬祐君的姨姨和姨夫來了,我們的到來也令他們吃驚,他們住在開車需要一個多小時開外的地方,今春,在良幸翁這兒選了兩塊地耕作。

    寒暄之後我立刻去看那座古石燈,石燈依舊守望著這片土地。忽然發現石燈上麵少了什麼,那塊信鴿石不見了,趟過沒膝的野草走到石燈跟前,信鴿石待過的地方抑製了苔蘚的生長露出土色的石材,這是古石燈的真實顏色,看來信鴿石離開不久,仔細在石燈周圍的雜草裏翻找,終於找到了,趕緊將它復歸了原位。

    據說這座石燈來歷不凡,立在那裡有幾百年了,在私有地就屬於私有。很久以前,村裡的郵件送來之後就放在古石燈裏,再由區長取出來分送給村裡人,那個時代郵差一個月才來一次。古石燈上那塊石頭不知是何人何時放上去的,好像天生就該有它的存在,它像一隻信鴿趴在石燈頂上紋絲不動。我相信它是有靈性的,希望它好好待在石燈上繼續守望這裡生活。

    裬祐君早已打開舅姥爺家和姥姥家所有的門窗,清新的山風、熾烈的陽光驅散著屋裡的潮濕和陰暗,他姨姨說沒人住的房子沒多大意義,裬祐君不這麼想。

    良幸翁院子裏的百合花開得多麼嬌艷,柿子樹也結實累累,庭院依然欣欣向榮。又去他的農用機械倉庫看看,202411月那張日曆還是醒目地掛在原來的地方,也許沒人注意到這個我卻觸景生情,我想起了我的母親,當我回到母親家裡的時候,我看見20235月那張日曆還好好地掛壁櫥的門上,那是母親89年多的人生戛然而止的月份,僅僅兩年,生活中發生了多麼大的變故。

    轉眼日頭已經偏西,該去當晚過夜的地方了,盂蘭盆節期間市裡的賓館漲價近乎翻倍也訂不到房間,女兒在網上搜到一個山裡的住處。我們的車沿著盤旋公路一直上到了山頂,那裡有座水庫,水庫旁邊的小建築就是我們過夜的地方,山是那麼的綠,水也是那麼的綠,白雲壓著山頂垂下半山腰,靜得聽得見自己的心跳,聽得見大自然竊竊私語,遠處有座紅色的小橋連接著河穀的兩岸。

    小建築內部是三層,沒有電梯,室內的設備卻非常完備。高知的水真好,洗過的頭髮發絲沈甸甸的,像絲一般潤滑。店家為住客預備了營養豐富的晚飯套餐。那頓飯,是我們三天旅行中吃過的唯一一頓正經飯。

    次日,早餐後就結賬離開了,我們又返回了良幸翁的家,頭天裬祐君已經去跟故人報告了我們的到來,現在要去作別,我們就要離開高知,還有下麵的計劃。

    車子開到了山下,裬祐君說,天太熱可能還有蟲子就在車裏等他,他快速上去馬上回來,指的是山坡上的墓地。

    我說沒關係,來都來了一起上去。

    早有人用百合花、龍膽草、康乃馨和常綠植物把冷清的墓地裝點的靈動典雅,整個環境乾淨的令我驚訝。良幸翁生前一直在照顧沒人祭掃的墓,村裡有這樣的誌願組織,所以現在也有人來幫他。包括裬祐君的母親在內已經有十一位長輩長眠於此,將來其他人也會回歸這裡。

    我窺見了這裡人們共生共榮的一個細節。我還發現,沒人住的空屋也有人來割院子裏長起來的雜草,對鄰人的傾敗不是無動於衷。人情不薄。

其實無人住的老屋遲早是要被拆除的,無人耕作的良田、無人能繼承的私有山林,最終都是要還給國家的。

    每次來裬祐君的老家都心生一些感慨,在這裡有人活一世的淡然,也有人生結局的通透。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終有一天是最後一個人的孤獨,然而人們依舊把日子打理的井然有序,把家園裝點的漂漂亮亮,平常百姓的生活,活出了令人羨慕的泰然與知足。他們相信萬物有靈,撒罪孽的,必收穫災禍。謹言慎行,清歡自在。

    人類社會是多生態的,我沒有厚此薄彼的意思,隻是打心裡希望這份淳樸能常駐人間。

    人生之路,沿途所見即所得。

    我的心一直是希望別人跟自己在一起的時候是舒適的自在的,我想讓家人有回家的感覺願意回家,盡力而為是個根本。自家人的緣分,也需要培養。這次女兒他們去世博會也不忘送我兩件小可愛,我欣然接受,這些都是人生裏的小確幸。同樣,有客來訪我也盡力而為,覺得這是讓客人賓至如歸的最好辦法。雖然不見得所有的付出都會有所回報,但給別人好心情的同時也是給自己好心情,與人相處是需要彼此成全的。

    假期結束他倆該回去了,忽見他們掰著指頭數數,然後告訴我:還有四個月就又能見麵了。

    心中浮起一絲溫暖。不過,環境給了我相對獨立的性格,人生之路終究還是要獨自穿越人間悲喜。

    這次,看見良幸翁的稻田生機勃勃著實被驚艷了,裬祐君脫口而出:「緑の眩しい世界だ!」

說得真好!我就把這句話用做這篇隨筆的標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