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和證監會聯手扔出一顆“重磅炸彈”,《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
這份文件直接把跨境匯款的門檻砍到單筆5000元人民幣(或等值1000美元),超過這個數,銀行和支付寶、微信支付都得查你身份證、留你住址、記你用途,少一樣錢都出不去。
過去往境外匯款,1萬美元以下基本暢通無阻。現在5000元就成了分水嶺,打個比方,相當於把安檢門從機場VIP通道挪到了地鐵口,誰過都得掃一遍。
新規覆蓋所有金融機構,銀行、證券、保險公司一個不漏,連支付寶、微信支付這類第三方平台也被拴上同一根繩子,一次性賣1萬元以上不記名預付卡?登記買家信息!
匯款人姓名、賬號、住址,收款人是誰、錢往哪去,這些信息從匯出行到代理行再到收款行,一級級傳遞、一層層存檔,至少保存10年。哪怕你隻匯了4999元,隻要銀行覺得可疑,照樣能攔下來查個底朝天。
為什麽突然卡這麽嚴?背後有兩把刀懸著。一是國際反洗錢組織(FATF)的評估壓力逼到眼前,中國得交合規答卷;二是2025年1月剛生效的新《反洗錢法》需要落地細則。
典型案例更讓監管鐵了心,比如那個在悉尼開勞斯萊斯撞人的“神秘少女”,被扒出澳洲賬戶躺了2700億澳元,來源成謎,這類漏洞必須堵死。
新加坡華人圈最先炸鍋。在新加坡打工的中國人,每月往老家匯生活費是常態。新規一出,單筆超5000元就得提交收入證明,流程從手機點幾下變成跑銀行填表、等審核,原本幾分鍾到賬的匯款可能拖成幾天。新加坡金管局7月剛叫停非銀行渠道匯款,本地匯款公司三個月內隻能用銀行或持牌機構合作,等於把“便宜小路”全封了。
留學生家庭也頭大。新加坡國立大學一年學費約3萬新幣(約16萬人民幣),單筆匯款遠超5000元門檻。以前轉賬輸個賬號就行,現在得備齊錄取通知書、繳費賬單、親子關係證明,少一張紙就可能卡住。有家長抱怨:“5000元連半學期學費都不夠,卻要反複交材料,太折騰!”
企業同樣難熬。跨境電商賣家收貨款,客戶用預付卡支付超1萬元就得登記身份;小商家頻繁結算采購款,拆分轉賬可能被係統判定洗錢,賬戶直接凍結。
灰色路徑徹底行不通了,地下錢莊承諾“低手續費秒到”?新規下等同自首,分拆匯款、虛擬幣OTC交易全在監管雷達裏裸奔。
合規渠道倒也有條活路。年度5萬美元便利化額度沒變,留學、贍家等正常用途仍可用,但材料必須精細化管理。合同、發票、繳費單得隨手留存,匯款時人、賬、用途三者一致,信息缺漏立馬退單。
技術升級帶來一絲曙光。新加坡大華銀行6月接入中國人民幣跨境支付係統(CIPS),跨境匯款從3天壓縮到10秒。內地和香港的“跨境支付通”更簡單,輸對方手機號,人民幣秒轉港幣,單筆上限1萬,全天候到賬。不過這條路限小額,大額剛需還得走傳統銀行審核。
稅務雷點也得防。7月以來,中國多地追繳境外收入稅款,字節跳動新加坡分部的中國籍員工被要求補稅,稅率最高跳上45%。通過CRS係統,新加坡銀行賬戶信息早已同步回中國,留學生家長若用海外賬戶收房租、炒股盈利,未申報就可能接到補稅單。
新規征求意見截止9月3日,落地箭在弦上。跨境資金流動的“自由時代”終結,合規二字成了唯一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