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天下

《世界陶瓷文化遺產概覽》終於出版。為第一手資料我曾經踏遍天涯海角。在偏遠的鄉村聯係到一位陶藝家或學者,進而結識了許多陶藝家朋友,甚至發現了原住民陶村。好多次我在飛機降落時舉目無親,數天後登機告別時卻又與眾多朋友依依不舍。
個人資料
正文

《世界陶瓷文化遺產概覽》--- 新書簡介

(2023-10-02 14:59:56) 下一個

《世界陶瓷文化遺產概覽》

An Overview of World Ceramic Cultural Heritage

作者:周光真 Guangzhen Zhou

英文編輯: Rachel Zhou

類別:文化藝術類,曆史類圖書

出版商:Clay Ground - Chinese Clay Art US

出版日期:2023年8月

裝幀:軟裝 Softcover 第一版

ISBN 979-8-9884480-0-6
 

內容簡介: 

《世界陶瓷文化遺產概覽》作者周光真曾經擔任IAC(國際陶藝學會)理事-中國代表 (2014-2020)。IAC的總部位於日內瓦,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方合作夥伴國際陶藝學會(www.aic-iac.org) 在全球70多個國家擁有900多會員。周光真憑借IAC的人脈資源,實地考察了70多個國家。他深入全球各地偏遠地區,通過參觀博物館,與當地陶工、教授或專家直接對話,了解當地民俗風情,收集第一手資料。這本568頁的書共收錄了約30萬字和2000幅插圖,包括162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陶瓷文化遺產地圖”,以及120個國家和區域的“郵票上的世界陶瓷文化”。本書寫作過程中趣味性與知識性並重,考慮同時兼顧了陶瓷文化界專業人士與普通陶瓷文化愛好者的需求,以追求讀者群體的最大化。

前言

陶瓷藝術是各民族文化載體,世界上有多少烹調方法就會有多少陶瓷藝術風格。世界各地的先民們從地上挖出粘土、製成坯體、點燃柴火、燒製陶器。燒製的陶罐用於食物飲料儲存或烹飪;人物或動物雕像用於神靈崇拜;磚瓦用於房屋或寺廟建築。世界各地陶瓷工藝的發展取決於當地可獲得的礦產資源,承載者著民族的文化與風俗民情。在曆史上,全球文化交流如同水與空氣流動那樣無所不在,世界陶瓷文化發展就是一個不同文明互相借鑒、互相影響的過程。

寫作計劃的由來

1989年8月我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德魯斯分校的獎學金,從上海抵達美國,攻讀陶藝專業碩士學位。湯姆·克裏根(Thomas Kerrigan)與吉姆·克魯格(James Klueg)是我在現當代陶藝領域的啟蒙老師。此後又在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攻讀空間藝術碩士。我的導師斯坦·威爾希(Stan Welsh)請來了保羅·蘇特納(Paul Soldner)來校交流。威爾希還帶我們參觀了彼得·沃克思(Peter Voulkos)在伯克利的工作室,收藏家喬治與多蘿茜·薩克西(George and Dorothy Saxe)的藏品。1998年我的第一部著作《今日美國陶泥家》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收錄了全美最佳的50位陶瓷藝術家。著名陶瓷藝術評論家《美國陶瓷史》的作者依蓮·勒芳(Elaine levin)為此書撰寫了“美國現代陶瓷藝術史”序言。 

1990年代,我憑借在中國各地陶瓷產地旅行的機會收集了許多中國陶瓷文化景點的資料,邀請與時任台北《陶藝》雜誌主編曾冠錄合作,並由美國朋友德勃拉·布謝(Deborah Bouchett)擔任英語編輯,2004年《中國陶瓷文化旅遊手冊》(中英文雙語版)出版。此後我就開始收集世界各地陶瓷文化資料,著手編撰一部《世界陶瓷文化旅遊手冊》。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與互聯網的發展,此書的內容與書名也在不斷變更,直至最後《世界陶瓷文化遺產概覽》這一書名才定下來。

中國龍泉地標-青瓷與寶劍

烏茲別克斯坦裏斯坦地標

克什米爾-陶罐運輸

柬埔寨陶器運輸

埃及開羅陶村

埃及開羅陶村

非洲傳統做陶

非洲傳統做陶

非洲加納男青年做陶

非洲加納女大學生做陶

印度尼西亞傳統拉坯

印度尼西亞傳統拉坯

印度傳統拉坯

印度傳統拉坯

 

墨西哥瓦哈卡-多尼婭-羅莎女陶工

墨西哥瓦哈卡-多尼婭-羅莎女陶工

法國女孩學陶

匈牙利女孩學陶

英國傳統陶瓷彩繪女工

荷蘭陶瓷彩繪女工

美國俄亥俄州生產的大瓷瓶-1897年

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全國陶藝教 育年會-2023年

西弗吉尼亞陶瓷工廠

世界公民意識

2014年,我有幸當選國際陶藝學會(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簡稱IAC)理事-中國區代表(任期2014-2020)。總部位於日內瓦阿麗雅娜博物館的國際陶藝學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NGO的官方合作夥伴。2015年7月27日-28日,在國際陶藝學會雅克·考夫曼(Jacques Kaufmann)主席的指示下,我代表IAC參加了北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政府組織“文化融合國際論壇”。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名代表熱烈討論著各種議題,其中包括培養“世界公民意識”、“保護弱勢群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等。通過陶瓷文化遺產的分享,將有助於關注各地民窯陶瓷、原住民陶器,有助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激發陶瓷文化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文化融合國際論壇”會議期間我臨時受命策劃了“國際陶瓷藝術交流文獻展”。在籌備僅一個月的時間展覽在北京國中陶瓷藝術館成功開幕,副主席帕特裏克·格蘭德出席了開幕並致辭。

課堂之外的學習機會

清華大學教授張守智(1932-2020)先生、美國陶藝界前輩著名陶藝評論家蘇珊·彼得森(Susan Peterson,1925-2009)女士都是有問必答、令人尊敬的老師。梅爾·傑可森(Mel Jacobson)主持的“陶藝論壇”(Clay Art Discussion Group)也曾經是我的課堂。芭芭拉·布朗(Barbara Brown)是一位20多年的老朋友。她在當地社區學院任教數十年,她收集了許多世界各地的民間陶瓷藝術品及各種陶瓷曆史類書籍,她的住宅接待過來自世界各地的陶藝家。芭芭拉·布朗女士向宜興陶瓷博物館捐贈了多件珍貴的宜興紫砂器。我非常讚同她的想法:“讓那些曆史文物回到自己的家。”

嘎斯·克拉克(Garth Clark)曾經是紐約某陶藝畫廊的主持人,他撰寫過不少陶藝類書籍。十多年前他退休以後從紐約移居到新墨西哥州。他的家就是一座當代陶藝博物館。我曾經有機會在他家裏拍攝了不少照片。北加州收藏家保羅·達爾(Paul Dauer,1943-2018)是一位律師,他們夫婦的陶瓷藝術類藏品較注重陶瓷工藝的成就。洛杉磯地區的(Sonny Kamm)是一位著名的茶壺類陶瓷藝術品收藏家。有幸通過托尼·赫特瑞(Tony Huntley)教授拜訪了他。臨別時他給了我一張光盤,告訴我:“這個文檔裏的圖文資料你都可以用。”

曾經去北加州古董商理查·德迪(Richard Dee)家參觀他的收藏。他專精歐洲傳統陶瓷。他告訴我:從伊斯蘭到歐洲的低溫陶器主要就是錫釉陶工藝,無論是什麽名稱。古波斯為模仿中國白瓷創燒了錫釉陶,並於12世紀通過阿拉伯大軍傳到了西班牙,被稱為“西班牙-摩爾人陶器”。15世紀錫釉陶工藝傳到意大利而被稱為“瑪約利卡”。16世紀初意大利的陶工在荷蘭代爾夫特定居,形成了“代爾夫特藍陶”。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不久以後,錫釉陶工藝隨著西班牙移民成為墨西哥特色塔拉韋拉陶器。錫釉陶發展史清晰地印證了從伊斯蘭到地中海沿岸,再到整個歐洲、再到中美洲的傳播過程。追溯錫釉陶工藝的傳播成為此書的主線之一。

實地考察的樂趣

世界陶瓷文化遺產如同千姿百態的百花園。曆史上大部分國家的陶工社會地位十分低下。除了古希臘陶瓶以外,全球各地博物館收藏的大量珍貴陶器很少發現留下的個人簽名。赴世界各地陶瓷產地考察,尋覓陶工們的足跡,與世界各地陶工和專家學者零距離交流,參觀各地博物館,密切接觸陶瓷器物和人文環境,了解當地風俗習慣。我希望通過對各地陶瓷藝術與民族文化曆史相結合的闡述,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與互相尊重與包容必要性,這是本書寫作的主要動力。過去歲月中生活與學習經曆的點點滴滴都形成了寫作過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近十年來電子時代的智能手機、社交媒體的即時信息、GPS自駕導航,翻譯軟件等等使得國際旅行更方便。在過去的10多年中,我曾經應邀參加研討會、展覽、或擔任評委、演講等交流活動,同時以一個陶瓷藝術工作者的身份考察了世界各地數百個陶瓷城鎮鄉村。

東亞地區的陶瓷工藝中可以發現中國陶工的遷徙曆史足跡,日本瓷器源自朝鮮陶工的貢獻。與漢代同時間的帕提亞文化(Parthia 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阿拉伯帝國崛起之前400多年)為什麽會出現在唐三彩陶器裝飾?唐三彩與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是什麽關係? 唐代沉船黑石號上為什麽在大量長沙窯陶瓷器物中出現大型伊斯蘭風格的執壺?近期中原地區入華粟特人墓葬出土能夠證明什麽?古代景德鎮的景漂“四方工匠”是哪些人?與景德鎮的五種傳統陶瓷窯爐有什麽關係?為什麽東南亞博物館海撈瓷中有那麽多的德化窯觀音送子?當我在參加第11屆埃斯基謝希爾(Eski?ehir)國際土陶研討會活動時,我驚訝地發現土耳其藝術家維德特·卡喀 (Vedat Kacar) 的作品與7-9世紀唐代人物繪畫、12世紀波斯米納伊陶畫竟然如此相似。

佛教源自古印度,健陀羅佛教造像藝術攜帶著古希臘雕塑的基因並傳到了東亞各國。曆史上印度由數十種城邦組成,不同村莊就有可能由不同陶器燒造工藝。我在印度旅行時莫臥兒帝國時期的阿格拉紅堡城門上殘留的彩釉陶磚引起了我的注意,並產生對近代印度的釉陶發展史研究的興趣。印度陶藝家阿迪爾·賴特(Adil Writer)向我介紹了齋浦爾藍陶(Jaipur Blue Pottery)。由於印度次大陸曾經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我從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網站與藏品中找到了一些答案。《德裏-印度藝術,1903年。德裏展覽官方目錄》(Indian art at Delhi, 1903. Being the Official Catalogue of the Delhi Exhibition)是一份研究印度陶瓷藝術的重要資料。我曾經先後由南向北、由西向東兩次赴印度考察陶瓷文化。

2017年8月初,我應邀參加意大利第39屆瓜爾多塔迪諾(Gualdo Tadino)國際陶藝展的比賽評選。這個15000人的小鎮正在舉辦頂級表演和傑出的藝術展覽,小鎮上有五座不同主題博物館。一座人口稀少地區仍然享有如此豐富的文化生活令人讚歎。主辦展覽的陶瓷博物館坐落在一座12世紀的城堡。評審結束後的那天晚上,在城堡外牆的草坪上數百把塑料椅子排得整整齊齊。我被帶到前排的“貴賓席”。演出劇目為古希臘神話悲劇“Le Bacconti”( The Bacchantes酒神)。看著眾多人物在舞台上一字排開的那種構圖,我從古羅馬露天劇場聯想到古希臘露天劇場,聯係到古希臘陶畫,以及古埃及壁畫。我醒悟到古希臘陶畫與古埃及壁畫構圖上某種傳承關係。

我的思緒時常停留在昔日的旅途中,陶瓷文化紮根於普通百姓生活狀態與風土人情,我力圖在旅行中深入各民族的本土文化,腦海中時常呈現出現實與幻覺的混合圖像:

尾隨著京都大街神道慶典遊行隊伍的節拍舞動;漫步高嶺村的山間小徑;感受馬六甲博物館裏娘惹文化的溫情;瀏覽世界上最長的河內陶瓷壁畫;著謎韓國國際陶藝競賽展上藝術家們的前衛意識;提魯奇拉帕利寺廟滾燙的石板路上赤腳行走;靜穆的素可泰遺址階梯旁禪坐;仰望吳哥窟石像的笑容;享受手抓飯前用青花軍持注水洗手;誤入七米深水災地區卻逢陽光明媚;攀登白雲中婆羅浮屠寺廟的頂峰;火山雲霧籠罩下靜候航班起飛;探秘呂宋島洞穴的古代外星人;平躺在帖木兒伊斯蘭建築前的水泥地上;徘徊於伊茲尼克彩陶裝飾的托普卡匹皇宮。

點數米諾斯王宮遺址的陶罐;穿過邁錫尼的獅子石門;月光下瓜爾多塔迪諾古城堡草坪上觀看古希臘歌劇;遠眺地中海與沿岸建築相映成輝的蔚藍;陶醉於慕尼黑啤酒節中的狂歡;凝視茲索爾奈閃爍的光澤;追逐維也納皇宮的餘暉;目睹蓬巴杜夫人的奢華;貓腰鑽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艙;觀賞維多利亞風格的優雅;回顧工業革命時代巨輪的波濤;撫摩巴爾幹半島的未幹的血跡;

守護巴爾幹半島和平之夜;騎車氣喘籲籲登上古堡之巔;獨自駕車翻山越嶺抵達五彩繽紛的陶花村;著名博物館網上一票難求最後經胡攪蠻纏得以特許進館參觀。

穿越在蒙特利爾考古博物館的時光隧道;探討南卡黑人與民間陶器的曆史故事;揭開俄亥俄河畔藝術陶器發展軌跡;尋覓陶瓷之都高聳的瓶式窯爐;駕車穿越俄亥俄河上的百年鐵橋;感歎美國陶都的曾經輝煌;疫情陰影中敲響博物館緊鎖的神秘木門,通過額頭對體溫槍、雙手接洗手液、鞋底踩消毒水;觀摩百年建築的鄉鎮博物館昏暗的角落中覆蓋著灰塵的陶罐;欣喜能夠過四關斬五將登機落地後卻在機場被送上回程飛機。

偶遇古埃及壁畫上跳出來阿斯旺努比亞人;遠眺夜幕中尼羅河上麟光閃耀中的孤帆;失落於金字塔的巨石之下;擠進開羅埃及博物館密室探索木乃伊的曆史奧秘;目睹菲斯陶工鑿出各種陶片形狀;仰望清真寺上的豔麗彩陶;手持中南美洲郵票尋找圖片上陶器;展翅盤旋在納茲卡地畫的上空;呼吸伊瓜蘇瀑布的濕潤空氣;穿梭於加勒比海島國之間;1957年的古董車來回奔襲1200公裏;漫步於教堂與馬車之間的19世紀街景;高海拔城市中心為參觀展覽步入電梯直升48層高樓;深感高原反應血氧指數驟降的苦痛;氣喘籲籲拾級瑪雅金字塔力不從心;誤闖玉器博物館見大量古陶罐而喜出望外;夜幕中擺渡船駛向孤島叢林間的高腳屋旅館;探秘偏遠度假村的考古博物館;感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後的曆史變遷;猜測熱帶雨林中沉睡的蒂卡爾瑪雅文明的寶藏;冥想塔維塔湖畔黃金飾品祭祀的場景。

在一些沒有互聯網偏遠地區往往隱藏著數百上千年的鮮活製陶曆史。旅途中我力圖保持靈敏的嗅覺尋找蛛絲馬跡。我與旅館門衛、出租車司機、路邊小販等各種人士用圖片加手語交談。我喜歡汽車旅行,以便近距離觀察沿途的風土人情。我多次在印度,從孟買到新德裏,沿途經過埃洛拉石窟群、阿旗陀石窟、桑吉佛教遺址,汽車顛簸在鄉間小路上,我留心觀察路邊田野裏是否有涼曬的陶坯,街邊小攤上是否有出售陶罐,遠處村落是否出現濃重的炊煙。我們的汽車隨時可以停下。

在美國陶藝教育年會新老朋友相聚;難忘鶯歌陶瓷博物館IAC新北市大會的盛況;樂見景德鎮瓷博會開幕式上的人潮沸騰…… 我鼓勵自己保持虛心學習心態與親和力。尊重各種不同文化,為他人點讚,可以與各種不同族群迅速拉近距離。無論是重口味的手抓飯,還是簡單的北美大陸式早餐;無論是擁擠的長途汽車,還是穿梭於大街小巷的突突車;從異國風情的民宿到機場的膠囊旅館,我喜歡在探險過程中擁抱豐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文化與陶瓷工藝。

我往往在一個陌生的地區找到一位陶藝家或學者、一座博物館,就可以迅速聯係到當地陶藝家群體。好多次我在飛機降落時舉目無親,數天後登機告別時卻有朋友依依不舍。我曾經通過社交媒體的朋友圈聯係到當地陶藝界同行與朋友。此書的出版離不開陶藝界眾多同仁與朋友的幫助,特別是IAC會員們熱情安排接待、推薦介紹、翻譯講解、駕車同行、熱情迎送。旅途中有幸結識了不少博物館專家、大學教授、資深陶工等專業人士,積累的人脈關係將是全球陶藝大家庭的共同財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悲情與榮耀。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夠體現各地陶工們的歡笑。東歐、中東及非洲等部分地區因戰爭動亂等原因尚未能夠如願出行;原本計劃在我坐上輪椅之前能夠將走遍全球各主要地區,如今看來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疫情禁足期間圖文資料收集與寫作

2020年1月底我的東南亞三國之行結束後新冠全球疫情爆發,世界各國頒布了禁足令。因此我的後期旅行計劃隻能推遲,並由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工作狀態。整理圖文資料,通過互聯網搜索,通過郵件與社交媒體與世界各地的專家聯係。敲鍵盤寫作成為我的主要生活方式。我在這段期間內觀看了大量世界曆史、地理與陶瓷文化類的視頻。我盡可能收集各種的曆史與地理的圖文資料。

除了旅行考察、書刊閱讀,互聯網資料與視頻也是我的重要課堂。例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的專家製作的專題視頻。我特別注冊了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學術在線課程:南亞藝術:公元前500年-公元1800年(The Arts of South Asia: 500 BCE-1800CE)。我在搜索羅馬尼亞陶瓷時意外發現了霍雷祖陶器。詢問羅馬尼亞裔加州陶藝家伊莎貝爾·波佩斯庫·胡格蘭(Isabelle Popescu Hoogland),她發給我一段鏈接,這才知道羅馬尼亞霍雷祖民間陶藝於2012年成功申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順藤摸瓜,我找到科西夫傳統彩繪陶器(Tradition of Kosiv painted ceramics)等多個非遺項目的圖文內容。最後我決定增加“中東歐民間陶器”章節。同時,查到2018年非遺名單上的突尼斯塞伊納內女性陶器技術(Pottery skills of the women of Sejnane, Tunisia),由此了解到北非柏柏爾人傳統陶器。

20世紀日本現代陶藝史上也曾經出現過一位重要人物八木一夫。他創作的“薩姆薩先生的散步”是日本現代陶瓷藝術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尋找與獲得這件1954年創作的“薩姆薩先生的散步”的圖片版權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最後,在Ishoken陶磁器意匠研究所中島晴美教授與青年教師山下奈惠(Naho Yamashita)女士的幫助下獲得了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館長的支持,並由八木一夫的兒輩八木明先生、八木薫女士提供了相關素材。我的欣慰與感激之情難以形容。當我撰寫北歐章節時搜索到一位設計領域的領軍人物卡傑·弗蘭克(Kaj Franck,1911-1989)。與芬蘭阿爾托大學榮譽教授塔皮歐·裏維卡利(Tapio Yli-Viikari)聯係以後我了解到卡傑·弗蘭克曾經是塔皮歐教授的老師。寫作過程中並獲得了塔皮歐教授輔導。

通過大量珍貴的曆史書籍和最近的考古發現,以及大量的博物館在線課程、紀錄片等各種資源的學習機會,通過比較和篩選,研究探索不同時間、不同地區與不同民族的陶瓷藝術的發展軌跡與曆史輝煌,了解世界陶瓷藝術的互相影響與傳承關係。與此同時,通過對陶瓷曆史研究而進一部了解每一民族的文化土壤,即種族、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人文曆史,探索和敘述世界陶瓷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各個時期和曆史成就。旅行是由此及彼的學習過程。一件陶瓷器物,一個陌生的地名,可以牽出一段未知的曆史,發現一片的陶瓷藝術的曾經輝煌。從陶瓷工藝的彼此聯係或傳承關係,進一步了解一個民族、一片文化、一個時代,並涉及到大量地理、曆史資料;種族征戰、水陸貿易、文化傳播、人口遷徙,充滿挑戰,驚心動魄。學習與實地考察的過程激發了我對一些曆史事件的強烈興趣。除了世界陶瓷貿易以外,我也關注曆代陶工的流動與遷徙。或者是逃避戰亂或迫害,或者未來尋找更佳的發展機會,或主動,或被動,無數陶工離鄉背井,帶著自己的經驗與技術,在異國他鄉做出了新的貢獻。

一部陶瓷藝術著作中的插圖將是此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書選擇的博物館主要是作者旅途中遇到的、收集資料及寫作過程中涉及到的博物館。我的習慣做法是每到一座城市就打開穀歌地圖,尋找周邊的博物館。我覺得走進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隻要是與藝術、文化、曆史、考古、人類學等相關的博物館都可以看到陶瓷藝術品。那些當地出土、具有曆史意義的陶瓷文化曆史遺產特別珍貴。我發現隻是依靠自己在各地博物館拍攝的圖片還遠遠不夠,依舊需要補充大量世界各國陶瓷藝術博物館頂級藏品的高清圖片。在許多同仁與朋友的幫助,我最終獲得了世界各地30多家博物館提供的數百張高清圖片。

收藏陶瓷藝術品幾乎是所有陶瓷愛好者的“疾病”,同時我收藏陶瓷藝術品及相關主題的郵票與明信片已有數十年。為了便於研究陶瓷器物的材質、裝飾工藝、燒成溫度及釉色,我收藏了一些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器物。同時為了補充文章中圖片遺缺,我也收藏了一些普通博物館裏無法找到的陶瓷藝術品,彌補缺陷。隨著寫作的不斷進展我藏品也在不斷豐富。我收藏的大部分明信片的攝影時間為20世紀初期至1980年代,記錄了許多十分珍貴的陶瓷曆史畫麵。這些郵票與明信片也成為我學習世界陶瓷文化遺產的重要資料。我對非洲大陸、加勒比海與大洋洲的許多島國的陶瓷文化認知是從整理郵票開始的。這些國家大部分經曆過數百年各自不同的殖民曆史,不同族群膚色,使用不同語言,具有不同宗教信仰與文化。陶瓷器物圖案作為一種民族文化與手工藝曆史傳承可能出現在每個國家郵票上,哪怕是位於非洲、加勒比海或大洋洲等從未聽說過的小國家,歐洲國家的海外飛地都可能有自己的陶瓷文化,屬於本土的民族驕傲。去年意外獲得芭芭拉·布朗女士贈送了不少郵票,感激不盡!

《世界陶瓷文化遺產地圖》是此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希望能夠將相關陶瓷文化圖像填滿世界地圖的每個角落。我希望通過全球陶瓷文化遺產實地考察,發掘名不經傳的民間藝術、原住民部落陶器,以達到內容覆蓋大部分地區的陶瓷文化遺產。這張地圖涵蓋了全球160多個國家或地區。這些圖片有三個來源。我在旅途中拍攝的各地博物館的藏品或博物館授權使用的圖片,個人收藏的陶瓷藝術品以及少量陶瓷類郵票的截圖。

《郵票上的世界陶瓷文化》的內容是最後才想起來的。經過整理,我發現我的陶瓷主題郵票收藏達到120多個國家與地區(包括一些具有獨立行政係統的屬地)。因此我決定增加《郵票上的世界陶瓷文化》內容。將這些陶瓷文化主題郵票中選出了120多枚(限每一代碼一枚/一套郵票),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3166)發布的二位字母代碼為序刊登在第九章附錄中。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將這些郵票與明信片捐贈出去,成為“世界陶瓷文化遺產文獻展覽”的一部分。

學習使人懂得不足與謙卑

在過去的近10年中,我曾經去過全球數百個傳統陶瓷產地,其中包括頗具規模的廠區、傳統陶瓷城鎮、原住民陶村,我希望通過旅行實地考察,建立與當地陶工、藝術家、教授、博物館專家的聯係,不斷深入發掘新的內容。全球文化藝術傳播如同水與空氣的流動,世界陶瓷文化遺產涉及考古學、民俗學、人文學等不同領域。我希望通過跨地域的陶瓷文化遺產探索發現曆史奧秘。除了大家熟悉的東亞、歐洲、中東地區的陶瓷曆史以外,我希望進一步了解東南亞與非洲原住民陶器,東歐與拉丁美洲地區民間陶器以及人文背景。譬如菲律賓古代墓葬陶器、早期印度釉陶、越南南方邊和釉陶、烏克蘭科西夫陶器、羅馬尼亞霍雷祖陶器、保加利亞特羅彥陶器、東歐哈班民間陶器、加勒比海地區陶瓷文化現狀等等。

目前世界陶瓷史類學術專著大部分出自高等院校教授與博物館的專家學者,相比之下,我隻是一個普通陶工,一個陶瓷專業領域的遊兵散勇。此書的內容假如進行深化討論每一個章節都可以是一本獨立的著作。但是我沒有計劃撰寫一部嚴肅地、滴水不漏的世界陶瓷曆史教科書,而是希望以一位普通陶瓷藝術實踐者身份,通過全球旅行與實地考察,與各地陶瓷藝術家、專家學者對話,收集第一手資料。我在寫作過程中更注重地理的覆蓋麵,而不是曆史時段上的麵麵俱到,而是通過實地考察與多重視角對曆代陶瓷藝術研究,以及通過不同時空的陶瓷文化比較發掘陶工遷徙、工藝傳承等相關線索,特別希望偏遠地區的民間陶瓷與原住民陶器獲得更多的關注,探討人文學領域的世界陶瓷工藝與文化的曆史傳承與發展。此書的內容更多是從人文學的視角探討世界陶瓷文化曆史遺產,內容兼顧廣泛的陶瓷文化愛好者而非局限於陶瓷專業人士。

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地陶藝發展迅猛,各種展覽十分活躍,社交媒體、互聯網上各種展覽活動信息鋪天蓋地。世界各地的陶瓷雙年展、三年展是全世界陶藝界發展的縮影,不同文化、不同工藝、不同視角的陶瓷藝術作品反映著我們這一大千世界。最後章節,我也希望以個人對國際陶瓷藝術交流的直接參與者與時代變遷的見證者身份,分享自己對世界現當代陶藝的梳理與膚淺的認知,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

我的參考資料來源包括實地考察時與當地陶工、藝術家、大學教授、博物館專家學者溝通與對話,通過社交媒體、郵件交流,其中包括大量博物館展品圖注、畫冊、多種語言版本書刊資料、博物館網站。我通過不同來源、不同語種資料互相印證。整個過程涉及到各主要語種翻譯。由於大量曆史問題在不同信息來源會有不同答案,存在許多爭議。因此我在全文盡可以保留了英文名詞,以便讀者利用這些關鍵詞搜索相關原始資料及內容。

Rachel Zhou畢業於紐約州巴德學院英文寫作專業。這些年來,幾乎我撰寫的所有英文資料、演講稿都經過Rachel的修改。她不僅幫助審稿,梳理文字內容,更重要的是她還閱讀了大量陶瓷文化相關的英文書籍進行核對,查證文章中的各種背景材料,逐句逐詞修改。其中包括:人物姓名、事件、年代,並直接參與了寫作。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原本習以為常的詞匯成了“敏感”範圍。例如:我們以前習慣稱呼“美洲印第安人”(American Indian),如今正確的稱呼應該是“美洲原住民”(Native American);美洲前哥倫布時期(The Pre-Columbian period)應改為美洲前殖民時期(the Pre-Colonial period);東方(Oriental)同樣具有殖民時代色彩而被禁止,諸如此類。還有電子詞典的常見錯誤:將“原住民”的翻譯為”aborigines”;正確翻譯應為“indigenous”。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隻是陶瓷曆史的滄海一粟,隻提供了一些名稱和線索,就像一幅草圖,希望能夠讓對此感興趣的人可以根據這些名稱進行進一步的查詢和研究。由於個人能力和資源有限,各種遺漏或錯誤可能難以避免。這本書隻是“道聽途說”和“到處搜集信息”的產物。沒有高端的學術成就。當這本書付諸出版時,我仍然不確定,我不知道遺漏了什麽重要內容或留下了什麽錯誤。我希望這本書在初次出版後能收到很多建議以便再版時糾正與補充。這本書的出版既是寫作的結束。認識到自己學識有限,還有許多地區的旅行計劃尚未完成,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項目。

隨著寫作內容範圍的不斷擴大,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或是貪心不足而消化不良。對於部分難以確認的內容我將文章傳給各地博物館專家或大學教授,邀請他們給予糾正、補充。這些章節內容包括:日本、泰國、匈牙利、荷蘭、芬蘭、埃及、秘魯、意大利等國家。最後我還邀請了十位不同地區專家學者分享各自的觀點想法。他們中兼有博物館館長、大學教授、專業組織領導、雜誌社主編等等,再次致謝!

學習使人懂得不足與謙卑。我外祖母告訴我:“初學三年天下通行,再學三年寸步難行”。我希望掌握更多不同民族的語言詞匯,學會如何為他人點讚,不斷擴大自己的朋友圈。此書是在無數世界各地陶瓷相關領域各界人士幫助下得以完成,衷心感謝各位老師與同仁的幫助與支持及批評指正!

目錄

前言,周光真

國際專家致辭

中國: 呂品昌,景德鎮陶瓷大學校長 

日本:榎本徹,岐阜縣現代陶藝美術館顧問

泰國:阿塔希特·蘇卡姆,泰國曼穀大學東南亞陶瓷博物館

德國:貝恩德·普凡庫赫,《新陶瓷》出版社主編

法國:雅克·考夫曼,國際陶藝學會榮譽主席 

意大利:克勞迪婭·凱薩利,法恩紮國際陶瓷博物館館長 

俄國:伊琳娜·拉祖莫夫斯卡婭,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陶瓷與玻璃係教師          

埃及:簡·斯邁思,開羅埃及博物館和大埃及博物館的文化遺產專家和顧問             

美國:伊蓮·亨利,國際陶藝學會理事,北美區代表

秘魯:烏拉·霍爾姆奎斯特·帕查斯,利馬拉科博物館館長                                             

第一章                

100,東亞農耕民族與陶瓷藝術審美

111,彩陶-華夏文明的曙光

112, 唐三彩與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

113,磁州窯-民窯工藝的集大成者

114,高溫還原焰-青瓷與銅紅釉的曆史拚圖

115, 千年天目重放光彩

116,白瓷之美-從送子觀音到聖母瑪利亞

117,景德鎮青花瓷與四方工匠

118,宜興紫砂及各大名陶

119,建築物上的釉陶裝飾

121,朝鮮半島陶瓷的曆史剪影

131,日本六大古窯與禪文化

132,造就國寶的有田瓷石

133,民藝運動的熊熊柴火

第二章      

200,古印度河文明與太平洋上的船帆

211,撲朔迷離的南亞陶文化

221,曆史遺址上的泰國陶瓷工藝

231,高棉帝國的盛衰及褐釉陶曆史殘片

241,越南陶瓷的來龍去脈

251,馬六甲海峽遠去的船帆

261,爪哇島的信仰與雅加達的海撈瓷

271,南島墓葬文化與菲律賓貿易陶罐

第三章    

300,伊斯蘭文化與非洲原住民陶器

311,兩河流域的泥板文書與城門浮雕

321.伊朗高原上的陶瓷文化沉澱

331,從安納托利亞文明到伊茲尼克陶器

341,古埃及神靈與永不褪色的費昂斯

351,摩洛哥傳統釉陶馬賽克-澤利格

361,黑非洲土陶的原始魅力

第四章                  

400,愛琴文明的波濤與歐洲陶器

411,古希臘陶畫上的荷馬史詩

421,德國鹽釉炻器與啤酒杯傳統

431,帕利希釉陶的最後柴火

441,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摩爾人陶器

451,意大利文藝複興與瑪約利卡

461,海上馬車夫與代爾夫特藍陶

471,中東歐地區的民窯陶器

第五章

500,爭豔鬥麗的歐洲皇室瓷櫃

511,麥森-苦煉黃金喜獲白瓷

521,維也納瓷廠的跌宕起伏

531,洛可可藝術與塞夫勒釉彩

532,法國利摩日與美國市場
541,新古典主義旗下的韋奇伍德

542,工業革命時代與英國陶瓷

551,瓷泥編織的貝麗克籃子
561,俄羅斯皇家經典與蘇維埃革命主題

571,皇家哥本哈根與丹麥之花

581,黃金時代的匈牙利陶瓷

第六章

600,南北美洲原住民的信仰及其陶器

611,北美地區原住民陶器的鮮活曆史

621,充滿活力的中美洲原住民陶器

631,安第斯高原陶器與納茲卡地畫

第七章

700,新大陸的陶瓷藝術與歐美工業設計

711,墨西哥陶器上的民族激情

721,美國藝術陶瓷的狂歡

731,從藝術運動到工業設計

第八章

800,世界現當代陶藝

811,20世紀現當代陶藝的興起

821,新世紀地球村的國際陶藝交流

831,陶瓷器皿美學的升華

841,陶瓷雕塑的具象與抽象

851,陶瓷裝飾與工藝創新

861,回歸自然-用泥巴造石頭

871,公共空間與環境藝術

881,陶瓷藝術跨界及其無限可能性

附錄

郵票上的世界陶瓷文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陶瓷類

世界陶瓷類博物館名錄

世界陶瓷教育機構名錄

參考書目

致謝

1980年代中期我拜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李遊宇為師創作了第一批陶藝作品。1990年代中期我首先拜訪了中央美術學院範迪安與呂品昌老師,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守智、王建中老師,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98年我參加了中國美術學院劉正、周武、戴雨享老師舉辦的首屆“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雙年展”。國際交流活動活動了景德鎮陶瓷學院前院長秦錫麟及黃煥義的支持。我先後認識了中國藝術研究院朱樂耕、方李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鄭寧、李正安、白明,廣州美術學院左正堯,南京藝術學院陸斌,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陳光輝,景德鎮陶瓷大學寧鋼、陳雨前、張婧婧、趙蘭濤,四川美術學院孟福偉,湖北美術學院李冰等等。借此感謝史俊棠、史小明、吳鳴、顧美群等無數陶藝界同行與朋友的長期支持。他們每一位都是我的老師與朋友。

2015年7月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NGO北京論壇,我策劃“IAC國際陶藝交流文獻與作品展”時得到了遠洋投資集團鄭誌董事長及全體國中陶瓷藝術館團隊全力支持。2016年,麗水學院中國青瓷學院周紹斌院長與我一起坐車前往福建建陽考察建盞遺址,並向我介紹了龍泉青瓷成功申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項目的過程。麗水學院肖剛校長與中國青瓷學院教師們都是國際陶瓷文化交流活動的支持者或直接參與者。2017年應孟福偉相邀我在四川美術學院擔任客座教授,羅中立美術館的建築本身就是一件陶藝作品。生命中每一段曆程都是我的一次學習機會。

我抵達地球的天涯海角都可能聯係到我們的同行,專家、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旅途中獲得無數世界各地陶瓷文化藝術界的專家學者與朋友們的支持與幫助借此表示衷心感謝!感謝眾多同仁與朋友的安排接待、推薦介紹、翻譯講解、駕車同行、熱情迎送。

由於此書的原始資料源自各不同語種,我還獲得了不少跨語種的翻譯幫助,他們是:西班牙語翻譯謝嘉亨先生,德語翻譯宋誌峰、陳健,法語翻譯沈晨,留學日本的劉曉玉,劉潤福;留學韓國的金貞華、全敏瑛、陳恩澤、餘暉等等。

圖文資料是此書的最重要部分。僅僅依靠一個人的努力在各地博物館拍攝的圖片還遠遠不夠,依舊需要補充大量世界各國陶瓷藝術博物館頂級藏品的高清圖片。特別感謝眾多博物館主管、大學教授、專家學者、同行朋友的支持與幫助。我最終獲得了世界各地30多家博物館的支持,並獲得了大量高清圖片。其中包括河南博物院前院長田凱、副院長翟紅誌、浙江省博物館陶瓷部沈瓊華、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館長趙綱、龍泉青瓷博物館前館長周曉峰、宜興陶瓷博物館館長周小東、淄博中國陶瓷博物館前館長高岩、德化陶瓷博物館鄭炯鑫等等。還有陳清若、馮國愉、孟樹峰、何達誌、鍾婉堯、蘇永軍等專家學者或朋友提供了幫助與支持。

IAC(國際陶藝學會)是國際陶藝界的大家庭與沒有圍牆陶瓷藝術校園。在這裏,我深切感到大家庭的溫暖與取之不盡的的學習資源。再次感謝IAC主席Torbjorn Kvasbo主席、Jacques Kaufmann榮譽主席;眾多理事會成員,以及遍及世界各地IAC會員!

本書陶瓷文化研究項目的全球旅行產生了巨大支出,感謝我的妻子的全方位支持並多次相伴同行!同時感謝 Clay Ground- Chinese Clay Art US(創建於1999年)的同事們,感謝大家的理解與支持!

短短的一篇後記難以承載我的無限感激之情。還有數不清曾經給予幫助的老師、同仁、朋友雖然無法將全部名單列在這裏,但是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成就和榮譽屬於無數為國際陶藝交流付出努力、做出貢獻的無數陶藝界老師、同仁及朋友,沒有大家的支持我將一事無成!

社會各界人士評語:

南京某高校藝術係教授:當我看到周光真先生以十餘載的調查成果所著的《世界陶瓷文化遺產概論》一書時,第一個感受就是它的出版可以很大程度的彌補我的遺憾,它可以讓我們通過這部著作去了解世界陶瓷文化與曆史多樣性與豐富性,這對於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並從另一個角度去反觀中國陶瓷文化,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教材與文獻資料。此外,作為一個陶藝家,周老師在書中還津津有味地考證了很多地方獨特的製作原料和工藝,也讓我這種做陶人讀來頗受啟發。

杭州某高校陶瓷藝術係教授:周光真先生撰寫的《世界陶瓷文化遺產概覽》起到世界陶瓷藝術教科書的作用,不僅見證了世界各國的文明和陶瓷藝術,也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演變。通過對陶瓷文化的研究和欣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不同文化之間的多樣性和共通性,展示了人類創造力和技藝的發展,豐富我們對人類藝術和文明的認知。

廣州某高校美術係教授:《世界陶瓷文化遺產概覽》書目章節包括世界各地文明的陶瓷文化以及當代陶藝生態譜係,知識涵蓋麵廣,收錄圖片豐富,是作者多年來收集整理和靠腳一步一個腳印丈量出來的世界陶瓷文明地圖,對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族群、不同語種陶藝風格和狀態,是一本難得的專業工具書。

南昌某大學美術教師:《世界陶瓷文化遺產概覽》書評我與周光真教授相識於他在韓國考察期間,這麽多年我一直關注他在社交平台分享遊曆各國的照片與心得,佩服周教授秉承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精神。本書的重要意義在於為讀者提供詳盡的資料庫,不僅適合專業學者做研究,也適合廣大陶瓷文化愛好者閱讀。周教授打破知識的高牆,極少使用艱深的術語建造專業壁壘,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讀者介紹各個國家的陶瓷文化機構、陶瓷產區、代表性工藝、重要的曆史節點和事件等,以便讓更多讀者以輕鬆的心態來享受各國陶瓷文化的潤澤。陶器就像曆史的密碼,揭開文明互相影響的宏大畫麵。沒有哪一種文明是絕對的原創,我們都曾受到其它文明的啟發,平等交流、互相尊重才能讓文明更有生命力。周光真教授采用人類學的寫作方法,不做搖椅上的學者,不以僅參考現有文獻的方式書寫各個大陸的陶瓷文化發展曆程,而是親自去當地做實地考察,與全世界數百個陶瓷產地的從業者交流,用自己的鏡頭做記錄,匯集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景德鎮某陶藝家,留學韓國博士:看完周光真老師撰寫的《世界陶瓷文化遺產概覽》一書,我不禁感歎世界陶瓷種類的豐富性、陶瓷工藝多樣性和陶瓷文化多元性。陶瓷的呈現是受到材料、技術和文化融合的影響,該書以地域作為分類方式,以工藝技術作為探討方式,以文化作為背景因素,清晰的梳理並呈現出陶瓷在同一時空各自文化背景下的綻放與光彩。

北京某陶藝家讀者:沒有想到世界上12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郵票上都有陶瓷文化。周老師用陶瓷藝術的視角去認識世界各大文明和豐富多元的文化是此書的一大創舉。

上海某讀者:我用國內的VISA信用卡在加州的網站上訂購此書竟然也順利通過了,謝謝!

加州矽穀某讀者:不用送書給我,我自己付錢。您全球旅行,投入這麽多時間與精力。我們買書也是對周老師的一種支持!

加州某英文讀者:I would like to buy one. Although I cannot read Chinese, but just by looking at over 2000 pictures and the English chapter titles I can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tents that is a great pleasure.

謝謝閱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