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天下

《世界陶瓷文化遺產概覽》終於出版。為第一手資料我曾經踏遍天涯海角。在偏遠的鄉村聯係到一位陶藝家或學者,進而結識了許多陶藝家朋友,甚至發現了原住民陶村。好多次我在飛機降落時舉目無親,數天後登機告別時卻又與眾多朋友依依不舍。
個人資料
正文

鄰國尋陶 --- 韓國(中)

(2023-08-16 12:53:22) 下一個
次日六點起床,僧人們已經完成了早經,等吃完早飯好像又錯過了日出。不過寺院的早晨別有一番韻味。
 
今天繼續走訪藝術家工作室。八點離開寺院,直奔女陶藝家樸英秀的工作室。她出生世家,據說從小對陶瓷就有特殊興趣。對白瓷又“情有獨鍾”。經過二十多年的鑽研,恢複古老的白瓷技藝,如今以燒製白瓷大件著稱。她工作室的小樓就像一個大雞蛋,草地上散落著許多白色的“壇壇罐罐”。她也做茶具,伊麗莎白女王曾經來過她的工作室,還收藏了一套白瓷茶具,和招待我們點心的這一套非常相像。
 
第二位金基哲原來主修英國文學,曾經當過大學教授也出版過不少翻譯著作,然而抵不過陶瓷的“征召”轉入了這一行。他的作品從花木草蟲中攝取靈感, 與大自然特別融洽。有趣的是他的兒子和媳婦都是中國文學教授,翻譯了不少作品,而且他的孫子也在複旦大學攻讀中國文學。
 
第三位申鉉哲與我是舊相識,2001年就參加過在宜興舉辦的國際陶藝研討大會暨陶藝展。他似乎與蓮花有緣,製造的茶具不僅具有蓮花/蓮葉的形狀與線條,也飽含蓮花的精神與風骨,加上他對茶文化的研究:茶性潔,蓮出淤泥而不染,茶具取材於蓮是對茶的極高禮讚。
 
第四位大師徐光洙很有意思:今天正好開窯,特意等著我們過去。每當開出一個不滿意的作品就毫不手軟地舉起手中的榔頭,害得我們導遊小姐連連捂著心口叫心痛。嗬嗬
他作品的特色是黃色celadon(如果釉藥的氧化還原過程不充分,青瓷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他也做Moon Jar,但是很不一樣是不是?
 
最後一位金世龍是個執著的用傳統方法製陶又敢於用現代方法創新的大師。他作品的特色是這種雙層鏤空設計,非常考驗耐心和雕工。他那留過洋的兒子,長年觀察父親的辛勤勞作,感懷於父親的匠人之心,精心製作了一段視頻,記錄了從配泥開始直到成品出窯的全過程,文字來源於身為文學教授的母親。參觀工作室的觀眾通過觀看視頻,在了解製作一件作品的整個過程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這一家人的濃濃親情。
 
如今兒子在全力為推廣父親的作品走向世界而努力,原定2020年春季將會在舊金山有個展覽,可惜疫情阻擾了行程,現在變得遙遙無期了。急
 
Korea Ceramic Foundation
最後一個工作日安排在 Korea Ceramic Foundation。這個陶瓷中心連接著利川市公園,靠山傍水,風景秀麗。今天是周末,可以看到不少市民拖兒帶女的在公園裏野餐,享受著親子時光。公園裏到處都是雕塑,不僅僅是陶瓷,還有玻璃等其它材料。走了一個多小時還沒有徹底逛完,倒是把自己走渴了,隻好在咖啡館停了下來。一路拍下不少照片,挑幾張與大家分享,如果有機會到利川市,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哦!
門口的標誌性小人兒在熱心招呼來客
充滿童趣的設置,連廁所都那麽可愛。

公園後麵正對著一片湖,炎熱的夏天真是避暑好去處。

在韓國的最後一天走訪了一個藝術村。這是當地政府出資建立的集畫廊與商店、博物館及藝術家工作室為一體的綜合性區域,大多都是比較傳統的陶瓷產品,驚豔的不多。以下是博物館內的一些展品。
還看見這麵高高豎起的“Moon Jar”牆,可見韓國人對大白罐的執念。嘻嘻
一些駐村陶藝家的作品
最後那個以驢為主題的藝術家倒是有點意思,他說驢和人的相同之處都是一生負重,可是驢子還能保持微笑,是很值得人類學習的。
華燈初上時分遇到這麵白壺牆,上麵的壺各有特色不帶重樣。
(J)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