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多治見(Tajimi)
多治見市是赫赫有名的美濃國際陶藝雙年展的所在地。多治見市陶磁器意匠研究所是一所專業陶瓷學校,創建於1951年。塔吉米市與鄰近的東京市、米佐伊市和卡尼市共同構成了日本最大的陶瓷生產區,被稱為“美濃燒”或“美濃器”。美濃有著悠久的曆史,可以追溯到7世紀“Sue Ware”的誕生,這種文化延續至今已有1300多年。今天,美濃燒包括了從餐具、瓷磚和雕塑到用於茶道的誌野和織部茶碗的各種陶瓷製品。多治見市旨在向海外推廣“美濃燒”,以吸引世界各地有抱負的陶藝家。
美濃國際陶藝展海報 The International Ceramic Competition MINO, Japan
日本土岐市美濃陶瓷曆史館 Toki City Historical Museum of Mino Ceramics
鼠誌野額缽,©日本土岐市美濃陶瓷曆史館
美濃伊賀水指,©日本土岐市美濃陶瓷曆史館
鳴海織部向付,©日本土岐市美濃陶瓷曆史館
赤誌野茶碗,林正太郎,20-21世紀 ©日本土岐市美濃陶瓷曆史館
穿梭在山間小巷,可以看見不少這樣可愛的吉祥物
吉祥浣熊 Tanuki
中午我們來到一家小餐廳。日本鄉間有無數家庭式的小餐廳,一般僅能容納十來位顧客,十分溫馨。說話間德竹首先驚呼起來,我們在餐廳裏巧遇了中島晴美(Nakashima)教授和其他幾位Ishoken陶磁器意匠研究所的年青老師。盡管我們計劃午餐後去陶磁研究所拜訪中島晴美教授,但是在餐廳偶遇還是有不小的驚喜。中島晴美招呼我們一起就坐。他告訴我們,他受到清華大學的邀請,正在猶豫。最後他接受了邀請,第一次抵達中國。午餐後我們參觀了陶磁研究所。
Ishoken(讀音:伊休肯)陶磁器意匠研究所是一所陶瓷專業學校,成立於1900年,現有師生500名。中島晴美是現任所長。中島晴美先生和辦公室老師山下奈穗女士帶領我們參觀校園。陶瓷研究所坐落在一片原生態風景美麗的山區。辦公區、畫廊、陶瓷原料室、陶藝工作室、會議廳,一切都顯得十分精致。這裏教授各種陶瓷技藝,也擁有最先進的日產3D打印機。在離開陶磁器意匠研究所時中島晴美教授特別邀請我明年到他們學校去舉辦講座,頓時受寵若驚。能夠在這樣一所日本高等陶瓷院校舉辦講座是一種極高的榮譽。
德竹秀美,我,中島晴美 Hidemi Tokutake,Guangzhen, Harumi Nakashima
誌野 (Shino)
誌野釉是一種具有白玉般溫柔的長石釉。誌野釉一直都是陶藝界津津樂道的話題。我們走進一家出售名家茶碗的陶藝畫廊。我發現盡管那些茶碗個個是天價,但是畫廊有一項付費服務,可以立即拉近普通觀眾與陶藝名家的距離。在這裏,您隻要實付支付少許銀兩(大約5美元)就可以用雙手捧起名家製作的茶碗,享用香醇的日本抹茶及點心,兼有儀式感的服務。千利休(1522-1591)是創造“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的鼻祖。茶道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禪茶審美延申到宗教禮儀與社會生活等所有領域。日本茶道、花道、料理、禪園(Zen Garden)都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儀式氛圍。
信樂”(Shigaraki)
作為地名,信樂位於京都與名古屋之間,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信樂作為陶瓷種類,其特點是粘土中含有長石顆粒,在燒製過程中融化、膨脹而被擠出粘土之外,形成許多珍珠般的圓形顆粒,非常漂亮。名揚全球的陶瓷產地還有一處製陶人的樂園“陶藝之森”(The ShigarakiCeramic Cultural Park)。我們在那裏受到了主持人 Michio Sugiyama先生的接待。陶之森成立於1992年的國際陶藝駐場工作營。豐富多樣的陶藝駐村項目吸引了不少世界各地的陶藝家。
陶之森 Shigaraki Ceramic Cultural Park
陶之森 Shigaraki Ceramic Cultural Park
瀨戶(Seto)
瀨戶有兩座陶瓷博物館,愛知縣陶瓷美術館(Aichi Prefectural Ceramic Museum)和瀨戶陶瓷曆史博物館(Seto-Gura Museum)。愛知縣陶瓷美術館,藏品包括:中國、韓國、高棉、泰國、越南等亞洲國家的陶瓷藝術品。瀨戶陶瓷曆史博物館,展品包括:當地的陶瓷製作工藝、瀨戶陶瓷發展史。在這緊湊的五天內,我們還先後拜訪、參觀了日本陶藝家竹內真吾先生 (Shingo Takeuchi),宇賀和子(Kazuko Uga),吉川千香子(Chikako Yoshikawa)等日本陶藝家。
2019年7月,第三次日本陶瓷之旅-多治見-大阪-九州-東京
上海-日本刈穀市
我從上海飛抵大阪機場與女兒匯合,當天在刈穀市(Kariya)賓館住宿。這次我赴日是應中島晴美教授的邀請赴多治見市Ishoken陶磁器意匠研究所舉辦講座,德竹秀美擔任翻譯。女兒畢業於紐約州巴德學院(Bard College)。她主修英文寫作,平時就經常幫我修改英文文章,是我的英語編輯兼助手。她的特點是對任何細節都十分認真,不容許任何模棱兩可。她在大學裏選修日語,2016年暑期曾經在京都大學就讀了五個星期。我特別邀請她陪我同行。我的演講主題是《美國現當代陶藝1950年代-現在》(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eramics in theUnited States, 1950 to present)。1998年當我的著作《今日美國陶泥家》出版之後曾經在國內十多所大學舉辦過相同主題的演講。演講的前夜,我和德竹兩人將整個演講內容過一遍。女兒在邊上用自己的電腦幾乎將每個關鍵詞都通過穀歌審查了一遍。還真被她逮住幾處拚寫錯誤。
美濃國際陶藝雙年展-多治見市-中島晴美住宅
早上德竹秀美開車過來接我們,中午前抵達了多治見市Ishoken陶磁器意匠研究所。中島晴美教授還特別向我們介紹了美濃國際陶藝雙年展的組委會的執行主席Masamitsu Higuchi先生和他的團隊。始於1986年,日本美濃國際陶藝雙年展是亞洲第一個陶藝雙年展。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中當代陶藝發展壯大,迅速,各種標新立異的風格層出不窮,而美濃國際陶藝雙年展組委會似乎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固有風格特色。美濃雙年展似乎更注重在陶瓷工藝上的成就,而非觀念上粗暴的標新立異。美濃陶藝雙年展是不少陶藝界同行心目中的最高的藝術殿堂。
下午是我的演講《美國現當代陶藝1950年代-現在》。我在介紹美國文化中穿插了一些東西方文化的比較,希望聽眾們能夠喜歡。演講結束之後,我們應邀在中島晴美教授家做客。中島晴美的家坐落在山川河穀之間。入座、用茶,並參觀了儲藏室裏中島晴美教授和他夫人克子老師的作品。住宅後麵即是原生態的高山流水。
在Ishoken舉辦講座 Lecture presentation at Ishoken
如果討論日本當代陶藝術,中島晴美是無法繞過的人物。1950年,中島晴美出生於岐阜縣,那裏是日本的傳統陶瓷產地,據說這裏占據了日本傳統陶瓷的一半產量。特別以美濃燒名揚全球。戰後日本經濟的經濟發展伴隨著他的成長。1969年,晴美考入大阪藝術大學設計科陶藝專業。
有一次我在一位美國加州大收藏家Paul Dauer博士的收藏展覽上見到了他的作品。因此中島晴美的作品總是包括在我的演講內容,也刊登在我的著作裏。中島晴美的作品第一印像是如同多個粘聯在一起的球狀的生命體。球體內部有一股張力,衝破阻力不斷擴張,或向外、向上伸展,仿佛內部充滿著一股強大的生命力量。球體上的大小疏密的變化的波點裝飾加強了這種視覺效果。伴隨著大小疏密的變化的波點裝飾。球體鼓起越大波點就越大,波點加助了伸展膨脹的視覺效果。但是這些球體並非一個完全封閉的狀態,其側麵或背後總有一條縫隙露出中空的內部。從球體的內外關係聯想到某種動物器官或者是某種多肉類植物。再仔細看作品標題:“苦戰”或“開示的形態”。中島晴美的創作主題“苦戰”與“開示的形態”已經持續了近40年。主題未變,但具體形態沒有重複,沒有兩件作品是完全相同的。一位日本武士的“苦戰”應該是怎樣的場景?坐臥、翻滾、扭曲、伸展、聳立、繁衍,這也許是無數生命過程的寫照,或是人生喜怒哀樂的一部分,令人聯想翩翩。
中島晴美的作品 The Artwork by Harumi Nakashima
京都-神道祭祀
早上出發順道參觀了美濃陶瓷曆史博物館。然後換乘公共交通。汽車、火車,抵達京都。晚上入住京都城區的一家賓館。晚上困倦中的我聽見窗戶外吆喝聲響起,原來是一年一度的神道祭祀儀式,頗為壯觀。
神道是日本的一種本土宗教。神道祭祀是表達對先祖或大自然的敬重。京都有三大祭,分別為葵祭(Aoimatsuri)、祇園祭(Gionmatsuri)、時代祭(Jidaimatsuri)。據說祭祀活動流行已經有一千多年。最初是為了驅除瘟疫、保佑蒼生、祈求豐收而流行的儀式。祇園祭是京都規模最大的祭祀活動。每年7月中旬,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簇擁著巨大的彩車在馬路上敲鑼打鼓、載歌載舞走向神社。
神道祭祀遊行 Shinto parade
2019 Shinto parade1
2019 Shinto parade2
京都-河井寬次郎紀念館和樂燒美術館
河井寬次郎紀念館就位於五條附近的住宅巷子裏,門口豎著“河井寬次郎紀念館”的木匾。這裏是河井寬次郎先生晚年生活起居之處,也是日本典型的二層民居建築。室內中間一樓客廳空間與二樓相通,具有良好的通風效果。二樓的回廊上可以俯視一層客廳。從中庭進入後院是兩個窯爐,一個是登窯,一個是小型柴窯。時處七月炎夏,戶外熱氣騰騰,在室內涼風習習。館內的長桌旁擺放著供遊客使用團扇。坐在長桌前,翻閱著介紹河井寬次郎紀念館建築的雜誌和書籍。時而眺望窗外庭院的綠色芭蕉樹,體驗著河井先生晚年生活的怡然自得。
河井寬次郎 Kawai Kanjiro
京都-河井寬次郎紀念館 KawaiKanjiro Memorial Museum
京都-河井寬次郎紀念館 KawaiKanjiro Memorial Museum
我們終於來到了樂燒美術館。這裏是陶藝界津津樂道的“樂燒”的發源地。美國著名陶藝家在一次偶爾的機會發明了“美國版樂燒”如今成為全球流行的一種燒製工藝。記得1980年代末期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就讀時為了“Raku”(樂燒)這個名詞的漢字翻譯糾結了半年多,沒有任何辭典可以找到答案。實際上就是一種熏燒,利用快速升溫快速降溫的方法,讓陶器表麵形成一些裂紋。原理和青瓷中“金絲鐵線”相似,即表麵釉層與坯胎的收縮率不一致造成釉麵開裂。美國陶瓷材料公司還專門出售樂燒粘土、樂燒釉。
日本京都樂燒美術館 Raku Museum, Kyoto, Japan
日本京都樂燒美術館 樂燒作品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