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陶、玩陶、教陶、尋陶、藏陶、友陶、寫陶,在陶瓷藝術圈跌打滾爬數十年,為撰寫《世界陶瓷文化概覽》收集第一手資料在世界各處尋找陶瓷產地或原住民鄉村。陶瓷文化紮根於普通百姓生活狀態與風土人情,我力圖在旅行中深入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在一些沒有互聯網的偏遠地區往往隱藏著數百上千年的鮮活製陶曆史,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悲情與榮耀。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夠體現各地陶工們不同的風貌。
我喜歡說停就停的旅行:汽車顛簸在鄉間小路上,我會留心觀察路邊田野裏是否有涼曬的陶坯,遠處村落是否出現燒窯的濃煙,街邊小攤上是否有出售陶罐,我們的汽車隨時可以停下。尾隨著京都大街神道慶典遊行隊伍的節拍舞動;感受馬六甲博物館裏娘惹文化的溫情;瀏覽世界上最長的河內陶瓷壁畫;提魯奇拉帕利寺廟滾燙的石板路上赤腳行走;靜穆的素可泰遺址階梯旁禪坐;仰望吳哥窟石像的笑容;享受手抓飯前用青花軍持注水洗手;誤入七米深水災地區卻逢陽光明媚;攀登白雲中婆羅浮屠寺廟的頂峰;火山雲霧籠罩下靜候航班起飛;探秘呂宋島洞穴的古代外星人;平躺在帖木兒伊斯蘭建築前的水泥地上;徘徊於伊茲尼克彩陶裝飾的托普卡匹皇宮……
我也曾點數米諾斯王宮遺址的陶罐;穿過邁錫尼的獅子石門;在月光下的瓜爾多塔迪諾古城堡草坪上觀看古希臘歌劇;遠眺地中海沿岸建築相映成輝的蔚藍;陶醉於慕尼黑啤酒節中的狂歡;凝視茲索爾奈閃爍的光澤;追逐維也納皇宮的餘暉;目睹蓬巴杜夫人的奢華;貓腰鑽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艙;觀賞維多利亞風格的優雅;回顧工業革命時代巨輪的波濤;撫摩巴爾幹半島的未幹的血跡;騎著自行車氣喘籲籲登上古堡之巔;獨自駕車翻山越嶺抵達五彩繽紛的陶花村;著名博物館網上一票難求最後經胡攪蠻纏得以特許進館參觀。 穿越在蒙特利爾考古博物館的時光隧道;探討南卡黑人與民間陶器的曆史故事;揭開俄亥俄河畔藝術陶器發展軌跡;尋覓陶瓷之都高聳的瓶式窯爐;駕車穿越俄亥俄河上的百年鐵橋;感歎美國陶都的曾經輝煌;疫情陰影中敲響博物館緊鎖的神秘木門,通過額頭對體溫槍、雙手接洗手液、鞋底踩消毒水;觀摩百年建築的鄉鎮博物館昏暗的角落中覆蓋著灰塵的陶罐;也曾過四關斬五將登機落地後卻在機場被送上回程飛機。 偶遇古埃及壁畫上跳出來阿斯旺努比亞人;遠眺夜幕中尼羅河上麟光閃耀中的孤帆;失落於金字塔的巨石之下;擠進開羅埃及博物館密室探索木乃伊的曆史奧秘;目睹菲斯陶工鑿出各種陶片形狀;仰望清真寺上的豔麗彩陶;手持中南美洲郵票尋找圖片上陶器;展翅盤旋在納茲卡地畫的上空;呼吸伊瓜蘇瀑布的濕潤空氣;穿梭於加勒比海島國之間;隨著1957年的古董車來回奔襲1200公裏;漫步於教堂與馬車之間的19世紀街景;高海拔城市中心為參觀展覽步入電梯直升48層高樓;深感高原反應血氧指數驟降的苦痛;氣喘籲籲拾級瑪雅金字塔力不從心;誤闖玉器博物館卻見大量古陶罐而喜出望外;夜幕中擺渡船駛向孤島叢林間的高腳屋旅館;探秘偏遠度假村的考古博物館;感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後的曆史變遷;猜測熱帶雨林中沉睡的蒂卡爾瑪雅文明的寶藏;冥想塔維塔湖畔黃金飾品祭祀的場景。
旅途中有幸結識了不少博物館專家、大學教授、資深陶工等專業人士,也得到了他們的很多幫助。多少次在一個陌生的地區找到一位陶藝家或學者、一座博物館,就可以迅速聯係到當地陶藝家群體。往往是在飛機降落時還舉目無親,數天後登機告別時卻有朋友依依不舍。一路上積累的人脈關係和資料將是全球陶藝大家庭的共同財富。
原本計劃在我還能出遊的時侯走遍全球各主要地區,全球局勢的動蕩以及疫情的不可控製使其成為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使得書頁留下不少區域空白。這個遺憾看來要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填補了。
當拙著出版之際,整理了我(有些與夫人一起)曆年的旅行經曆,逐漸地放上來與更多的朋友分享與交流。歡迎陶瓷從業者,愛好者及廣大讀者多多補充及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