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月亮和銀狐狸

遊走江湖,記錄我思我想
個人資料
正文

《虛幻的人性 04》

(2025-07-19 22:01:23) 下一個

基因的自我和自私很自然地引導出意識的自我和自私。先秦的楊朱曾經說過,撥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個極端激進的論斷有其時代背景。楊朱不滿當時提倡舍己為人的泛濫而又虛偽的宣傳。楊朱此外也一貫沿循老子道法自然的思脈。他的想法也就不難理解了。基因又有利他的一麵。霍爾丹和漢密爾頓在生命演化的框架中闡明基因的利他機製。生物從而具有闔族適應性。這種由親緣傳承的特性維持了蟻群社會的存在,解釋了為什麽生物會本能地保護子代。每個人會奮不顧身的救自己落水的孩子。一個不顧孩子生命的人的基因在生物競爭和演化中有更大的可能性因為孩子淹死而無法傳下去,被淘汰。因此從結果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子代的利他的基因。這是我們道德文化中提倡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生物學基礎。

隻是,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在兩千多年的曆史過程中變成一潭腐水。首先就要說被極其推崇的孝道,百善孝為先。在《二十四孝》和《弟子規》裏有諸多類似割股療親,齧指痛心等荒誕又虛假的故事。人類真正的希望在於我們的下一代。人與人相處應該是相互平等的。中國傳統道德又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對待子輩方麵,子嗣被視為財物,女性尤其如此。子代的功用無非是差則用於傳種接代,好則用於光宗耀祖,為家族帶來利益。社會動蕩時期,卻又可以賣兒鬻女,甚至易子而食。中國曆來是一個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中國傳統道德的本質就是要求人們為實現這個階級建架社會結構的穩定而屈從於權威和權力。忠和孝就是這個道德的名義,是兩千年多文化醬缸中沉澱出來最精煉的醬漬。一百多年前,中國發啟現代啟蒙的新文化運動的新青年們提出打倒孔家店和萬惡孝為首等激進的口號,不無道理。隻可惜那次啟蒙運動並沒有完成。

利他性是生物社會形成的必要條件。人類原始的遊群和部落社會由家庭組成,具備了親緣關係下的利他性條件。但是,當人類擴展到家庭之外的更大規模的社會形式時,就必須有新的社會融合機製。威爾遜在他的社會生物學理論中引入群體選擇的概念。生物群體中的個體以犧牲個體的利益而換來群體在生物群體之間的競爭中獲得優勢。這就需要生物個體在群體中具有一種超越親緣關係的利他性。威爾遜將親緣關係的利他性稱為硬利他性,因為這種利他行為是無條件,不求回報的。非親緣關係的利他性被稱為軟利他性,通過利益交換達成,是有回報的利他行為。生物學家觀察到有一種群居的吸血蝙蝠。它們集體出動采獵。回洞後,有些蝙蝠沒有采集到食物,可能會受饑而死。這時就有別的蝙蝠通過反芻,將食物吐出來,喂給同伴。這種行為的目的就是保證將來自己在饑餓的時候能夠得到別的蝙蝠的幫助。也因為這種互助,這個蝙蝠群體具備了更強的生存能力。

人類高級社會形成的動因大概如此。墨子說,兼相愛,交相利,大概是向往一個互愛,互助又互利的理想社會。我們理解為因為互相幫助而達到善的社會機製也許更貼切,尤其是現實的社會還充滿著仇恨和戰爭。我們以後可以展開討論。實現這種互利的軟利他行為的前提條件是承諾。普遍意義上說,這種承諾就是信。對信作出反應的行為謂之義。在《胡格諾人》裏,拉烏爾拒絕了瓦倫婷的白布條,因為他秉執的信仰和信義。他要通知同道的教友們。在一個等級社會裏,下階層對上階層的承諾就是忠。上階層對下階層表達的忠的反應行為謂之仁或者恩。軟利他性的本質是利益交換,因而是動態的,隨行為結果而變。忠和信是中國人遵循的道德原則,但也隻是一種約定,也會因時因地變化。

文天祥一直被世人認為是忠義英雄的楷模,也是我作為家鄉人的驕傲。曆書上說文天祥豁達豪爽,平生衣食豐厚,聲伎滿堂。這大概是宋一代文人一貫的風流作派。而文天祥臨危受任勤王,食宋奉祿,就要盡忠,可謂不拘小節,又不失大義。文天祥就義前被關押三年多而不變節,確實是灑脫一人。文天祥的大弟弟文璧也在南宋為官,但是在惠州失陷之後就投降了元軍,後來又在元朝做官。據說文天祥知道此事,表示理解。他在獄中寫的書信上說我以忠死,仲以孝仕。這很可能是後人對即定曆史的附會。其實當時文天祥的雙親都已經去世。文天祥兄弟關係一直很好。文天祥的兩個兒子或者病死,或者被捕。文璧將自己的二兒子過繼給天文祥。所謂的孝道隻是保持文家氏族的香火傳承。無論如何,一個亡國的大多數臣民的宿命隻能是歸順投降。文璧的作法無可厚非。文氏兄弟隻是在生死與忠義衝突的極端環境和條件下就自己曾經的承諾做出不同的選擇。

--寫於2023年10月7日(圖片來自網絡)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