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律詩創作的10個知識理論點 (ZT)

(2024-10-06 04:03:46) 下一個

關於律詩創作的10個知識理論點

一。關於立意。寫詩意為先,有意境而自成高格。現在中華論壇最主要的問題,是大家在擺弄很精致的玩意兒。雕琢的很好,而且以此自得。但是,寫詩要有人文情懷。

二。關於對仗。律詩規定,中間兩聯應該對仗。但也有變體,一是蜂腰體,即頷聯不對仗;二是偷春格,首聯對仗,頷聯不對仗,頸聯對仗。三是全部對仗,這樣的少。對仗要盡量求工,但不能為工而工,弄得生澀。

另外,忌合掌。所謂合掌:指對偶句中出句與對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猶如兩掌相合。律詩字少意豐,必須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詞表達更多的情景意蘊。故“合掌”乃作詩之大忌。如: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英雄和豪傑,虎豹和熊羆。

再有,忌四平頭。所謂四平頭,即律詩中間對仗的四句皆用一類字起頭。如“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巫峽、衡陽;青楓,白帝。兩聯前兩個字都是名詞)

最後,忌音步不變。五言詩與七言詩音步均有甲式與乙式。五言(甲)二I一I二,(乙)二,I二I一。七言(甲)二I二I一I二I,(乙)二I二I二I一I。要求二聯之內音步相同,兩聯的音步上下要相異。如:王維《山居秋暝》:“明月I鬆間I照,清泉I石上I流。竹喧I歸I浣女,蓮動I下I漁舟。”這樣變化,防止結構單一,死板。為了避免死板,再一種做法就是流水對。同一聯中的兩句話,從形式看是兩句話,但意思並不互相對立,實際上是一整句話分開成兩句來說。也就是這兩句話在理解時應該是如同流水般一氣貫穿下來。所以叫做流水對。如: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三。關於結構。基本的結構是起承轉合。起要平穩,不能太高,否則後麵氣韻接不上來。起要涵蓋全篇,定下全詩的基調。承就是承接,承接不是首句簡單的重複,而要有發展。轉要轉得開,大開大合,轉出新天地。合,照應開頭,關合主題,升華主題。一首詩,核心是中間兩聯。但結的好不好,也關係到全詩的成敗。

四。關於用韻。主要注意兩個問題。首先是撞韻,撞韻就是在不用韻的那句(白腳)(比如七絕的第三句)尾字用了和韻腳同韻母的仄聲字。如,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處和都,撞了韻,為平仄通押。

其次是擠韻。擠韻也稱犯韻、冒韻。就是在詩句中不是韻腳處過多使用同韻的字。如:峭壁攢峰千萬重。峰和重都屬於二冬韻,擠了。

五。關於用典。典故可以用最少的詞語,表達最多的內容。可以增加詩的內涵,增加詩的厚重。袁枚主張一詩一典,在律詩中如果對仗,上句用典,下句最好也用典,那就至少是兩典了。所以詩不必隻用一典。但忌諱濫用典故,像李商隱、辛棄疾有掉書袋子的嫌疑,也晦澀難懂了。我們盡量用大家熟悉的典故,比如巫山雲雨。最好,典要適當,否則詞不達意,適得其反。

六。關於用語。語言流暢,是寫詩的基本要求。我們不能生造詞匯,比如慨當以慷,慨而慷之類。成語不能亂縮,弄得不倫不類。

古代人名,也不能亂縮。比如司馬遷,縮寫成馬遷。把諸葛亮縮成葛亮。記得還有人特別寫文章,說把司馬遷縮成馬遷好。

再有就是複合詞,不能單用。這種現象還很普遍。比如悵惘、徘徊。悵、徊不能單用。

七。化用名句。在詩中,盡量少用古詩名句。比如一唱雄雞天下白,就是李賀的“雄雞一唱天下白“。偉人可用,我們不可用,越著名的句子,用上去越別扭。但化用名句則可。比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從“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中化來的。林逋隻改了兩字,將“竹”改成“疏”,將“桂”改成“暗”,這“點睛”之筆,使梅花形神活現。

八。關於題材。題材盡量寬些,突破風花雪月的狹隘。我們不整天望花生愁,迎風流淚。也不能整天相思不已,憂愁無限。可以題圖,可以懷古,可以寫遊記,可以詠物,可以寫時事,也可以寫身邊瑣碎的小事。隻要有立意,有寄托就是好詩。

九。關於拗救。我們還是應該了解些拗救的知識,這樣可以少費些力氣。特別是平平仄平仄,很多人批評說這句出律,其實這是特例,古人常用。

十。關於修改。好詩不厭百會改。甚至可以說,好詩是改出來的。剛寫好,我們都寶貝得不行,看不出問題。過幾天,心情平靜了,再看,會發現很多問題。再改,效果就好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