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史綱第五編第三章現代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2023-07-18 07:23:41) 下一個

第五編 第三章 現代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第一節 印度 1526-1857 莫臥兒帝國,1858-1947 英屬印度
1798-1805 總督莫寧頓 (後來的韋爾斯利候爵)他發展了邦附屬聯盟製度,即英國提供軍隊和保護,換取英國代理外交事務。 第四次英國-邁索爾戰爭1799,結果邁索爾成保護領。這樣英國控製擴展到幾乎全南印度。馬拉塔領袖被巴生條約激怒,條約使佩什瓦為一附屬同盟。韋爾斯利召回,他的政策暫時取消。1805 總督康沃利斯勳爵,第二次 ,12月去世。1805-07 總督喬治-巴洛(1763-1846)
1806-37 阿克巴-沙二世(生1760)
1807-13 總督明托伯爵(1751-1814)1809 阿姆利則條約 東印度公司與蘭季德-辛格簽訂。 薩特萊傑河為公司領土的西北邊界 。蘭季德-辛格(1780-1839)創立錫克帝國(1799-1849)。1808-10 為遏製法國在亞洲的擴張,明托與信德,波斯,和阿富汗簽條約,奪取法國在印度洋的島和爪哇。1810-13 貝拿勒斯社會動蕩。
1813-23 總督莫伊拉,後來的黑斯廷斯候爵(1754-1826)1813 議會續公司特許狀20年,但在自由貿易利益的壓力下取消與印度貿易的壟斷。英國君主權力擴展到東印度公司所有。允許在公司領土傳教。1814-16 與尼泊爾邊界糾紛 引起戰爭 英國獲庫馬盎和與尼伯爾永久和平,尼泊爾維持完全獨立。1816-18 平達裏諸部落搶掠英國領土被黑斯廷斯擊破,馬拉塔也被打敗,隻剩尼泊爾,錫克,和阿富汗在英國直接或間接控製下。1820-31 抵抗英國政治和文化侵入的各種努力出現。賽義德-艾哈邁德-沙希德(1786-1831)受沙-瓦裏烏拉改革主義和阿拉伯阿卜杜勒-瓦哈比的淨化思想影響,遵從可蘭經的法規,恢複印度穆斯林政府。組織對旁遮普錫克統治者的吉哈德(聖戰),在戰鬥中陣亡1831,追隨者發展一個組織網繼續他的運動至1870年代。在孟加拉蒂圖-米爾領導穆斯林叛亂反對印度世襲貴族被政府軍隊殺死。1820-50年代 圖基教,以宗教理由刧殺路人。
1823-28 總督阿美士德伯爵(1773-1857)1824-26 第一次英緬戰爭 緬甸人入侵後發生,英國獲阿薩姆邦,若開邦和丹那沙林。1827 不再需虛假服從德裏皇帝,他的名不再鑄在錢帀上1835。
1828-35 總督威廉-本廷克勳爵(1774-1839)。1833 威廉堡總督成印度總督  一些改革實施,包括娑提(寡婦自焚殉夫)定為犯罪。1831-81 邁索爾邦因治理不善由英國直接控製。議會續公司特許20年。取消公司在印度和中國的貿易和限製公司印度領土的管轄功能。歐洲人在印度定居允許。教育基金增加。1830-50年代出口貿易依靠鴉片,原棉,染料,和棉織物。
1835-36 總督查爾斯-梅特卡夫伯爵(1785-1846)。
1836-42 總督奧克蘭伯爵(1784-1849)1837 波斯語取消作為記錄和法庭用語由英語和地方語言代替。 1839-42 第一次英國-阿富汗戰爭 奧克蘭擔俄國對阿富汗的影響輕率行事招至慘敗。雖然16000英國和印度軍隊成功占領喀布爾,但普遍反抗使他們被消滅和屠殺。
1837-57 巴哈杜爾-沙二世(1775-1862)
1842-44總督愛倫堡爵士(1790-1871)1843 呑並信德。
1844-48 總督哈利-哈丁(1785-1856)1845-48 第一和第二次英國-錫克戰爭 蘭特吉-辛格去世1839後的混亂引起。旁遮普呑並;克什米爾賣給印度酋長,接受英國為宗主。
1848-56 總督達爾豪斯伯爵(1812-60)加速公共工程,發展道路,灌溉運河,和鐵路,第一條線路開通1853。引進電報,加爾各答至阿格拉開通1854。1853 公司特許狀續。1854 查爾斯-伍德爵士為將來的政府計劃教育,擴大小學中學,加入大學。1855 第一家印度紡織廠在孟買建立。1856 呑並阿瓦德(奧德)土邦,因王公治理混亂招怨恨,尤其孟加拉軍隊中有40000阿瓦德士兵。
1856-62 總督,1858後總督兼印度副王 坎寧伯爵(1812-62)1856-57 與波斯短暫戰爭。 1857-58 北印度發生叛亂,從在密拉特的印度軍隊開始,印度教和穆斯林首領尋求恢複被廢除的特權。旁遮普來的軍隊重奪德裏是轉折,但重奪勒克瑙需三次征討,遊擊戰持續幾個月。雖然英軍損失小,雙方的暴行,如坎普爾211英國婦女和兒童被屠殺在之後90年印度人和歐洲人之間怨恨。巴哈杜爾-沙二世曾被德裏叛亂者宣布為印度皇帝被罷黜,退休,放逐,在仰光去世。1858 印度政府法案 議會把印度政府從東印度公司(1857解散)轉到英國君主,總督接受另一稱號副王直接對內閣負責。女王聲明取消呑並土邦的政策,承諾不幹涉宗教信仰,政府高級職位向符合資質的印度人開放。1859-62 紙帀,執照費,收入稅,和十一稅引進應對平息叛亂後的債務。政府改革加強政府:內閣製度引進;公民服務預約規則化;軍隊重組,從旁遮普和尼泊爾增加征兵;民法,刑法,審判和高等法庭司法規則化;立法會任命。公共工程 鐵路網至1875連接所有主要城市;至歐洲的電報服務開通。考古,賑饑,林業,農業,公共衛生開始醖釀。
1862-63 副王額爾金伯爵(1811-63)。1864-69 副王約翰-勞倫斯爵(1811-79)。
1869-72 副王梅奧伯爵(1822-72)1869 蘇伊士運河開放降低運費,印度海外貿易和出口產品在之後四十年增長三倍。1870年代跨印度鐵路係統是推進經濟,交流,朝覲。印刷媒體擴大,報紙,雜誌,書籍,和小冊子增加。1872 梅奧被一穆斯林刺殺。
1872-76 副王諾斯-布魯克勳爵(1826-1904)1875 德幹馬哈拉施特拉邦農民起事,部分是棉花稙者造成的混亂。1876 占領奎達,防止俄國南侵阿富汗。
1876-80 副王利頓勳爵(1831-91)1876-78 德幹和鄰近地區大饑荒奪去500萬生命。1870-90年代 工業化在殖民地受限製。西孟加拉塔塔鋼鐵公司在一戰期間擴大。1877 女王在德裏典禮上被宣布為印度女皇。出席的印度王公表示效忠。賈姆希德吉-塔塔(1839-1904)建大棉紡織廠。1878-81 第二次英國-阿富汗戰爭 利頓發起,導至他召回,增加公共債務,但確立英國控製阿富汗外部關係。
1880-84 副王裏蓬候爵(1827-1909) 格萊斯頓自由黨人,引進自主政府,但遭在印度的英國居民激烈反對。 伊爾伯特法案1883失敗,依這法案在偏遠地區印度法官可審判歐洲人。這些發展助長民族意識。說英語中產階級成立一些地區或全國組織:印度協會1876,Poona Savajanik Sahha(字麵意思人人的組織)1876,全國大會1883,馬德拉斯 1884,和孟買主人協會1885,這些領導人許多參與組織印度國民大會。
1884-88 副王達弗林伯爵(1826-1902)1885 印度國民大會第一次召開,艾倫-屋大維-休謨(1829-1912)領導,之後年年舉行,在不同城市在每年最後一周,大會要求立法會改革和公民服務更印度化。賽義德-艾哈邁德-汗擔心代議立憲被印度教主導,領導保守的穆斯林反對派組織穆斯林教育大會,自1887每年開會,印度愛國協會1888,和上印度穆斯林保衛協會1893。1885-86 第三次英-緬戰爭 以呑並上緬甸結束。
1888-94 副王蘭斯頓候爵(1845-1927)。1892 達達拜-瑙羅吉(1825-1917)居住在英國的政治領袖選為下院自由黨議員,鼓舞許多訪問倫敦的青年人如莫罕達斯-甘地和穆罕默德-阿裏-真納。立法會擴大,權力增加。1893 杜蘭線由印度和阿富汗雙方劃定為邊界,但把居住這地區的普什圖部落一分為二。母牛保護運動 第一次成功連接北印度城市和農村的一致運動,聚焦在保護印度教許多種類和階級共同聖物母牛,但這常被穆斯林用於犧牲。運動遍及全恒河平原。運動被英國當局平息。
1894-99 副王額爾金伯爵(1849-1917)喬治五世在德裏加冕,宣告從加爾各答遷都到德裏。1899-1905 副王凱德爾斯通(1859-1925)。
1905-1910 副王明托伯爵(1845-1914)。1910-16 副王哈丁-彭斯赫斯特(1858-1944)1912 哈丁在德裏被恐佈分子炸傷。1913在穆斯林同盟年會上穆斯林領袖號召最終目標印度自主政府。1914 駒形丸事件 這船上300印度人到達溫哥華移民但被拒,返回加爾各答發生混亂;16人被殺。
文化
1778 孟加拉印刷從英國引進。印度學院成立(加爾各答,1816),埃爾芬斯通學院成立(孟買,1827),德裏學院成立(1827),馬德拉斯大學高級學校成立(1841)。1780年代報紙在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孟買出現。英國東方學家在亞洲協會活動的發展和發現 威廉-瓊斯(1746-94,曾任孟買最高法院法官)1786在孟買新成立亞洲協會演講指出梵語與拉丁語希臘語有驚人相似之處。威廉堡學院1800由韋爾斯利建立。威廉-克理(1761-1834)宣教士,1800創塞蘭坡浸信會,宣教期間把聖經譯成孟加拉語,印地語,梵語。在孟加拉印度學者中推進文藝複興。拉姆莫漢-羅伊(1772-1833,曾任東印度公司文官,印度駐西方使節)以五種語言出版吠陀,譴責偶象崇拜,娑提(寡婦自焚殉夫);組織梵誌會 1828-30,向所有一神教者開放。一個反對運動,由拉達坎塔-德布領導,組織法會1830,讚成教育改變,但保衛社會和宗教習俗。孟加拉散文開始迅速發展。1851 英國印度協會在加爾各答成立,梵誌會領袖德本德拉納特-泰戈爾(1817-1905,有14子,其中拉賓德拉納特為諾貝爾文學獎獲者)為秘書。1857在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孟買建大學。1868 印度教改革運動擴大在說英語中產級中的影響。克舒布-錢德拉-森  (1838-84)組織印度梵誌會 1865,類似的 印度祈禱會在孟買1867,宣傳新印度教和民族主義思想;斯瓦米-達亞南達(1824-83)組織雅利安會1875,總部設在拉合爾。穆斯林改革在北印度的推動者有:賽義德-艾哈默德-汗(1817-98)在阿裏格爾建的穆斯林英國東方學院1877;孟買的阿迦-汗;加爾各答阿卜杜勒-拉蒂夫的穆斯林識字會;和賽義德-阿米爾-阿裏的國家穆斯林協會。1893印度教哲學家斯瓦米-維韋卡南達(1803-1902)羅摩克裏希納弟子 在加爾各答世界宗教議會發言廣受歡迎成印度英雄;安妮-貝讚特女士(1847-1933)到達馬達拉斯推進神智學運動;在旁遮普米紮-吉拉姆-艾哈邁德(1835-1908)創阿赫邁底亞(艾哈邁德)運動,他自稱是穆罕默德後的先知和傳說中的馬赫迪。1896 電影第一次在孟買上映,第二年在南印度,至1900電影定期上映。第一部印度電影是1912製作;孟買烏爾都電影和馬德拉斯泰米爾地區電影成為兩個最大的電影生產中心。1913 孟加拉詩人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獲諾貝爾文學獎。
第二節 緬甸 1753-1886 貢榜王朝,1886-1948 英屬緬甸
1752-60 雍笈牙(阿朗帕亞,生1714)。1760-63 囊陀基(生1734)。1762-69 與中國戰爭,因領土和資源爭端。 1763-76 辛標信(生1736)囊陀基弟 1764後 與暹羅戰爭。1776-82 辛古王(生1756) 停止對暹羅戰爭。1782 2,5-2,11 莽莽(生1762)囊陀基子,趁辛古王出巡發動政變,自立為王,一周後,波道帕耶率兵來皇宮,廢黜辛古王和莽莽並殺死他們。1782-1819 波道帕耶(孟雲,生1745)雍笈牙子 1782 遷都阿拉馬布拉。1784 征服阿拉幹。1793 與暹羅和平。
1819-37 巴吉道(1786-1846)波道帕耶孫 他繼續向印度進軍奪取曼尼普爾和阿薩姆1822。入侵卡查爾。擴張政策不久與英國東印度公司衝突。1824-26 第一次英-緬戰爭 盡管激烈抵抗緬甸人不能扺敵現代軍隊,英軍奪取仰光,然後丹林,土瓦,墨吉,八都馬,和勃固。緬甸試圖奪回仰光失敗1825。英國人進軍伊洛瓦底江同時侵入阿拉幹。1826 楊達坡條約 英國獲阿薩姆,阿拉幹,和德林達依沿海,和懲罰性的商業條約。戰敗的恥辱和和平條款導至宮廷政變,提前退位,在軟禁中度過餘年。1837-46 沙耶瓦底(生1787)巴吉道弟 即位後殺死數百反對者,沉迷佛教。1846-52 蒲甘(1811-80)與英國摩擦繼續。1852-53 第二次英-緬戰爭 仰光又被英國人奪取,勃固被占領和呑並1853。首都政變,被迫退位。1853-78 敏東(生1808)蒲甘異母弟,曾建議蒲甘與英國和談。推翻蒲甘後沒有殺死他,並釋放被捕歐洲人。 試圖改革和維持與鄰國友好關係,包括英國控製的下緬甸。英屬下緬甸由阿拉幹,勃固,和德林達依組成。1857 遷都曼德勒 。1862 與英國簽商業條約,海關稅定在百分之5,給英國在全國貿易的權利。1878-85 錫袍(1859-1916)試圖開放與英國的外交關係,同時與法國接觸談判組織皇家銀行建設從曼德勒到印度邊境的鐵路。英國感到國王接近歐洲競爭對手的威脅,又導至戰爭。1885 第三次英-緬戰爭 英國發最後通諜要求錫袍接受英國特使,介入停止的貿易,還有將來緬甸的外交關係需聽從印度顧問的指導,最後通諜被拒絕,一支英國汽船遠征隊占領曼德勒。錫袍投降被送至印度。結束貢榜王朝和緬甸獨立。1886 上緬甸被呑並。一英中協議承認英國在緬甸的地位,緬甸人繼續朝貢保留中國的麵子。
1886-1948 英屬緬甸 1886-90 舊國家裏作為領袖的一些僧侶發起遊擊戰持續多年。有些少數族群發起抵抗——撣,景頗,欽,佤,和其他。撣邦1887,欽山1891,更偏遠地區持續到1895才平息。1893 暹羅邊界會談確定。1895 與法國協議交趾支那邊界。1900 與中國協議中緬邊界。1906 青年佛教協會成立,代表英國第一次努力,培養新的精英為新老社會教義的橋梁。
第三節 泰國(暹羅)1782-至今 紮克裏王朝
1782-1809 拉瑪一世 帕佛陀約華朱拉洛(生1737) 他最終結束與緬甸的長期衝突1793,重建對國家掌控,並通過分化柬埔寨和安南獲部分柬埔寨。
1809-24 拉瑪二世 帕佛陀洛羅那帕萊(生1767)。1824-51 拉瑪三世 帕南告昭約華(生1788)重新與西方國家接觸。1826與英國訂商業條約,接著與美國訂類似條約。西方不滿足,因為領事館都不設立,暹羅覺己太多讓歩。1844 柬埔寨成為暹羅保護領。
1851-68 拉瑪四世 帕宗告蒙固 拉瑪三世異母弟(生1804)在為僧時曾研究西方政府,開始暹羅現代化。僱英國女教師安娜作為兒子後來的拉瑪五世的教師。1855 與英國一新條約,模仿英中條約。設領事館;治外法權。類似條約與美國,法國1856,然後許多其他國家。1863 經長時談判法國成為柬埔寨保護國,暹羅放棄保護國宣稱1867。
1868-1910 拉瑪五世 帕瑪哈朱拉隆功(生1853)現代暹羅實際建立者,致力改革政府和改善國家。封建製度取消;奴隸減少然後消除;管理,稅務,財政改革生效;郵政服務引進,軍隊現代化;由報引進1883;第一條鐵路開通1893。1880年代後 達摩育帝(法相應派,法宗派)最初1830年代建立,現正式成為上座部一分支。1885 法國建議暹羅中立化失敗。1893 英-法危機 法國多年想擴展勢力至湄公河以西。這政策不但暹羅,英國也反對,英國希望暹羅作為與法國殖民地之間的緩衝。邊界衝突兩艘砲艇到湄公河,暹羅人開火,為此法國發最後通諜,被拒絕,然後法國封鎖,導至短時但尖銳的英-法危機。暹羅退讓。按法-緬條約暹羅撤消對湄公河東領土的宣稱和賠款3百萬法朗的。1896 英-法協議結束兩國在暹羅問題上的長期摩擦,英國承認法國在1893所得,不要求在緬甸和法國殖民地之間緩衝。雙方保證暹羅獨立。1897 暹羅國王訪問歐洲首都。1904 與法國的條約代替1893協議。法國歸還莊他武裏而暹羅讓出湄公河西岸的一些領土和沿海的克拉特。1907 一協議法國讓給暹羅在柬埔寨邊界的馬德望,暹粒,詩梳風而回報得克拉特和丹賽地區。法國同意修正治外法權,給暹羅法律施予法國亞洲人。一英-法協議肯定暹羅獨立和確定影響範圍,湄公河西英國,而河東法國。1909 英國放棄治外法權,回報是割讓吉打,吉蘭丹,帕裏特給馬來。
1910-25 拉瑪六世 瓦棲拉兀(生1880)在英國受教育,繼續現代化和西化政策:灌溉規化,教育,曆法改革,減少強迫勞動等。瓦棲拉兀是作家,演員,劇作家,在公共場所和出版物上宣傳他的民族主義思想。1912 一些青年軍官計劃政變。他們稱改革沒有完成和受俄國1905革命和中國1911革命影響,計劃在4月革命,然而在2月暴露,他們被抓進監獄。
第四節 老撾和柬埔寨  
老撾 9-13世紀是高棉帝國的一個省;14世紀老撾形成一獨立王國;17,18世紀遭緬甸和安南入侵;1827 被泰國征服;1893和1904 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
1826-27 阿努叛亂被曼穀政府鎮壓然後迫大量大口遷移。琅勃拉邦和東和北一些少數族部落是僅有的老撾獨立勢力。1863 柬埔寨諾羅敦國王 一印度教國家獨立於安南和暹羅常受這些鄰國威脅接受法國為保護國。1872後 來自雲南的中國人掠全部北部地區甚至到越南,琅勃拉邦國王向曼穀求援,認泰國為宗主。1870和1880年代 暹羅政府反複派軍隊,這些證實都沒有作用。1887 中國人掠琅勃拉邦。 交趾支那,柬埔寨,安南,和東京(越南北部舊稱)統一為印度支那。1893 法國-暹羅條約 法國控製老撾和沿湄公河內陸地區,這地區長時是安南和暹羅爭執地區;法國統治三四個老撾屬國但沒有老撾王子。
第五節 東南亞半島和群島
一 英屬馬來亞 
1795 英國取荷蘭據有的馬六甲,荷蘭這時是被法國掌控。1802 按亞眠條約馬六甲還給荷蘭。1811 英國又取馬六甲作為征爪窪的基地。1818 按維也納條約馬六甲又還給荷蘭。1819 新加坡由斯坦福-來佛士爵士(1781-1826)建立 這城市己荒棄幾個世紀,不久成地區戰略和商業中心,完全遮蔽馬六甲。這城市建立是大發展的一個信號:新城鎮在全東南亞島建起,聚焦在出口而不是本地消費。在19世紀結束時新加坡成亞洲最多種語言的城市,有16.4萬中國人,2.3萬來自半島各邦的馬來人,1.2萬爪哇人和蘇門答臘人,還有至少1千阿拉伯人。1827 荷蘭把馬六甲讓給英國,換蘇門答臘的明古魯。1826 英國與暹羅條約 霹靂和雪蘭莪蘇丹國為獨立國家,而暹羅控製吉打。同時霹靂割給英國邦咯島和森美蘭島用於對付海盜的基地。1850後 中國勞工穩定進入半島,首先雇於錫礦,雖然許多轉變為沿海的海盜。他們的出現在許多州造成混亂最終促使英國介入。1867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結束 海峽此後為皇家殖民地。1873 邦咯條約 嚴重的中國人在霹靂混亂和長時王朝衝突後英國迫霹靂首領們(蘇丹和華人會黨)接受英國參政司入駐,除宗教和海關所有事務須聽他的勸告。這一製度不久擴大到當地首領。1875 當地首領叛亂造成參政司詹姆斯-恵勒-伍德福特-比爾克(1826-75) 被剌殺,叛亂被英國軍隊鎮壓。以後一些年更多條約與其他馬來各邦簽訂。1885 英國與柔佛條約,規則關係。1889 九個較小的邦聯合成為森美蘭。1890年代 馬來聯邦西海岸第一次人口統計21.8萬人,馬來人隻占百分之53,這反映中國和印度商人和其他人移民增加。甚至在非聯邦的馬來州柔佛和吉打都是類似人口類型。1896 聯邦條約 霹靂,雪蘭莪,森美蘭,和彭亨, 一起有一英國總參政司(海峽殖民地總督),同時保留各自的參政司。1909 與暹羅條約 英國為吉蘭丹,登嘉樓,吉打,和玻璃市的宗主和保護國。這些與柔佛一起,組成馬來聯邦。1914 柔佛蘇丹接受一英國總參政司。英屬馬來亞完全在英國統治和控製下。
二 馬來亞群島 1800-1949 荷屬東印度
1798 荷蘭東印度公司結束。1808 荷蘭征服西爪哇的班他姆。赫爾曼-丹德爾斯(1762-1818)為總督,他重組荷屬東印度,削減王子和封建領主權力。1811 英國征巴塔維亞和接管爪哇。在斯坦福-來佛士管理下許多舊製度被掃除,歐洲人控製下維持本地人管理,釋放的土地給木地人。1814,1816 按和平條約蘇門答臘然後爪哇恢複給荷蘭。1824 英國割讓明古魯給荷蘭換馬六甲。1825-30 爪哇人叛亂反對荷蘭,蒂博-尼哥羅(1785-1855)王子領導,被鎮壓。最終荷蘭人不得不去征服內陸和擴大控製。後來的叛亂1849,1888也同樣結果。1830 強迫的文化係統由荷蘭人引進,包括政府與本地人契約,收成控製,和固定價格——對荷蘭人非常有利的係統。1839 巴厘本地人首領承認荷蘭人控製,但混亂持續到1849。1841 北婆羅洲的汶萊蘇丹割讓砂拉越地區給詹姆斯-布魯克(1803-68)換援助對付敵人。布魯克成為這地區拉惹(君主)統治至1868,其侄查爾斯-布魯克繼承。他說服英國政府參與剿滅在中國海的海盜。1847 英國從汶萊蘇丹獲納閩,婆羅洲的西北沿海外,預期會成為一個重要的海軍基地。1859 荷蘭和葡萄牙協議他們之間劃分帝汶和鄰近島嶼。1865 美國政府與汶萊蘇丹訂一條約,美國汶萊貿易公司獲資格來島,但開發這地區的努力失敗。1881 英國發布北婆羅洲公司特許狀。這公司接管美國公司和獲汶萊和蘇祿蘇丹新的出讓。荷蘭和西班牙抗議無果。1888 英國確定為砂拉越保護國。英國繼續為北婆羅洲保護國,由北婆羅洲公司管理。1890 中爪哇布洛拉地區的抵抗運動開始,領導者是一村民蘇隆蒂科-薩明。盡管薩明1907被驅逐,但薩明運動持續到1920年代。1891 英國和荷蘭以條約確定他們在婆羅洲的各自勢力範圍,荷蘭保留有更大的部分。1900年代 伊斯蘭改革 尤其通過教育和自我改革,中東的改革運動來到印度尼西亞。這運動產生重要的文化領袖。阿古斯-薩利姆(1884-1954)政治領袖,他曾任印度尼西亞外交部長1947和1949。1907 荷蘭經多年戰事最終征服在北蘇門答臘的亞齊人。1908 經一係列本地人暴動後荷蘭建立對巴厘的直接統治。1912 伊斯蘭聯盟成立 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各派鬆散聯結為一個大運動,前身是旨在抵抗華裔商人的穆斯林商人組織伊斯蘭商業聯盟,不久包括知識界,受荷蘭教育的穆斯林改革者,和社會主義者;至1919有2百萬正式成員,受影響者更多。
文化
1885 拉惹-阿裏-哈吉,廖內蘇丹王子 著《珍貴的禮物》記錄18,19世紀馬來各州事件。哈姆卡(1908-81)印尼小說家。
第六節 中國 1796-1912 清嘉慶後
1796-1820 嘉慶仁宗,清開始衰落。嘉慶是1799乾隆去世後開始統治,中國麵臨內外威脅。1796-1804 白蓮教起事,首領是佛教彌勒教派,蔓延至湖北,陜西,四川,8年平息。約1800-1830年代 西方勢力時常來中國,被限製在廣州貿易。西方需大量中國茶,絲,瓷器,而中國不需西方什麽,除了銀。自約1800印度種植鴉片發現中國市場,盡管非法,鴉片貿易使銀倒流直至國庫枯竭。1805 基督教被禁,一天主教士違禁潛入傳教被捕處絞(1815)。1807 馬禮遜 (1782-1834),來華的第一個新教傳教士,聖經中文譯者和第一部中英字典作者,到達廣州,之後在英國東印度公司任職。1813 天理教派起事,在北京攻紫禁城,平定。1816 英遺使阿默斯特男爵(1773-1857)未被北京接受。
1821-50 道光宣宗,中國開始混亂時期,包括災難的對外戰爭和中國曆史上最大叛亂。1821 鴉片貿易,每年5,000箱在廣州附近零丁島移交(盡管有1800和1813禁令)。1825-28 喀什噶爾王國難以防衛和卓家族的張格爾 (1790-1828),和卓先前曾統治土耳其斯坦。1834 東印度公司結束英國對中國貿易的壟斷。以後所有外國人可來中國,增加了鴉片交易。英國首位駐華商務總監律勞卑勳爵(1786-1834)因外交平等事,貿易暫時停止一些時。律勞卑10月去世,他的繼任采取“靜止政策”。1836 鴉片事經辯論,道光決定(1838)一次性永遠結束鴉片貿易。1839 欽差大臣林則徐(1785-1850)到廣州(5月10日),強迫交出鴉片(1835年進入 30,000箱,1838是40,000箱),並銷毀——3百萬磅原鴉片。敵對行動隨後而至(11月)。1840 英國艦隊在喬治-義律率領下到廣州(6月),留幾艘船封鎖港口。舟山島被攻占(7月)。查理-義律 (1801-75), 律勞卑勳爵的繼任跟總督琦善(卒1854)會談後協議達成(1841年1月),但雙方政府否決協議。1841-42 鴉片戰爭爆發 英新商務總監和全權代表璞鼎查 (1789-1856)率英海軍沿中國海岸奪取幾個城市。上海占領(1842 1月)然後鎮江(7月)。大運河被封鎖。清求和(8月),接受迄今最大的戰敗。1842 8,29 南京條約 在英艦康沃利斯號簽署。結束隻限廣州貿易的定規;香港割讓給英國,己被英軍占領(1841,1月);5個口岸開放貿易: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那裏建領事館監管貿易;清向英賠償;協定關稅。4個新開口岸隻上海因新貿易機會發展。1843 10,8 補充條約,仍由璞鼎查跟欽差大臣耆英(卒1858)簽訂,予最恵國待遇(後擴展至列強),和新的商業條文。鴉片交易,盡管仍是非法,繼續。1844 7,3 望廈條約,由耆英跟美國凱萊布-顧盛(1800-75)簽訂,給予按照英國的待遇。另外還給予美國公民領事保護和治外法權。外國人學中文成為合法。中法黃埔條約(10,24)確認容納天主教,後擴展至新教(1845)。
1851-61 鹹豐文宗 王朝快速解體,農民因官府苛刻自然災害騷亂。1850-64 太平天國起義 太平天國是廣西洪秀全(1813-64)和馮雲山(1832-62)受基督教啟示發起的運動。核心是客家人組成。洪幾次參加科舉不中,稱有一次病燒幻覺被耶和華召上天,那裏見到“天兄”耶穌基督。1847他加入馮先前組織的上帝會。兩年後他們的人數達10,000,至1850翻倍。洪不久稱上帝召他滅清和所有“妖魔”。他的跟隨者共同生活,分享一切,兩性隔離,集體祈禱,禁鴉片和一切腐敗行為處死。洪由傑出戰略家楊秀清(卒1856)協助,接管日常工作,洪成精神領袖。官軍進攻(1850 12月)但被打敗。下個月, 洪稱“天王”,發起起義。他們的軍隊經廣西和湖南至武漢三鎮(1852-53),順江而下經南京,他的都城(1853-64)至大運河。因黃河改道山東的洪水(1853),派往北京的北伐軍隊偏向山西,這支軍隊後遭冷遇排斥(1855)。太平軍對得到的領土欠缺保護和施政建設。他們因極端宗教生活方式也沒有做當時其他起義幫派的工作。洪的基督教最終也被西方人認為異端:他講道的是禁欲的基督教,而他和所有領導都生活奢侈淫亂。曾國藩(1811-72)和弟曾國荃(1824-90),李鴻章(1823-1901),左宗棠(1812-85)和其他突出的漢人官員出來協助遲疑畏縮的滿洲王朝,他們也得到“常勝軍”,華飛烈 (1831-62) ,和後來查理-喬治-戈登(1833-85)率領的雇傭軍的幫助。他們收複安慶(1861),蘇州(1863),最後收複南京(1864)。戰爭中2千萬人失去生命。1851-68 撚軍是安徽,蘇北,山東,和山西有組織的起義軍,由張洛行(卒1863)領導,許多人是黃河改道變得一無所有加入。他們趁清軍忙於對付太平軍和外國人時發功起義。清將軍僧格林沁(卒1865)打敗他們和殺張洛行,但他後來又被他們殺死。他們後來(1865-68)被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平定。1855-73 雲南穆斯林(回民)起義,起因是多年與當地漢人衝突和官府重稅,在古南詔大理建“昇平天國”。西北(陝西和甘肅,1862-73)也有回民起義,最終被左宗棠平息。1855-81 貴州苗民起義。1856 10.8 英法美多年努力想修訂條約獲更大利益,廣州亞羅號事件給英國對中國動武提供了一個機會,稱亞羅號是香港注冊被清官員非法搜查,調動軍力1857 12月奪取廣州,然後向北,發起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 6月 26-29 天津條約 中國和英(談判代表額爾金1811-63),法,美,俄間簽訂。中國開放另外11個口岸,準許在北京建公使館,內地貿易和傳教;隨後關稅和貿易規則和建海關,由外國人任總監和有外國關員,和鴉片進口合法化。瑗琿條約由奕山(卒1878)和尼古拉-穆拉維也夫(約1809-81)簽訂,割讓黑龍江北岸領土給俄國。1859 清拒絕英要求承認外交官。英進攻大沽(6,25)但被打退。1860 10,12 結果英法聯軍17,000人占領北京。圓明園被燒毀(10,18),懲罰清對外交人員虐待。皇帝逃往熱河,弟奕?在北京談判(10,24英國,25法國),增加賠款,法國確定天主教傳教權利。1861 11,11 總理衙門成立管理外交事務,恭親王奕?(1833-98)領導。亨利-恵頓的《萬國公法》由傳教士丁韙良(1827-1916)譯成中文。翻譯學校在首都開辦,後來其他地方也有開辦。
1862-75 同治穆宗 清恢複對全帝國控製,結束中西部叛亂。母慈禧太後(1835-1908)垂廉聽政至1873。“自強運動”(或早期西化運動)開始;建兵工廠和船廠,裝備美國機器;工廠附設教如何使用機器和航行的學校。同治在18歲時去世,慈禧控製帝位繼承和在國家事務起主要作用直至去世。中國和外國批評者把她描繪為保守的和奢侈的。1863-1908 赫德(1835-1911)任職海關總稅務司。訓練人員,減輕費用,改進河流和港口,和組織郵政服務(1896)。1864-89 新教傳教士在中國至1860年代從不到200增加到1,300,有超過30個不同的教派代表。1868-70 蒲安臣(1820-70),前美國部長到中國,被中國任全權使節,和兩個中國隨員出使西方各國,為出訪受委托設計中國第一麵國旗黃龍旗。1870 6,21 “天津教案“發生——13名法國人和3名俄國人被憤怒的暴民殺死報複法國領事射殺中國人。付賠款,16名中國人被處決,道歉使臣去法國(1871-72)。1871 敷設電纜從符拉迪沃斯托克經長崎至上海,香港,和新加坡。陸上線路從上海至天津在1881建立。第一個中日商業條約簽署。1872 容閎(1828-1912)一耶魯大學畢業生(1854斑),領120中國學生,年齡12-14,去美國。另有30名去法國英國學技術。1874 日本犯台灣,因琉球飄民被台灣土人所殺(1871),得償金返回。日本1872控製琉球,幾年後呑並。
1875-1908 光緒德宗 同治去世無嗣,從兄弟,慈禧甥光緒繼位,叔恭親王攝政,太後聽政。光緒1889開始親政。1875-78 左宗棠平定(1875-76)天山北地區東幹人,這地區自1862反叛;又收複喀什噶(1877-78),這裏己在阿古柏(約1820-77)率領下獨立。這兩個地區合為新疆,首府烏魯木齊;1884成為省。1876 9,13 煙台條約由李鴻章和英國簽訂,這是馬嘉裏案的結果。付償金,和10新口岸開放貿易。1877-80 外交使團1875確定,在倫敦和柏林建使館(1877),巴黎,華盛頓,和東京(1878),馬德裏和聖彼得堡(1879),利馬(1880)。1881 2,24 聖彼得堡條約由曾紀澤(1839-90),曾國藩子,談判;它使伊犁九城返回中國。1883 8,25 第一次順化條約簽訂 :越南成法國保護國。由越南跟法國簽訂。1884 恭親王和軍機大臣被慈禧罷免,因驅逐法國人失敗 。一簡明條約在天津由李鴻章跟福祿諾(1842-1934)簽訂(5,11),法軍在北黎與清軍衝突(6,23),導至中法不宣而戰。法國海軍破壞新建的福州造船廠(8,22)和進攻台灣,清軍攻克諒山(1885 3,28),雙方協議停戰。法國控製越南既成事實。1885 4,18 李鴻章跟日本伊藤博文(1884-1919)簽約,從朝鮮撤出兩國軍隊。1886 承認緬甸為英國保護國。1887 確定割讓澳門給葡萄牙。1888 第一條鐵路(唐山至天津,80哩)開通和延伸至山海關(1894)和豐台(1896)。張之洞(1837-1909),湖廣總督,開煤礦,和大冶鐵礦,和漢陽鋼廠。1894 孫中山(孫逸仙,1866-1925)在廣州組織秘密革命社團。試圖推翻清朝,第一次失敗後(1895),他很少在中國,直至1911革命成功。那些年裏他在夏威夷和美國組織中國人,在倫敦被清公使館拘10天(1896)。1894-95 中日戰爭爆發  朝鮮南部東學黨起義給日本人提供機會,推翻閔妃,組成親日內閣(6,21)。英國船載中國軍隊去朝鮮被日本擊沉(7,25);朝鮮內閣對中國宣戰(7,27);中日相互宣戰(8,1)。歐洲各國和美國試圖調解無效。日本在陸上海上屢勝:在平壤(9,16),旅順(11,21),和在威海(1895 2,21)。又一次要李鴻章和談。1895 4,17 中國被迫接受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和割讓台灣,彭湖,遼東半島給日本;賠款2萬萬兩和開放4個港口。4,23 俄,德,法三國幹涉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賠款加3千萬兩。三國期望從中國得好處。6,3 李鴻章赴莫斯科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加冕典禮。中國讓俄國建中東鐵路越北滿把西伯利亞鐵路連接至海參威。7,21 與日本簽商業條約,給日本最恵國待遇。1897 11,14 兩傳教士被殺後德國占領膠州灣。1898 6,11-9,16 百日維新期間,光緒皇帝發布一係列激進詔書;許多想法是先前張之洞《勸學篇》,康有為(1858-1927)的小冊子和文章和其他人提出。詔書要按西方方式改革學校和辦職業學校,經濟和農業改革,軍事改革,等。雖然獲批準,詔書要取消閑職觸動官僚利益。9,22 為仍不完全明了的原因,太後,在榮祿(1836-1903)支持下軟禁光緒,下令逮捕他的6個顧問,之後很快處決。政府控製在極端保守派手裏。康有為和學生梁啟超(1873-1929)逃亡日本。另一學生譚嗣同(1865-98),為6個殉難者之一。1899 山東義和團開始攻擊中國教民掠奪財產,他們的仇外獲山東巡撫毓賢(卒1901)支持,他被袁世凱取代(12,6),袁鎮壓了運動。1900 隨義和團人數增長,義和團運動更膽大。他們獲太後和一些滿洲高官支持,他們希望義和團協助把外國人驅逐出中國。在北京的外交使館都要求(1-5月)鎮壓義和團,這隻扇起怒火。義和團攻擊豐台火車站(5,28),隨後458人使館衛隊準許進入北京。但自天津至北京的2,066海軍陸戰隊被義和團阻擋(6,10-26)。西方人攻占大沽口(6,17)在宣戰中被援引,這被直隸和山西以外的外國人和中國官員漠視。德國公使克林德 (1853-1900)被殺,圍困使館,榮祿保護。20,000 國際遠征軍(主要來自俄國,英國,美國,日本,和法國,占領天津(7,14)和解圍北京使館(8,14)。其他地方,尤其山西,這時毓賢為巡撫,至少231外國人(主要是傳教士)被殺(6,24-7,24)。皇室逃往西安(8,15)。海蘭泡俄國人把幾千中國居民殺死或驅入江中淹死(7,17-21)。然後很快占領南滿(9,4-10,10)。1901 9,7 經8個月與列強談判,與12國簽辛醜條約。條約表示道歉,懲罰96名官員,賠款45000萬兩,40年付清。1902 1月 太後和皇帝乘火車回北京。教育,經濟,和軍事改革不久實施。李鴻章,劉坤一(1830-1902),和榮祿(1903)去世,留下張之洞和袁世凱為最能幹的顧問。漢滿通婚獲準許。較早去日本留學的細流成潮流,1903-5至頂峰。法律修改最終公布(1910)。軍事改革實際前些年己開始,目標是建“新軍”。1903 鄒容(1885-1905),曾在日本留學的中國民族主義者發表《革命軍》猛烈攻擊滿洲人。1904被捕,病死獄中。中央政府建商務部。上海商會成立。廣州商會1905出現。1904-5 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又一次向中國人揭示學習西方的好處。撲茨茅斯條約使滿洲從俄國返回中國(1907)。日本保留租借遼東,曾己連同南滿鐵路讓與俄國。滿洲重組為“東三省”。1905 為抗議美國排除中國移民,抵製美貨反映增長的民族意識。按張之洞建議,教育部成立,中國學生繼續流向日本。科舉廢止作為全麵檢討教育製度的一部分。孫中山在日本組同盟會。1906 宣布準備立憲。國家各部重組,與計劃國家議會和省議會和其他政治改革。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提要第一次出現在中國。中國知識分子,尤其在日本的,增加對社會主義的興趣。1908 1,13 借外債修天津至浦口鐵路。5,13 美國返一半庚款使建立清華大學(1911)和派1,100學生去美國留學(1911-27)成為可能。11月 皇帝和太後在兩天內先後去世。權力移至極端保守的醇親王(載灃1883-1951),為幼帝溥儀攝政統治到王朝結束(1912)。12,3 憲法草案公布,定9年後議會選舉。第一次省議會1909 10月召開;第二年初他們壓皇室1910 10月召集內閣。
1908-12 宣統溥儀 1909 1,2 罷兔袁世凱和張之洞去世(10,4),清權力都在滿洲人手裏。省議會召開,他們堅持提早召集國家議會,最終允許1913。
清文化 
清朝耶穌會士繼續被容納和以科學服務回報。湯若望曆法推算(1630-64),直至因妒穆斯林天文學家而入獄,後平反。南懷仁 (1623-88)1659到達中國,接替湯若望委以曆法推算(1669)。他在觀象台裝新天文儀器(1674),發布萬年曆(1678)。瑞吉斯和另八人準備了中國第一幅經天文觀察,三角,和測算的地圖(1708-18)。耶穌會接受中國對天,孔子,和其他先祖的禮儀遭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譴責。1742教皇聲明中國信教者不能繼續先祖崇拜的儀式。19世紀早期,新教傳教士開始在中國傳教,很少成功。
文學上,清作家繼續寫出大量詩文。尤其有價值的有蒲鬆齢(1640-1715)講狐仙鬼怪的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兩部傳奇洪昇(1645-1704)的《長生殿》,孔尚任(1648-1718)《桃花扇》,兩部小說吳敬梓(1701-54)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1724?-64)的《紅樓夢》,兩部小說都提供士人家庭的詳細描寫。李汝珍(約1763-1830)諷刺小說《鏡花緣》(1820),小說裏男女角色顛倒,男子緾足,服務女子。小說批評有才能人入仕難。繪畫上,大體仍不出宋元明的氣質。主要畫家有龔賢(1618-1689);朱耷(1626-1705);王翬(1632-1717);惲壽平(1633-1690);石濤(1642-1707);華嵒(1682-1756);黃慎(1687-1772);鄭燮(1693-1766);任頤(1840-1895)。景德鎮的官窯在輝煌時期。學術著作繼續在量和學問上增長。早先地方誌的寫作在清時漸強。國家百科全書有《古今圖書集成》(1725),10,000卷,涵蓋各學科。《二十四史》最關鍵的版本發行(1736-46)。把己知著作匯集一起的《四庫全書》(1772-81),3,462部作品,36,300卷。7份副本分散存放。其《總目》92卷(1789),另有6,734部著作沒有包括在內。乾隆有時參與編篡,從中國文學中刪削所有對滿洲和北方祖先的貶辭。這樣的著作近2,500部被銷毀(1774-82),許多是晚明和清初的著作。17和18世紀的滿洲皇帝資助儒家和學術,和為許多工程提供資金。成果有按康熙旨意修的《明史》(指定53名學者參加,1679);《全唐詩》(1707);《佩文韻府》,一部文學成語的辭庫(1716);和《康熙字典》(1716)。明清交替時許多突出的中國知識分子拒絕參加科舉致力學問。這些人裏有黃宗羲(1610-95),《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作者。顧炎武(1613-81),《日知錄》作者。王夫之(1619-92),《讀通鑒論》,《宋論》作者。17和18世紀知識界主要運動是考證。表示一種努力以嚴密的方法認證經典;也表示轉離宋和明時的思索。考證運動也稱漢文運動,因它回歸到漢時期的文本學術研究。除了這運動的奠基人之一顧炎武,其他重要考證學者包括徐乾學(1631-94)撰《明史》,梅文鼎 (1633-1721)撰《明史暦誌擬稿》,閻若璩(1636-1704)撰《大清一統誌》,崔述(1740-1816)著《考信錄》。戴震(1724-77),有自己觀點的哲學家和語言學家,著《孟子字義疏證》。段玉裁(1735-1815),著《說文解字注》。王鳴盛(1722-97),著《十七史商榷》。錢大昕(1728-1804),著《二十二史考異》。畢沅(1730-97),著《續資治通鑒》。章學誠(1738-1801),著《文史通義》,他認為“六經皆史”。賀長齢(1785-1848)編《皇朝經世文編》1827。阮元(1764-1849)編《皇朝經解》,《十三經注疏》1829,由學海堂印出;學海堂是源於宋代的一家私人書院。孫星衍(1753-1818)編《平津館叢書》,撰《尚書今古文注疏》。嚴可均(1762-1843)著《說文校議》,《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末年學術非凡,甚至曾國藩和張之洞的回憶錄也視為中國散文經典。《東華錄》,作者先後多人,記錄努爾哈赤至光緒清史。 端方(1861-1911)奏請購江南丁丙藏書藏於南京,為中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1909)。柯劭忞(1850-1933),《新元史》作者。嚴複(1853-1921)把重要西方著作譯成中文,如約翰-斯圖爾特-穆勒(1806-73)的《群己權界論》,孟德斯鳩(1689-1755)的《法意》, 亞當-斯密(1723-90)的《原富》,和赫胥利(1825-95)的《天演論》。康有為著《新學偽經考》(1891),《孔子改製考》(1897)等。章炳麟(1869-1936)史學家。敦煌文獻發現者中有英國 奧萊爾-斯坦因 (1862-1943)和法國 伯希和(1878-1945)。1899發現商甲骨文。
第七節 朝鮮 1392-1910 朝鮮王朝(李朝) 
1800-34 純祖(生1790)1812 洪景來(1780-1812)叛亂,洪是沒落兩班。1834-49 憲宗(生1827)。1849-64 哲宗(生1831)。
1864-1907 高宗(1852-1919)即位時12歲,父興宣大院君(1820-98)攝政。1866 回應又興起的反天主教活動,法國皮埃爾-羅茲占領和掠奪漢江口的江華,但最終沒繼續到首爾。被朝鮮軍隊挫敗幾次後被迫撤出。美國船舍門將軍號在大同江向平壤航行被當地朝鮮人焚毀,24船員全部死亡。1868 德國恩斯特-奧珀特(1832-1903)來盜王陵,想裏麵滿是黃金,登陸軍隊到達陵墓,但沒能打開,在朝鮮軍隊攻擊下被迫退出。1871 辛未洋擾 為報複舍門將軍號事件,一支美國海軍在羅伯特-舒費爾特船長(1822-95)率領,鏤斐迪公使(1828-94)在北京,試圖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軍隊在漢江口登陸,引起敵意,計劃取消。大院君固守反外外交,盡管中國和日本被武力打開己三十年。1873 大院君被迫放下權力,他的鎖國政策己被認為失敗;明仁王後,又稱閔妃(1851-95)成高宗靠山。1875 日本船在朝鮮水城被砲轟,1876 黑田清隆(1840-1900)在江華島登陸,迫宮廷談判條約,訂江華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暗示脫離中國,北京沒有抗議的聲音。釜山和另兩個口岸開放給日本貿易。日本還獲治外法權。高宗派一高級官員到日本觀察和報告明治改革對日本社會的影響。自1879 中國的李鴻章(1823-1901)成為朝鮮自強改革的一顧問。日本在朝鮮設公使館1880。朝鮮-美國友好和商業條約由李鴻章和舒費爾特談成1882。類似條約與英國,德國1883,俄國,意大利1884,法國1886,和奧匈1889,幾組學生和觀察員去日本學習1881。反對高宗開放改革政策的勢力增強,他們把希望寄於大院君,他也準備利用他們恢複權力1881。1882 壬午兵變 大院君鼓動兵變,波及日本使館;閔妃出逃,黨羽被殺被抓;中國拘大院君,置之保定。按濟物浦條約許日本留兵衛使館。袁世凱(1859-1916)駐日本。1884 甲申政變 開化黨由日本人支持欲清除中國影響,一些大臣被殺,挾持高宗,事變三日被中國軍隊平定。開化黨首領金玉均(1851-94)等流亡日本。中國和日本在戰爭邊緣。1885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1841-1909)達成天津條約 都同意撤出軍隊。英國占領巨文島,中國抗議,英國留在那至1887。1892 東學黨運動在第二任教主崔時亨(1827-98)時有大發展。1894 東學黨成全國性運動。在南朝鮮爆發武裝叛亂。全琫準(1853-95)一私塾先生,成東學教南接派領袖,主張武力反抗。東學黨軍事成功的形勢下國王向中國求援,中國派出三千人,知會日本(按天津條約),第二天全琫準同意撤回軍隊,交換政府保證憲政改革。日本派出八千人占領漢城。中國建議雙方軍隊撤出,日本堅持首先引進深度改革。對峙一個星期。1894-95 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占領景福宮,朝鮮被迫與日本聯盟,日本控製政府,清除閔妃黨羽改革政府(甲午更張,開化黨金弘集內閣),日本在潮水有利時迅速突然打敗中國。東學黨農民起義又起,被政府和日本軍隊鎮壓,領導者被處死。馬關條約結束戰爭。1895 10月乙未事變 閔妃被殺,日本公使三浦梧樓(1847-1926)主導。1896 俄館播遷 高宗往俄國公使館請求避難,在使館命令逮捕金弘集等。俄國顧問形成,俄國-朝鮮銀行成立,特許俄國人伐木和開礦權。羅巴洛夫-山縣協定 俄國和日本合作改革朝鮮軍隊和財政。徐載弼(1864-1951)從美國歸來建獨立協會,李承晚(1875-1965)也是早期會員。他們用朝鮮語和英語出版報紙《獨立新聞》。1897 光武改革 高宗離俄國公使館回到新王宮,稱帝,改元光武。1898 俄國和日本羅森-西協議 雙方同意不幹涉朝鮮內部事務。1900 中國義和團運動爆發,俄國和日本都派出軍隊參加平亂。俄國在滿洲駐留大量軍隊。俄國圖在馬山割一塊地為海軍基地但遭日本反對,盡管有以前協議,但兩國間逐漸走向危機。1902 為把俄國從朝鮮排除,日木與英國結盟,日本承認英國在中國的權利,英國承認日本在朝鮮半島的“特殊利益”,朝鮮獨立再次肯定。日本現在要俄國從滿洲撤出軍隊,與俄國談判,俄國要開發鴨綠江的森林。談判沒有結果。1903 俄國軍隊越過鴨綠江占領朝鮮一城鎮。1904 日本攻擊旅順,開始俄日戰爭,日本占領漢城,朝鮮被迫取消所有對俄國的出讓,接受日本在外交和財政上的顧問,親日派占據重要職位。1905 撲茨茅斯條約結束戰爭,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1858-1919)調停。一進會組織成立,為親日團體。乙巳保護條約 伊藤博文迫朝鮮首相韓圭卨(1856-1930)訂保護條約。1906 高宗在《朝鮮新聞》發文公開反對保護條約,他又派秘密代表去第二屆海牙和平會議1907,之後,日本迫使退位。
1907-10 純宗(1874-1926)1907 朝鮮軍隊解散,許多加入義兵,加強他們的戰鬥力和組織,立即引發叛亂和獨立戰爭,被鎮壓。1907至1910在日本軍隊和朝鮮遊擊隊之間發生近3000次戰鬥,近20000人朝鮮人犧牲。1909 安重根(1879-1910)一參加義兵和反日活動的愛國者,在哈爾濱火車站剌殺伊藤博文。安被定罪和處死1910。1910 寺內正毅將軍(1852-1919)任命為駐朝鮮統監。朝鮮正式被日本呑並。
文化
1857 崔漢綺(1803-79)實學家 以中國這時著作為基礎編科學著作。樸珪壽(1807-77)實學家,著《燕岩集》等。吳慶錫 (1831-79)開化黨人。1860 東學 開始吸引追隨者 領袖崔濟愚(1824-64)一宗教運動,結合儒,佛,道,偶而還有天主教,反對所有西方信條,崔濟愚1853被捕,1864處死,著有《東經大典》,《龍潭遺詞》。丁若鏞(1762-1836)實學派詩人。盤索裏“一個人的歌劇”這時產生。除了本國語的小說,兩班和平民還有增長的中文文學作品,繪畫表達上有新的向自然主義的發展,19世紀後期最著名的畫家張承業(1843-97)。1865 一組學者修訂朝鮮法典。李朝最後一些年,許多私人學校成立提供現代西方教育,其中許多在朝鮮傳播新教。朝鮮第一所青年女子學校梨花女子學校通過美國傳教士的工作1886成立;後來其他女子學校由朝鮮人建起。俞吉濬(1856-1914)《大韓文典》第一部韓語語法書。周時經(1876-1914)著《國語文典音學》,《國語文法》1910。崔南善(1890-1957)創辦新文館,發行現代雜誌《少年》。
第八節 日本 1600-1867 德川幕府 1867-1912 明治 1912-26 大正
1787-1837 家齊(1773-1841)家治養子。 1787 江戶騷亂 1787-93 鬆平定信(1759-1829)為老中,施行寬政改革。1793 俄國凱瑟琳大帝派亞當-拉克斯曼(1766-1806)到達函館。但沒有建成友好關係。1795 威廉-布魯頓(1768-1821)英國探險家,訪問北海道,繪製部分日本沿海地圖。1797-1809 美國船幾乎每年為荷蘭人與日本貿易。1804 俄國大使尼古拉-列紮諾夫船長(1764-1807)代表俄美公司到達長崎,但經六個月沒有獲簽條約。1806-07 他的從屬入侵薩哈林(庫頁島)。1837 大鹽平八郎(1793-1837)之亂 大鹽平八郎是陽明學者,曾為警察,向官府請願救濟災民,被漠視,計劃和發動起義。被平定。馬禮遜號事件 美國商船載商人和傳教士,從澳門至琉球那霸訪問,在江戶和鹿兒島遭砲擊,沒能打開關係。
1837-53 家慶 (生1793) 1841-43 天保改革 水野忠邦(1794-1851)大名和首席老中 計劃和改革 頒人返令(逃離農村的人返回),實行上知令(沒收土地),改革最終失敗。1844 荷蘭國王威廉二世寫信給幕府警告鎖國政策無用。1846 美國詹姆斯-比德爾準將(1783-1848)訪問東京灣,貿易被拒。1849 美國詹姆斯-格林準將(1800-71)通過談判成功救出在長崎的船難者。1851 約翰-亨利-奧利克準將(1787-1873)受命打開與日本關係,但被馬修-佩裏(1794-1858)準將接替1852。1853 黑船來航  佩裏率四艘船泊東京灣浦賀,停了十天,遞交總統的信。日本約一年後回複。
1853-58 家定(生1824) 1854 佩裏如約來東京灣 訂神川奈條約,提供兩港口與美國通商。之後接著與英國,俄國,和荷蘭訂條約。1854-55 荷蘭人幫助日本規化將來的海軍。1856 美國公使湯森-哈裏斯(1804-78)到達下田。井伊直弼(1815-60)任大老,與美國簽訂修好通商條約。之後與荷蘭,俄國,英國,和法國,都是按哈裏斯模式的條約。
1858-66 家茂 (生1846)家定養子 1858-60 安政大獄 孝明天皇給水戶藩發《戊午密敇》要除去井伊直弼,直弼捕捉所有反對他的人,最終直弼在櫻田門外被水戶藩浪人暗殺。1859 外國商人居橫濱。橫濱,函館,長崎開放為通商口岸。荷蘭棄出島在江戶設公使館。接著一係對外國人的攻擊,外國人對江戶施壓。銀金比例5比1導至金外流。吉田鬆陰(1830-59)長州藩武士,帝國精神領袖。因反幕府被處死,他早年研究佐久間象山,他曾試圖隨佩裏的船去美國未成。日本第一任大使到美國。1860 德川齊昭(1800-60)第十五代將軍慶喜父,尊王攘夷派領袖,直弼命令永久蟄居。1861 俄國占領對馬島。反外暴力擴大,湯森-哈裏斯的荷蘭翻譯被暗殺。1862 Senzaimaro號從長崎到達上海調查商業情況。這是兩個世紀日本第一次和三個世紀日本官方第一次來中國。船上有些人對日後日本國內政治起重要作用,包括長州藩的高杉晉作(1839-67)和薩摩藩的五代友厚(1836-85)。15名日本學生去英國,包括井上馨(1836-1915)和伊藤博文(1841-1909)。1863 家茂應召去京都,這標誌帝國政治中心己轉移至京都。幕府將軍和天皇同在這年去世。
1866-67 慶喜(1837-1913) 1867 薩摩藩的青年領袖如西鄉隆盛(1828-77)大久保利通(1830-78)圖謀動搖幕府權威。新繼位的天皇發出許可倒幕的密詔。11月 慶喜上“大政奉還”奏文。
德川幕府後期文化
二宮尊德(1787-1856)農民哲學家,農政改革者;海鳳清郎(1755-1817)政治經濟學家,改革者,和巡迴教師;曲亭馬琴(1767-1848)江戶職業作家,著《南總裏見八犬傳》,《椿說弓張月》等;葛飾北齋(1760-1849),歌川廣重(1797-1858),喜多川歌麿(1753-1806)三位最好的浮世繪畫家。本居宣長(1730-1801)日本國學學者,有多種著作,其中《古事記伝》1798,一部44卷的《古事記》712的注釋考證,是神道複興運動的標誌。賀茂真淵(1697-1769)國學學者,工作主要在《萬葉集》759的研究。平田篤胤(1776-1843)國學學者,研究日本宗教和思想,複古神道。所有這些都攻擊中國儒學為日本的異端。1814 黑住宗忠(1780-1850)創黑住教,第一個現代神道教派,信仰愛國主義偶而信仰治療。這和另十二個類似教派在之後一個世紀有1700萬信眾。1825 會澤正誌齋(1781-1863)水戶藩學者 撰《新論》建議增強國防準備來自西方的侵略。前一年英國捕鯨船曾在水戶登陸。1838 中山美伎(1798-1887)創天理教,為廣受歡迎的現代教派;被指為異端。1839-40 這時期一些研究西方的學者 渡邊華山(1793-1841)漢學家,蘭學家,畫家。高野長英(1804-50)蘭學學者,著《醫原樞要》1832。佐久間象山(1811-64)先學儒學,轉向蘭學。1866 福澤諭吉(1835-1901)出版《西方情況》立即廣受喜愛,賣25萬冊。
1867-1912 明治睦仁(生1852)1868 戊辰戰爭 1月 明治頒“王政複古大號令”;京都鳥羽伏見之戰 薩摩藩和長州藩為主力的倒幕軍打敗大阪來京都的會津藩和桑名藩為主力的幕府軍。慶喜棄大阪逃往江戶。 3月 西鄉隆盛為總參謀率薩摩,長州等藩軍東征,陸軍總栽勝海舟(1823-1899)與西鄉隆盛議和成功,使江戶無血開城。天皇接收法國,荷蘭,和英國的代表。4月 天皇發表“五條禦誓文”承諾廣興會議,公論決萬機。 7月 江戶上野戰爭 駐守上野的彰義隊據守寬永寺,被攻破,數千棟房屋焚毀。 8月 正式改元明治,語出《易經》“響明而治”;此後一個天皇一個年號,如更早500年中國明朝開始的那樣。會津戰役 政府軍突襲會津藩的若鬆城,戰死3000人,鬆平容保開城投降。11月首都遷江戶,更名為東京。 12月箱館戰役 幕府海軍將領榎本武揚逃往北海道成立蝦夷共和國,與政府軍交戰,明年5月開城投降。1868 兵庫和大阪開放給外國人貿易。1869 木戶孝允(1833-77)和大久保利通說服薩摩,長州,土佐,肥前的大名把土地提供給天皇作為公開取消封建主義的歩驟。其他大名跟隨。幕府海軍向新政府投降,結束所有抵抗。大名以十分之一以前稅收任命為他們以前領地的總督。靖國神社成立紀念恢複中戰死的人。1870 第一次平民可以有姓;以前社會和職業的限製解除。第一座繅絲廠建立,接著其他的,至1880日本百分之30絲出口是機器生產。繅絲廠許多工人是婦女,來自農村,工薪比男子少。1871 帝國法令,采邑取消。第一個政府郵政建立服務東京至大阪。教育部成立推進大學教育。第一份日報開始出版。與中國訂天津條約。岩倉使節團 包括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和木戶孝允由貴族岩倉具視(1825-83)率領去西方更新條約和考察憲政準備改革,但沒獲得條約更新,1873返回日本。1872 山縣有朋(1838-1922)規化軍事,新軍隊以法國為模式,後來是以德國。第一條鐵路開通,東京到橫濱18哩。國家銀行以美國為摸式改進。1873 采用陽曆代替陰曆。雇英國軍官重組日本海軍。呼籲宗教寬容,去除對基督教的限製。土佐的板桓退助(1837-1919),賀佐的副島種臣(1828-1905),賀佐的江藤新平(1834-74),和薩藩的西鄉隆盛都離開政府呼籲憲政。經爭論,對朝鮮采用和平方針而不是好戰的。板桓退助和西鄉隆盛支持戰爭。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和岩倉具視反對戰爭。板桓和西鄉辭去政府職位。貨帀,銀行,和稅務製度建起,主要是大隈重信(1838-1922)和伊藤博文的工作。雖然農業繼續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現以錢收稅。明六社由森有禮(1847-89)創辦,致力於西方知識研究,在文明和啟蒙運動中起重要作用。現日本以西方為知識和改革模式。福澤諭吉在這運動中突出,後來建慶應義塾大學;討論基木的社會改革,包括給婦女教育和財產權。1874  派兵經廈門去台灣,為1871琉球船民在台灣被殺事求補償;日本己稱為琉球宗主,中國避免回應;中國同意付償金退兵。1875 地方長官會議,元老院會議,追求代表會議憲政繼續,板桓退助等領導。日本以薩哈林島與俄國交換庫頁島。1876 日本以海軍迫朝鮮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侍(武士)階級作為一分開群體結束。1877 薩摩叛亂爆發,42000支持者,部分是因對新政府對待武士階級的憤怒,西鄉隆盛領導,但很快被鎮壓,西鄉隆盛自殺。東京大學成立,日本第一所國立大學,又稱帝國大學。1878 大久保被西鄉的追隨者暗殺。1879 地方議會,由20歲以上納稅5元或以上的男子選舉。琉球群島作為地方並入日本。1880 修訂刑法,大部分以法國的為模式。1881 帝國法令承諾1889製憲,國會1890召開。反薩摩和長州控製的官僚的政治組織受支持:板桓退助的自由黨和大隈重信的進步黨。1882 伊藤博文被委起草憲法,去西方,他對德國政治製度尤其有印象,他1883返回。日本銀行成立,為帝國中央銀行。1883 出皈法修訂,幾項自由規則加入。1884 新組織貴族院創建有500成員為議會上院基礎,組成是前封建領主和宮廷貴族。秩父叛亂,貧民要求減輕債務攻擊地方富豪和政府官員。自由黨解散。朝鮮親日開化黨政變,日本軍隊被中國人逼迫從朝鮮撤出。1885 伊藤博文和李鴻章談判天津條約,中國失去稱朝鮮宗主。防止俄國為朝鮮保護國的圖謀。英國占領朝鮮巨文島,但撤出1887。國家議會解散,內閣製度按德國方式建立,一位首相(伊藤博文)和九名對他負責的大臣。
1885-88 首相伊藤博文 1888 樞密院建立,是天皇在憲法問題上的諮詢機構。
1888-89 首相黑田清隆(1840-1900)1889 新憲法頒布。天皇權力包括宣戰,停戰,發布法律。兩級議會,貴族和顯貴代表的上院,363成員;和通過有限選民選出的下院,463成員。
1889-91 首相山縣有朋公爵(1838-1922)1890 天皇頒新民法,商業法,和刑法,以西方模式為基礎。教育詔書 教育目標轉向保守,新儒學結合對君主和國家忠誠。第一次普選,25歲或以上納稅15元或以上,420萬人口有46萬選民。反對黨在下院獲多數席位;山縣有朋解散它。1891 山縣有朋辭職。
1891-92 首相鬆方正義公爵(1835-1924)1892 內閣被議會擊敗後辭職,伊藤博文為首相。政府曾試圖用警察阻撓反對黨,但失敗。
1892-96 首相伊藤博文 第二次 1894 南朝鮮東學黨叛亂,中國然後日本派出軍隊。1894-95 中日戰爭,為控製朝鮮的戰爭,日本很快取勝。1895 馬關條約由外務大臣陸奧中光(1844-97)與中國特使李鴻章簽署。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獨立,割讓澎湖,台灣,和遼東半島給日本,和賠款2億兩。在法,德,俄三方幹涉下日本別無選擇放棄遼東半島,另獲3千萬兩賠款。朝鮮明成王後被殺,日本控製朝鮮。1896 羅巴諾夫-山縣有朋協議在彼得堡簽署,承認俄國在朝鮮的地位。
1896-98 首相鬆方正義 第二次。
1898 1-6月 首相伊藤博文 第三次。 
1898 6-12月 首相大隈重信(1838-1922)1898 羅森-西協議 俄國同意日本在朝鮮經濟滲透。
1898-1900 首相山縣有朋 第二次 1900 下院選舉納稅要求從15元隆至10元,合格選民翻倍。中國義和團運動,日本參加平亂。伊藤博文宣告成立立憲政友會,後稱政友會。
1900-01 首相伊藤博文 第四次。
1901-06 首相桂太郎(1848-1913)1901 重組軍隊和海軍計劃被采納。1902 倫敦談判形成英日聯盟。1904 俄國繼續向北朝鮮滲透,沒有從滿洲撤出,俄日談判破裂。1904-05 俄日戰爭。日木軍隊占領大連。乃木希典將軍(1849-1412)圍旅順,其他日本軍隊北移,日本軍隊在遼陽打敗俄國軍隊,俄軍撤至奉天。旅順向日本投降。俄軍在奉天被日軍打敗。對馬海峽戰役,俄國艦隊32艘船從歐洲到達,被東鄉平八郎(1838-1934)率領的海軍殲滅。撲茨茅斯條約在美國總統羅斯福調停下簽訂。1906 因公眾對撲茨茅斯條約不滿桂太郎辭職。
1906-08 首相西園寺公望(1849-1940)1906 下院通過鐵路國有化法案。南滿鐵路公司成立。後藤新平(1857-1929)前台灣民政長官,立即成立研究部門,基地在大連。1907 法日協定,保證中國”門戶開放“和領土完整。日本以條約為朝鮮保護國。俄日條約,類似法日協定,就中國東和南滿洲鐵路和在滿洲勢力範圍達成協議。1908 美國在東京的部長接受計劃限製日本移民美國的勞工。
1908-11 首相桂太郎 第二次 1908日美國交換公文(魯特-高平協定)關於雙方就太平洋和中國“開放門戶”和領土完整的共同方針。1909 朝鮮統監伊藤博文承認朝鮮政府改革失敗辭職。伊藤在哈爾濱車站被朝鮮愛國者暗殺。1910 俄日協議 關於在滿洲的勢力範圍。按條約朝鮮被日本呑並。1911 與美國新條約,繼續限製日本勞工移民。英日聯盟續十年,沒有提及朝鮮。
1911-12 西園寺公望 第二次 1911 著名社會領袖幸德秋水(1871-1911)和11其他人因陰謀剌殺天皇罪被判處絞刑。1912 海軍擴充計劃提交議會,包括建八艘無畏艦和八艘巡洋艦。俄日秘密條約,進一歩劃分到東北亞勢力範圍。明治天皇去世。
明治時期文化
坪內逍遙(1859-1935)出版《小說神髓》1885,提倡西方小說的現實主義,他還把莎士比亞全部作品譯成日文。二葉亭四迷(1864-1909)寫日本第一部現代小說《浮雲》1887-89,混合的文學語-鄉士語風格。小林清親(1847-1915)浮世繪畫家,使用西方繪畫題材。岡倉天心(1863-1913)在德國學醫, 美術家,美術評論家,保持傳統東亞藝術。森鷗外(1862-1922)在英國學文學,小說家,評論家,翻譯家,軍醫,著《舞姬》等。夏目潄石(1867-1916)小說家,著《我是貓》1905,《少爺》1906等。
1912-26 大正嘉仁(生1879)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經濟發展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
1912-13 首相桂太郎 第三次。 1913-14 首相山本權兵衛(1852-1933)1913 向美國正式抗議在加利福尼亞反外國人土地注冊法案,然而這法案通過成為法律。1914 山本權兵衛在海軍預算案上被擊敗辭職。1914-16 首相大隈重信 第二次  1914 日本向德國發最後通諜要求德國從東亞撤出艦隊和一周內交出膠州。沒有收到回應。日本向德國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九節 越南  1802-1945 阮朝
1802-19 嘉隆阮福映世祖 (生1762)出身阮主家。在法國幫助下奪取西貢,最後1801又占領順化。建阮朝。他獲皮埃爾-皮尼-德-貝艾納,即伯多祿(1741-99)法國傳教士,Adran 主教幫助。地方統治者一在河內,黎文悅(1763-1832)在西貢。國家人口8百萬。1807始每年土地登記為嘉隆改革的一部分,但仍有許多貧窮農民無地可耕。嘉隆頒一法典1812,仿中國清朝法律。嘉隆和繼承者尋求西方技術用於軍事和經濟現代化。嘉隆時期發生100多次叛亂,自然災害和政府無能引起。天主教傳教在17世紀開始,獲相當成功。法國被英國從印度排斥後,更集中注意在越南。嘉隆隻對西方技術有興趣,不給法國或英國機會駕馭國家。
1820-40 明命阮福咬聖祖 (生1791)政府權力更集中,仿佛作為交換,地方自治也更強,出現新的中層知識階級。國家沒有能力解決貧窮大眾問題,明命時期發生200多次叛亂。明命繼續使用中國科舉選拔官員。他的宮廷是中國儒學的摸式,反對基督教,懷疑基督教支持叛亂的地方領主。有30萬越南人信天主教。1833一次叛亂,有基督教徒參加。他也公開輕蔑佛教。他拒絕會見英國特使1822。1840 明命派使節去倫敦和巴黎調停他們支持基督教問題。
1841-47 紹治阮福暶憲祖(生1807)卡爾-居茨拉夫,即郭實獵(1803-51)普魯士傳教士的傳教完全失敗。幾次美國和法國海軍軍事介入傳教。1847法國人砲轟峴港。
1848-83 嗣德阮福時翼宗(生1829)1858 裏戈-德-熱努伊,即黎峨(1807-73)率領的法國西班牙遠征軍試圖結束阮朝的強硬,炮擊峴港,沒有登陸去首都順化,轉向南占領西貢1859。1862 西貢條約 三個南方省“交趾支那”給法國控製,賠款2千萬法朗。嗣德沒有選擇,他還要對北方叛軍作戰。張定(1820-64)組織農民在湄公河三角洲抵抗法國人。1863-68 皮埃爾-德-拉格蘭迪埃,即杜白蕾(1807-76)為交趾支那總督,他組織政府係統,實際政府操作是越南官員。1863 柬埔寨國王諾羅敦接受法國為保護國。1867 法國占領交趾支那的三個西部省。1868 法國人沿湄公河探險,遠至中國雲南,希望找到一條進入中國西南的有用的路線,但實際表明這條河不利於向上遊航行,法國人把注意轉向東京的紅河。法國人開始湄公河三角洲大的公共工程,開挖灌溉運河,大規模稻種植出現,1860和1900間稻米出口增長十倍。1872-73 法國商人在中國活動。讓-迪皮伊,即塗普義(1828-1912)探險紅河地區。安南居民反對法國人在東京的活動。1873 士兵和探險家馬利-約瑟夫-弗朗索瓦-加爾尼埃,即安鄴(1839-73)被總督派去進攻河內,他的軍隊占領河內和其他紅河三角洲戰略要地。他陣亡後,法國開始準備第二次西貢條約。1874 第二次西貢條約 承認法國據有交趾支那,再次承諾基督教傳教自由,作為回報法國承諾保護和提供炮艇和軍官幫助對付海盜。法國歸還河內,但嗣德規避條約條款向中國尋求可能的幫助。法國和中國都稱為越南宗主。1882 法國占據河內成立安南保護領。1883 亨利-李威利(1827-83)在河內被黑旗軍擊斃。順化條約 承認法國為保護國,擴大到東京和安南。法國仍要對付海盜和中國支持的在東京的黑旗軍,結果是中法戰爭1884。法軍在諒山敗蹟,導至總理費裏下台。
1883 育德阮福膺禛恭宗(1852-84)嗣德帝侄和養長子,因親法在位三天被廢,在獄中不供飲食餓死。1883 協和阮福昇廢帝,文郎郡王 (生1847)嗣德帝弟,在位4個月欲接受法國保護對抗輔政大臣事泄被廢,被逼飲毒酒而死。1884 建福阮福昊簡宗 (生1869)嗣德帝侄和第三養子, 第二次順化條約 法國控製完全確立。越南分為南圻,中圻,北圻三個區域,阮朝僅管轄中圻。建福染病而亡,據宮中傳聞輔政大臣阮文祥與學妃通奸被發現,學妃恐懼下毒。1885 鹹宜阮福明(1871-1944)嗣德帝侄和第二養子(之後的同慶帝)之弟 。1885 7月鹹宜帝與太後隨輔政大臣尊室說逃離順化,留守順化的阮文祥向法國投降,鹹宜帝被尊室說刧持到廣平宣化,建新所城,發布《勤王詔》。9月 法國另立鹹宜兄為同慶帝。1885-95 法國安撫東京和印度支那,有無數內部叛亂。 安世起義,黃花探(1858-1913)領導。1885-89 同慶阮福昪(生1864) 1887 交趾支那,柬埔寨,安南,和東京聯合為法屬印度支那聯邦。1887 在叢林中堅持抗法的鹹宜帝被俘,1889 流放到阿爾及利亞,那裏總督告知其生母逝世的消息,1899 鹹宜去巴黎,參觀高更畫展,受影響開始作畫,1904 鹹宜娶一當地女子為妻。育有一子二女,1944 在阿爾及爾去世。1889-1907 成泰阮福昭(1879-1954)育德帝子。 1893 法國為老撾保護國。1897-1902 保羅-杜美(1857-1932)為法屬印度支那總督。1907 成泰帝禪位於子維新帝。1907-16 維新阮福晃(1900-45)。1916-25 啟定阮福晙(生1885)弘宗同慶帝子。1926-45 保大阮福晪(1913-97)。
文化
1882《大南一統誌》官修地理誌,17卷完成。部分原稿在對法戰爭中失去1885,但後來又發現1909。
第十節 太平洋列島 
1794 卡美哈梅哈(1758-1819)和其他酋長把夏威夷島置於英國保護領。1797 倫敦傳教會乘達夫號到達塔希提,在那建主站,然後派傳教士去湯加和馬克薩斯群島。約翰-威廉斯(1796-1839)英國傳教士在南太平洋活動。1817達到塔希提。1804 斐濟發現檀木1807開始繁忙至1810。夏威夷類似短時繁忙1811開始。 1829伊羅曼加(新赫布裏底)發現檀木後持久和更有意義的貿易在美拉尼西亞開始。
1810 卡美哈梅哈一世統一夏威夷。塔希提的波馬雷(1742-1803)1788,斐濟的塞魯-薩科鮑(1815-83)1871 類似努力統一沒有成功。1814 傳教會在新西蘭建站,然後在太平洋島嶼。
1820 美國海外傳道委員會派第一個傳道會去夏威夷。衛斯理傳道會派代表去新西蘭和湯加。1828 荷蘭呑並新幾內亞。
1840 英國以懷唐伊條約稱有新西蘭主權。1842 法國小蘇爾(1793-1864)呑並馬克薩斯和稱塔希提和社會群島為法國保護領。1844 他們取土亞莫土群島中的甘比爾群島,稱為保護領。正式呑並在1881。
1850 戈弗雷父子漢堡公司在土亞莫土群島建貿易站,1857在薩摩亞建一更重要的貿易站。從那裏他們擴展貿易到湯加,紐埃,富圖納,托克勞,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馬歇爾群島,和卡羅琳。這公司為德國在太平洋商業和政治影響的先鋒。1853 法國呑並新喀裏多尼亞,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積極支持,他們1843就在那裏。自1863至1897法國把3萬多囚犯送到群島。
1863 第一次係統為太平洋島嶼昆士蘭和斐濟招募勞工,此後更多主要太平洋島嶼。帶來難以預料的廣泛的社會和政治問題。至1918 28萬太平洋島人和另外18.6萬亞洲人形成認同製度。
1872 許多薩摩亞酋長請願美國呑並。1874 塞魯-薩科鮑國王和其他酋長把斐濟轉讓給英國,承諾保護斐濟利益,同時商業和基督教自由。1875 湯加國王喬治-圖普一世(1797-1893)頒布憲法,保證所有湯加公民自由。1877 西太平洋議會令生效,建斐濟為基礎的西太平洋高級委員會管理那裏的事務。1878 薩摩亞酋長與美國簽訂友好和商業條約,帕果帕果港確定為加煤和海軍站點。1879 第一批6萬印度勞工到達斐濟,合約五年。1920 認同製度取消,大多勞工和他們的後代決定留在斐濟。
1880 美國,英國,和德國承認薩摩亞馬列托亞-塔拉武為國王,有三國谘詢代表。1884 德國呑並新幾內亞東北大陸和俾斯麥群島,包括新不列顛列島,新愛爾蘭島,新漢諾威,和馬努斯,和所羅門群島的環礁。這些領土稱新幾內亞公司保護領;這公司是柏林一家私人商業公司,代表政府管理領土。1899 這領土成為成熟的殖民地。英國稱巴布亞“英屬新幾內亞”為保護領,1885總督彼得-斯奇利爵士(1835-85)到達莫爾斯比港。這領土1888至1906為英國殖民地。1885 德國呑並馬紹爾群島開始建立密克羅對比西亞殖民地帝國。1887 新赫布裏底群島英法都不願割讓自己領土,要求他們的太平洋海軍司令合作維持秩序,1906 成立英法新赫布裏底自治領。1888 英國建庫克群島保護領。1889 英國,德國,和美國安排聯合監管薩摩亞的事務。英國稱托克勞為保護領。
1892 英國稱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為保護領,1915呑並。英國稱所羅門群島為保護領,不讓他國染指,確保這裏勞工供應昆士蘭等地。1896 建成穩固政府。1893 一政變推翻夏威夷君主,成立桑多德-多爾(1844-1926)臨時政府,夏威夷共和國宣告成立1894,利留卡拉尼女王(1838-1917)失去王位。1898 夏威夷正式交美國接管。美國經對西班牙戰爭獲菲律賓和關島。1899 德國向西班牙買馬裏亞納群島和帛琉群島。
1900 湯加宣稱為英國保護領。紐埃為英國所有。夏威夷成為美國領土。大規模亞洲移民勞工,尤其日本勞工開始進入夏威夷。1910 總人口19.2萬,隻有2.6萬是夏威夷人,1.25萬是半夏威夷人。另一方麵,有8萬日本人和2.15萬中國人。1901 庫克群島轉交給新西蘭管理。大洋島加入到吉爾伯特-埃裏斯群島保護領。1906 英屬新幾內亞(巴布亞)轉交給澳大利亞,休伯特-默裏(1861-1940)為總督。
第十一節 菲律賓 1565-1898 西班牙殖民地,1898-1935 美國統治
1820 墨西哥獨立導至貿易衰退,皇家菲律賓公司破產。拉丁美洲獨立戰爭後大量西班牙人和麥士蒂索人遷至菲律賓。1823 墨西哥麥土蒂索人安德烈-諾瓦萊斯(1800-23)領導叛亂,自稱皇帝,失敗被處死。1834 馬尼拉對國際商人開放。1839 對中國人定居和工作限製取消導至中國人口增加。1841 阿普利納裏奧-德-拉克魯斯(1815-41)創建一教團被拒絕承認領導叛亂。1844 西班牙政府把總督私人貿易視為非法。這給中國人新的商業機會,成為殖民地經濟重要組成。1847 雇傭軍奧揚古倫為西班牙呑並棉蘭老要達沃灣。1851 西班牙進攻蘇祿,毀首都和樂。1859 馬尼拉雅典耀學校建立,對所有族群開放。1861 布阿延和馬京達瑙的爭鬥使西班牙獲更多棉蘭老的領土,包括哥打巴托。1863 西班牙海外部從印度議會接管菲律賓。1864 麥士蒂索牧師何塞-布爾戈斯發宣言號召在教職上種族平等。1872 甲米地兵工廠駐軍暴動。宗教民族主義者包括阿塞-布爾戈斯被處死對菲律賓民族主義運動有大影響。1876-78 西班牙進攻蘇祿。1878蘇祿在北婆羅洲的領土讓給英國。蘇祿簽條約承諾服從西班牙統治。1881 煙草壟斷取消。接著稅製改革1884。1886-87 西班牙軍隊征服部分棉蘭老,許多島保持獨立直到革命。1887 民族主義知識分子何塞-黎刹(華裔1861-96)華裔作家,著有影響的諷刺小說《不許犯我》。1889 菲律賓民族主義報紙《團結》出版。1892 黎刹回菲律賓建菲律賓聯盟,政府為過激組織,把黎刹流放到棉蘭老。工人階級活動家安德烈-博尼法西奧(1863-97)組織革命秘密社團卡蒂普南。1896 卡蒂普南起事。經濟問題加深不滿。黎刹被處死。甲米地埃米利奧-阿奎納多(華裔1869-1964)起事,第一次擊潰西班牙軍隊,發布《自由,平等,博愛》文告,卡普蒂南總部遷甲米地。1897 革命運動權力鬥爭阿奎納多成領袖,解散卡蒂普南,成立革命政府,阿奎納多為總統。博尼法西奧不服從被逮捕,以反政府罪處死。邊那巴多(破石洞)協議 西班牙因古巴革命急於結束戰爭,許諾改革,三年內實行自治;阿奎納多同意停止鬥爭接受付款流亡國外。
1898 美國因西班牙-美國戰爭介入菲律賓,在馬尼拉灣摧毀西班牙海軍,阿奎納多隨美軍回菲律賓和建政府,與阿波裏納裏奧-馬比尼(1864-1903)合作,宣布獨立。馬尼拉落入美軍。西班牙和美國巴黎條約把菲律賓以2千萬美元讓給美國。1899 馬洛洛斯憲法 類似美國的模式,政府權力分開,政教分開。美國和菲律賓人間的鬥爭爆發。美國政府內呑並菲律賓和反對呑並激烈爭論,呑並的微弱多數。美國人和菲律賓革命者的戰爭,雙方都有暴行。美國派出第一次菲律賓委員會,承諾美國控製下的自治政府。蘇祿與美國協議保證宗教自由換取結束奴隸貿易和對美國服從。1900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1857-1930)率第二次菲律賓委員會開始建政府。菲律賓聯邦黨形成,有美國支持。1901 阿奎納多被美國人逮捕。他後來聲明支持美國。民事政府正式成立,遊擊抵抗持續到1902。1902 菲律賓獨立教會成立 格雷戈裏-阿格裏帕牧師(1860-1940)領導。美國參議院通過菲律賓法案 上院為菲律賓委員會,下院是選出的議員。塔夫脫與教會談判購買41萬畝教會所屬土地。1906 傾向獨立的黨派民族主義聯盟形成。最高法院裁定天主教會被阿格裏帕教會取去的財產必須歸還。這使許多人進入天主教會,天主教會又控製許多地方的信仰。1907 第一次議會選舉 民族主文聯盟在80席位中獲59席,曼努埃爾-奎鬆(1879-1944)和塞爾吉爾-奧斯米納(1878-1961)為政治領袖。1909 佩恩-奧爾德裏奇關稅法案使美國貨物不受限製進入菲律賓市場,和使一些菲律賓貨物免關稅出口美國。1913 弗蘭西斯-哈裏森(1873-1957)為總督 哈裏森致力菲律賓獨立,在政府官員中增加菲律賓人。安德伍德-西蒙法案 取消菲律賓貨物進入美國的限製。
第十二節 澳大利亞 
荷蘭人發現和探險澳大利亞西和部分北和南海岸1613-42。詹姆斯-庫克船長在他第一次航行期間發現和探險東海岸1768-71,稱新南威爾士。1786 英國政府決定使用庫克命名的新南威爾士,植物學灣運送囚犯,因己不能再把他們送到美國。
一 1788-1850 殖民
1788-92 新南威爾士總督亞瑟-菲利普 1788亞瑟-菲利普船長到達傑克遜港(悉尼),帶第一批囚犯,11條船,717囚犯,520為男性。下個月15名囚犯和護衛者送到另一定居點諾福克島,至1814。菲利普為總督至1792,在殖民地關鍵和條件困難期間:食物稀缺;不確定的供應;許多囚犯的懶散,頹廢,好爭吵;各種惡習流行。殖民地由新南威爾士海軍軍團保衛。1792-95 弗朗西斯-格羅斯(1758-1814)和威廉-帕特森(1755-1810)為副總督,原是新南威爾士軍團成員。允許把貨物帶來定居點,朗姆酒(甜酒)準許帶入。1793 第一批自由定居者共11人到達。1795-1800 總督約翰-亨特(1737-1821),一溫和的管理者,不久與軍團不和,被召回。1797 第一批綿羊進入,最終形成澳大利亞的羊毛業。1800-06 總督菲利普-金(1758-1808)他主要野心是要破除軍官的勢力,他禁止他們的貿易,禁止酒精進入,沒有一項證實成功,這樣和他前任一樣處於與軍團衝突中,麥卡錫(1767-1834)是他們的領袖。1803-04 塔斯馬尼亞的移民 總督擔心這島被法國人占據,居民點設在今荷巴特,和朗塞斯頓附近。1810-14 送諾福克島的囚犯轉送塔斯馬尼亞。1804 愛爾蘭囚犯叛亂 愛爾蘭1789革命後大量囚犯送來,叛亂被鎮壓。1806-09 總督威廉-布萊(1754-1817)1808 朗姆酒叛亂 軍官們為麥卡錫被逮捕激怒,勸說軍團長喬治-約翰斯頓(1764-1823)少校以不勝任為由逮捕布萊關押至新總督到達1809,雖然政府譴責這行為,還是召回布萊。1810-21 總督克拉倫-麥誇理(1762-1824)他的任命標誌海軍軍團長統治結束。他迫使南威爾士軍團成員應募到其他軍隊或者回家,他們有一半人這樣做了。新總督致力規劃悉尼和建道路,建孤兒院,對殖民地流行的惡習不撓鬥爭。民事法庭成立1814,銀行開業1817。1816母國取消自由移民澳大利亞的所有限製,這樣為改變殖民地性質鋪平道路。但至1810己有3000自由移民,占有大塊土地。這些自由民強烈反對麥誇理確保獲赦或刑滿囚犯社會平等的努力和阻止自由移民。1813 格雷戈裏-布拉斯蘭(1778-1853)和兩個同伴威廉-勞森(1774-1850),威廉-溫特沃斯(1790-1872)第一次成功沿海岸穿越山脈,這樣為開進內陸平原打開道路。1815 巴瑟斯特,第一個內陸城鎮建立和建悉尼來的道路。1817-18 約翰-奧克斯利(1784-1828)開始沿拉克蘭河和麥誇理河探險內陸。他發現這國家或多或少發洪水,但也發現大草地地區適於移民。總督把土地免費特許給移民和刑滿者,之外大量擅自占地者開始占據牧地。原住民很快滅絕。叢林大盜,即偏遠地區叢林荒野非法逃逸囚犯和土匪快速發展。1819-21 約翰-比格調查 一倫敦大律師被派出調查殖民地政府和情況,比格收集了許多材料,建議自由土地特許給定居者和加緊使用囚犯勞動開發國家。1821-25 總督托馬斯-布裏斯班(1773-1860)一天文學家,在麥誇裏被召回後任總督 頒新政墾荒每100畝可使用一名囚犯勞力。皇家土地可賣,但任何個人不得多於4000畝。係統清理土地由囚犯團夥以固定價格執行。澳大利亞農業公司獲特許1百萬畝和壟斷紐卡斯爾附近煤礦。範-迪門土地公司獲特許塔斯馬尼亞40萬畝。1823 立法會成立,代議製政府的第一歩。立法會五至七人,可由總督提名。1828 立法會增加七個非官方成員。威廉-溫特沃斯(1790-1872)《澳大利亞人》1824-48 編輯,他後來起草新南威爾士憲法。1824 新囚犯居住點開放。一個在莫頓灣,布裏斯班鎮建起。1842 自由移民允許來這地區。1825 諾福克島重新占領,重罪犯送到那裏。粗暴待遇引起幾次嚴重叛亂。1853 諾福克罪犯殖民放棄。1824-25 哈米爾頓-休謨和威廉-霍夫爾探險悉尼西山外,他們越過上黑累河最終到達吉朗附近南海岸。他們發現的這片豐饒土地不久就有移民。1825 塔斯馬尼亞從新南威爾士分出,此後由一副總督和一立法會管理。這島大量囚犯人口。叢林大盜由首領如馬修-布雷迪組織攻擊居民和原住民。1828 在集居地區頒針對原住民的戒嚴令,導至黑戰爭,失去許多生命。副總督喬治-亞瑟上校追查叢林大盜,許多被吊死,但是他努力劃原居民界線(黑線1830)失敗。喬治-羅賓遜,一衛理公會居民,立法會員,他成功使原住民部落殘餘123人(1832-34)安置點在費蓮達島成立,那裏努力“文明化”他們。這試驗失敗。至1847,隻剩47原住民,這些人遷回塔斯馬尼。最後一名男性1869去世,最後女性1876去世。1825-31 總督芮福-達令(1772-58)叢林大盜法案1830 涉嫌者逮捕,關押直至證實無罪。陪審團引進。達令繼續土地特許政策,至任期末新南威爾士4百萬畝土地特許,許多是大塊。1825-27 法國人杜蒙-杜維耶沿海岸探險在西南沿海奧爾巴尼和北海岸梅爾維爾島建站,但沒有一個壯大。1829 英國政府宣稱大陸全部。1827-30 艾倫-坎寧安(1791-1839)探險,發現布裏斯班腹地豐饒的達令丘陵。1829 查爾斯-史都特(1795-1869)尋找他相信存在的內陸海,發現達令河,第二次探險他順馬蘭比吉河和黑累河而下至海,然後沿原道回悉尼。珀斯建立 在西澳大利亞,是托馬斯-皮爾(1793-1865),詹姆斯-斯特林等的工作。1831-37 總督理查-布爾克(1777-1855)政府固定土地價每畝5先令,這樣結束無限製特許。第一艘海外汽船“索菲亞-珍妮”號到達悉尼,較小的汽船“驚喜”號己在悉尼建成。1834-36 南澳大利亞成立 這殖民地建立是愛德華-吉朋-韋克菲爾德(1796-1862)的努力。阿德萊德建立。1841-45 南澳大利亞副總督喬治-格雷(1812-98)最終成功清理財政胡塗帳和在開墾和放牧基礎上重建殖民地。 1834-37 維多利亞移民 是從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其他殖民者開始。1834 來自塔斯馬尼亞的愛德華-亨蒂(1810-78)在波特蘭灣放牧綿羊和牛。第二年來自塔斯馬尼亞菲利普港協會的約翰-巴特曼(1801-39)和同伴與菲利普港原住民簽訂條約開放國家。一競爭團夥由約翰-福克納(1792-1869)領導,與巴特曼緊挨著。巴特曼和他的朋友們是墨爾本的建立者。1828-38 西澳大利亞總督詹姆斯-史特靈(1791-1865)1834 平賈拉戰鬥 在西澳大利亞平賈拉,總督率士兵警察伏擊原住民,殺許多人。1837 英國議會委員會調查運送囚犯的所有問題,得出對現製度不利的結論,開始取消它。1837-46 總督喬治-吉普斯(1790-1827)1838 土地價上升到每畝12先令,到1840每畝1鎊,然而政府以小收費發放放牧許可證,1840和1850間達令丘陵開發,1840年代早期新南威爾士發展羊毛工業。1840 最後一批囚犯在新南威爾士登陸。自1788約79000囚犯帶到這裏,自由人大大超過囚犯和刑滿者。1840-41 愛德華-約翰-艾爾(1815-1901)探險斯賓塞灣北的荒蕪地區遠至托倫斯湖。然後他和一原住民同伴懷利越過納爾阿伯平原的荒漠到西澳大利亞的奧爾巴尼。1842 立法會重建,36成員,其中24個是選舉出。1844-46 查爾斯-史都特從阿德萊德出發向北進入大Stony Desert遠至迪亞曼蒂納。同時德國科學家路德維格-萊卡特(1813-48)探險達令丘陵至卡奔塔利亞灣地區遠至埃辛頓港。1846-55 總督查爾斯-奧古斯都-斐茲洛伊(1796-1858)1848 英國政府以新本頓維爾監獄製度恢複運送囚犯,囚犯在英國幾年表現好的送到澳大利亞釋放,刑滿後方可回英國。這在新南威爾士引起抗議風暴,但在這製度1850結束前3340名囚犯送到這裏。1850-55 第一條鐵路建設,從悉尼到吉爾朩。1850 囚犯第一次送到要西澳大利亞,那裏的移民急需勞動力。
二 1850-1900 自治
1850 澳大利亞殖民政府法案 在英國議通過 殖民地有自己立法權。一委員會威廉-溫特沃斯為首,起草新南威爾士憲法,1855獲國王同意。同時其他州,西澳大利亞除外,采用類似憲法。新南威爾士發行第一張帶膠的郵票。1851 金礦發現,在新南威爾士劉易斯池塘溪。淘金潮開始。世界各地勞工和冒險家湧入。維多利亞人口從1851的7.7萬升至1855的33.3萬。叢林大盜又起。政府努力以開礦許可證形式保證新財富安全。金礦地區不滿增長。1854 公開叛亂,德國和愛爾蘭革命者領導,宣告成立維多利亞共和國,政府軍隊攻破巴拉瑞特的尤裏卡城寨,平定叛亂。菲利普港從新南威爾士分出成為維多利亞殖民地。1853 最後的囚犯船到達塔斯馬尼亞。自1803有69500囚犯在這島登陸。塔斯馬尼亞采用憲法不類似新南威爾士。諾福克島囚犯殖民地在幾次嚴重流血叛亂後取消。1855 維多利亞政府通過法案限製中國移民,自1851己有3.3萬中國人來金礦。新法律每個中國移民要交人頭稅10鎊,1859加每年4鎊居民稅。南澳大利亞1857,新南威爾士1861類似,盡管有來自英國政府的壓力。這效果是幾乎完全阻止了中國移民。新南威爾士第一次把寬軌5呎3吋改為采用窄軌4呎8.5吋,維多利亞寬軌,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和昆士蘭因經濟原因采用更窄的軌3呎6吋,這樣大陸鐵路完全混亂。1856 半島東方輪船公司開通定期航輪,便利來自英國的旅行。維多利亞提出秘密選票,後來擴展至其他澳大利亞殖民地和世界。1859 昆士蘭成為分開的殖民地,布裏斯班為首府。1860-61 羅伯特-奧哈拉-伯克(1821-61)和威廉-約翰-威爾士(1834-61)帶領很好裝備的探險隊探險, 從墨爾本越過沙漠,第一次在澳大利亞使用駱駝,到卡奔塔利灣,第一次從南到北跨越大陸,但領隊在回程失去生命。
1861 新南威爾士羔羊平地金礦發生反華人勞工騷亂。1861-62 約翰-麥克道爾-斯圖爾特(1815-66)第三次試圖從阿德萊德到達爾文港探險成功。1862 新南威爾士弗蘭克-加德納(1830-82)叢林大盜團夥在歐高拉搶刧史上最有價值的驛車。1867 新南威爾士公共學校法案 為現代教育製度的基礎。1868 最後一批囚犯在西澳大利亞登陸,自1850那裏己接收9500人。這樣結束送囚犯來這大陸的製度。1870 英國政府撤走軍隊,此後各殖民地建自己的軍隊。
1872 開通橫貫南北從阿德萊德到達爾文港的電報,那裏連到爪哇,這樣與到印度和歐洲的線路連接。1873 維多利亞實施強迫教育。同時維多利亞政府通過第一次工廠法案,目的保護兒童和婦女和維護工作環境安全。之後其他殖民地仿效。新幾內亞問題 1867新南威爾士向倫敦呼籲在新幾內亞非荷蘭部分采取行動,但政府未理睬,1873 船長約翰-莫爾斯比(1830-1922)在南海岸升起英國國旗,但政府否認領土宣稱。1874 約翰- 福瑞斯特(1847-1918)橫越西半大陸,從默奇森河越沙漠到新建南北電報線路然後到阿德萊德。1878 昆士蘭政府呑並托雷斯海峽群島。1879 第一次工會會議組織 工會己存在一些年,爭八小時工作製,工會在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和南澳大利亞成為有勢力因素。
1880 圍格倫羅文 叢林大盜凱利幫三人死亡,首領奈德-凱利在墨爾判處絞刑。1883-84 新幾內亞危機 昆士蘭政府對德國的圖謀不安,如果母國政府想呑並它願提供管治,1883 昆士蘭政府對倫敦的遲緩惱怒,宣稱所有,但被倫敦否認,其他殖民地加入,最終當母國政府決定行動,德國己經宣稱東北部分,隻留給英國西南部分。1883 悉尼-墨爾本鐵路線開通。殖民地之間會議在悉尼召開,考慮殖民地聯邦的可能性。這想法威廉-溫特沃斯很久前提出,新南威爾士政治家亨利-帕克斯爵士(1815-96)熱心讚同。但各殖民地享受獨立,在許多方麵互有敵意。1885 維多利亞成立工資委員會 ,授權在蔗糖業固定工資。委員會由雇主雇員和一中立主席組成,擴展權力至全工業。這製度在各工黨壓力下逐漸被其他殖民地采納。新南威爾士派出700人軍隊到蘇丹。這是澳大利亞第一次進入外部戰爭。1888 英國樞密院支持維多利亞的排華,這樣所有殖民地執行這政策,“白人澳大利亞”的思想普遍接受。實際上對任何移民都增加敵視,新移民潮很快衰退成細流。1890 澳大利亞各殖民地和新西蘭同意財政支持一英國海軍中隊在澳大利亞水域。西澳大利亞成立責任政府。
1891 第一次澳大利亞聯邦會議 在悉尼召開,主席亨利-帕克斯爵士,成員從殖民地議會選出,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突出的政治人物。會議起草憲法,後來成聯邦製度基礎,但計劃不得不放下因為新南威爾士的反對。又重新對聯邦爭論。1892-92 勞工運動發展 在幾個殖民地工會成政治形勢關鍵因素。1894 南澳大利亞引進婦女選民。後來其他州采納。1897-1900 聯盟進展 1897 聯邦會議在塔斯馬尼亞荷巴特召開 各殖民地10成員,昆士蘭除外。這次會議重新考慮1891憲法草案,最終改進後來接受。聯邦按英國和美國政府係統,雖然餘下權力各州保留。國家稱澳大利亞聯邦,新首都待定。聯邦政府控製外交,國防,貿易,關稅,郵政和電報,貨帀,入籍,婚姻離婚,養老金等。首腦是總督,由國王任命。兩級議會,上院六成員來自各州,直選六年任期,每三年換一半;眾議院以人口為基礎直選。一高等法院維護憲法。1898 憲法草案提交給四個普選的殖民地。維多利亞,南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壓倒多數讚成。新南威爾士反對,昆士蘭和西澳大利亞還沒有公民投票。1899 一州長會議對建議憲法的修正案,然後由西澳大利亞除外的所有殖民地全民公投通過。提案上交英國樞密院,英國議會通過憲法法案,然後交國王同意1900。西澳大利亞然後決定加入聯邦。
三 1901至今 澳大利亞聯邦
1901 澳大利亞聯邦成立 第一屆內閣 1901-03 總理埃德蒙-巴頓(1849-1920)聯邦主義者和保護主義者,曾經宣稱“人類平等的原則隻適用於英國人之間,英國人跟中國人之間則不遵循這條原則。”反對黨領袖喬治-裏德(1845-1918).工黨為第三黨,領袖約翰-克裏斯-沃森(1867-1941)。1899-1902 各殖民地,1902聯邦派軍隊參加南非戰爭,約1400澳大利亞人死亡。1901 移民限製法案 移民須通過歐洲語言能力測試,1905 改為“一種特定語言”放寬的包括日語。這樣亞洲人,如果想的話,歐洲人都可隨意排除在外。1903-04 總理艾爾弗雷德-迪金(1856-1919)有工黨支持。1904 4-8月 總理克裏斯-沃森,工黨內閣。1904-05 總理喬治-裏德。1905-08 總理艾爾弗雷德-迪金 第二次。工黨支持,這時工黨領袖是安德魯-費希爾(1859-1919)。1906英國屬新幾內亞為澳大利亞聯邦所有和改名巴布亞,葡萄牙名。這領土沒什麽發展,但被視為國防重地,尤其看到日本興起和戰勝俄國。1907 確定基本工資,澳大利亞之後60年固定工資製度基礎。1908-09 第二次工黨內閣 總理費希爾 德國海軍興起,英國海軍逐漸撤離廣大平洋,參加母國在南非的戰爭,和自1890維持在南太平洋的海軍中隊。1908 澳大利亞政府決定建自己的海軍開始一個22年的計劃。聯邦首都定在新南威爾士堪培拉,州政府割出一塊必需的領土。1909-10 總理迪金 第三次。1909 聯邦老年金設立 年滿65歲居住澳大利亞至少25年,後改為20年。1909-10 國防法案 1911引進強製性軍事訓練和開始組織正規軍隊。1910 澳大利亞第一次鑄帀,第一次發行郵票1913。1910-13 總理費希爾 第二次。1911 南澳大利亞管理的北方領土為聯邦所有。大選中工黨第一次贏淨多數席位,這樣結束三黨聯合執政,費希爾組織他的第二屆政府,繼續社會計劃,如對大的或缺席者的財產加重稅等,政府重啟幫助有意願的白人移民製度,尤其對移民北方領土的。1913-14 總理約瑟夫-庫克(1860-1947)自由黨。1914-15 總理費希爾 第三次。1915-23 總理威廉-莫裏斯-休斯(1862-1952)。
文化
1852 悉尼大學建立,接著是墨爾本和其他州首府的大學建立。
第十三節 新西蘭 
最早原住民到新西蘭是在9世紀,毛利人傳說他們祖先由廈威夷從海上來奧特亞羅亞(白雲之鄉)。1769 毛利人口估計10萬。部落之間競爭,常發生戰爭。1642 毛利人和歐洲人第一次接觸。荷蘭探險家阿貝爾-塔斯曼在南島短暫登陸,命名這國家為新西蘭。
1769,1773,和1777詹姆斯-庫克船長領導探險來新西蘭,把這國家地理,植物,動物,和文化傳回歐洲。庫克探險開始歐洲疾病,植物,動物進入新西蘭,給毛利人和環境帶來重要影響。1790年代歐美捕鯨和捕海豹人開始永久居在新西蘭。木材,亞麻貿易產生,特別與澳大利亞之間,增加毛利人與世界經濟接觸。
1814-1913 19世紀前半,毛利人仍是新西蘭主導文化。很快采用重要技術,同時疾病,資本經濟,和新意識形態轉變毛利人社會和政治。與歐洲人關係各地按部落需要不同。1840毛利人領袖與英國的一條約確定英國對這國家的主權,從英國來的移民迅速增加。盡管有毛利人的政治和軍事抵抗至1870歐洲人控製了國家大部。毛利人口和據有的土地減少,雖然有魅力的領袖維係著民族凝聚。1852後新西蘭成為英國的自治殖民地。19世紀後期政治有社會民主形式的民粹主義特點。經濟擴張,以金和農業為基礎。1890年代新西蘭實施一係列社會改革,包括婦女選舉權,社會福利,和政府控製的工業仲裁。
1820年代 西方技術,如衣物,槍支,金屬製品,和食物種植如土豆在毛利人中普遍。疾病和部落間如洪吉和特-勞帕拉哈挑起的戰爭擾亂毛利人社會。1830年代 毛利人加入與外部世界的商業活動。這期間歐洲居民增加,許多從毛利人手中購買土地。1833 帕帕胡裏希亞千禧年運動第一次記錄,毛利人對傳教士活動增加基督教思想湧入的回應,包括基督教文章的翻譯。這是把毛利人信仰和基督教熔合先知運功的第一次。詹姆斯-巴斯比(1802-71)移居新西蘭,是第一個英國政府的代表,他卷入起草1835《新西蘭獨立宣言》和1840《懷唐伊條約》。1835 一群北毛利人酋長以《獨立宣言》聲明他們的主權,後來被英國政府承認。1837 巴斯比向英國王室報告新西蘭處於無政府狀態,提示英國政府更深介入這國家,在新西蘭的英國人觀點不一,有些要保衛毛利人的權利,有些希望開放這國家,兩種都要求英國介入。1838 英國成立新西蘭公司,建議派移民去建立一個殖民地社會。1839 威廉-霍布森(1792-1842)由英國政府派出與毛利人談判。
1840 新西蘭公司殖民者到達尼科爾森港,恵靈頓城建立。懷唐伊條約 由一些毛利人酋長與霍布森率領的代表團簽定。在條約英文版,毛利人把主權讓給英國君主和給英國政府優先獲得毛利人要賣出土地的權利。英國承諾保衛毛利人對土地等財產的所有權。條約毛利文版和英文版有些不同,尤其在有關是否毛利人打算把主權讓給英國,造成隨後對條約的爭議。條約副本送交全國,許多酋長沒有簽署。霍布森宣稱英國主權,在奧克蘭建首都,成為第一任新西蘭總督1840-42。1843 懷勞鬥毆 新西蘭公司居住者與毛利人在懷勞鬥毆,20居住者死亡。1844一詢問譴責事件中的居民。1843-44 綿羊農場在南島建立,政府發放放牧許可證。1844 霍恩-赫克(去世1850)第一個毛利人懷唐伊條約簽署者,砍倒科羅拉瑞卡的旗杆,抗議違反條約和刧掠科羅拉瑞卡居住者。霍恩的行為是全新西蘭進攻英國主權的象徵。1845 第一次新西蘭戰爭 英國和北部毛利人的戰爭爆發,最初英國人戰敗,後來幾次小成功得以使英國人聲稱勝利。雖然從軍事術語上結果是模棱兩可。在北島南部也有戰鬥。戰爭1847結束。1845-53 總督喬治-格雷(1812-98,1841曾任南澳大利亞總督)格雷強勢和有才能,主導19世紀新西蘭白人政治,他還身為毛利文化學者而著名。1848-50 南島奧塔哥和坎特伯雷居住點建立。
1852 憲法法案 新西蘭成為英國自治殖民地。除了議會,還有一任命的立法會。法案把國家劃分為六個省,各有自己的議會。1854 塔拉納基部落會議停止把土地賣給歐洲人。1858 歐洲人口超過毛利人。毛利領袖威穆-塔米阿納(1805-66)“造國王活動”,年長的部落聯盟酋長特-瓦羅赫羅(1800-1860)選為毛利國王,不是所有部落都接受他的權威。1859 政府試圖要塔拉納基的懷塔拉地區強賣土地但遭到威穆-金吉(1795-1882)為首領的大多數部落反對。這加劇毛利人與政府間的緊張。
1860 第二次新西蘭戰爭 懷塔拉爭議爆發為戰爭。1861 奧塔哥發現金礦 結果大量礦工進入;南島人口翻倍,成為國家最繁榮的部分。金和羊毛出口成下個十年的經濟基礎。1861-67 總督喬治-格雷 第二次 。由威穆-塔米阿納談判,塔拉納基地區暫時和平。1862 特-鳥阿-豪梅內(1820-66)成立 拜-馬雷 千年禧運動 致力於毛利人認同和主權。1863 第一條鐵路開通,基督城至弗尼米德。政府軍隊入侵毛利國王的懷卡托領土。盡管一係列戰鬥互有勝敗,懷卡托被呑並。毛利國王撤退到北島中部,那裏消極抵抗政府控製至1890年代。政府立法懲罰性的沒收毛利人領土大塊地區。1864 戰爭擴大到北島東部 英國人在Gate Pa 慘敗。拜-馬雷卷入戰爭,轉變為遊擊戰。1865 原住民土地法院成立 在19世紀後半加速毛利人土地異化。至1892大多好土地落入歐洲人手裏。原住民權利法案 肯定毛利人是英國從屬,這樣否定了他們的主權,法案在議會設立四個毛利人席位。第二次淘金潮興起,這次是在南島西海岸。首都從奧克蘭遷到恵靈頓。1867 第一次選出四個毛利人席位議員。這些席位保留到1890年代。1868 蒂克瓦魯和特-庫蒂北島中部不同部分發起遊擊戰。
1870 英國軍隊從新西蘭撤出,之後戰爭交給殖民地政府。1872 敵意停止。1871 一係列大筆政府貸款的第一次 尤勒斯-沃格爾(1835-99)殖民地財務主管籌集。1870年代繼續借錢發展道路,鐵路,和其他公共工程。歐洲移民穩定增長。1870年代毛利人領袖如帕奧拉-圖埃雷(1825-92)和埃納雷-馬圖阿(1838-94)尋求糾正不公正的土地處理和擴大毛利人的政治參與。毛利人領導不成功的代表團向維多利亞女王抗議對懷唐伊條約的違背。1876 取消省政府,新西蘭置於一個政府。
1881 政府軍隊平定毛利人領袖特-懷蒂(1830-1907)和突胡-卡卡伊(1828-1907)以帕裏哈卡村為基地的消極土地保護運動。限製性的中國人移民法案通過。1882 第一批凍肉運到英國預示一個出口新時代。1885 婦女基督教反醺酒聯盟開始爭取選舉權。1889 全部男子有選舉權。1890 新西蘭第一次工業爭議,海員罷工,8000人參加。罷工失敗,便工會之後快速發展。激進政黨開始出現,黨派政治代替老的地方利益者。
1891 自由-工黨政府選出 1891-93 總理約翰-巴蘭斯(1839-93)自由黨 對空置大土地所有者和大房產所有者增稅,意圖減少大土地所有。1892 科塔希坦加毛利人議會成立,原是部落聯盟,目標是自治。會議持續召開至1902,但其權威未被歐洲人政府接受。1893-96 總理理查-塞登(1845-1906)一係列社會和經濟改革。1893 婦女有選舉權,世界上第一個國家這樣做。1894 工業調解和仲裁法案 隨著工會發展國家仲裁成為工業關係係統基礎。1895 政府保證給農業發展低率貸款。小乳牛農場擴大形成農業經濟基礎。1897 八小時工作日由法律確定。特-奧特學院學生協會成立,成為青年毛利黨基礎,領袖包括毛伊-波馬雷,阿皮拉納-恩加塔,和特-蘭吉-希羅亞。尋求進入歐洲人的立法院和議會改善毛利人的狀況。恩加塔和波馬雷成為內閣成員。1898 老年金實施。1899 新西蘭農民工會成立,為解決農民問題,不久有政治重要性,成為激進工會的競爭者。1899-1900 新西半派軍隊參加南非戰爭。
1901 新西蘭呑並庫克群島。新西蘭拒絕與澳大利亞組成聯邦的建議。1907 皇家新西蘭婦兒健康協會(普林克特)由特魯比-金醫生和他妻子建立,意圖培訓母親“科學育兒”改進國民健康,至1847百分之85的非毛利人兒童被普林克特照顧。新西蘭成為自治領。中國移民法案對預期的中國移民實施閱讀測試。1909 勞工聯盟成立,一個激進的工會聯盟。1912-25 總理威廉-弗格森-梅西(1856-1925)改革黨的保守政府。關鍵支持來自城市和鄉村財產擁有者。1913 海員罷工,象先前的礦工罷工,導至國內動蕩和政府抑製工會權力。
文化
1814 塞繆爾-馬斯登(1765-1838)在島灣建第一個英國傳教會。傳教士還為毛利語創書寫形式。1815 第一部毛利語-英語字典編成,更標準更準確的正字法在1820年發展。毛利人識字率迅速擴大。1867毛利人學校建立便於毛利人同化到歐洲人社會。1871 學校禁止使用毛利語。1877 小學為強製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