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史綱第五編第二章現代中東和非洲

(2023-07-17 16:20:29) 下一個

世界史綱 第五編 第二章 現代中東和非洲 
第一節 中東和埃及
一 奧斯曼帝國
1 1808-76 現代化改革開始
1808-39 馬哈茂德二世(生1785)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子,穆斯塔法四世弟,即位數月麵臨耶尼切裏軍團叛亂,迫他取消建新軍的計劃,又殺有改革思想的大維齊爾阿拉姆達爾-穆斯塔法帕夏(生1755)。這經曆和前任塞利姆三世的不幸命運促使蘇丹仔細準備最終摧毀耶尼切裏。他采取的一係列決定和行動標誌帝國現代化開始。他以法治的歐洲思想重組國家。1812-20 重新確立伊斯坦布爾對巴爾幹和安納托利亞的控製。 馬哈茂德用政治壓力和軍事征戰除去叛亂的總督地方貴族。1813 鎮壓阿勒頗省耶尼切裏軍團,處死許多頭領後重新確立伊斯坦布爾的控製。1815-17 塞爾維亞反叛。 卡拉喬爾傑叛亂平定後兩年米洛斯-歐布雷洛維奇的二次革命爆發。1817 蘇丹讓步塞爾維亞自治,承認米洛斯為塞爾維亞大公,有自己的議會和軍隊。奧斯曼繼續維持貝爾格萊德總督和駐軍。1821 霍亂在帝國第一次出現。隨後多次。估計死亡率百分之1-4,高的至百分之6-10。麥加的最高,1百分之10-15穆斯林朝聖者。腺鼠疫至1840年代在帝國大部分地區消失,霍亂代替。1821-23 對伊朗戰爭。 邊境事作引起,伊朗人成功進入安納托利亞,軍隊的傳染病使他們同意和平,埃爾袓魯姆條件重新肯定1746條約。1821-30 希臘獨立戰爭。1821 摩裏亞起義很快擴展,希臘會議宣布獨立。奧斯曼要埃及幫助,掠克裏特,1825 進入摩裏亞,那裏打敗叛亂者。奧斯曼拒絕歐洲停戰要求,英法聯合艦隊在納瓦裏諾摧毀埃及艦隊。奧斯曼拒絕歐洲人的條款,和對俄國戰爭慘敗。他們同意歐洲希臘為一自治屬國有世襲大公的計劃。1830 被迫接受希臘完全獨立。1822 約阿尼納的阿裏帕夏 阿爾巴尼亞和部分希臘三十年最有權勢的統治者,奧斯曼軍隊占領這地區和把他處死。北敘利亞地震,造成嚴重生命損失,尤其在阿勒頗。1825 英國依議會法律黎凡特公司取消,商業壟斷結束。東地中海地區貿易向更廣泛商人開放。1826 耶裏切裏的毀滅 忠於蘇丹的軍隊砲轟耶尼切裏在伊斯坦布爾的軍營,殺裏麵數千士兵。軍團取消,在省的駐軍解散。建新軍和學院的道路打開。1828 非斯(出自北非的一種無沿帽)正式用作軍隊現代化的先鋒,一年後現代服裝和非斯強行推廣至政府人員,頭巾和長袍隻允許神職人員。1828-1914 汽船航運的發展 1828英國汽船到達伊茲密爾和伊斯坦布爾,這地區航運開始發展,至1837英法奧在東地中海有定期航船,之後又有奧斯曼,意大利,俄國航線加入,1869蘇伊士運河開通,汽船接管這地區商業運輸。1829 亞德裏亞堡(埃迪內爾)條約 結束俄國奧斯曼戰爭。1830 阿爾及利亞向法國投降,法國開始占領阿爾及利亞,這省開始自治。蘇丹承認塞爾維亞米洛斯-歐布雷諾維奇世襲統治,同意從維丁和波斯尼亞劃六個地區給塞爾維亞,領士增三分之一。1831 帝國第一次人口統計,1838完成。成年男性人口360萬。法律確立奧斯曼軍隊23至32歲男子組成。1831-38重新確立對伊拉克和庫爾德的直接統治。1831-40 埃及占領領敘利亞 埃及穆罕默德-阿裏的軍隊占領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然後進入安納托利亞在科尼亞打敗奧斯曼軍隊1832,蘇丹接受俄國軍事援助,與俄國訂洪基爾-伊斯凱萊防禦同盟條約。條約有一秘密條款,在戰爭時達達尼爾對俄國開放而對其他國家關閉。在法國和英國壓力下奧斯曼與埃及在屈塔希亞達成和平,敘利亞,阿達納,和克裏特讓給穆罕默德-阿裏子易卜拉欣換取每年進貢。埃及在這地區的統治因重稅和勞役不受歡迎,1834後多次起義。1839蘇丹馬哈茂德試圖重奪敘利亞,但他的軍隊在尼濟普戰敗,海軍又不敵亞曆山大港的。見奧斯曼帝國在穆罕默德-阿裏掌握中,歐洲列強英國領頭介入,按倫敦會議1840,穆罕默德-阿裏從敘利亞撤出換取承認他對埃及的世襲統治。穆罕默德-阿裏拒絕,歐洲軍隊加上普遍起義把他的軍隊從敘利亞趕出。1835 奧斯曼重新直接控製利比亞,直至被意大利占領1911。1835-39 中央政府重組 按功能劃分部門,成立外交部1836,內務部1836,財政部1838,大臣(維齊爾)由蘇丹任命和對他負責,大維齊爾權力減小。1836 歐洲汽船進入幼發拉底河。東印度公司的汽船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考察河流和載郵件和乘客1839-42。1837 巴勒斯坦和南黎巴嫩地震,鄰近薩非也嚴重損毀。1838 英國-奧斯曼商業協議(巴爾塔-利曼),禁止壟斷等。 
1839-61 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生1823)1839-76 坦誌麥特(原意重組)改革1839 花廳禦詔 大維齊爾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1800-58)起草,一套具體化的改革,主要內容有:生命,名譽,財產安全保證; 固定稅 ;征兵製度;無論什麽宗教信仰所有民族平等。1840 大馬士革事件 最嚴重的血祭誹謗迫害猶太人事件,蘇丹頒法令指責血祭誹謗。類似事件19世紀發生多次,多出自基督教民眾和伴隨暴力。計有大馬士革1848,90,阿勒頗1810,50,75,安條克1826,貝魯特1862,74,的黎波裏1834,耶路撒冷1847,70,95,雅法1876,代爾-庫馬爾1847,伊斯坦布爾1870,74,伊茲密爾1872,74,埃迪爾內1872,在希臘和巴爾幹更頻繁發生。1840 恢複漢誌 埃及人撤出後,伊斯坦布爾通過總督直接控製漢誌,結束以前由麥加謝裏夫的自治。采用現代刑法。1840-45 黎巴嫩政治危機 埃及軍隊1840 10月戰敗,他們在當地的同盟者埃米爾貝希爾二世垮台,競爭者和繼任的貝希爾三世時爆發基督教徒和德魯茲(混合伊斯蘭什葉派和基督教的一教派)的戰鬥,因德魯茲教徒怨恨失去封建特權和政治影響。奧斯曼介入,罷黜貝希爾三世,在歐洲列強壓力下接受社區自治計劃,黎巴嫩山區分為北區由馬龍尼(基督教在黎巴嫩的一教派)總督管轄,南區由特魯茲總督管轄。兩區繼續關係緊張1845春夏發生新的戰鬥,奧斯曼實施解除民眾武裝和為這地區的管理組織法律。1841 倫敦海峽協議 奧斯曼和歐洲五強簽訂,和平時期海峽對所有外國戰船關閉。1843 重組軍隊 第一次劃分軍區,建五支軍隊負責防衛首都,色雷斯,巴爾幹,安納托利亞,和阿拉伯,1848建第六次軍隊負責伊拉克和漢誌。1847 與伊朗埃爾祖魯姆條約 確定兩國邊界。1847-90 壓製奴隸貿易 在英國壓力下,1847頒法令禁止奴隸貿易。1848 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起事 稱統一和獨立為羅馬尼亞,奧斯曼和俄國聯合幹預鎮壓叛亂。1850 奧斯曼商業法 參照法國法律擬定,1861修改。阿勒頗反基督教動亂。1853-56克裏米亞戰爭 基本上是歐洲事務,奧斯曼介入,起於在聖地巴勒斯坦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爭執。俄國圖謀從奧斯曼獲更多東正教屬國為保護國,奧斯曼有英國法國撐腰拒絕俄國要求。俄國回應是占領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戰爭開始。俄國拒絕英國要求從大公國撤出的最後通諜,英國法國與奧斯曼簽一條約幫助帝國保持領土完整,並對俄國宣戰1854。主要戰鬥移至克裏米亞,那裏英法和奧斯曼軍隊與俄軍隊血戰1854-55。外交談判俄國接受聯軍要求。巴黎條約1856  歐洲列強保證帝國獨立和領土完整,回報是蘇丹承諾改革和更好處理基督教屬國。海峽仍對外國軍艦關閉,黑海中立,隻對商船開放。大公國和塞爾維亞仍以奧斯曼為宗主國,自治由列強保證。1854 市政府在伊斯坦布爾成立 由一市長和12市議員組成,引進現代市政府管理的第一歩。1855-56  漢誌叛亂 麥加的謝裏夫阿卜杜勒-穆塔利卜利用奧斯曼禁止奴隸貿易的命令搧動叛亂稱獨立,奧斯曼鎮壓叛亂。1855 引進電報 電報網迅速在帝國擴展。新的通訊有助政府集中控製。1856 禦詔 擴展1839禦詔改革許諾。強調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平等的原則。伊斯坦布爾街道引進汽燈。1857 難民法 給貧窮移民家庭提供土地,需納稅和6-12年軍事服務。1857-62 蒙特內哥羅叛亂 達尼洛大公反叛稱獨立,奧斯曼鎮壓,歐洲列強調解確定蒙特內哥羅自治。1860 蒙特內哥羅支持黑塞哥維納斯拉夫人叛亂,奧斯曼又鎮壓,列強介入迫使恢複先前邊界和自治。1858 奧斯曼土地法 1867修訂,重申業主的合法權利。吉達慘案 督教徒包括英國和法國領事被殺,奧斯曼利用這事件抑製謝裏夫的權力和加強對漢誌的控製。 1858-61 黎巴嫩內戰 北黎巴嫩馬龍尼農民叛亂反抗馬龍尼封建領主,叛亂不久蔓延至德魯茲地區,馬龍尼農民在他們的牧師支持下反抗德魯茲領主。德魯茲瘋狂報複,基督教徒戰敗1860,數千基督徒被殺或死於饑餓,10多萬人成為難民。動蕩溢至大馬士革,那裏6000基督徒被屠殺。法國軍隊在黎巴嫩登陸。在歐洲列強壓力下奧斯曼頒黎巴嫩新的管理規則。黎巴嫩,不包括四個大城市,為一自治省,國際擔保,一基督教總督,選舉的議會,各區都有代表,新體製一直延續至1914奧斯曼直接統治,黎巴嫩相對和平繁榮。1860-70 奧斯曼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的改革 把首府從領主勢力中心特拉夫尼克遷至薩拉熱窩,組省議會由各社會團體代表組成,世俗學校開辦,健康設施改進,修建道路,使城市現代化。1860-1914 敘利亞-黎巴嫩人移民美洲 至1914有30至35萬人,大多是黎巴嫩基督教徒離開敘利亞,三分之二去美國,其餘大多去巴西和拉丁美洲其他地方。
1861-76 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生1830)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弟 1861 奧斯曼正式承認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統一。1863 貝魯特-大馬士革道路開通,中東第一條主要可通車道路。這道路確定貝魯特為地中海東海岸主要港口。采用奧斯曼海上商業法 現代化國際貿易規則。奧斯曼帝國銀行,一法英機構用作奧斯曼國家銀行。亞美尼亞社區法頒布 此法加強世俗人士參政,推進社區現代化,鼓動未來的民族主義目標。1864 省改革法。1865 猶太社區法 限製拉比權力。青年土耳其形成 領袖包括納米克-凱末爾(1840-88),作家,詩人。易卜拉欣-西納西(1826-71)記者,譯者,劇作者,和報紙編輯。子牙-帕夏(1829-80)作家,譯者。阿裏-蘇阿維(1839-78)作家,報紙《報導者》創辦人。被當局鎮壓,一些成員流亡歐洲一些年,回國鼓動1876憲法。伊斯布爾大火 這世紀最嚴重損毀,1853和1906間這城市229次火災。1866-1914 鐵路發展 1866安納托利亞兩條鐵路開通,至1914 超5000公裏鐵路在安納托利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建成,基金多來自歐洲資本。1866-69 克裏特叛亂 基督教徒對穆斯林統治多年敵意和欲與希臘統一而叛亂,奧斯曼有埃及增援鎮壓叛亂。諮詢島上穆斯林和基督教領袖後奧斯曼草擬一新組織規則1868,建一有各階層選出的議會,穆斯林和基督教代表對等並減稅,希臘在歐洲列強的壓力下接受這樣解決。1867 奧斯曼從塞爾維亞撤出剩餘軍隊和平民。阿卜杜拉阿濟茲出席巴黎博覽會然後訪問倫敦英國王室,他是第一位到西方的蘇丹。1869 軍事重組 參照普魯士模式。公共教育規則 創國家教育的現代體係,所有兒童強迫教育,許多私人學校由各民族和外國傳教士開辦。1870-76 奧斯曼民法頒布 坦誌麥特時期主要法律成就 指導者傑夫代特帕夏(1822-95),曾任教育大臣,司法大臣。1870-1914美國法國傳教士學校發展。1870 倫敦條約 歐洲列強和奧斯曼基本接受俄國單方麵關於1856巴黎條約黑海中立的異議,俄國可以在黑海建艦隊,相應奧斯曼可以在和平時期為友方軍艦開放海峽。1876 巴爾幹起義 黑塞哥維納和波斯尼亞農民反對穆斯林領主和奧斯曼統治。1875-1914 奧斯曼銀行破產和國際債務。1876 阿卜杜勒阿齊茲被廢黜,侄穆拉德繼位 候賽因-阿夫尼帕夏(1820-76)發動,民眾抗議政府對波斯尼亞和保加利亞穆斯林農民被屠殺不作為。
1876 5-8月 穆拉德五世(1840-1904)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子 新蘇丹應付不了帝國麵臨的嚴重外部威脅和國內困難,統治期間戰爭爆發。內閣宣布穆拉德因精神病退位,弟阿卜杜勒哈米德繼位。1876-77 與塞爾維亞戰爭 奧斯曼打敗塞爾維亞,在俄國幹涉和壓力下達成和平。
文化
1864 聯合以色列大學(1860在巴黎成立)在大馬士革和巴格達開辦第一批學校為猶太兒童提供現代教育,類似學校在北非和中東繼續出現。第一份希伯來語報紙《嘿黎巴嫩》在耶路撒冷出版,之後又有幾家報紙加入。1865 巴勒斯坦開發基金成立 從事重要考古,包括考察耶路撒冷牆。1866 敘利亞新教學院 美國傳教士建立,後成為貝魯特美國大學。
2 1876-1914 專製,革命,和肢解
1876-1909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1842-1918)穆拉德五世弟 新蘇丹承諾支持憲政,統治初期外內危機使他相信強集權政府才能使帝國免於崩潰。哈米德與前任不同處是強調伊斯蘭,這政策被稱為泛伊斯蘭。蘇丹重拾哈裏發稱號,作為對歐洲列強的外交武器。1876 奧斯曼憲法公布 米德哈特帕夏(1822-83)主持起草 提供兩院和各種個人權利的保護。憲法隻運作一個短時期,阿卜杜勒哈米德不久解職米德哈特帕夏和解散議會1878,他停止憲法直至青年土耳其革命迫他恢複1908。1876-77 伊斯坦布爾巴爾幹危機國際會議。1877 奧斯曼議會在伊斯坦布爾開始議事 短暫存在時間議會處理司法和預算事務,但辯論多是與俄國的戰爭。1877-78 與俄國戰爭 奧斯曼防衛最終崩潰,俄國取索非亞,亞德裏亞堡,和卡爾斯-卡爾。當俄國軍隊推向伊斯坦布爾蘇丹請求停戰。聖斯特凡諾條約 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和羅馬尼亞完全獨立,和加入一些領土;自治的保加利亞擴展從黑海至愛琴海;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政府重組;俄國獲屬國領土;改革引進安納托利亞亞美尼地區;奧斯曼付臣額賠款。1878 塞浦路斯轉讓給英國,名義上奧斯曼為宗主,至1914被英國並入。柏林條約 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和羅馬尼亞獨立再確定。保加利亞分為三個部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名義上奧斯曼統治,但置於奧地利占領。奧斯曼承諾亞美尼亞人居住地引進改革。難民委員會成立處理穆斯林移民 1876後150萬穆斯林從巴爾幹移民安納托利亞。1881-1914約50萬切爾克斯人從高加索進入帝國,1897克裏特危機數千穆斯林逃至西安納托利亞。1880 組織奧斯曼警察部 1881-93 第一次奧斯曼人口統計包括婦女,總共1740萬居民。1881 法國占領突尼斯。色雷斯和部分伊庇魯斯割讓給希臘。1882 英國占領埃及。1882-1914 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第一次阿裏亞運動 ,3萬人移民1882-1904 ;第二次阿裏亞運動,3.3萬移民1904-14。這些是由於西奧多-赫茨爾(1860-1904)灌輸的建立猶太人國家的政治觀點。包括戴維-本-古裏安(1886-1973)等領袖成為以色列之父。奧斯曼政府頒法令禁止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1909 移民建城特拉維夫,世界第一個全猶太人城市。早期殖民學校用希伯來語。1885 保加利亞呑並東魯梅利亞。1888 維也納-伊斯坦布爾鐵路完成。1889 克裏特的鎮壓使奧斯曼加強那裏的直接統治,掛起先前代議製憲政安排。1889-1907 青年土耳其運動發展 反對蘇丹阿卜杜拉哈米德的體製,有兩個主要目標指導:保存帝國和恢複1876憲法。1890-95 貝魯特現代港由一法國租借公司建設。1894-96 奧斯曼-亞美尼亞麻煩 東安納托尼亞的亞美尼亞人經曆文化複興,與歐洲接觸,出現一些革命小組煽動對奧斯曼統治的敵意。自1890騷亂和恐佈行為增加。政府僱庫爾德部落的哈米迪耶部隊在這地區維持和平。1894 亞美尼亞人在薩鬆地區起義被哈米迪耶部隊鎮壓。1896-97 克裏特叛亂和與希臘戰爭 克裏特的鎮壓導至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大規模暴力,叛亂者稱與希臘統一,希臘軍隊入侵島內1897,但戰敗,請求歐洲介入,最後解決是克裏特在歐洲控製下自治,奧斯曼象征性出席。數千穆斯林難民從克裏特和希臘逃往西安納托利亞,希臘最終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呑並克裏特。1898 威廉二世訪問伊斯坦布爾和巴勒斯坦 訪問加強奧斯曼和德國聯係,德國成奧斯曼主要武器供應者和軍隊訓練,和外國投資者。1899-1914 巴格達鐵路 連接伊斯坦布爾和巴格達,波斯灣。工程成德法英公司競爭目標,還有英法俄間的敵意,擔心在這地區的利益。至1914工程還有大段缺口,最終完成1940。1901 西奧多-赫茨爾(1860-1904)錫安主義運動領袖在伊斯坦布爾會見蘇丹提出在巴勒斯坦成立猶太自治區的建議。阿卜杜勒哈米德反對這想法。1902-03 馬其頓的鎮壓,伴隨暴力,恐佈和希臘,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的民族主義。俄國奧地利提出一改革計劃,柏林條約簽字國批準,俄國奧地利為監察,加上奧斯曼為總監察和引進外國顧問提出的各種改革。盡管改革,馬其頓政治暴力繼續。1903 阿卜杜勒-拉赫曼-卡瓦基比(1855-1903)出身阿勒頗一貴族家庭,流亡開羅,寫兩部書《專製的本質》,《諸鎮之母》號召阿拉伯從腐敗的土耳其手中接管哈裏發,他的著作是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想的裏程碑。1905-06 第二次奧斯曼人口統計,共2080萬居民。1906 奧斯曼和埃及在西奈邊界協議。1908 7月 青年土耳其革命 在馬其頓第三軍的一軍官艾哈邁德-尼亞齊(1873-1913),率一些支持者發號召反叛和恢複1876憲法。行動擴展至全馬其頓,聯合進步委員會起領導作用。蘇丹派出的調查員被刺殺,從安納托利亞出發的鎮壓叛亂的軍隊反而加入他們。阿卜杜勒哈米德讓歩聲明恢複憲法。蘇丹失去大部權力,議會選舉,青年土耳其,尤其聯合進歩委員會掌握權力。10月 保加利亞宣布獨立。奧地利呑並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奧斯曼和奧地利與保加利亞達成協議1909,結束奧斯曼的宗主權,隻對穆斯林社區和他們的宗教提供保護。12月奧斯曼議會開會,選舉後聯合進歩委員會候選人獲多數席位,主要反對黨是薩巴哈丁親王(1879-1948)的自由黨。1908-14 婦女權利的進歩 各種婦女團體出現,其中哈莉黛-埃迪布-阿迪瓦爾(1884-1964)尋求改進婦女教育。1909 伊斯坦布爾叛亂和政治危機 首都士兵叛亂,宗教學生和保守團體支持,控製城市,攻擊聯合進歩委員會的己知支持者,號召嚴格遵守伊斯蘭法,強迫大維齊爾辭職。首都發生暴力的同時,鎮壓使阿達納數千亞美尼亞人遭穆斯林屠殺。從馬其頓來的大軍控製伊斯坦布爾,叛亂者被審判,議會宣布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以屠殺同謀罪罷黜,由其弟繼位。
1909-1918 穆罕默德五世(生1844)不同於強勢的前任,穆罕默德對青年土耳其的統治基本沒有威脅。1910-12 阿爾巴尼亞叛亂和獨立。科索沃叛亂反對青年土耳其計劃征新稅,和把人口統計,土耳其其學校,土耳其語言加於阿爾巴尼亞人。奧斯曼政府向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要求讓歩,讓他們自治。阿爾巴尼亞國民議會宣告完全獨立。1911-12 與意大利戰爭 意大利軍隊占領的黎波裏和其他港口城市和佐澤卡尼斯島嶼,奧斯曼讓出的黎波裏給意大利。烏契條約意大利承認奧斯曼對佐澤卡尼斯的主權。1912-13 巴爾幹戰爭 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蒙特內哥羅聯合向奧斯曼發起戰爭,目的是瓜分它的歐洲領土。奧斯曼戰敗,倫敦條約被迫放棄所有歐洲領土,隻伊斯坦布爾附近一狹條保留。巴爾幹同盟間的爭端引起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奧斯曼趁保加利亞戰敗收複亞德裏亞堡和東色雷斯大部。1913 巴黎阿拉伯會議 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多來自敘利亞,提出政治目標:阿拉伯省份自治,參與奧斯曼中央政府,和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共為帝國官方語言。阿拉伯精英大多仍忠於奧斯曼直至帝國崩潰。1913-14 聯合進歩委員會的優勢 自1908它穩步改進中央組織,經代表會議錘煉,獲普遍支持,贏議會選舉,成員占據政府突出職位,1912反對黨迫更換委員會掌控的政府,但1913恩維爾帕夏(1881-1922)發起政變使委員會重掌政府,之後委員會鎮壓所有反對黨,建一權威政府統治至一次大戰結束。
文化
1831第一份奧斯曼語報紙《時事》由政府每周出版,持續至1923。1840 第一家私人報紙《傑裏德-哈瓦迪斯》在伊斯坦布爾出版,出版人英國記者約翰-丘吉爾。哈馬米佐德-伊斯梅爾-德德-愛芬迪(1778-1846)奧斯曼古典音樂作曲家 梅夫拉維教團成員,曾獲塞利姆三世資助。1853 第一份猶太德語報紙《以色列的光明》在伊斯坦布爾出版。1856多爾瑪巴赫切宮完成,歐洲風格。布特魯斯-布斯塔尼(1819-83)黎巴嫩曆史學家,編第一部現代阿拉伯語百科全書。尤爾吉-紮伊丹(1861-1914)黎巴嫩小說家和記者,著23部曆史小說。阿戈普-瓦爾托維揚,藝名古魯-阿戈普(1840-1902)一亞美尼亞劇團導演 建奧斯曼劇院1867,第一家土耳其語劇院,上演歐洲和新土耳其劇目。艾哈邁德-傑夫代特帕夏(1822-95)領先改革官員,指導起草奧斯曼民法,著多卷本奧斯曼曆史。賈邁勒丁-阿富汗尼(1838-97)19世紀最著名泛伊斯蘭主義活動家,去過埃及,印度,阿富汗,伊朗,最終到伊斯坦布爾。1863貝魯特學院,由一美國新教徒在伊斯坦布爾貝貝克建立(1971成為博阿齊奇大學)。1868 帝國博物館在伊斯坦布爾建成。這導至帝國考古學發展。奧斯曼帝國加拉塔薩萊學校在伊斯坦布爾開辦 提供現代教育,法語是主要教學語言,教師大多是外國人,學生來自所有宗教背景,畢業生在帝國和之後共和國政府起突出作用。1875 聖約瑟夫大學由法國耶穌會在貝魯特建立,一法國醫學院附加1883。 自19世紀後期土耳其民族文化覺醒,齊亞-格卡爾普(1876-1924)以土耳其民間文化和泛土耳其主義著稱。1900 奧斯曼帝國大學,帝國第一所公立大學在伊斯坦布爾重開,之前是1870-71和74-81。它1933重組為伊斯坦布爾大學。
二 伊朗 1796-1925 卡紮爾王朝
1796-97 阿迦-穆罕默德汗(生1742)薩非時突厥部落卡紮爾族首領,在政治混亂中擴大控製,1796滅讚德王朝和取阿夫沙爾的呼羅珊,在德黑蘭加冕為沙阿。他年輕提被阿迪爾沙捕獲後閹割,1797被暗殺。
1787-1834 法特赫-阿裏沙(生1772)阿迦侄。1804-13與俄國戰爭 俄國1801呑並格魯吉亞,接著擴大控製高加索至阿拉斯河。經9年戰爭,古利斯坦條約確定伊朗失去格魯吉亞和阿薩拜疆,包括巴庫和卡拉巴格。俄國仍不滿足,1826戰爭又起。1826-28 第二次與俄國戰爭 俄國成功獲得阿拉斯河邊境地區,土庫曼恰伊條約 伊朗失去葉裏溫和納希切萬。
1834-48 穆罕默德沙(生1808)法特赫孫。兩次對俄國戰爭失敗,穆罕默德沙尋求軍隊現代化。在首相哈吉-米爾紮-阿加西(1783-1849)影響下表現出蘇非神秘主義傾向。
1848-96 納賽爾丁沙(生1831)1848-52 首相阿米爾-卡比爾(1807-52)。試圖按俄國路線改革政府,減少對地方總督和部落首領的依靠,試圖限製宗教司法加強國家和建新法庭。新的西方化的知識分子階層出現。他們包括在歐洲受教育的人和政府官員,相信需要現代化國家,引進憲政,限製歐洲幹涉。1856-57 伊朗占領赫拉特引起英國從波斯灣入侵南伊朗1856 ,經幾個月戰事,以巴黎條約達成和平,伊朗放棄阿富汗領土,包括赫拉特。1858-59 第一批電報線路在伊朗建設。通信工程特許給英國政府。1870 沙阿至奧斯曼伊拉克聖城旅行。1871-73 首相米爾紮-候賽因啟動改革計劃,按奧斯曼坦誌麥特模式。重組軍事,集中管理,改革法律和稅務。政府內既得利益反對派破壞計劃,和使首相解職。1872 路透特許 鐵路建造和灌溉工程特許給路透的朱利葉斯男爵。協議還給路透開發礦產和開辦銀行的權力。英國政府沒有背書特許,特許1873被沙阿刪除。1879 第一支現代警察在德黑蘭建立,一奧地利軍官指導。波斯哥薩克旅組建,俄國軍官組織和指揮。這旅用以保護沙阿和政府,成為卡紮爾軍隊中訓練最好的。1884 對少數瑣羅亞斯特教徒的人頭稅取消。1889 路透特許 開辦波斯帝國銀行 1872路透特許撤消後仍讓路透在伊朗開辦銀行,準許期60年。1890 煙草特許予一英國公司,壟斷煙草生產,銷售,出口,引起國內一係列抗議,示威,和抵製,主要宗教人物領導。沙阿撤消特許1892。1896 納賽爾丁沙遇剌 凶手米爾紮-禮薩-克爾馬尼,賈邁勒丁-阿富汗尼(-1897)的追隨者,被引渡處死。
1896-1907 穆紮法爾丁沙(生1853)試圖改革中央財政。宮廷欠英國俄國許多債務。他幾次去歐洲旅行又增加新的債務。1900-01 對政府的敵意以夜傳單形式表現,這些抗議傳單夜間散布,催促政府改革和抵抗帝國主義勢力。1901 達西石油特許給威廉-諾古斯-達西(1849-1717),一英國人,有在奧地利金礦工作經曆,英波斯石油公司成立。1903 伊斯法罕和亞茲德反巴哈伊的騷亂表達穆斯林對外國人的憤怒。1905-11 憲法革命 1906工匠,商人,烏裏瑪,和官員組成的議會開會,起草一部憲法,以比利時1831憲法為基礎。
1907-09 穆罕默德-阿裏沙(1872-1925)俄國傀儡,反對議會,有保守的什葉派烏裏瑪支持。1908 沙阿在哥薩克旅的幫助下關閉議會,停止憲法,改革運動的領袖被逮捕和處死。但沙阿沒有控製省,尤其在大不裏士,那裏立憲派控製政府。俄國軍隊占領大不裏士,把它從沙阿軍隊的包圍中救出。立憲派獲勝,占領德黑蘭,廢黜穆罕默德-阿裏沙,9歲子艾哈邁德繼位。穆罕默德-阿裏沙後來在流亡中去世。
1909-25 艾哈邁德沙(1896-1930)1909-11 第二次憲政時期 一新議會1909開會,富裕土地所有者把持,烏裏瑪己不突出,他們許多人對自由派廢除伊斯蘭和實施新世俗教育的改革覺得幻滅。德黑蘭的派別鬥爭和俄國壓力侵蝕議會,在俄國占領的威脅下議會被政府鎮壓,俄國占領己擴大至北伊朗許多地區。議會革命就這樣停止,盡管恢複的沙阿政府仍然孱弱。1914英國政府買英波石油公司的大部股票為給艦隊買足夠的石油。
文化
1799 米爾紮-巴巴 宮廷畫家,畫真人大小的法特赫-阿裏沙肖像畫。1809-11 第一任駐英國大使哈吉-巴巴 。詹姆斯-莫裏爾(1782-1849)據此著諷刺作品《哈吉-巴巴在英國曆險記》。1812 開始有印刷出版。1813 徳黑蘭沙阿清真寺完成, 在城市中心。謝赫-艾哈邁德(1753-1826)什葉派謝赫學派創立者。謝赫派在伊朗,伊拉克影響小,但影響後來的巴比運動。1837第一家伊朗報紙由米爾紮-薩利赫-設拉子出版,在政府批準下這報紙持續了一兩年。1850 巴孛運動的失敗 巴孛原名賽義德-阿裏-穆罕默德(1819-50)創巴比教,巴孛意“大門”。1844 第十二什葉派伊瑪目馬赫迪隱遁千年,賽義德稱自己為伊瑪目通向什葉派的大門,1848 他甚至把自己作為伊瑪目。他抨擊烏裏瑪,和預言新的聖典,巴揚。他在國家各處鼓動的叛亂被鎮壓。他的一些追隨者後來加入巴哈伊信仰。1851 達拉弗農學校成立,現代法國模式,和一些歐洲教師。教工程,軍事科學,和外語。學校成立一國立出版社,100多曆史,詩歌,和傳記出版;這學校為德黑蘭大學前身。一官方報紙《年鑒大事記》由首相開辦,設計為解釋政府方針和國內外事件,1860始有插圖。1864 米爾紮-賽義德-穆罕默德-哈桑-設拉子被任命為馬爾賈-塔格利德(仿效的泉源),所有什葉派穆斯林,包括卡紮爾精英,需把他當作隱循的第十二伊瑪目的代表。1866 米紮爾-候賽因-阿裏(1817-92)稱自己為巴哈-歐拉(上帝的榮耀),是巴比教預言的先知,他創立的巴哈伊信仰認定巴哈-歐拉,而不是穆罕默德,為派給穆斯林以及猶太,基督教,瑣羅亞斯特的最後的先知。它的教義是和平主義,姓別平等,寬容所有宗教。巴哈伊教在伊朗傳播,但被視為異端,時時受迫害。大多巴哈伊教徒移居國外。1868 第一牧伊朗郵票發行。1887 一卡紮爾官員米爾紮-穆罕默德-候賽因-法拉哈尼(-1912)向納賽爾丁沙呈他的《旅行書》,敘述他1885-86麥加朝聖,此書反映卡紮兒政府成員的社會和政治態度。1890-98 米爾紮-馬爾卡姆汗(1833-1908)出身亞美尼亞基督教家庭,駐歐洲國家大使,憲法改革突出人物,在倫敦出版報紙《法律》,提倡改革和批評卡紮爾國家的專製和腐敗。1905 阿卜杜勒-候賽因-米爾紮把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和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譯成波斯文。阿卜杜勒-納賈爾-紮達-大不裏士(-1911)著地理,物理,和生物以及歐洲社會和政治學院的記錄。他的書強調伊朗技術上的落後。
三 阿富汗
1 1747-1842 杜蘭尼王朝 1800之後
1800-03 馬哈默德沙(1769-1829)一段時期不穩定後恢複權力,那時阿富汗領土被有地方部落支持的家族成員分割。國家事務直接由首相巴拉克宰家族的法塔赫汗指導。
1803-09 蘇加沙(1785-1842)馬哈默德汗弟,趕走馬哈默德汗後掌握權力。1809 阿富汗英國友好條約簽署。蘇加沙在白沙瓦會見英國代表談判共同防衛拿破侖和俄國亞曆山大一世對印度的入侵。
1809-18 馬哈默德沙(第二次統治)他在法塔赫汗的幫助下恢複權力。1818 法塔赫汗被嫉妒的馬哈默德的兒子卡姆蘭刺殺後國家崩潰。法塔赫汗弟多斯特-穆罕默德汗把馬哈默德沙趕出喀布爾。馬哈默德沙撤至赫拉特,那裏他統治至1829,子卡姆蘭繼續統治至1842,那地區之後歸伊朗。
1818-1836 分裂時期。1819 錫克人占領克什米爾。1826-39 巴拉克宰王朝多斯特-穆罕默德統治。1839-42 蘇加沙(第二次統治)第一次英阿戰爭期間統治。
2 1826-1973 巴拉克宰王朝
1826-39 多斯特-穆罕默德(1792-1863)多斯特-穆罕默德的首要目標是統一國家,他需要加強阿富汗經濟和按歐洲例子改革軍隊。1834 白沙瓦被錫克統治者蘭吉-辛格占領。1836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取稱號埃米爾-穆米寧(信仰統帥),準備對錫克人聖戰。他企圖奪回白沙瓦失敗。1837 俄國大使伊凡-維特凱維奇到喀布爾,與英國競爭在阿富汗的影響。1839-42 第一次英阿戰爭,目的是推翻多斯特-穆罕默德和恢複杜蘭尼蘇加沙,英印軍隊取坎大哈和喀布爾,立蘇加沙為英國傀儡。1842 阿富汗抵抗者在喀布爾起義,英國軍隊撤出,蘇加沙被刺殺,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喀布爾恢複權力。
1842-63 多斯特-穆罕默德 第二次統治 1849 阿富汗和錫克聯盟在古傑拉特戰役被英軍打敗。1855與英印友好條約 確認英國呑並白沙瓦和旁遮普。多斯特-穆罕默德放棄擴張至英印。1863重奪坎大哈和從伊朗取赫拉特。
1863-66 希爾-阿裏汗(1825-79)繼位前己為赫拉特總督,繼位後遭眾多異母兄弟反對,1866 其中兩個穆罕默德-阿紮姆和穆罕默德-阿夫達爾把他趕出喀布爾,他退到赫拉特。
1866-67 穆罕默德-阿紮姆(1820-70),1867-68 穆罕默德-阿夫達爾(1815-67)。1868 希爾-阿裏在其子穆罕默德-雅克布幫助下收複喀布爾和坎大哈。
1868-79 希爾-阿裏汗 第二次統治 設首相職位和一13成員的谘詢議會。取代允許兒子們巡視各省稅務,他任命官員直接對他負責。他建成喀布爾和外部世界的郵政服務,在首都開辦第一所國立學校。1878-79 第二次英阿戰爭 阿富汗接受俄國大使,英國斯托列托夫將軍向阿富汗統治者發一英國的最後通諜,要求同意在喀布爾設一永久的外交機構。最後通諜被忽視,英印軍隊進人阿富汗,希爾-阿裏任命子穆罕默德-雅克布為攝政後逃至俄國領土。在甘達馬克條約穆罕默德-雅克布同意在喀布爾設一永久英國使館,開伯爾山口割讓給英印。一次阿富汗人起義導至英阿戰爭幾個月後又起。英國人又占領喀布易,廢黜穆罕默德-雅克布,立阿布杜爾-拉赫曼,希爾-阿裏侄。
1880-1901 阿布杜爾-拉赫曼汗(1840-1901)他的統治通過4次內戰和100多次大小叛亂收緊了喀布爾的中央控製。這些軍事征討依靠一支較大的正規軍。阿布杜爾-拉赫曼汗募兵6.9萬男子,而總人口600萬國家預算一多半稅收用於支付軍餉。這期間英國政府出口槍砲彈藥給阿富汗政府。阿布杜爾-拉赫曼汗重塑阿富汗政府,政府各部門有詳細的專門職責。國家分為六個大省再分至區,建設一係列公路橋梁,現代化交通路線使各地區更接近喀布爾。1884 征服邁馬納汗國。1885 毛拉韋艾哈邁德汗應阿布杜爾-拉赫曼汗要求編兩本手冊規定法官和省總督職責。首要法官成為國家僱員。在城市地區伊斯蘭法庭由當地法官管理,其中許多由國家任命,但在鄉村地區部落法仍繼續有效。1893-95 阿富汗邊界定界 杜蘭線協議 確定南部邊界1893,而北部邊界由一英俄協議確定1895。1895 阿富汗取消奴隸製。1896 卡菲爾斯坦(異教徒的土地),一多種族地區,被征服,居民被迫皈依遜尼派伊斯蘭,這省改名為努裏斯坦(光明的土地)。
1901-19 哈比布拉汗(生1872)與英國聯係更緊密,在喀布爾開辦一羊毛紡織中心。立憲主義者組織成立,稱青年阿富汗。這組織反英親土耳其,形成現代伊斯蘭運動基礎。他們為男童建學校,引進奧斯曼醫生和軍事顧問。與他們對立的是曾流亡印度的和親英的阿富汗人。哈比布拉汗作為總督吉爾伯特-艾略特的客人訪問英印。
文化
1863-64 第一份報紙在阿富汗出版。1907 兩所學校在喀布爾建立,一所民事一所軍事。1911 喀布爾波斯語半月刋《新聞之光》出版,編者馬哈茂德-塔齊(1865-1933)在大馬士革長大,是一民族主義者,支持現代化和泛伊斯蘭幫助組織了青年阿富汗運動。
四 阿拉伯
1 沙特 第一,第二,第三沙特國家
1803-14 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生1748) 父被刺殺後為埃米爾統治。他繼續軍事擴張。1804 瓦哈比占領麥地那。1810 瓦哈比控製卡塔爾和巴林。1814-18 阿卜杜勒-本-沙特(-1919)1818 第一沙特國家結束 埃及軍隊奉奧斯曼蘇丹命收複麥地那1812,和麥加1813,恢複被中止的每年朝聖,把漢誌還給哈希姆(先知家族),摧毀沙特在德拉雅的都城1818,沙特埃米爾阿卜杜勒在君士坦丁堡被斬首。埃及繼續控製漢誌和也門沿海至1840。1820 英國與波斯灣阿拉伯部落簽條約 條約中後者保證停止為海盜和奴隸貿易。這地區稱為停戰海岸。
1824-92 第二沙特國家 首都利雅德 1824-34 圖爾基-本-阿卜杜勒(生1755)第一沙特國家建立者穆罕默德-本-沙特孫。被家族內的人刺殺。1834-38 費薩爾-本-圖爾基(1785-1865),父被刺殺後為埃米爾。1835-1921 舍邁爾山酋長國拉希德王朝 首都哈伊勒 1835-48 阿卜杜勒-本-拉希德。1838-41 哈立德-本-沙特(1811-65) 1838 埃及軍隊打敗沙特,廢費薩爾另立哈立德為總督。1841-43 阿卜杜勒-本-圖奈因(生?)沙特旁支,為埃米爾。不承認費薩爾的領導被囚在馬斯馬克城堡和被毒死。1843-65 費薩爾為埃米爾 第二次統治 他從埃及逃出又獲沙特王位,重新開始擴張政策,尋求控製巴林,卡塔爾,停戰海岸,和北阿曼,但被英國阻止。1853 波斯灣部落謝赫間永久停戰達成,他們同意永久延長先前的停止海上戰事和做海盜協議。1865-70 阿卜杜勒-本-費薩爾為埃米爾。1870-75 沙特-本-費薩爾 廢其兄弟阿卜杜勒為埃米爾。1871 奧斯曼軍隊占領哈薩,是奧斯曼在阿拉伯擴張新政策的一部分。1875-89 阿卜杜勒-本-費薩爾為埃米爾 第二次。1889-91 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費薩爾為埃米爾。1891 第二沙特國家結束 沙特軍隊被舍邁爾山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打敗,沙特王室逃至海邊。
1902-  第三沙特國家 1902-1953阿卜杜勒-阿齊茲-本-沙特(生1876) 從流亡的科威特返回,從拉希德手中奪取利雅德,向奧斯曼表示忠誠,是現代沙特阿拉伯王國奠基人。1902-04 本-沙特從拉希德手中奪取更多領土,重獲整個南和中內誌,稱內誌埃米爾。1904 沙特打敗一支奧斯曼軍隊。1910-12 阿西爾反奧斯曼起義,穆罕默德-伊德裏西領導,奧斯曼沒能把起義者清除。1912 沙特建第一個伊赫萬遊牧人定居點,采用瓦哈比法,從事農業,和用作軍事征討。1913 沙特軍隊占領哈薩趕走奧斯曼駐軍。1914 奧斯曼-沙特條約 本-沙特承認奧斯曼對內誌的宗主權,回報是任命他為新內誌省的世襲總督。
2 也門 伊瑪目統治
1809-16 阿哈馬德-穆塔瓦基 奪父阿裏-曼蘇兒權力後為伊瑪目統治。1816-35 阿卜杜勒-馬哈迪為伊瑪目。1835-36 阿裏-曼蘇爾為伊瑪目 第二次統治。1836-40 阿卜杜勒-納西爾廢黜阿裏-曼蘇爾後為伊瑪目。1839 英國試圖向拉赫季蘇丹穆欣購買港口亞丁沒有結果,占領這城市。蘇丹同意英國每年付酬金占有這城市。1840-43 穆罕默德-哈迪為也門伊瑪目。1843 拉赫季蘇丹和英國友好條約,蘇丹最終同意英國控製亞丁。1882 哈德拉毛(位於東也門,西阿曼,南沙特的一古地名)統治者簽條約把外部權力交與英國。1888 哈德拉毛為英國保護地。1890-1904 穆罕默德-本-葉海亞-哈米德丁(生1839)為伊瑪目。1891-92 一次大規模反奧斯曼起義被鎮壓。1904-48 葉海亞-穆罕默德-哈米德丁(生1869)為伊瑪目 也門重獲獨立 1905 奧斯曼-英國協議 確定英國亞丁勢力範圍與奧斯曼也門間的邊界,協議未被蘇丹批準但有助減小兩部分關係緊張。1911 葉海亞與奧斯曼達安協議,恢複奧斯曼名義上的權威,奧斯曼放棄征服這地區。葉海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忠於奧斯曼,至1918 也門未經鬥爭完全獨立。
文化 
穆罕默德-沙卡尼(1759-1834)遜尼派學者,法學家,神學家,改革者。
3 阿曼 賽義德王朝 
1806-56 賽義德-本-蘇爾坦統治阿曼和馬斯喀特。1833 馬斯喀特與美國友好和商業條約 特許美國人治外法權,這是謝赫國家第一次與西方國家的商業條約。 1844 馬斯喀特和法國商業條約,特許法國治外法權和最恵國。1854 馬斯喀特統治者把哈拉尼亞-穆裏亞群島割讓給英國。1856-66 蘇韋尼-本-賽義德繼位為蘇丹。1856 馬斯喀特從伊朗租借阿拔斯港,格什姆和霍爾木茲,每年付租金15000土曼。1866-68 薩林-本-蘇韋尼。1868-71 阿讚-本-卡伊斯。1871-88 圖爾基-本-賽義德。 1877 馬斯喀特與荷蘭商業條約,特許荷蘭人治外法權。 1883-1913 費薩爾-本-圖爾基統治阿曼和馬斯喀特。1891 馬斯喀特與英國商業條約代替先前1839協議擴大英國和印度人的治外法權。1913-32 泰爾穆-本-費薩爾。
四 科威特 薩巴王朝
1812-59 賈比爾-本-阿卜杜勒為謝赫統治。1871 科威特謝赫阿卜杜勒-薩巴接受奧斯曼為國家權威。1892-96 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為科威特埃米爾統治。1896-1915 穆巴拉克-本-阿卜杜勒,在異母兄弟穆罕默德被刺殺後為埃米爾統治 他致力於使科威特再次從奧斯曼獨立。1899 與英國秘密協議,英國保護他的統治,他把外部權力給予英國,之後英國支持他反抗奧斯曼試圖控製科威特。1913 謝赫保證給英國石油開發的口有權。
五 巴林 哈裏發王朝
1880 巴林謝赫與英國協議 外部權力交與英國,這是此後26年裏波斯灣阿拉伯沿海一係列同樣協議的第一個,形成英國準保護係統。1892 巴林謝赫與英國協議再肯定1880協議讓渡外部權力。停戰海岸的謝赫部落與英國類似協議。
六 埃及 1805-1952 穆罕默德-阿裏王朝
1805-48 穆罕默德-阿裏帕夏(1769-1849)阿爾巴尼亞人。 1807 英國人占領亞曆山大城。 1811 馬木路克領袖被屠殺 馬木路克勢力結束。 1811-18 征阿拉伯 沙特-瓦哈比國家 1813 第一批學生送去歐洲,政府計劃培訓技術和專業人員的一部分。歐洲培訓的埃及人至1919總共有約900人,成為現代國家發展的技術和管理骨幹。1816 第一座紡織廠在開羅建立。1818-73 亞曆山大港改進 馬赫穆迪亞運河修建,連接亞曆山大港和尼羅河。1820-22 征服蘇丹 埃及軍事遠征獲北和中蘇丹大部(森納爾和科爾多凡地區)目的是金的來源和奴隸組新的軍隊,上千奴隸帶至埃及接受軍事訓練不能適應死去,而金儲量也不如預期。然而埃及獲蘇丹貿易的控製。管轄首府喀土穆建於1823。1823 引進軍事招募 穆罕默德-阿裏按法國顧問建議開始策劃把農民招募進軍隊,逐漸取代傳統雇傭軍和馬木路克。1823-28 征希臘和愛琴海地區。應奧斯曼蘇丹要求,穆罕默德-阿裏派出軍隊鎮壓希臘叛亂,埃及攻克克裏特和摩裏亞。歐洲聯軍艦隊在納瓦裏諾摧毀埃及艦隊,埃及軍隊撤出,但仍控製克裏特至1840。1831-41 占領敘利亞和奧斯曼-埃及衝突。1834 汽船引進 在尼羅河和馬穆迪亞運河航行。
1848 7-11月 易卜拉欣帕夏(生1789) 1847從年老父親手中接管權力,1848 蘇丹正式任命。但他不久病逝。
1848-54 阿拔斯-希爾米一世帕夏(生1813) 易卜拉欣侄,1854 被一奴隸謀殺。
1854-63 賽義德帕夏(生1822) 易卜拉欣弟 受歐洲教育,著歐洲服裝,致力埃及快速現代代,最主要成就是建蘇伊士運河,這深遠影響埃及政治命運。1855 取消非穆斯林的人頭稅。頒刑法,是以奧斯曼1851刑法為基礎。1858 阿拉伯語開始代替土耳其語為政府主要語言。頒土地法。1859 建塞德港,至1914 發展成有5萬人口的城市。1862-66 建現代蘇伊士港。
1863-79 赫迪夫(總督)伊斯梅爾(1830-95)易卜拉欣子 1866 繼承原則的改變 以後所有統治者是伊斯梅爾的後代。成立議會,有75成員。1869 蘇伊士運河正式開通。1869-79 在非洲的擴張 埃及人占領紅海沿岸和哈勒爾,與阿比西尼亞發生戰爭,滲透至上尼羅河地區。1874 科普特谘詢會成立接管科普特社區。混合法庭,一新司法係統,處理涉外案件。按埃及和列強協議,法庭由埃及和外國法官組成,使用新法律,大部分來自法國法律。混合法庭1949取消。赫迪夫因財政困難把自己蘇伊士運河的176,602股份以400萬鎊賣給英國政府。1876 埃及銀行倒閉 麵對6850萬鎊外債,大多是伊斯梅爾時期所借,另加2300萬鎊浮動債,埃及政府停止支付利息。債務基金,一歐洲列強代表組成的機構負責國家財政。1888清盤法以9840萬鎊解決了合並債務,百分之40歸法國,百分之25歸英國。1879 伊斯梅爾在歐洲列強的壓力下被蘇丹解職。
1879-92 赫迪夫陶菲克(生1852)1881-82 奧拉比革命 1881 埃及軍官由艾哈邁德-奧拉比上校(1841-1911)率領提出要求提高待遇,一次暴動後,赫迪夫讓歩,包括任命馬哈茂德-薩米-巴魯迪(1839-1904),一同情他們要求的軍官,為戰爭大臣。當巴魯迪被解職,奧拉比在赫迪夫官邸外組織大示威,提出廣泛的政治要求:巴魯迪複職,擴大軍隊,首相解職,重開代表會議。陶克菲再次讓歩,奧拉比成為民族英雄,勢力增長。1882 英國法國發聯合照會威脅要幹涉維護赫迪夫。奧拉比在巴魯迪為首相的新內閣任戰爭大臣,兩人誓言抵抗歐洲人。他們搧起的保衛埃及和伊斯蘭的大眾熱情導至亞曆山大城反歐洲人的暴動。英國人介入後奧拉比運動瓦解。英國軍隊登陸埃及,在埃爾-卡比爾擊潰奧拉比的軍隊,進軍占領開羅。奧拉比投降,被流放到錫蘭,赫迪夫陶菲克在英國軍隊保護下複位。1882-1952 英國保護國 英國占領盡管最初打算是短時的,但持續了72年。至1914英國通過軍隊控製國家,英國總領事成事實上的總督。1882-1914 農業發展 可耕地和農產品增長,這期間人口從600萬增至1200萬,使埃及1900後為糧食進口國。現代工業很少發展,農業仍是經濟支柱。教育投資有限,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資隻占預算百分之1。行會消失 1881 開始一係列政府法令接管行會職能取消它們的經濟壟斷,與歐洲進口和商人的影響結合起來至1914摧毀了大多數行會。1883-1907 埃弗林-巴林爵士(後來的克羅默伯爵1841-1917)為總領事 他指導埃及財政改革和公共事務和農業的發展。1885 埃及在蘇丹的統治被推翻 馬赫迪-穆罕默德-艾哈邁德(1844-85)的軍隊打敗威廉-希克斯率領的埃及軍隊1883,殺總督查理-戈登和他的駐軍後占領喀土穆1885。1885-89 強迫勞動最終取消 長時實行招募農民從事政府工程,常遠離家,造成家庭分離和社會不安。 1888 蘇伊士運河協議 由奧斯曼,英國和其他幾個歐洲國家簽署,聲明運河在和平和戰爭時期對所有商船和軍艦都自由和開放。1890 亞曆山大城市議會政府成立,是埃及第一個城市。其他城市市議會也相繼成立。 
1892-1914 赫迪夫阿巴斯-希爾米二世(1874-1944)1895 英埃禁止奴隸和奴隸貿易協議在開羅簽署。1896-98 重新征服蘇丹 馬赫迪國家被毀,新政府成立,由英國官員控製。雖然英埃協議是成立聯合政府,但在蘇丹事務上埃及實際沒有聲音。1902 上埃及阿斯旺大壩建成。1903 一股票交易所在開羅成立。 1907-11 埃爾登-戈斯特(1861-1911)為總領事。 1907 政黨形成 穆斯塔法-卡米兒(1874-1908)一受法國教育的律師,報紙編輯,成立民族主義黨。他去世後這黨衰落。一民族主義更現代化的組織出版報紙和成立烏瑪黨,方向是與英國合作和發展憲政和埃及人自己統治。謝克-阿裏-優素夫(-1913) 成立憲法改革黨,這黨他去世後也不再存在。1910 科普特首相布特羅斯-加利(生1846)被一穆斯林民族主義青年刺殺。1911-14 基奇納伯爵(1850-1916)為總領事。1913 新立法會成立 比以前議會更有權力,被大土地所有者控製,但也出現1919革命的領導人,包括薩德-紮格盧勒(1859-1927)。1914 赫迪夫阿拔斯被廢黜,那時他訪問伊斯坦布爾,埃及為保護國聲明公布一天之後。阿拔斯叔候賽因-卡米爾(-1917)繼位,稱蘇丹,表示結束奧斯曼為宗主。
文化
阿卜杜勒-拉赫曼-賈巴爾蒂(1753-1825)出身索馬裏的埃及人居開羅著27卷埃及自17世紀至19世紀早期曆史。1827 第一所醫學學校在開羅建立。1828 第一份阿拉伯報紙官方發布法令和決定。1835 建語言學校,是國家翻譯計劃的一部分。許多歐洲著作被在學校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譯成阿拉伯語。 1863 建埃及博物館,指導古代埃及的研究。1870 建赫迪夫圖書館(現埃及國家圖書館)。1872 科學院教師學院開辦為中小學培養教師。裏法阿-泰赫塔維(1801-73)啟蒙思想家,引進翻譯西方著作。赫迪夫伊斯梅爾第三任妻開辦第一所女子學校。1875 《金字塔報》出版,出版者薩利姆-塔克拉,一來自黎巴嫩的希臘移民。赫迪夫地理學會(現埃及地理學會)成立指導地理研究。1877 第一份諷刺雜誌《 戴眼鏡的人》在開羅出版,出版者雅各布-薩努(1839-1912),一亞曆山大城猶太人。對赫迪夫伊斯梅爾的批評導至他流亡巴黎。他還組織了埃及第一個本地戲劇1869-71。阿裏-帕夏-穆巴拉克(1824-93)公共事務和教育大臣,致力現代化埃及教育製度,著《新的融合主義的問題》。卡西姆-艾敏(1865-1908)埃及女性主義之父,著《婦女的解放》1899,號召婦女教育和工作的權力。這書遭保守者嚴厲批評,於是他又寫第二本書《新女性》1900。1904開始有商業唱片 最初是由外國公司把持,不久有本地音樂家的唱片在埃及和鄰近國家出售。穆罕默德-阿布都(1849-1905)伊斯蘭法學家,現代伊斯蘭改革運動領先人物,曾任埃及大穆夫提,教法權威詮釋官。著《伊斯蘭教哲學》,《伊斯蘭教,基督教與學術文化》等。1908 第一所埃及大學成立 由自願者資助。後被國家接管成為國王福阿德大學1925。朱爾吉-再丹(1861-1914)一黎巴嫩基督教移民,寫曆史小說和傳記。他創辦雜誌《新月》1892。
第二節 北非
一 摩洛哥 阿拉維王朝
1792-1822 蘇萊曼(生1766) 繼承一個離散的國家,人口3-4百萬,與他兄弟們和許多當地叛亂者的內戰削弱他的控製,政府財政也是,他統治的最後10年公開表示對馬拉布教派的敵意,還抑製蘇非教團在國家日益增長的影響。1801 與英國和平和商業條約。1802-04 柏柏爾在各處叛亂 政府征討,控製許多自治部落領土。1818 歐洲的壓力使摩洛哥海盜最終結束。1820-22 非斯的叛亂 許多群體,包括烏裏瑪,要求結束蘇萊曼的統治,瓦薩尼柏柏爾人加入,蘇萊曼未及完全平定叛亂去世。
1822-59 阿卜杜勒-拉赫曼(生1778) 1830 歐洲貨物開始進入摩洛哥市場,便宜的歐洲衣料和皮製品,瓷器,蠟燭,茶,糖進口增加。 1830-32 摩洛哥軍隊進入西阿爾及利亞預防法國入侵,1832撤回前刧掠特萊姆森。1844 Pariente 銀行在丹吉爾成立,摩洛哥第一家私人商業銀行。之後一些年各外國銀行在摩洛哥開分行。1844 與法國短暫戰爭 試圖結束摩洛哥支持阿爾及利亞阿卜杜勒-卡迪爾領導的叛亂,他在摩洛哥設一避難所1843,一支法國分遣隊砲轟丹吉爾和摩加多爾。法國地麵部隊在伊斯利打敗摩洛哥軍隊。丹吉爾協議蘇丹聲明阿卜杜勒-卡迪爾非法。1845 與法國條約劃分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邊界。1856 與英國條約和商業協定 。
1859-73 穆罕默德四世(生1803) 中央權威仍薄弱,盡管試圖現代化軍隊,政府,經濟。部落蔑視繼續挑戰國家。歐洲經濟滲透增加。1859-60 與西班牙戰爭 西班牙派軍隊至休達,向得土安進軍,這城降陷落,被西班牙占領兩年,穆罕默德同意賠款簽一和平條約,允許西班牙在梅利利亞擴張,這樣增加了西班牙在休達和戈梅拉的領土。1863 與法國協議 與摩洛哥成為法國保護國狀況相關。 
1873-94 哈桑一世(生1836) 試圖改革軍隊,在主要城市征兵,由歐洲教官訓練。1881 貨帀改革。發行新銀帀試圖標準化流通貨帀和阻止貨帀持續眨值。1892-93 與西班牙第二次戰爭 摩洛哥軍隊在梅利利亞戰敗,被迫付賠款。
1894-1908 阿卜杜勒-阿齊茲(1881-1943) 即位時14歲,國家由首相艾哈邁德-伊本-穆薩統治至1819,統治嚴重依靠歐洲銀行和顧問。1900-01 法國占領薩拉赫和圖阿,兩塊並入阿爾及利亞的綠洲。1903-08 阿布-希馬拉叛亂 詭稱自己是失蹤的穆罕默德四世兄,幾次打敗政府軍,控製東摩洛哥至1908他被俘。1904 法英協議,部分秘密,法國在摩洛哥完全自由換取承認英國為埃及首要殖民者。法國西班牙秘密協議 摩洛哥分為兩個影響區域準備將來為保護地。1906 阿爾赫西拉斯(西班牙)國際會議 十三國家參加,商議摩洛哥問題,不顧德國強烈反對,同意法國和西班牙管理摩洛哥警察。列強還安排監管摩洛哥銀行,稅收,海關,和公共事務。1907 法國占領卡薩布蘭卡和烏季達,接著延伸至腹地。1907-08 反阿卜杜勒-阿齊茲的叛亂 起因是阿齊茲默許法國侵入摩洛哥,叛亂者以馬拉喀什為基地,宣稱阿卜杜勒-哈菲德,阿齊茲的異母兄為新統治者,阿齊茲失去支持退位。
1908-12 阿卜杜勒-哈菲德 (1875-1937) 試圖排斥外國勢力,柏柏爾部落在他控製下在全國發起叛亂,對歐洲人的暴力增加,給法國人提供最終占領摩洛哥的托辭。1908 布-德尼布戰役 法國軍隊打敗摩洛哥部落占領沿阿爾及利亞邊界地區。1911 連接卡薩布蘭卡和拉巴特的鐵路完成。在為保護國期間,法國人增加了1600公裏鐵路。法國軍隊進入非斯支持阿卜杜勒-哈菲德反對部落叛亂。法德關於摩洛哥的協議 德國最終承認法國對摩洛哥占有換取獲得剛果領土。1912 法國保護地位確立 哈菲德簽一協議把摩洛哥三分之二置於法國保護。另一法國西班牙協議國家北部為西班牙保護地。摩洛哥人的抵抗受到哈菲德的鼓勵, 法國駐守將軍於貝爾-利奧泰(1854-1934)廢黜哈菲德,立其弟優素福。
1912-27 優素福(生1882)1912 艾哈邁德-希巴(1877-1919)發起反對法國占領的聖戰,法國人打敗他的軍隊。1914一法令承認在柏柏地區的村議會和柏柏爾的習俗為法律,這是法國歸化柏柏爾政策的一部分。
文化
艾哈邁德-泰讚尼(1735-1815)提振尼亞蘇非教團建立者,他1789從阿爾及利亞來,受到蘇萊曼的歡迎。艾哈邁德-紮亞尼(-1833)柏柏爾政治家和曆史學家,曾出使奧斯曼,試圖把部落帶至中央權威下。他的著作包括幾部奧斯曼和阿拉維王朝的曆史。阿拉比-達爾卡維(1760-1823)達爾卡維蘇非教團創始人,這運動成為摩洛哥一主要教派,在儀式中引進樂器使之更為普遍。在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達爾維教團都卷入政治活動和抗議運動。1862 得土安猶太男童學校建立,建立者聯合以色列大學(1860在巴黎成立),這聯合學校是北非和中東第一所,成為丹吉爾1864,摩加多爾1863,68,和薩非1867類似學校的模板。學校使用法語,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結合宗教和現代教育,幫助10萬猶太人成為西方化的骨幹。1865 第一本書在摩洛哥出版 印刷機和技術工人來自奧斯曼。出版社成為卡魯因宗教學院的一部分,發行用於學校的宗教課本。艾哈邁德-納西裏(1835-97)一突出學者,著多卷本摩洛哥曆史著作。
二 阿爾及利亞 
1 1711-1830 迪伊自治
1803-08 奧蘭和卡比利亞反奧斯曼的叛亂 領導者阿卜杜勒-卡迪爾-本薩利夫,一達爾卡維蘇非教團領袖。這教團創立者阿拉比-達爾卡維譴責叛亂,他強調平淡,但達爾卡維教團繼續從事宗教政治活動,在阿爾及利亞成為最重要的蘇非組織。叛亂被奧斯曼鎮壓,但領導者逃往摩洛哥。1807-12 阿爾及利亞與突尼斯衝突 突尼斯哈穆達貝伊圍康斯坦丁,但不成功。突尼斯停止向阿爾及利亞納貢,最終在奧斯曼調停下達成和平。
1809-15 迪伊哈吉-阿裏帕夏 1810-15 卡拜爾柏柏爾部落在奧蘭起事 因土耳其要求納稅而起,1824 又起事是類似原因。1811 私掠船業衰落 1801僅四艘歐洲船被掠,1803一艘。1812-15 與美國衝突 因美國沒有納貢,迪伊向美國宣戰,美國授權海軍行動,在海上俘獲兩艘船,美國人擬定條約條款到達阿爾及爾,簽和平條約,要求釋放被囚的美國人和取消以前給阿爾及爾的納貢。 1816 英國和荷蘭海軍砲轟阿爾及爾,毀港口33家商店,談判商定條約,釋放所有基督教囚徒,取消海盜捕獲奴隸。
1818-30 候賽因迪伊 阿爾及爾最後統治者 與歐洲代表一係列衝突,趕走英國領事導致1824砲轟阿爾及爾。1820 蒂賈尼亞蘇非教團在奧蘭起事反對土耳其總督 起因是增稅和政府侵入當地自治,騷亂時時發生至1828。1827 蠅帚事件 關於拿破侖時給阿爾及利亞的糧食債務談判時,法國領事被候賽因-迪伊用蠅帚拍擊,法國開始海軍封鎖,利用事件作為占領的借口。
2 1830-1962 法國占領
1830 法國占領阿爾及爾 法國一支37000人軍隊占領阿爾及爾 ,結束迪伊統治。內地征服持續至1890,法國占領至1962。1831-47 阿卜杜勒-卡迪爾,蘇非領袖子,起事,威脅法國占領。卡迪爾招募1萬人軍隊,他還獲來自摩洛哥蘇丹的支持。1833他奪取特萊姆森,第二年與法國簽德米歇爾條約,由他控製奧蘭省大部。1835 武裝衝突又起,他在麥塔河戰役打敗法國,塔夫納條約1837,阿爾及利亞三分之二由他控製,但條約1839被打破。1844在法國壓力下卡迪爾失去摩洛哥支持,叛亂崩潰,卡迪爾投降1847,他被囚禁五年,最終定居大馬士革。1837 艾哈邁德,最後的康斯坦丁的省總督向奧斯曼蘇丹乞援未果,向法國人投降。1838 蒂賈尼亞蘇非教團抵抗阿卜杜勒-卡迪爾圍困艾納-馬迪,他們教團中心,他們拒絕承認他,與法國人結盟。1845-46 泰伊比亞蘇非教團,18世紀初成立於奧蘭,發起山區蒂特裏和霍德納部落叛亂,稱馬哈迪救世主回來。1848 阿爾及利亞並入法國,殖民化增加,殖民者引進新作物,包括棉花,玫瑰,煙草,和葡萄。殖民農業產品最可靠的仍是糧食。1848-49 抗稅叛亂 子班地區紮阿塔莎綠洲阿卜杜勒-紫煙領導,法國人圍困52天屠殺所有居民後結束。在其他綠洲激起更多叛亂1851-55。1851 阿爾及利亞銀行由法國人建立。1857 建第一條鐵路。1857-71法國平定卡比利亞省,柏柏爾卡拜爾部落居住地。1864-83 奧蘭省Awlad 西迪-謝赫叛亂,波及阿爾及利亞西南和中南許多地方。1865 法國議會準許阿爾及利亞人獲公民權,如果他們同意接受法國法律。穆斯林在婚姻,離婚,和繼承不再受伊斯蘭法左右。這策略失敗,至1906僅1362穆斯林接受法國公民權。1866 穆斯塔法-本-阿祖茲(-1866)拉赫曼蘇非教團首領,他在突尼斯基地指導東阿爾及利亞的叛亂。他在納夫塔綠洲的中心成為避難者,非法武裝者,和宣傳者的中心。1867-68  因蝗災和牲畜瘟疫的饑荒襲擊內陸。因法國人出口糧食,阿爾及利亞沒有儲備,至少30萬人死於饑餓和傷寒,霍亂。1870 克雷米厄法令 準許阿爾及利亞猶太人,人數4萬,獲法國公民權。許多猶太人去法國。1871 卡拜爾人叛亂 穆罕默德-穆克拉尼發起 回應強加在自治部落的統治。穆克拉尼建25000人軍隊,和10萬追隨者。拉赫曼蘇非教團首領謝赫-哈達德加入,他召集12萬人軍隊把叛亂蔓延到東撒哈拉。哈達德和蘇非追隨者被迫投降1871,穆克拉尼被殺,1872叛亂平定。1886 法國政府頒一法令試圖消除在財產和刑事方麵伊斯蘭法的權威。1898 反猶太騷亂 猶太人商業上成功引起,至1895 許多歐洲反猶太組織成立。1903 青年阿爾及利亞 一揭示法國文化的穆斯林組織,推進同化。1905 法國教育法律引進 允許最低限度的宗教指導。1913法國議會結束對伊斯蘭宗教慶典,朝聖,和教育上的限製。1914 歐洲人口在阿爾及利亞達70萬,增長是在1880年代後,這些人口一半出生在阿爾及利亞。穆斯林人口約470萬,僅百分之8生活在城市。
文化
1830 三所伊斯蘭學校在阿爾及爾,康斯坦丁,和特萊姆森,在殖民統治時期繼續教育學生但被法國當局仔細控製。1857-67 第一批法語阿拉伯語學院,穆斯林城市上層階級學生中學在阿爾及爾,康斯坦丁,奧蘭建立。一所教師培訓學院1865,一所藝術學校在卡比利亞1867。這些不能彌補叛亂期間關閉的2000所穆斯林小學。司-慕罕(1848-1905)卡拜爾柏柏爾部落詩人,著作大多口傳,但後來收集以法語譯文出皈。1913 《法魯克》第一份阿拉伯語周刊在阿爾及爾出版。提倡伊斯蘭在教育和經濟上改革。
三 突尼斯 1705-1957 候賽因王朝
1782-1814 哈穆德(生1759)阿裏二世子 1800 國家有土耳其軍事支持。人口不超過1百萬,三分之一是部落遊牧。經濟五分之二來自海上私掠活動。1807-12 與阿爾及利亞戰爭 為結束向阿爾及利亞納貢。1811 土耳其部隊叛亂,哈穆德乘機減少對安納托利亞招募新兵的依賴,開始吸收茲瓦瓦柏柏部落人。土耳其部隊1816,29又叛亂,迫使繼續重組軍隊。
1814 9-12月 奧斯曼(生1763)哈穆德弟。
1814-24 馬哈茂德(生1757)穆罕默德一世子 剌殺堂兄弟奧斯曼取得權力。首相穆罕默德-本-紮魯克(-1822)。實施增稅政策,對農業生產有負麵影響。1818-20 瘟疫 減少人口四分之一。1818前北非每年都有突發,但1818-20尤其嚴重,1822後不再有嚴重疫情。1819 英法海軍派出,告訴1818亞琛協議要求結束海盜,馬哈茂德被迫寫字據停止支持海盜活動。
1824-35 候賽因二世(生1784)統治期間經濟政策欠下歐洲國家債務。法國入侵阿爾及利亞中保持中立。1830 與法國商業條約。突尼斯貿易轉向歐洲。1831 重組軍隊 以之前奧斯曼新軍為基礎建一支小規模常備軍。征奧蘭試圖控製康斯坦丁省失敗。
1835-37 穆斯塔法 (生1786)候賽因二世弟 試圖維持與伊斯坦布爾的聯係。拒絕納貢給奧斯曼,在他們重新占領利比亞時他派出軍隊,準備承認奧斯曼的宗主權,其子艾哈邁德來不及勸阻。
1837-55 艾哈邁德一世(生1806)1837-47 軍隊現代化開始 僱法國軍官管理和訓練軍隊。1838 紡織廠在特布爾巴建設,這水動力廠1844開投入,突尼斯工人由法國工頭指導,但最終失敗。1841-46 奴錄製取消 在來自歐洲的壓力下艾哈邁德貝伊關閉突尼斯奴隸市場,宣布所有奴隸兒童自由,最終聲明所有奴隸解放。1846 艾哈邁德貝伊訪問法國 希望旅行有助在奧斯曼威脅把突尼斯並入帝國時獲法國支持,法國文明影響要現代化。1847 建國家銀行 努力控製外貿的錢。貝伊授權突出但貪腐的馬哈茂德-本-阿亞德發行紙帀鑄銀帀,本-阿亞德利用機會中飽私囊把國家搞得將近破產後1852逃往法國。1853銀行不能承受債務。
1855-59 穆罕默德二世(生1811)候賽因二世子 前任昂貴的軍事現代化計劃迫使他砍掉許多軍隊編製。1857 稅務改革 至50年代末人頭稅幾乎為政府歲收一半。安全契約法令 穆罕默德貝伊應歐洲人要求頒發,外國人與穆斯林在法律和財產權利上平等,和取消政府壟斷。1859 由一法國公司開始設立電報。
1859-82 穆罕默德三世 阿勒-薩迪克(生1813)穆罕默德二世弟 麵對兩個問題:歐洲人的逼近和債務。政府腐敗和他本人的奢侈更削弱國家財政。1860-83 政府出版99本書,包括有關西方的和伊斯蘭的論文。1860 第一份阿拉伯語報紙《突尼斯先鋒》,政府每周出版。1861 憲法頒布 穆斯林世界第一次,議會有60議員,出自精英家庭,議會審查貝伊的政府,有權製定法律,稅務,指導預算和軍事。1863 英國突尼斯協議 允許英國人在突尼斯居住,他們大多是擁有財產的馬耳他人。1864 部落叛亂和憲法中止 1864 人頭稅加倍以滿足政府增加的外債,引發鄉村叛亂領導者是一部落首領阿裏-本-加達希姆(-1867)。許多收稅者被殺,叛亂從鄉村蔓延至突尼斯,蘇薩,斯法克斯,凱魯萬城中心。烏裏瑪和軍隊,前稅務人員加入叛亂。貝伊承諾減稅,由地方當局收稅,廢除憲法後叛亂平定。穆斯塔法-本-阿祖茲(-1866 )拉赫曼蘇非教團突出成員,是他在突尼斯推進教團。他應政府要求調解結束1864叛亂。1869 突尼斯銀行破產 主要債主法國,英國,和意大利組成一國際財務委員會至突尼斯處理償還外債。1872 突尼斯至拉古萊特鐵路由一英國公司建成。1873-77 凱爾-丁-突尼斯的改革 凱爾是這世紀最突出的政治家,對政府,教育,經濟改革,但他被迫離職移居伊斯坦布爾1877。他1867曾出版《最確定的道路》談論歐洲和伊斯蘭。艾哈邁德-本-迪亞夫(-1874)曆史學家,曾任貝伊秘書30多年。他的曆史著作包括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人物傳記。1874 佃戶權利法令 傳統上佃戶獲五分之一收成作為勞動的支付 法令規定了最低報酬。穆斯塔法-哈讚達爾(-1878)一有能力但貪腐的大臣,曾任艾哈邁德貝伊,穆罕默德貝伊,穆罕默德-阿勒-薩迪克貝伊首相,他準許歐洲商人接觸突尼斯資源,以分利為支付,他自己獲大財富但增加國家的國際債務,使經濟衰退。1881 法國入侵 穆罕默德-阿勒-薩迪克貝伊簽巴爾杜條約 法國被給予以軍隊維護邊界的權力。法國1882完全控製國家,持續至1956。
1882-1902 阿裏三世 穆迪特(生1817)穆罕默德三世弟 1883馬爾薩協定 正式確定法國保護國。法國駐守將軍掌握權力。1888 al-Harada 凱爾-丁的追隨者辦的周報,第一份私人阿拉伯語報紙。穆罕默德-貝拉姆-卡米斯(1840-89)致力伊斯蘭改革。出身突出烏裏瑪家庭,他在宰圖納清真寺學院執教,還是政府報紙編輯,政府出版監管。他的著作集中在伊斯蘭改革和突尼斯19世紀曆史。1889 法語《突尼斯新聞日報》出版,持續至1961。另一份法語報紙《突尼斯法國人》1892出版。1896 哈利杜尼亞學校由薩迪基學院畢業生建立,為宰圖納清真寺學院學生提供從政必需的歐洲主題的教育。1898 政府試圖改革宰圖納清真寺學院課程被烏裏瑪阻止。傳統伊斯蘭學科,包括阿拉伯語語法,可蘭經注釋,和伊斯蘭法,繼續教學。
1902-06 穆罕默德四世 阿勒-哈迪 (生1855)。
1906-22 穆罕默德五世 納德爾 (生1855)穆罕默德二世子 1907 青年突尼斯運動成立 1880年代薩迪基學生己開始討論國家未來方向。他們的目標包括經濟和政治現代化。他們結合支持西方技術發展和堅持伊斯蘭文化價值。至1907 這組織在法國出版自己的報紙《突尼斯人》,出版到1911。1911 茶的普遍 19世紀不是很普遍的習慣,隨因意大利入侵利比亞難民帶來,突尼斯人采用了他們飲用綠茶的習慣,20世紀全國普遍。1911 戒嚴 法國人侵犯突尼斯穆斯林儀式發生騷亂。1912  抵製突尼斯交通,由青年突尼斯組織,要求所有非突尼斯人解僱,土著僱員同等報酬。抗議中發生騷亂,青年突尼斯運動領導人被放逐,組織瓦解。
文化
1840 巴爾多軍事學校建立,提供六至九年現代訓練,歐洲軍官指導。學校在穆罕默德-薩迪克時因缺少基金關閉。易卜拉欣-裏亞希(-1849)一烏裏瑪成員和詩人,宰圖納清真寺主持和首席法官,出使摩洛哥1803,和奧斯曼1838;他是突尼斯新蒂賈尼亞蘇非教團的中心人物。1875 首相凱爾-丁建薩迪基學院 第一所不被宗教控製的學校。教育集中在歐洲語言,科學,數學,畢業生補充政府職位,以前是宰圖納清真寺學院學生。薩迪基學院畢業生發起民族主義的青年突尼斯運動。
四 利比亞 
1 1711-1835 卡拉曼裏王朝
1795-1832 優素福帕夏-卡拉曼裏 通過內戰掌握權力,恢複國家秩序和經濟,國家人口約50萬,統治前20年從海盜獲大量稅收,還有農產品出口壟斷,越撒哈拉貿易,尤其奴隸貿易。他重組和擴大軍隊,建一艦隊。但1820年代海盜業衰退,造成嚴重財政困難,他的權威下滑,一次叛亂迫使他退位。1795-1805 的黎波裏海軍擴大 艦隊至1805有24艘軍艦,另有貨船,大多船隻是海盜擄獲的歐洲和美國商船改用於軍事。1801-05與美國戰爭 起於優素福允許私掠船攻擊美國商船。1803 美國護衛艦費拉迪爾費亞號被擄,船員被囚,總統哲斐遜批準海軍征討,與雇傭軍一起占領達爾納城1805,簽和平條約,讓200被囚者贖回。1806-11 優素福帕夏征昔蘭尼加和費讚,直接控製這兩個地區。1825 優素福帕夏因海盜業衰退向歐洲商人借款,之後一些年財政危機迫他征新稅,歐洲人迫他還債,結合因不滿發生的叛亂,1832退位,子阿裏繼位。
1832-35 阿裏帕夏-卡拉曼裏 麵臨內戰 英國和法國支持兩個競爭派別和突尼斯政府計劃呑並的黎波裏。奧斯曼政府,曾想維持卡拉曼裏統治,最終決定預先控製國家阻止外部幹涉。
2 1835-1911 奧斯曼直接控製
的黎波裏塔尼亞組成一省 ,昔蘭尼加為另一省,費讚和昔蘭尼加內陸享有自治。奧斯曼把坦誌麥特改革引進利比亞,為國家現代化的基礎。1842-47 奧斯曼城市化方針的補充 貿易站在馬爾吉,布努傑姆,加裏安,和木祖克建起,1857 奴隸製取消 奴隸傳統上形成利比亞出口經濟,隨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早十年取消奴隸製利比亞奴隸貿易增加,盡管官方禁止,奴隸繼續轉賣至伊斯坦布爾和埃及市場,至1890年代,中東奴隸貿易最終被壓製。1858 奧斯曼土地法的應用 不似在帝國其他地方,改革沒有造成新的土地所有者階級,大部財富仍集中在商人。自1855奧斯曼己鼓勵貝都因人定居。1914 約半數利比亞人口仍是遊牧。1861 馬耳他和的黎波裏間的電報線路完成。1869-70 總督阿裏-裏達帕夏以法國技術援助掘井試圖改進首都供水係統,他還指導疏浚班加西港和試圖使圖卜魯格成對沿海商業更有意義的點。1871 更新的省管理的奧斯曼法律 各城市有市長和市議會。至1872的黎波裏,班加西,胡姆斯,達爾納都有這樣地方政府的計劃。1876 利比亞成奧斯曼政治改革者流放的省。這政策持續至1908。1900 一支現代警察隊伍在的黎波裏成立。1902 意大利從法國獲準在利比亞自由行動,交換法國可以在摩洛哥自由行動。一家羅馬銀行分行在的黎波裏設立,意大利試圖通過增加貿易和平經濟入侵利比亞的一部分。1907後分行在班加西,胡姆斯和其他城市設立。盡管意大利滲透,利比亞兩最大貿易夥伴仍是英國和奧斯曼。奧斯曼為維持對意大利競爭在的黎波裏開設奧斯曼帝國銀行分行。1911-12 意大利占領利比亞 以保護在利比亞公民的借口意大利對奧斯曼宣戰。意大利以35000人軍隊入侵利比亞占領的黎波裏和其他城市,這省奧斯曼軍隊隻7000人,當地人在奧斯曼軍官幫助下有相當抵抗,但奧斯曼最終以烏契條約把的黎波裏和昔蘭尼加割讓給意大利。一些利比亞人,如的黎波裏市長,一卡拉曼裏家族人,不抵抗入侵,反而與意大利人合作。至1914 意大利己鞏固他們在沿海地區的控製,但許多內陸,尤其費讚,還有待征服。占領持續至1943.
3 1912-43 意大利占領 
1912-14 賽義德-艾哈邁德-薩利夫(-1933)薩努西運動領袖,領導抵抗意大利占領,聲明繼承奧斯曼在利比亞的權力,薩努西運動在昔蘭尼加的鬥爭持續至1931,最終被意大利人打敗。
文化
 1835 薩努西亞蘇非教團 創立者穆罕默德-本-阿裏-薩努西(1787-1859)在北非和麥加受教育的阿爾及利亞人。他致力回歸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活方式和強調禁欲和簡樸信仰。他的運動對昔蘭尼亞的貝都因人最有吸引力,那裏主分會1843建成。在薩努西和其子穆罕默德-馬赫迪(1845-1902)時教團建成有140分會的網,散布在全利比亞的沙漠綠洲。1857-1900 奧斯曼教育改革 在的黎波裏一所現代中學建立,至1868土耳其語和法國是教學語言,至1900最終建成六所這樣的學校,另建有女子中學,隨之有培訓鄉村小學教師的學校。1881-96 總督艾哈邁德-雷西姆帕夏 這時期一所軍事學院在的黎波裏建立。1865 第一家政府支持的利比亞報紙《西方的黎波裏》,以土耳其語和阿拉伯語出版。1897 當地報紙《進歩》開始出版,但僅出幾期因改革觀點被中止。1908-10 1908青年土耳其革命革除書報檢查,結果這期間七份報紙雜誌出版。包括《新時代》,《展望》,提倡工業發展,義務教育,和防衛歐洲入侵。
第三節 撒哈拉南非洲 
綜述 歐洲人的探險
1795-97,1805-06 蒙戈-帕克(1771-1806)蘇格蘭人 探險岡比亞到達尼日爾河上遊塞古,最終確定大河向西流的事實。第二次探險他在奧裏Yauri溺於尼日爾河。1798-99 弗朗西斯可-德-拉塞爾達(1753-98)葡萄牙人 在岡比西河從太特向西北到姆韋魯湖。1802 皮特-揚-特魯特和威廉-薩默維爾探險貝專納深入內陸遠至恩加米湖。1802-11 佩德羅-巴普蒂斯塔和 A.何塞從安哥拉撗越大陸至讚比亞河的太特。1818 加斯帕-莫連發現岡比亞河和塞內加爾湖源頭。1821-25 沃爾特-奧德尼(1790-1824)蘇格蘭醫生,迪克森-德納姆(1786-1828)英國探險者,後為塞拉利昂總督,和休-克拉珀頓(1788-1827)蘇格蘭海軍軍官,從的黎波裏越過沙漠至乍德湖然後向西至尼日爾河,證實這河沒有連接湖。1825-26 亞曆山大-G. 萊恩從的黎波裏越過沙漠至圖亞特然後至廷巴克圖,第一個19世紀歐洲人到訪這城。萊恩在返回時在沙漠被殺。1825-27 克拉珀頓領導另一次從沿海至內陸的尼日爾河探險,所有成員患瘧疾和赤痢。理查德-蘭德(1804-34)參加探險。克拉珀頓1827在索科托去世。1827-28 雷內-卡利(1799-1838)法國探險家,從幾內亞到達廷巴克圖再到摩洛哥非斯。1830-34 理查德和約翰-蘭德(1806-39)探險下尼日爾河,從布薩到海。理查德-蘭德在沿尼日爾河去世。1837-48 安托萬-達巴迪(1810-97)法國學者,在埃塞俄比亞深度研究。1840-43 查爾斯-蒂爾斯通-貝克(1800-74)英國地理學家,繪製許多埃塞俄比亞地圖。1848 拉迪斯盧斯-馬加揚探險剛果河。1849 大衛-利文斯通(1813-73)英國探險家,傳教士,越喀拉哈裏沙漠至恩加米湖,回到上讚比西。1849-55 海因裏希-巴爾特(1821-65)德國探險家,和阿道夫-奧弗韋格 從的黎波裏到尼日爾河和乍德湖,第一次全麵研究這國家。巴爾特深度觀察中蘇丹。1853-56 利文斯通從讚比西越大陸至羅安達再返回,發現維多利亞瀑布。1850-65 保羅-杜-夏魯(1831-1903)探險加蓬。1857-58 理查德-伯頓(1821-90)和約翰-斯皮克(1827-64)發現坦噶尼喀湖和維多利亞湖,斯皮克得結論維多利亞湖是白尼羅河源頭。1858-61 利文斯通第三次探險,從讚比西到內陸。他發現尼亞薩湖(馬拉維湖)。1861-63 斯皮克和詹姆斯-格蘭特通過烏幹達到達尼羅河下溯至岡多科羅,那裏遇見塞繆爾-貝克(1821-93),他己上溯這河到這裏。1864 貝克繼續上溯尼羅河發現阿爾伯特湖,訪問文約羅王國,返回貢多科羅。1865-67 古斯塔夫-羅爾夫斯探險貝努埃-尼日爾地區。1866-71 利文斯通從內陸魯伏馬河口探險到尼亞薩湖然後到坦噶尼喀湖和班韋烏盧然後返回坦噶尼喀。1868-71 格奧爾格-施維因富特(1836-1925)探險紅海沿海,從喀土穆到內陸,那裏他發現韋萊河。1870 古斯塔夫-納什蒂戈爾(1834-85)探險乍德地區,越過那裏到埃及。1871 亨利-莫頓-史丹利 (1841-1905)尋找利文斯通,在坦噶尼喀湖邊找到他。1874-77 史丹利環航維多利亞湖,再去坦噶尼喀湖,渡過盧阿拉巴河,溯河而下至剛果,最終到達大西洋沿岸。1876-78 皮埃爾-薩沃尼昂-德-布拉柴(1852-1905)探險奧果韋和低剛果地區。1876 非洲開發和文明化國際協會成立,比利時利奧波德二世主持。1879-86 威廉-容克(1840-92)顯示韋萊河是剛果河水係一部分和研究阿爾伯特湖。1879-84 史丹利以利奧波德要求,上溯剛果河在盆地建站。1880 德-布拉柴返回剛果河與河北的酋長確定法國保護領。1880-83 赫爾曼-馮-威斯曼探險剛果盆地兩次橫越大陸。1887-89 史丹利解救艾敏帕夏探險 史丹利上溯剛果河越大湖在上尼羅河找到艾敏,把他帶至東海岸。
一 蘇丹西和中非 
1804 奧斯曼-丹-福迪奧(1754-1817)出身馬拉塔富拉尼阿訇家庭,以穆斯林教師旅行足跡遍戈比爾豪薩王國。他吸引許多追隨者。他1804領導對中蘇丹穆斯林豪薩國王們和博爾諾王國的聖戰,最終建索科托哈裏發國,西非最有勢力的穆斯林國家。1817-37 穆罕默德-貝洛 索科托建成有城牆的首都,在新征服領土上建裏巴特。1808-37 謝赫穆罕默德-卡納米(1776-1837)在博爾諾領導對奧斯曼-丹-福迪奧抵抗運動中獲取權力。雖然博爾諾西部一些省失與索科托哈裏發,但謝赫最終重建博爾諾國家。1837-81 穆罕默德-阿明,卡納米子,繼承父親權力。1810或1818 謝赫-阿赫馬杜 又名阿赫馬杜-洛博(1776-1845)奧斯曼-丹-福迪爾的學生,反對在馬西納的穆斯林首領,後來聖戰擴展到包括班巴拉,建一穆斯林帝國在新建城哈姆達拉希統治。 1848-64 哈迪-烏瑪-塔爾(生1794) 朝覲時他被引進蒂賈尼亞兄弟會成為蒂賈尼亞在西非的領袖,他1848發起聖戰,原在富塔-托洛,後在丁吉拉伊建一伊斯蘭國家。1852-53他發起對卡爾塔的班巴拉的聖戰。至1854 他己控製上尼日爾和塞內加爾盆地的班巴拉和馬林克。麵臨來自法國沿塞內加爾河流域殖民擴張的壓力,1860他發起對塞古班巴拉的聖戰,至1862 烏瑪-塔爾己征服馬西納建一大帝國。在巔峰時烏瑪的帝國擴展西從下塞內加爾東在廷巴克圖北在格諾南在丁吉拉伊。烏瑪-塔爾的聖戰發生在法國征服西非時期。1855 法國在麥地納建要塞對付哈迪-烏瑪。 1856-58 恩迪昂布爾,辛恩,和薩魯姆歸順法國。1859法國控製全塞內加爾。1862 哈迪-烏瑪征服馬西納占領哈姆達拉希。馬西納征服時謝赫-阿赫馬杜孫統治,他與祖父同名。反烏瑪征服的叛亂蔓延,烏瑪在試圖平定哈姆達拉希叛亂時被殺。子阿赫馬杜取得權力。1864-84 阿赫馬杜-烏瑪 (生1836)麵臨內部叛亂。1893 烏瑪-塔爾 早在1850年代與法國衝突,法國1879開始征服內陸,接著是烏馬帝國的南部。法國人1883到達巴馬科,塔爾子阿赫馬杜-烏瑪1893被法國人打敗,他向東逃往豪薩蘭,那兒1902去世。1854-61,1863-65 路易-費代爾布上校(1818-89)為塞內加爾總督,他奠定法國最終征服西非的基礎。1879-93 法國對西非內陸征服 新建軍事指揮博爾尼斯-德博爾德上校(1839-1900)。路易-阿奇納德上校(1850-1932)時法國征服烏瑪在塞古的首都1890,和尼奧羅1893。1881 法國軍隊向撒哈拉的征服被圖阿雷格人阻止。圖阿雷格人的攻擊使法國人取消建阿爾及爾至廷巴克圖的鐵路的計劃。1883 幾年軍事征服之後法國人到達巴馬科,法國人占領巴馬科標誌己確定控製上尼日爾河流域。法國征服是由少量軍官士兵和大量招募的非洲士兵。19世紀晚期 薩莫裏帝國 上尼日爾地區的國家建設是阿爾摩米-薩莫裏(1830-1900),他出生上幾內亞,1860年代開始建私人軍隊,在上尼日爾征服和鞏固勢力,至1880年代薩莫裏帝國在馬林克占領廣大區域,他的士兵使用現代火器。薩摩裏帝國1880年代首次與法國衝突,持續10多年。1892 他開始把國家向西移。1898他被法國捕獲,被押至加蓬,1900在那去世。薩摩裏國家完全是一個軍事征服國家,依靠大量奴隸,這些奴隸由非洲內部提供。1875-90年代 肯尼杜古王國 1878-93 提巴-特勞雷()提巴最初與法國結盟,在今馬裏的錫卡索建堅固要塞。子巴本巴繼承,他同時對薩摩裏的軍隊和法國人作戰,直至1898被俘。1898 法國人向東進軍,1898占領錫卡索的要塞,奪取薩莫裏,作為通向乍德湖的保障。1890年代 穆裏德教團 領導者艾哈邁德-班巴,在塞內加爾興起, 正好法國剛征服塞內加爾內陸。艾哈邁德-班巴的兄弟會把農民,農場奴隸帶到一起打敗試圖建一新伊斯蘭社區的那些軍閥。艾哈邁德-班巴開始被法國當局迫害,他的追隨者增加。1895 法國殖民部成立法國西非總督,塞內加爾為基地,領土包括塞內加爾,法屬蘇丹,幾內亞,象牙海岸,和一些還沒有平定軍事地區。1903 英國皇家尼日爾公司在北尼日利亞發起軍事遠征,1903一支小軍隊征服卡諾,索科托,和布魯裏,沒有撤換索科托哈裏發,英國人成立一個維持穆斯林豪薩行政,司法,財政的保護地。尼日利亞成為英國間接統治政策與弗裏德裏克-盧吉結合的先例。1915 法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非洲征兵,貝勒杜古發生叛亂,蔓延至全法屬西非。
二 森林西非
1792 丹麥禁止奴隸貿易到本國,第一個歐洲國家這樣做。1806 阿散蒂在阿博拉,海岸角附近,打敗芳蒂。1807 英國通過取消奴隸製法案。英國政府授權海軍壓製人口貿易。1805-15 六千奴隸被英國艦隊在海上截獲在塞拉利昂釋放。1810 約魯巴王國內戰,奧約被刧掠,伊洛林成一獨立王國。1811 阿散蒂征芳蒂失敗。1815 英國使用弗裏敦海上法庭“解放”海上截獲的奴隸,英國反奴艦隊巡視西非沿海,截獲的船隻帶至弗裏敦法庭。盡管英國巡視,奴隸貿易沒有根除。1817 聖戰在伊洛林發起,一與索科托哈裏發有聯係的富拉尼埃米爾國建立。伊洛林以前依附奧約帝國,恰逢約魯巴內戰擴大,導致奧約衰落。數十年混亂和戰鬥培養了奴隸貿易。1821 英國占據塞拉利昂,黃金海岸,還有岡比亞,成為英國人在西非的居住地。1822 解放美國奴隸的第一個定居點在利比裏亞(自由國)建立,利比裏亞首都蒙羅維亞,得名美國總統門羅。1823-31 英國與阿散蒂第一次戰爭。1824 查爾斯-麥卡錫爵士,英國總督,為避免被阿散蒂軍隊俘虜自殺。1800-24 奧西-邦蘇 (生1779)阿散蒂國王。1831 阿散蒂與英國和芳蒂簽訂條約。1837 第一批花生從塞拉利昂出口。1839 利比裏利居民點形成大自治共同體。1839後 薩羅人(來自塞拉利昂的解放奴隸)逐漸返回約魯巴。非洲基督教徒在約魯巴傳教。1842 薩羅人到達阿貝奧庫塔(在尼日利亞西南奧貢河畔)1847 利比裏亞成獨立共和國,成立者起草一獨立宣言。英國第一個承認新國家。1848 塞內加爾議員被派到法國國民議會。19世紀中 合法貿易代替奴隸貿易。1851英國人砲轟尼日利亞拉哥斯。1852 阿基托耶(-1853),拉哥斯國王,與英國簽一條約取消奴隸製。1861 英國宣布拉哥斯為一殖民地以控製約魯巴貿易路線的關鍵點。法國和德國商人繼續競爭這地區的經濟利益。1864 至1860年代中英國中止反奴貿易巡邏,奴隸貿易沒有完結,但因工業資本主義興起和美洲奴隸農場衰落而衰落。1872 英國控製荷蘭在黃金海岸的要塞。1873-74 第二次阿散蒂對英國戰爭。1873 阿散蒂軍隊在阿辛-尼安庫馬斯打敗英國軍隊。1874 英國在阿莫阿富爾打敗阿散蒂。嘉內德-沃爾斯利爵士進入庫馬西阿散蒂的首都。阿散蒂衰落,科菲-卡裏卡裏(1837-84)退位,弟曼薩-邦蘇(1840-96)繼位。1879 可可從費南多波島和聖多美島引進黃金海岸。喬治-戈爾迪爵士(1846-1925)成立聯合非洲公司,戈爾迪把一些小公司聯合在一起。1886 聯合非洲公司成為皇家尼日爾公司,給出章程統治尼日利亞地區。1883 曼薩-邦蘇被阿散蒂首領們罷黜,王國成無政府狀態。1884 德國占領多哥。1884-85 柏林西非會議 確定“爭奪非洲”的規則以防止歐洲國家武裝衝突。非洲人未被邀請出席。1888 普雷姆普(1870-1931)選為阿散蒂國王.與英國談判成立保護國,這樣維持國家完整。教皇利奧十三世命紅衣主教拉維傑裏發起對奴隸製的十字軍。1889 法國成立象牙海岸保護國。1890 法國對達荷美國王戰爭,他戰敗被迫承認為法國保護國。1892 第二次法國-達荷美戰爭,國王貝漢津(1845-1906)被俘。但法國麵對繼續的抵抗。1893-94 阿散蒂與英國第三次戰爭 。1895 皇家尼日爾公司稱布薩和尼基為保護地,有效阻止法國從達荷美向東的發展。1895-96 阿散蒂與英國第四次戰爭 一支英國遠征軍派到阿散蒂。1996 阿散蒂國王和其他貴族被囚。一英國保護國宣告成立。1897 英國遠征軍取貝寧,搶劫皇家藝術品,大多藝術品送至英國成為私人或博物館的收藏。1898 拉哥斯用電燈。塞拉利昂爆發反英國統治稅的叛亂。1898-1907 北尼日利亞在總督弗裏德裏克-盧吉時鞏固 他建立在索科托和關都富拉尼帝國的權威,征服其他獨立地區。盧吉率領英軍占領卡諾,完成對北尼日利亞的征服。征服後爆發饑荒,盧吉把殖民管理建立在地區伊斯蘭統治者的權威上。1899 英國政府更新皇家尼日公司章程,接管尼日利亞保護國和殖民。1900 英國宣告尼日利亞保護國,弗裏德裏克-盧吉任命為高級長官。阿散蒂起義。1901 阿散蒂王國被呑並正式並入黃金海岸。1904 南尼日利亞Ekumeku運動1906 索科托薩蒂魯爆發叛亂,英國軍隊到達。英國拉哥斯殖民地並入南尼日利亞。1907-14 拉哥斯港改進為可泊越洋船。1908-11 建連接卡諾和拉哥斯的鐵路。1912 阿貝奧庫塔發生叛亂。1914 北和南尼日利亞並為一個政府,弗裏德裏克-盧吉爵士為尼日利亞總督。
文化
1814 英國聖公會傳道會在塞拉利昂弗裏敦(自由城)辦一學校培訓釋放奴隸為教師或傳教士。1827 學校遷至弗裏敦東麵的弗拉灣,最終成為不止傳教培訓而是有通常高等教育課程的弗拉灣學院。1827 巴塞爾傳教會開始在黃金海岸工作。1833 貴格傳教士開始在岡比亞工作。循道會開始在黃金海岸傳教。美國聖公會循道會,美國長老會,和美國外國傳教理事會開始在利比裏亞工作。1836 聖經譯成曼丁哥語。1840 傳道會工作,衛斯理會(循道會)快速在塞拉利昂解放奴隸中擴大。1841後 薩繆爾-阿賈伊-克勞瑟(1809-91)一薩羅人,開始在尼日爾傳教。1857 他離開約魯巴到下尼日爾和尼日爾三角洲的社區傳教。克勞瑟和追隨者建一全非洲傳教會。1683 克勞瑟建西非聖公會,他是聖公會第一任主教。1845 傳道會語法學校在弗裏敦建立,至1849 傳教會還在弗裏敦建一女子中學。1846 英國長老會開始在尼日利亞卡拉巴爾傳教。1851 愛德華-布萊登(1832-1912)一作家,移居利比裏亞。1876 原是傳教學校的弗拉灣學院成立,是非洲第一所西方高等教育學校,與達拉謨大學關聯,學生獲同等英國學位。1878 紅衣主教拉維傑裏(1825-92)領導,白教父傳教會負責天主教在非洲的傳教工作。1909 技術培訓學院在阿克拉開辦。
三 東北非
1 蘇丹 
1821- 在新建的喀土穆設埃及人的總督標誌土耳其-埃及統治那裏。埃及軍隊收稅和掠奪奴隸。1840-54 歐洲人,埃及人,和蘇丹人的象牙貿易者在上白尼羅河建紮裏巴斯(有要塞的貿易站)。1854 紮裏巴斯建私人軍隊,他們之間的戰爭導至奴隸和牲畜俘獲和相當大的奴隸貿易。1881-85 馬赫迪革命反對土耳其-埃及統治,革命領導者馬赫迪(意安拉派來的正義恢複者),穆罕默德-艾哈邁德-本-阿卜杜勒。以吉哈德(聖戰)形式反對殖民壓迫和“淨化”穆斯林。革命由各種因素點燃,包括非穆斯林的歐洲人任職,其中英國人查爾斯-戈登任總督;基督教傳教士受歡迎;達爾富爾在1874的征服和在那征稅;和試圖壓製南方奴隸貿易。1883 馬赫迪革命的轉折是英國軍官威廉-布克斯率領的埃及軍隊在謝坎戰敗。1885 馬赫迪去世,不久馬赫迪黨人在埃及軍隊撤出後控製蘇丹。哈裏發阿卜杜勒繼承馬赫迪,建一中央政府結束革命時期。1885-1910 一係列流行病感染牲畜和人,以牛瘟開始,殺百分之90牲畜,1892向西蔓延到大西洋,1897到好望角。1896一支英國-埃及軍隊由基奇納將軍率領入侵馬赫迪國家。軍隊另一目的是防止蘇丹落入法國手裏。馬爾尚遠征 稱法紹達為法國領土。1897 一支比利時軍辦由夏爾丹率領到達尼羅珂雷賈夫,與馬赫迪軍隊戰鬥,占領洛達和瓦德萊。馬爾尚到達紮勒河地區但因低水位不能前進。1898 馬爾尚到到法紹達建站。馬赫迪軍在恩圖曼被基奇納以先進武器(機槍)打敗。基奇納到達法紹達,法英外交危機。法國要馬爾尚撤出法紹達,危機解除。1899 哈裏法在烏姆-迪瓦克拉特戰役去世,馬赫迪國家崩潰。英國在蘇丹完全勝利,是英-埃蘇丹的開始。1900 法國宣稱乍得為軍事保護國。1904-05 天花在索馬裏沿海流行,傳到白尼羅河。1906霍亂在東北非流行。1900-14 盡管被英國打敗,馬赫迪黨人堅持,多次起義在蘇丹發生。
2 埃塞俄比亞 1270-1974 所羅門王朝 
1801-18 埃格威爾-西永。1818-21 伊約阿斯二世。1821-26 吉加。1826 4月 巴埃達-馬裏亞姆三世。1826-30 吉加 (第二次)。1830-32 伊亞蘇四世。1832 加伯裏-克裏斯托斯,薩勒-丹加爾,加伯裏-克裏斯托斯(第二次)。1832-40 薩勒-丹加爾 (第二次)1840-41 約翰尼斯三世。1841-45 薩勒-丹加爾 (第三次)1845 約翰尼斯三世(第二次)。1845-50 薩勒-丹加爾(第四次)1847 提奧多爾,將來的皇帝特沃德羅二世,組織叛亂和入侵貢德爾。1850-51 約翰尼斯三世(第三次)。1851-55 薩勒-丹加爾 (第五次)。1855-68 特沃德羅斯二世 結束王子時代, 開始埃塞俄比亞現代時期,鞏固和再創帝國,建國家軍隊,任命有薪總督和法官。準許引進新教傳教士的阿姆哈拉語聖經。1866 貢德爾地區叛亂反對特沃德羅斯,他關押幾個英國官員。1867 英國派羅伯特-納皮埃爵士率68000人解救被囚人員。1868 英國救出被囚人員,特沃德羅斯自殺。1868-71 特克勒-吉約吉斯二世。1871-89 約翰尼斯四世 支持軍隊現代化引進火器和英國顧問。1876 約翰尼斯的軍隊打敗埃及軍隊繳獲大量軍事物品。1880 埃塞俄比亞教會強迫5萬穆斯林,2萬異教徒,和50萬加拉人洗禮。1885 意大利奪取厄立特裏亞在紅海沿海的馬薩瓦。1889 約翰尼斯四世在蘇丹邊境戰鬥中陣亡。1889-1913 孟尼利克二世 政治中心南移,新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意大利乘機占領厄立特裏亞,歐洲列強依烏查裏條約欺詐譯文承認意大利稱為埃塞俄比亞外交代理。1891 孟尼利克抨擊意大利並廢除條約。1896 孟尼利克和10萬埃塞俄比亞軍隊,以現代化武器在阿杜瓦打敗意大利入侵。意大利承認埃塞俄比亞獨立。1906-13 孟尼利克有病和中風期間,政爭權鬥,歐洲劃分勢力範圍,1913去世。1910-14 青年埃塞俄比亞,格布雷-海威特領導,提出改革和現代化計劃。
文化
1838 新教傳教士從提格雷趕出。1842 遣使會(拉匝祿會)傳教士到達提格雷和厄立特裏亞。
四 東非
1 斯瓦希裏沿海和腹地
1800 坦噶尼喀內陸班圖尼亞維齊人建長途蓬車貿易至斯瓦希裏沿海,以象牙換串珠和衣料。阿曼在斯瓦希裏沿海管治隻及蒙巴薩,桑給巴爾,和基爾瓦;其他城市是當地統治者。1800-45 長途貿易的增加開始改變內陸社會。沿海城市變大和更多族混居。貿易使伊斯蘭和斯瓦希裏語在內陸擴展。1806-56 賽義德-本-蘇爾坦統治阿曼。1814 阿卜杜勒-本-艾哈邁德-馬茲瑞,蒙巴薩總督,稱蒙巴薩獨立。1814-40 賽義德重建對斯瓦希裏城市控製。1818 丁香引進桑給巴爾。1822 哈米德-本-艾哈邁德-布賽迪被賽義德派來巴拉韋,拉穆,帕泰,和奔巴宣稱阿曼為宗主。1827 賽義德訪問東非屬地。1830-80 象牙和奴隸貿易的擴大使東非納入資本世界經濟係統。1840 賽義德把阿曼首都遷至桑給巴爾,和開始把斯瓦希裏貿易經濟轉向出口。1840-45 恩戈尼人入侵者,因南非戰爭以兩組到達東南坦噶尼喀。恩戈尼人首領讚根達巴1848去世導至分裂,分枝建立一些新國家,與本地人口聯合。恩戈尼人遷移造成戰爭鏈式反應,征服,刧掠牲畜和奴隸。這些混亂增加了奴隸貿易,象牙貿易者從這地區退出。1840-70 賽義德鼓勵在桑給巴爾和奔巴丁香種植,至1860年代成世界最大丁香生產地。種植奴隸增加,桑給巴爾和奔巴每年吸收1萬奴隸,而桑給巴爾奴隸市場每年經手7萬奴隸出口。賽義德還鼓勵印度人定居,他們經營新內陸貿易,至1860有5000印度人定居桑給巴爾。歐洲人貿易也受鼓勵,但歐洲人自1822禁止奴隸貿易。貿易擴大了桑給巴爾的政治影響。1844 阿拉伯人在烏尼亞延貝建一永久貿易站。至1851阿拉伯人把貿易線推至大湖。1850 基爾瓦-基維湼成為南斯瓦希裏出口象牙和奴隸最重要的城市。1854 賽義德離開桑給巴爾去阿曼。1868 約翰-柯克爵士(1832-1922)為英國駐桑給巴爾代表。他影響下蘇丹被說服注意反奴隸貿易。柯克1873-1886為總領事。1870-88 巴伽什-賽義德(1874-1927)為桑給巴爾蘇丹。他禁止奴隸海上輸出。1876 禁止全國奴隸買賣關閉桑給巴爾奴隸市場。1878 德國非洲社區在巴加莫約和坦噶尼喀湖之間建一些貿易站。1884 卡爾-彼得斯(1859-1914)與巴加莫約腹地酋長們簽一些條約。1885 德國東非公司接管彼得斯所獲,德國政府成立東非保護地,南至翁巴河,北至魯伏馬河。德國迫桑給巴爾蘇丹承認德國維圖保護地。1887 英國東非公司從桑給巴爾蘇丹獲翁巴河至塔納河間50年出讓。至1888 英國到東非公司獲準發展英國屬領土。1888-90 德國屬地阿拉伯人叛亂,Abu Shihiri領導。1890 牛瘟流行,接著肺炎和天花流行。桑給巴爾蘇丹簽反奴隸製法令。英國宣告為桑給巴爾保護國。1895 英國東非公司撤消,成立東非保護地。1897 桑給巴爾奴隸製依蘇丹簽的法令取消。1898-1900 馬賽人(東非遊牧人)之間內戰。1902 在肯尼亞的白人居民形成殖民者聯合會。1903 德拉米爾來肯尼亞建居住點和農場聯合會。1905-07 德屬東非爆發馬及馬及Maji-Maji叛亂,因強製生產棉花,和征稅,強製勞動引起,被鎮壓。1904 達累斯薩拉姆的鐵路到達坦噶尼喀湖畔。
文化
1800 奴妾導至非洲和阿拉伯文化混合。1855本尼狄克修女開始在達累斯薩拉姆工作。1860 建馬林迪清真寺的宣禮塔。1862天主教使團在桑給巴爾建立。聯合循道會使團在蒙巴薩建立。1863 聖靈教父使團在桑給巴爾建立。1873-93聖公會傳道會使團在坦噶尼喀湖建立。1907-08 羅馬字正式用於斯瓦希裏語,代替阿拉伯字。
2 烏幹達和湖間地區
1854-84 布幹達卡巴卡穆特薩(生1837) 布幹達成中央集權和擴張國家。1865-95 盧旺達 因人口壓力擴張戰爭。布幹達和文約羅參與象牙和奴隸貿易。1870-76 穆特薩傾向伊斯蘭,然後1975麵對埃及對他們王國的威脅肅清穆斯林,和遭遇基督教傳教士。穆特薩成功抵抗查爾斯-戈登率領的埃及人的入侵後,發邀請西方人來首都生活。1876-77 第一批聖公會傳道會到達烏幹達。1879 天主教白教父到穆特薩宮廷。1884-88 姆旺加二世(1868-1903)不久卷入宗教派別的鬥爭。1885-86布幹達宮廷肅清基督教青年人。1885 五名聖公會皈依者在布幹達殉教。布幹達深陷宗教和政治鬥爭。主教詹姆斯-漢寧頓(1847-85)被姆旺加下令謀殺。1886 天主教和聖公會皈依者殉教。 1880-1900 基督教傳教士穿越東非內陸與因貿易傳播的伊斯蘭衝突。解放奴隸與戰爭難民的傳教站建立。1888-89 姆旺加試圖把宮廷伊斯蘭和基督教都斬除。他的努力失敗,反而被廢黜和放逐。和引起嚴重的宗教內戰。1888 基韋瓦繼為卡巴卡,穆斯林掌控布幹達宮廷,所有基督教傳教士排除出宮廷,基韋瓦被廢黜。1888-89 卡萊馬 穆斯林卡巴卡。 1890 弗裏德裏克-盧吉率軍到達布幹達,與卡巴卡簽一新條約,試圖恢複宗教派別間的和平。1892 布幹達宗教戰鬥又爆發,盧吉為新教介入。1893 傑拉德-波特爾爵士(1858-94)到布幹達。東非公司盡管猶豫仍留下介入布幹達和財政支持傳教。1894 英政府接管布幹達為保護領更名烏幹達。新教,天主教,和穆斯林組成中,新教獲最重要政治職位。1896 布尼奧羅王國加入烏幹達保護領。烏幹達叛亂,由卡巴卡姆旺加發起,英國打敗姆旺加。在烏幹達的蘇丹軍隊爆發叛亂,最終被印度軍隊平定1898,零散戰鬥持續到1901。1897-1939 達烏迪克瓦二世 1900 烏幹達與英國條約 國家由卡巴卡統治,英國領事為顧問。1901 烏幹達鐵路開通,從蒙巴薩至維多利亞湖。1909 國家法庭製度引進烏幹達。
文化
1895 聖公會在烏幹達開辦第一所學校。
五 西中非
1800 斯瓦希裏和阿拉伯象牙和奴隸貿易者在現讚比亞東北和紮伊爾東南建貿易站,軍事性質,取代東麵隆達帝國的當地酋長。1800-73 隆達帝國鞏固和擴張。帝國通過傳統的首領和任命的官僚統治。財富基礎也包括奴隸貿易輸出和奴隸勞動。1819-21 棉花栽培引進安哥拉。1822 隆達普遍叛亂和抗命。1834 安哥拉忽視反奴禁令。1838 安哥拉總督因運送奴隸被撤換。1839 加蓬河左岸的首領,國王丹尼斯,接受法國條約。1840 新葡萄牙在安哥拉擴張的一部分,商人建木薩米迪什(納米貝舊稱)港口。1842 加蓬河右岸的首領,國王路易,接受法國條約。1849 法國建利白維爾(自由城,現加蓬首都),解放奴隸居住。巴西來的葡萄牙難民把糖和棉引進納米貝地區。1864 杜安拉國王貝爾從維多利亞女王尋求保護。1850-60 象牙貿易導至南中非槍支供應迅速增長。坦噶尼喀來的尼亞維齊貿易者商隊從海岸到隆達帝國東部貿易以象牙換銅。至1852斯瓦希裏貿易者把東非貿易前推至本格拉。1856-57 斯瓦希裏貿易者到達加丹加。1856-65 蒂普蒂普一非裔阿曼人,建一貿易國,首都卡鬆戈。1865-85 尼亞維齊貿易者姆西裏(1830-91)到達卡讚貝使用火器在蘭巴和桑加獲政治權力。至1869姆西裏在加丹加建加朗甘茲王國。至1880年代他己控製前隆達帝國許多地區。姆西裏征服的稅收以象牙壟斷,銅貿易,和奴隸為基礎。至1880 姆西裏的王國達最大程度。 1860-70 葡萄牙人在木薩米迪什服務漁船等,這城這時己成白人居民殖民地。1860-90 奴隸貿易從剛果盆地向北和向東擴展。1875 奴隸和強迫勞動在安哥拉禁止。1876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熱心的慈善家,反奴提倡者,和帝國主義者,在布魯塞爾召開一地理學家,探險家,和科學家的國際會議。會議導至成立一中非開發和文明化的國際協會。1878 國際協會的比利時委員會成為上剛果國家設計委員會。亨利-斯坦利在剛果地區建貿易站1879-84。1880 法國警惕斯坦利的活動派出薩瓦爾尼昂-德-布拉紮,他與剛果河北的酋長訂條約。他建布拉柴維爾和組織保護領。1881-85 比利時上剛果設計委員會成為剛果國際協會,目標建保護領和擴展貿易。1884 美國承認剛果國際協會的領土權力。1884-87 蒂普蒂普在桑給巴爾蘇丹鬆散的管製下稱東剛果。1887 蒂普蒂普被任命為剛果自由邦斯坦利瀑布地區總督。1885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建剛果自由邦,為他私人采邑至1908。英國承認剛果國際協會,俄國,法國接著承認。1886 一支公安軍在剛果建立,行使警察和軍隊責能。1888-89 艾敏-帕夏(1840-92)埃屬蘇丹赤道省總督被亨利-斯坦利解救。解救探險是利奧波德國王和英國東非公司資助。艾敏-帕夏後來在剛果被阿拉伯掠奴者殺害。1889 利奧波德稱所有“空置”土地為自由邦領土。1890 歐洲列強委員會布魯塞爾法案在他們領土禁止奴隸貿易和結束武器貿易。1890-1902 葡萄牙征服安哥拉奧文本杜諸王國。1891 加丹加公司組成開采那裏的銅礦。姆西裏被殺後加朗甘茲王國崩潰。1892 上剛果和坦噶尼喀地區的阿拉伯和斯瓦希裏奴隸貿易者起事。開賽地區的阿拉伯人戰敗1894。1895-1905 利奧波德統治下,大量人逃離剛果抵製繁重礦開采和農場開墾勞動。1895 奴隸貿易在喀麥隆禁止。1895-97 公安軍官兵叛亂。1902 橡膠價格陡降引發拜倫多叛亂,導至葡萄牙和安哥拉奧文本杜貿易者衝突,奧文本杜諸邦之間的奴隸搜捕阻礙形成統一戰線,葡萄牙人鎮壓叛亂,能控製中央高地。1903 騷動在英國開始,然後在美國和德國,反對在剛果自由邦不人道的狀況 。愛德華 D.莫雷爾和羅傑-凱斯門特(1864-1916)是這運動的積極提議者。1903-10 鐵路係統在剛果自由邦建設。1905 剛果自由邦威爾地區暴動,蔓延至法屬剛果。1906-08 剛果改革協會披露剛果猖獗的虐待勞動導至剛果並入比利時成比屬剛果1908。1907 安哥拉大規模暴動。1910 法屬剛果更名為法屬赤道非洲,和分成三個殖民地:加蓬,中剛果,和烏班吉-沙立,成鬆散聯邦類似法屬西非。勞動稅在比屬剛果取消,為改革計劃的一部分。1913 剛果人叛亂反對葡萄牙人。
文化
1844 聖靈教父開始在加蓬傳教。新教在喀麥隆賓比亞建傳教點。1845 浸信會在喀麥隆杜阿拉建傳教點。1848 浸信會在喀麥隆維多利亞成立。1852-61 奧地利弗雷德裏希-威爾維茨(1806-72)在安哥拉做植物調查。1886普利茅斯兄弟會在加丹加傳教。1893 耶穌會開始在剛果工作。1896 天主教特拉比斯會開始在剛果工作。1902 在剛果新教傳教遇到要商討的和合作活動的問題。1912 非洲內陸傳教開始在比屬剛果工作。阿爾伯特-史懷哲(1875-1965)法國神學,音樂,哲學,醫學博士,1913 在蘭巴雷內建一醫院,獲1952諾貝爾和平獎。1914 循道會在中剛果開始傳教。
六 南非
1 林波波北
1800-50 莫桑比克至南美的奴隸出口升至每年15000人,有些年25000。1800-40 讚比西平原畜牧人組成的洛子(或巴羅策)國出現。1827-29 葡萄牙駐軍在讚比亞隆達濟地區。1840-64 洛子被來自博茨瓦納的遊牧移民科洛洛人征服和統治。科洛洛人1850開始加入安哥拉奴隸貿易和牲畜搶掠。不久他們還加入象牙貿易,這帶來緊張導至王國在1860年代解體。1840 恩德貝萊人長途跋涉至馬塔貝萊蘭打敗卡蘭加人和羅茲維人。科洛洛人渡過讚比西河到湯加平原。恩戈尼人入侵開始。1850-65 莫桑比克的奴隸出口衰退,然後結束。1876 布蘭太爾鎮建立。1878 咖啡引進布蘭太爾。1881 有規律的多達500奴隸的蓬車通過坦桑尼亞姆溫貝到基爾瓦。1884 反對巴羅策國王萊瓦尼卡(1842-1916)的叛亂。1885 貝專納領土組織為貝專納保護領。1888 約翰-莫法特為羅茲使節和代理,與恩德貝萊國王洛本古拉(1845-94)簽訂條約,為恩德貝萊提供英國保護。之後的條約修訂版洛本古拉把開礦權讓給羅茲。1889 英國稱郡河地區為保護領。1891哈裏-約翰斯通(1858-1927)被任命為新英國中非保護領長官。英國政府特許塞西爾-羅茲(1853-1902)為首的英國南非公司一章程,發展讚比西河北,和莫桑比克東的領土。1890 英國南非公司與巴羅茨蘭(巴羅策)簽保護條約。英國南非公司先鋒隊在圖裏要塞,維多利亞要塞,查爾斯要塞,和索爾茲伯裏要塞建站。9,12 升英國國國旗。1891葡萄牙政府擬莫桑比克公司章程,財政大量英國資本提供發展貝拉腹地。1892-98 英國中非保護領恩戈尼和阿拉伯人的起事平息。1892-93 恩德貝勒叛亂反對英國南非公司。1893 英國南非公司入侵和征服恩德貝勒王國,迫國王洛本古拉逃亡。1894 布拉瓦約迅速發展。1895-99 莫桑比克叛亂削弱葡萄牙當局,加沙國王貢貢哈納(1850-1906)被驅逐到裏斯本。1897 羅德西亞恩德貝勒叛亂接著紹納人叛亂,平息更難。1898 英-葡軍事合作對付約奧酋長馬塔加。1906 尼亞薩蘭Whtchtower(Kitawara)運動開始。1907 莫桑比克政府重組。1908 高地郡到布蘭太爾的鐵路把這地區向殖民者開放。第一家煙草工廠在尼亞薩蘭建立。
文化
1859 倫敦傳道會在南羅德西亞伊尼亞蒂建傳教點。1861-64 中非傳道大學在尼亞薩蘭高地郡傳教失敗。1862 約翰-莫法特(1835-1918)參加在伊尼亞蒂的傳教。1873 四百白人和黑人小學生在莫桑比克學校上學。1875 蘇格蘭聯合自由教會傳教點在馬拉維布蘭太爾和利文斯頓建立。1881 中非傳道大學恢複在尼亞薩蘭的傳教工作。1882 特拉比斯會建瑪麗安希爾修道院。1891 第一家醫院由多明我會在索爾茲伯裏開辦。聖公會馬紹納蘭主教區命名。約翰-布斯開始浸禮派讚比西傳教。
2 林波波南
1790 在開普奴隸數超過歐洲人。1800 德拉戈灣的象牙貿易,自18世紀後期有助東南南非政治集中,至這時有幾個大的酋長國聯邦。1803-06 英國以亞眠條約把開普留給荷蘭巴達維亞共和國。巴達維亞繼續英國的邊境政策。1806英國人返回開普,布勞烏堡投降。1807 全英帝國取消奴隸貿易造成開普勞力短缺。1809 科伊科伊人置於殖民地法律。1811-12 英國人把20000科薩人趕出祖爾維德到開普東麵邊境。放開這地區讓白人居住。1814 以巴黎條約英國確定據有開普。1815 在東開普邊境布爾人(又稱阿非利卡人,在南非的荷蘭人後裔)斯拉克特-奈克反對英國統治的叛亂。1817 穆提特瓦統治者丁吉斯瓦約在戰鬥中被茲維德的恩德旺堆殺死, 他的前衛恰卡很快成為一小祖魯酋長國首領,接管丁吉斯瓦約的穆提特瓦聯邦為祖魯王國。1817-28 祖魯國王恰卡(生1781) 軍事化和中央集權。40歲以下男子集中在營房。1840年代戰爭和遷移稱棄土運動 。1818-19 科薩人的抵抗戰爭失敗導至魚河和凱斯卡馬河之間的地區讓出。1819-51 醫生約翰-腓利普,倫敦傳道會傳教士建議保護非洲人,尤其把非洲人隔離在屬於他們的土地上。他的建議遭歐洲農場主激烈反對。1819-20 祖魯打敗茲維德的恩萬威。餘部逃散向北在從莫桑比克到坦噶尼喀建一些新邦。1820 10000受資助的英國定居者到達在東開普邊境的祖爾維德的小農場。這些人大多不久遷移到城鎮。1820-30 巴蘇佗(萊索托)王國在莫舒舒(1786-1870)領導下抵抗在棄土運動中出走的倫比人和恩瓦尼人的刧掠中興起。1822 姆齊利卡齊(1790-1868),庫馬洛酋長和恰卡的一將軍因拒絕歸還掠奪的牲畜領200跟隨者逃離恰卡進入高地草原形成恩德貝勒邦。1824 英國貿易者因恰卡的好意在納塔爾港(現德班)建貿易站。祖魯王國在那通過德拉戈灣的葡萄牙人貿易。莫舒舒在塔巴-博休建要塞,不易突破,鞏固王國。1825 恩德貝勒通過掠奪和征服稱霸高地草原。1828-40 祖魯國王丁岡(生1795)恰卡弟,恰卡在兄弟們的陰謀中被暗殺,隨後丁岡殺同謀兄弟登王位。1828 約翰-菲利普的努力開普通過第五十條例,允許科伊科伊人擁有購買的土地。司法徹查,被英國司法代替。1834 奴隸製取消逐漸實施35000奴隸自由。荷蘭持有奴隸者抱怨沒有一點妥協。一萬二千恰卡軍隊攻擊開普殖民地外圍。1836-38 操荷蘭語遊牧人遷移到南非內陸,這運動後來被稱為牛車大遷徙,遷徙者稱開拓者。約10000人向北。安德烈斯-波吉特(1792-1852)率領一組人過法爾河定居成為德蘭士瓦(越過法爾)。另一組在皮特-雷蒂夫(1780-1838)率領過德拉肯斯山開始占領部分祖魯和納塔爾棄土運動時放棄的土地。1837 布爾開拓者在雷蒂夫率領下繼續尋機使祖魯國王丁岡讓出土地。雷蒂夫在與丁岡的一次會見中雷蒂夫和60隨從被殺1838。祖魯軍隊還攻擊遷徒者者的營地。其他布爾開拓者與茨瓦納和格裏誇軍隊聯合打敗恩德貝勒,他們又占在西南津巴布韋的布拉瓦約。1838 布爾人在安德烈斯-比勒陀利烏斯率領下在血河戰役打敗祖魯軍隊。布爾人隨後定居納塔爾,稱納塔利亞共和國,建彼得-馬裏茨堡。1840-72 祖魯國王姆潘德(生1798)丁岡異母弟 1839聯合布爾人打敗丁岡成國王,結果姆潘德成布爾納塔利亞共和國附庸。1842-43 英國和布爾在納塔爾的戰爭 比勒陀利烏斯在1842 6月打敗上校T.史密斯率領的一支英國先遣隊,至7月共和國開始崩潰,至1843 5月 英國呑並納塔爾。1843 英國與巴蘇陀首領莫舒舒的一條約,巴蘇陀蘭為英國保護領。與格裏誇首領亞當-柯克類似條約。1845 英國呑並納塔爾導至大多開拓者重新遷徙。1846-47 西奧菲勒斯-謝普斯通(1817-93)土著外交代理,後來的土著事務大臣,在納塔爾建土著保留區和建一製度,在殖民地監管下由酋長統治。謝普斯通係統是英國間接統治殖民地方針的先兆。1848 哈裏-史密斯(1787-1860),英國高級長官,呑並魚河和死河之間的地區為卡夫拉裏亞,他還呑並奧蘭治河領地,奧蘭治河和瓦爾河之間蘇陀和布爾族群居住的地區。布爾人抵抗史密斯的呑並,但他們在Boomplasts戰敗。1849-52 英國資助移民到納塔爾定居。1851-76 佩第(帕拉蒙)移民在開普農場工作,自1867在帕拉蒙國王色庫呼姆(1814-82)鼓勵下為購買火器在鑽石場工作。1852 英國與德蘭士瓦布爾人沙河協定取消對瓦爾河北的宣稱。1853 開普殖民地實施新法 設選舉的立法會和選舉的議會。1854 英國取消布隆方丹協議,為奧蘭治自由邦的形成鋪平道路,布爾集居者組成一共和國,設總統和立法會。1856 納塔爾建成英國殖民地,與開普分開,設立法會。祖魯王國內戰,烏蘇陀派占上風,塞茨瓦約確定繼承權,其父姆潘德仍為國王。1857 科薩人為抵禦歐洲人的侵襲,殺牲畜響應一個千年預言,結果因無生計死三分之二人口。1859 因非洲自願勞力短缺第一批契約印度傭工到達納塔爾工作,尤其在甘蔗種植場。至19世紀末印度移民數與殖民地白人相等。1860 萊登堡共和國加入南非共和國。1865-66 奧蘭治自由邦與莫舒舒的索陀之間的戰爭結果索陀許多耕地割讓。南非嚴重經濟衰退。1866 印度政府停止供應契約工至納塔爾。1867 奧蘭治河霍普敦發現鑽石。至1870相當規模的礦業出現。鑽石發現使南非社會關係結構變化和預示工業資本主義時代。1868 英國人在莫舒舒的請求後並入巴索托蘭為保護領。開始在非洲地區建沒有白人臣民的白人政府的過程。1868-71 洛本古拉在內戰勝姆齊利卡齊的繼承者為恩德貝勒國王。1870-80 開普北金伯利成最大鑽石產地。礦業經濟轉變這地區的所有人,商業化農業和移民勞力,基督教傳教士活動增加,和獨立王國的征服。1870-90 恩德貝勒王國維持在津巴布韋的霸權,勒索紹納和羅茲維酋長國的部落;傳教活動在王國中心地帶允許,但不鼓勵信教。1870-1904 礦業革命導至白人移民,白人人口從22.5萬增至1百萬。1871 金伯利成鑽石工業中心。塞西爾-羅茲從納塔爾移至金伯利。英國政府呑並礦業地區西格裏誇蘭。1872-79 祖魯國王塞奇瓦約(1826-84)1876 佩第王國打敗布爾南非共和國(德蘭士瓦)軍隊。1877 英國呑並西南非洲海岸的鯨港灣。西奧菲勒斯-謝普斯通(1817-93)當局呑並南非共和國。意圖是建一更大的南非聯邦,但阿非利卡人認為是對沙河協議的違背。1877-78 最後的開普-科薩戰爭造成饑荒和科薩戰敗。1879 英國入侵祖魯王國,在伊桑德爾瓦納戰役遭失敗,然後在烏倫迪取得決定性勝利。戰敗在王國引起一係列內戰,最終1887被英國呑並。1879 阿非利卡人同盟由揚-霍夫邁爾建立以推廣荷蘭語。不久匯集南非許多荷蘭因素,同盟致力消除來自英國政府的幹涉。1880-81 德蘭士瓦的布爾人起義反對英國人。布爾人領袖宣告南非共和國。布爾人打敗英國軍隊,英國在比勒陀利亞條約承認共和國。1880 巴納托鑽石礦公司由巴尼-巴納托(1851-97)建立。戴-比爾斯礦業公司由塞西爾-羅茲和阿爾弗雷德-貝特建立。1883 英國入侵佩第王國,把王國減小為一保護地。德國在西南非和安哥拉雷卡納建集居點。保羅-克留格爾(1825-1904)成為南非共和國總統。1884-1913 祖魯國王迪尼祖魯(生1868)內戰後為國王。1886 威特沃特斯蘭德發現金礦加速礦業革命,至世紀末南非是世界最大黃金生產地。約翰內斯堡顯現,10萬人口。1887 英國呑並祖魯,迪尼祖魯放逐到聖-赫勒拿。1889 威特沃特斯蘭德礦業協會成立。1890 塞西爾-羅茲的英國南非公司派居住者“先遣隊”和“警察”進入恩德貝勒和紹納地區之間的羅德西亞(津巴布韋)。塞西爾-羅茲成為開普殖民地首相。1892 第一條火車線路連接開普敦和約翰內斯堡。1893 納塔爾殖民者獲準組責任政府。1894 英國呑並龐多蘭。這樣開普殖民地與納塔爾連接。格倫-格雷法案 按間接統治模式提供給非洲人自己管理。1895-96 利安德-斯塔爾-詹姆森(1853-1917)領導對約翰內斯堡的不成功的突襲。1896 塞西爾-羅茲受詹姆森突襲牽連,辭首相職。1897 祖魯蘭並入納塔爾殖民地。在納塔爾白人與印度人的婚姻有罪。阿爾弗雷德-米爾納爵士(1854-1925)成為南非高級長官。鐵路從開普到布拉瓦約。1898 保羅-克留格爾再選為南非共和國總統,對僑民強硬。僑民工人對克留格爾政府敵意增加。米爾納授意僑民向女王申訴。1899 20000僑民向女王維多利亞發請願信申訴。1899-1902 南非戰爭 或稱英國-布爾戰爭 起初布爾人有軍事優勢。英國軍隊隻25000。至1900 2月, 戰況有利於英軍。至11月,布爾人轉向遊擊戰術,挫折英軍策略。1901 1月,赫伯特-基奇納將軍用焦土戰術對付布爾人遊擊戰。約12萬婦女兒童被關集中營,那裏差的衛生和營養使死亡率高,約2萬人死去。英國記者J.A.霍伯森采訪戰爭,發展帝國主義一新理論。在戰爭結束時英國有30萬軍隊在南非對6-7萬布爾軍隊。以弗裏尼欣條約布爾接受英國統治但獲承諾組代議政府。英國承諾提供3百萬鎊使布爾人可重建農場。1902-10 米爾納為高級長官,鞏固南非。在布爾領袖,礦,和帝國利益之間調和。1903-05 南非土著事務委員會為未來統一南非國家確定領土和政治分開的原則。1903-07 蘭德礦勞力短缺,6萬中國勞工輸入。中國人反抗礦下工作的勞動條件和紀律。1904-08 西南非洲的赫雷羅人叛亂需要四年和2萬德國士兵鎮壓。1905 路易斯-博塔(1862-1919)組人民黨提倡德蘭士瓦布爾人組代議政府。1906 德蘭士瓦獲準組代議政府。1906 納塔爾和祖魯蘭班巴塔叛亂,征人頭稅引起。叛亂被鎮壓,班巴塔酋長被殺。迪尼祖魯-卡塞奇瓦約被定罪和放逐。1907 德蘭士瓦爾政府通過法案限製亞洲人移民。莫罕達斯-甘地(聖雄甘地 1869-1948)開始他消極抵抗的長期征途。1908-09 製憲會議首先在德班然後在開普敦舉行,會議同意南非聯合計劃。將有兩院:參議院各邦有8成員,有些選出有些任命;眾議院大多選舉產生。1910 對布爾胡克以色列教會的政治暴力事件。博塔選為阿非利卡人黨領袖。博塔的黨和揚-史末資(1870-1950)的黨合並成南非國民黨。土著勞動規則法案 。1912 南非土著國民大會(後來的非洲人國民大會) 成立,成員是受教育的精英和首領,來自所有族群和宗教,第一任領袖納塔爾的約翰-杜伯牧師(1871-1946)。土著招聘公司被授在南非招聘礦工的壟斷權。1913 土著土地法案 確定領土分開原則。移民法案 限製亞洲人進入。 隨後印度人騷亂,這期間甘地被捕。在克萊方丹部隊向罷工礦工開火。1914 巴裏-赫爾佐格(1866-1942)建民族主義黨,與博塔的南非黨對立。民族主義黨獲大量鄉村阿非利卡人支持,為阿非利卡人分離主義發聲。
文化 
1799 倫敦傳道會開始在沿紮克河工作。1806 羅馬天主教牧師被排擠出開普。1816 新教傳教士在東開普增加向非洲人傳教。衛斯理派到達。1822 宣布英語將逐漸代替荷蘭語為官方語言。1854-60 蘇格蘭傳教士羅伯特-莫法特(1795-1883)訪問布拉瓦約,為歐洲人打開通往津巴布韋的道路,但傳教工作沒有成果。1884 第一家科薩報紙開始出版。泰姆布國家教會在特蘭斯凱成立。1889-1918 七十五個埃塞俄比亞獨立教會在南非建立。1900 威利-莫卡拉帕建巴索托蘭埃塞俄比亞教會。
七 馬達加斯加
1800-10 安德裏亞南普伊奈梅裏納(南普伊奈 生1745)1783己獲權力,征服鄰近王國統一梅裏納1806。1803 一支法國軍隊在塔馬塔夫長駐。
1810-28 梅裏納國王拉達馬一世 。1811 英國人占領塞舌爾,馬達加斯加,和法蘭西島。1817 拉達馬一世開始征服和以歐洲顧問重組現代化軍隊。軍隊達15000人,有現代化武器,得以征服馬達加斯加許多地區。征服結束國家隔絕,更多歐洲貨物和觀念輸入。在英國壓力下,拉達馬同意一條約禁止奴隸貿易。1822 拉達馬稱有全馬達加斯加主權。
1828-61 梅裏納女王臘納瓦洛娜一世(生1778)拉達馬妻 。1828 英國結束保護條約。薩卡拉瓦人反對梅裏納的起義沒有成功。1830-40 西方卷入馬達加斯加引起在梅裏納迫害基督教徒。1831 約翰-拉博特在馬達加斯達建第一座鋼鐵廠。1845 臘納瓦洛娜宣布所有外國人服從本地法律。基督教徒被霍瓦(自由民階級)屠殺。梅裏納在塔馬塔夫打敗英-法軍隊,導至重新隔絕。
1861-63 梅裏納國王拉達馬二世(生1829)。1863 貴族賴尼沃尼納希特裏尼奧尼,賴尼萊亞裏沃尼兄弟政變殺國王,立王後為女王。賴尼沃尼納希特裏尼奧尼為首相。
1863-68 梅裏納女王拉索赫裏娜(生1814)拉達馬二世妻。1864 賴尼萊亞裏沃尼(1828-96)罷黜兄長,自為首相至1895。自此君主專製讓位於首相專權。
1868-83 梅裏納女王臘納瓦洛娜二世(生1829)拉索赫裏娜表妹,與表姐同為拉達馬二世妻。1869 嫁首相賴尼萊亞裏沃尼。
1883-97 梅裏納女王臘納瓦洛娜三世。1883-85 第一次法國-梅裏納戰爭 以一條約結束戰爭,梅裏納為法國保護領。1894-95 1894法國占領塔馬塔夫,至1895 法國己征服馬達加斯加。全島發生叛亂持續至1900。1896首相賴尼萊亞裏沃尼被發送到阿爾及利亞。1897 法國呑並馬達加斯加。加列尼被任命為駐守將軍。奴隸製取消。1905 礦業,木材經濟機會導至歐洲人移民,這時己有16500移民到達,一半是法國人。
文化
1820 倫敦傳道會在塔馬塔夫設一傳教站。1826 倫敦傳道會在馬達加斯加建30所學校。1827 采用羅馬拚字法,識字率快速擴大。拉達馬一世也鼓勵歐洲建築和技術在首都擴大。1848 天主教宗座代牧區在馬達加斯加建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